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自1988年应用心理学纳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以来,培养了众多心理学者,为中国心理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科期间,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以培养具有科学心理学思维、创新能力、人文关怀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心理学人才为目标,教学中将理论和实操结合在一起,一方面要求培养专业素养,另一方面要求提高实践技能。根据高校应用心理学课程设置,可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实践实训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其中通识教育课程是每个专业都有开设的课程,其他课程则将理论和实践结合。然而目前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存在社会需要和人才培养方向的不一致,以及应用心理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这与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有一定关系。已有诸多的学者探讨应用心理学课程在教学、体系设置、内容设置、教学设施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应的解决办法 [1],较少从学生角度去探讨应用心理学课程的课程满意度。
大学生满意度最早出现于美国,用于高等教育质量测评,有学者认为开展学生满意度调查有助于院校提升服务质量,并促使院校做出改进 [2];也有学者指出,学生满意度不仅可以发现现存问题,还可以确定优先改进的问题,以此更为合理地进行问题解决 [3]。在国内外已有成熟理论模型支撑相关满意度研究,比如基于顾客满意度模型建构的学生满意度测评模型,该模型由总体课程评估、学习结果、教师评估三个部分组成 [4];学者刘慧基于PLS路径建模技术建构了包含四级测评指标体系的高等教育学生满意度测评模型 [5]。均在高等教育课程满意度的实证研究中取得较好成果,对促进高等教育有积极作用。
已有研究中,因为各研究的侧重点的不同,因此在研究内容上有所差异。如在在对师范生的课程满意度研究中,会考虑师资配备、考试及考核方式、教材与参考书的维度 [6];而对高校毕业生的课程满意度研究中会将课程目标、课程资源放在较为重要位置 [7]。
综上,在中国心理学的短暂发展历史中,培养专业人士为中国心理学做出贡献,为社会培养所需心理学专业人才,提高应用心理学课程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应用心理学课程满意度调查可以为解决问题提供实证研究支持,因此,本研究采用课程满意度调查,探究本科教育中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满意情况。
2. 方法
2.1. 研究对象
选取重庆某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学生。
2.2. 施测过程
采用课程满意度问卷,经由专业人员现场发放,学生不记名答卷,答完后当场收到收卷。问卷采用5点量表计分,1分为最不满意,5分为最满意。发放问卷152份,回收有效问卷133份,回收有效率87%。
3. 结果
3.1. 总体状况
本部分主要调查了学生关于总体教学质量的满意度、总体课程安排的合理性、学生对于学风建设的满意度、学生对于教学管理的满意度、学生对于教师总体教学水平的满意度、学生对于人才培养方案的满意度、专业课程安排的合理性和专业课程教师的教学态度(具体结果见表1),最满意课程分布与最不满意课程分布(具体结果见表2)。

