1. 引言
学校适应是指大学生与学校环境实现良好互动的状态,即大学生能够感觉良好地履行和完成学校环境和学生角色所赋予的各项任务 [1] [2]。然而,对于正处于青年早期的大学生来说,生理发育趋于成熟,心理发育尚未成熟 [3],因此产生的自我认知矛盾与社会认知偏差会导致大学生在学业、社交、适应社会与就业问题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这些困扰往往会对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带来较大的影响 [3]。段素梅等人的研究发现,40%~50%的大学生存在一定的适应问题,其中有约3%~6%的学生存在较严重的适应问题 [4],李帅等人的研究也发现,大一新生的学校适应不良检出率高达71.2% [5]。与此同时,大学生学校适应不良会影响学生在校内的表现情况及参与程度,容易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还会影响其择业乃至毕业以后的个人发展 [5] [6] [7]。此外,在新校区建设与学生从“高中生”到“大学生”角色转换并行的情况下,大学生可能会面临更多的不适应。因此,本研究采用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编制的《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开展民办高等院校新校区大学生学校适应现状调查,以期为高等院校学生管理部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一定依据。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四川省某民办高等院校新校区普本学生为被试,采用滚雪球抽样法,收集问卷408份,其中有效问卷400份,有效率为98.04%。其中,男生213人(53.2%),女生187人(46.8%);年龄为17岁~21岁(M = 18.90, SD = 0.848);大一286人(71.5%),大二114人(28.50%);来自于城市的学生112人(28.0%),农村学生172人(43.0%),城镇学生116人(29.0%);其中有323人(80.8%)曾有过住校经历;64人(16.0%)认为自己在大学的朋友较少。
2.2. 研究工具
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采用的方晓义、沃建中和蔺秀云编制的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CSAS),共60个题目,包括学习适应、校园生活适应、人际关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和满意度7个维度,该量表采用5点评分,从1“不同意”到5“同意”。经过重新编码反向记分的题目,得分越高,表明学生的学校适应水平越好,反之越差 [8]。在原研究中,该量表的总Cronbach’s a系数为0.93,本研究中,该量表的总Cronbach’s a系数为0.953。
3. 研究结果
3.1. 民办院校大学生学校适应现状
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学校适应总量表平均值为3.42,标准差为0.47,总体位于中等水平(1~5计分),表明民办高等院校大学生学校适应总体状况良好。从各维度来看,校园生活适应和情绪适应最好,而满意度最差。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Table 1.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dimensions of school adaptation
表1. 学校适应各维度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3.2. 民办院校大学生学校适应的性别差异检验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在总体学校适应方面,性别差异不显著(p > 0.05);在择业适应方面,女生(M = 3.52, SD = 0.63)显著高于男生(M = 3.38, SD = 0.07),t(398) = −2.17,p < 0.05,d = 0.31;在自我适应方面(t = 2.12, p < 0.05)和满意度方面呈显著差异(t = 2.22, p < 0.05),并且男生高于女生。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3.3. 民办院校大学生学校适应的生源地差异检验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城市学生(M = 3.52, SD = 0.53)的学校适应高于城镇学生(M = 3.44, SD = 0.56)和农村学生(M = 3.34, SD = 0.58),F(2, 397) = 3.53,p = 0.03 < 0.05,η2 = 0.02。校园生活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和满意度与生源地的差异不显著。此外,学校适应中的学习适应维度在生源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F(2, 397) = 3.20,p = 0.04 < 0.05,η2 = 0.02;人际适应维度在生源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F(2, 397) = 5.12,p = 0.006 < 0.01,η2 = 0.03;择业适应维度在生源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F(2, 397) = 3.19,p = 0.04 < 0.05,η2 = 0.02,表现为城市大学生的得分高于城镇大学生高于农村大学生。具体数据如表3所示。

Table 2. School adaptation of students by gender
表2. 不同性别学生的学校适应情况
注:*p < 0.05,**p < 0.01,***p < 0.001。

Table 3. School adaptation of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places of origin
表3. 不同生源地学生的学校适应情况
注:*p < 0.05,**p < 0.01,***p < 0.001。
3.4. 民办院校大学生学校适应在是否学生干部上的差异检验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一直为学生干部的学生(M = 3.59, SD = 0.57)的学校适应水平显著高于曾经是现在不是(M = 3.43, SD = 0.53)、曾经不是现在是(M = 3.25, SD = 0.48)和从没有当过学生干部(M = 3.35, SD = 0.61)的学生,F(3, 396) = 4.06,p = 0.007,η2 = 0.03;此外,是否学生干部在人际关系适应(p < 0.001)、择业适应(p < 0.01)、情绪适应(p < 0.05)与自我适应(p < 0.01)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一直是学生干部的学生适应水平高于其他学生。具体数据如表4所示。

Table 4. School adaptation of students who are student leaders or otherwise
表4. 是否为学生干部学生的学校适应情况
注:*p < 0.05,**p < 0.01,***p < 0.001。
3.5. 民办院校大学生学校适应的朋友数量差异检验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朋友数量较多的学生(M = 3.76, SD = 0.57)的学校适应水平显著高于朋友数量一般(M = 3.40, SD = 0.47)和较少的学生(M = 3.03, SD = 0.62),F(2, 397) = 36.88,p < 0.001,η2 = 0.16;此外,朋友数量在学习适应(p < 0.001)、校园生活适应(p < 0.001)、人际关系适应(p < 0.001)、择业适应(p < 0.001)、情绪适应(p < 0.001)、自我适应(p < 0.001)和满意度(p < 0.001)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朋友数量较多的学生适应水平高于其他学生。具体数据如表5所示。

Table 5. School adaptation of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number of friends
表5. 不同朋友数量学生的学校适应情况
注:*p < 0.05,**p < 0.01,***p < 0.001。
3.6. 民办院校大学生学校适应的性格差异检验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内向学生(M = 3.24, SD = 0.56)的学校适应水平显著低于外向学生(M = 3.60, SD = 0.51),t(398) = −6.63,p < 0.001,d = 0.67。此外,性格在学习适应(p < 0.001)、校园生活适应(p < 0.001)、人际关系适应(p < 0.001)、择业适应(p < 0.001)、情绪适应(p < 0.001)、自我适应(p < 0.001)和满意度(p < 0.001)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外向学生的适应水平显著高于内向学生。具体数据如表6所示。

Table 6. School adaptation of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personalities
表6. 不同性格学生的学校适应情况
注:*p < 0.05,**p < 0.01,***p < 0.001。
3.7. 民办院校大学生学校适应的年级、年龄、住校经历差异检验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年级、年龄、住校经历在学习适应、校园生活适应、人际关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以及总体适应方面的差异不显著(p > 0.05)。
4. 讨论和启示
4.1. 讨论
第一,民办高等院校大学生学校适应总体状况良好,其中校园生活适应和情绪适应维度得分最高,其次是人际关系适应、择业适应和学业适应。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发现,民办高等院校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择业适应、自我适应和满意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的择业适应水平高于男生,而男生在自我适应和满意度上高于女生,这与罗良针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 [9]。从中国传统的文化来看,男生通常被赋予独立、坚强、抗压等角色期待,父母也致力于培养男生坚韧的个性品质,而对女生则给与了更多的关爱和保护,使得女生在面对陌生环境时容易出现紧张、焦虑与无助的不良状态 [10]。因此,相比于女生,男生在面临新环境时,更容易以较快的速度调整自己以适应新环境,这可能也是男大学生自我适应高于女大学生的原因。此外,女生比男生更追求完美,对陌生环境的评价更为严格,因此,对校园生活的满意度也比男生低 [11]。而在择业适应上,由于本研究中的被试大部分为教育学专业学生,女生对自己今后的工作定位较为清晰,而男生因被社会赋予要有“闯劲”,所以在对职业的选择上多了不确定性 [12],导致男生的择业适应水平低于女生。
第二,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在学校适应总分、人际适应、择业适应上存在显著差异,城市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和城镇学生,这与张大均等人的研究基本一致 [13]。首先,城市籍大学生的言谈举止、兴趣爱好、性格特征不是步入大学之后才习得的,而是经过家庭文化资本的熏陶而养成的“隐性的”态度及能力,这能促使城市籍大学生更好的适应并融入大学生活。而来自农村和城镇的大学生由于学术场域中资本的不足,基本没有享受过额外的艺术熏陶,所以在学校适应的过程中,难免受到阻碍 [14]。其次,来自农村和城镇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适应弱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经济压力使得他们无法参加需要经济支出的集体活动,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做兼职来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减少了与周围同学的交往机会 [15]。此外,由于家庭文化资本的影响,他们在初高中期间除了学习外,课余生活较为单调,没有条件学习和掌握一些特长或者艺术技能,因此在丰富的大学课外活动中没有优势,参与度不高,活跃度不大 [16],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人际交往适应。与此同时,来自农村和城镇的学生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难得,无论是家庭还是个人对大学学习和未来成就赋予的希望大,渴望通过大学学习改变生活环境和社会地位,因此对择业的选择压力大,择业适应性相对较低 [17] [18]。
第三,是否为学生干部在学校适应总分、自我适应、人际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上存在显著差异,一直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学生,这与陆蓉慧等人的调查结果一致 [19]。首先,相比于其他学生,勇于担任干部的学生更具有主观能动性,学生担任学生干部不仅可以锻炼其各项能力,也有助于提升综合素质,帮助其全面融入学校生活 [17]。其次,学生干部具有领导任务,所以他们往往对自己的学习要求更高,对自己的未来更有信心,所以在择业适应上也优于其他学生。此外,参与学生干部工作对于个体来说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机会,通过参与和组织各项活动,学生可以不断扩大自己的人际交往圈,增强自身社交能力,提高人际适应能力,进而增强学校适应 [20] [21]。最后,能够担任学生干部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体现,这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勇气,还可以促使他们不断锻炼和提升自己,使其自我价值得到展现,适应水平得以提高 [20]。因此,学生干部的自我适应和情绪适应更好。
第四,朋友数量较多学生的学校适应总分、校园生活适应、学习适应、人际关系适应、情绪适应、择业适应、自我适应和满意度都高于其他学生,这与严蓓颖等人的研究基本一致 [22]。这是因为人是社会性动物,而同伴是个体社会支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有较多朋友的、高同伴接纳的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可以更多的从同伴互动中受益,进而促进他们的学校适应 [23]。
第五,性格外向学生的学校适应总分、学习适应、人际关系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情绪适应、择业适应、自我适应和满意度都高于其他学生,这与董增云的研究一致 [24]。一方面,这可能是因为性格外向的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更容易从积极的角度去思考,更着眼于问题的解决,他们更有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对于未来更为乐观 [25]。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性格外向的学生往往更有主见,很少为不必要的事情而烦恼焦虑,即使事情不尽如人意,也能淡然处之,尽快调整自己的情绪。与此同时,在人际交往中,性格外向的学生愿意积极地与他人互动 [20]。因此,他们的心理冲突较少,情绪困扰和波动也比较小,学校适应得更好 [25]。而内向的学生倾向于独处,不喜欢各类社交场合,较少主动和他人交流,并且在人际交往中感受到的愉悦感也较少,所以人际关系适应水平较低 [26]。
4.2. 启示
本研究结果对教育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首先,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第一课堂。第一时间开展适应性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其次,学校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团队凝聚力和归属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接受自己,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再次,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做到心理育人,尽可能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并对适应不良的学生予其引导,也可利用朋辈辅导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最后,学校应构建全员参与的校园适应协同教育体系,深入贯彻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只有三者相互支持、补充,才能产生持久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