Table 1. Overall status of the questionnaire
表1. 问卷总体状况
注:M为平均数,P为百分比,下同。

Table 2. Distribution of course satisfaction
表2. 课程满意度分布
总体而言,学生对于总体教学质量的满意度较高(M = 3.62),有64.7%的学生对于总体教学质量感到满意。学生对于总体课程安排的合理性评价较为一般(M = 3.17),只有39.8%的学生感到总体课程安排较为合理。学生对于教师总体教学水平的满意度较高(M = 3.81),76.7%的学生对教师总体教学水平感到满意;三个年级在这个维度上存在明显差异,大二是的满意度最高(M = 4.00),明显高于大一(M = 3.70)和大三(M = 3.72)的学生。学生对于专业课程安排合理性评价较为一般(M = 3.44),有57.3%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程安排较为合理。学生对于专业课程教师教学态度评价极为积极(M = 4.41)。91%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态度爱岗敬业,并且负责。三个年级在这个维度上存在差异,大二学生评价最高(M = 4.70),其次为大一学生(M = 4.38),最后为大三学生(M = 4.15)。学生对于教学管理的满意度一般(M = 3.36),50.4%的学生对于教学管理感到满意;三个年级在这个维度上存在着明显差异,大二学生的满意度最高(M = 3.66),明显高于大一(M = 3.25)和大三的学生(M = 3.15)。对于学风建设的满意度较高(M = 3.68),64.7%的学生对学风建设感到满意。学生对于人才培养方案的满意度一般(M = 3.35),40.6%的学生对于人才培养方案感到满意,三个年级在这个维度上存在明显差异,大一(M = 3.48)和大二(M = 3.55)的学生满意度明显高于大三(M = 3.04)。对于最满意课程和最不满意课程,综合而言,学生对于专业基础课的满意度最高(P = 54.8),不满意度最低(P = 17.4);而对于通识教育课和实验实训课满意度最低(P = 13.5/12.7),不满意度最高(P = 31.3/31.3)。
3.2. 通识教育课
本部分主要调查了学生认为通识课学习的重要性,通识课内容丰富新颖性,通识课教学方式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识课的课堂氛围,学生对于通识课的学习兴趣(具体结果见表3)。
总体而言,学生认为通识教育课学习重要性较为一般(M = 3.40),有48.9%的学生认为通识教育课较为重要。学生对于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的丰富新颖性看法较为积极(M = 3.65),62.1%的学生认为此类课程内容较为丰富新颖。对于通识课教学方式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看法较为一般(M = 3.31),41.7%的学生认为此类课程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其学习兴趣。对于通识课的课堂氛围评价较为一般(M = 3.35),42.0%的学生认为该类课程氛围较好。最后,关于通识课的学习兴趣,有43.4%的学生存在或者逐步产生兴趣,而有56.4%的学生则逐步失去或者一直没有兴趣。
3.3. 专业基础课
本部分调查了学生对于专业基础课学习的重要性、对于专业基础课内容应用性的满意度、对于专业基础课学时数量的满意度、对于专业基础课教材质量的看法、专业基础课教师教学方法的满意度、专业基础课教师教学水平的满意度、对于专业基础课旨在提高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看法、对于专业基础课教学方式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看法、对于专业基础课可以巩固和拓宽专业知识的看法、对于专业基础课教学进度适中循序渐进的看法(具体结果见表4),对于专业基础课难易程度的评价(具体结果见表5)。
总体而言,学生认为专业基础课学习极为重要(M = 4.29),有84.1%的学生认为专业基础课的学习较为重要;三个年级在这个维度上存在明显差异,大二学生认为专业基础学习重要性最高(M = 4.60)其次为大三学生(M = 4.20),大一学生居后(M = 4.03)。学生对于专业基础课内容应用性的满意度较为一般(M = 3.36),有49.6%的学生对于专业基础课内容应用性较为满意;三个年级在这个维度上存在明显差异,大一学生最为满意(M = 3.68),大二学生次之(M = 3.32),大三学生居后(M = 3.13)。学生对于专业基础课学时数量的满意度较好(M = 3.60),59.4%的学生对此维度表示满意。学生对于认为专业基础课程教材总体质量较好(M = 3.63),61.6%的学生认为教材总体质量较好。学生对于专业基础课教师教学方法的满意度较高(M = 3.83),有75.9%的学生对此维度较为满意;三个年级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大一(M = 3.92)和大二(M = 3.94)学生满意度最高,大三学生居后(M = 3.65)。学生对于专业基础课教师教学水平的满意度也较高(M = 3.94),81.2%的学生对此较为满意。对于专业基础课旨在提高学生专业理论知识这一看法,学生同意度较高(M = 4.38),有85.7%的学生认同这一看法;三个年级也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大二学生认同度最高(M = 4.34),大一(M = 3.98)和大三(M = 3.89)相对较低。对于专业基础课教学方式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认同度较为一般(M = 3.44),其中有47.3%的学生较为认同。对于专业基础课可以巩固和拓宽专业知识的看法较为积极(M = 3.80),有67.7%的学生认同这一看法;三个年级也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大二学生认同度最高(M = 3.96),大一(M = 3.70)和大三(M = 3.74)学生认同度相对较低。关于专业基础课教学进度,学生看法认为进度适中,循序渐进(M = 3.55),57.0%的学生认同这一看法。关于专业基础课的难易程度,只有3.8%的学生认为非常难。

Table 4. Professional education course
表4. 专业教育课

Table 5. The degree of difficulty of basic professional courses
表5. 专业基础课难易程度
3.4. 专业技术课
本部分主要调查了对于专业技术课教学侧重点的看法、专业技术课激发学生兴趣程度、专业技术课对于专业操作的提升的看法、专业技术课程的应用价值的突出性(具体结果见表6),专业教学设备能否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专业技术课的教学目标明确程度(具体结果见表7)。

Table 6.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course
表6. 专业技术课

Table 7. Satisfaction degree of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objectives
表7. 专业基础课目标满足程度
总体而言,关于专业教学设备,仅有7.8%的学生认为完全满足学习要求。关于教学目标的明确性,88.0%的学生认为教学目标明确且符合课程特点,能体现以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关于教学侧重于在实践中如何去应用所讲授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这一看法,认同度较为一般(M = 3.48),51.9%的学生较为认同这一观点。关于课程使用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来激发学习兴趣,促使积极思考问题或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这一看法,认同度较高(M = 3.58),53.0%的学生基本认同这一看法。关于通过学习,我的专业操作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一看法,认同度一般(M = 3.43),有44.6%的学生认同这一看法。关于课程的能力训练任务或项目以专业为目标,围绕日后的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来设计和开展,突出应用价值,这一观点的认同度一般(M = 3.49),有54.7%的学生较为赞同这一看法。
3.5. 实践实训课
本部分主要调查了实践实训对于巩固专业知识的看法、课程实验内容能否满足实验要求、学校现有的设备是否能满足实践实训、对于实践实训锻炼思考能力和积极动手的能力的看法(具体结果见表8),参加的实践实训的机会能否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具体结果见表9)。

Table 8. Practice and training course
表8. 实践实训课

Table 9. Satisfaction degree of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objectives
表9. 专业基础课目标满足程度
综合而言,关于实验实训用以巩固专业知识,提高操作技能为主的看法,认同度较高(M = 3.83),有69.7%的学生较为认同这一看法。只有43.1%的学生认为参加的实践实训的机会能基本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关于专业课程实验内容能否满足实验要求,满意度一般(M = 3.45),只有46.9%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程实验内容能够满足实验要求。关于学校现有的设备是否能满足实践实训,满意度一般(M = 3.31),只有43.9%的学生认为可以满足实践实训。关于通过实践实训,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锻炼思考能力和积极动手的能力这一看法,认同度较为一般(M = 3.42),有47.8%的学生认同这一看法。
4. 讨论
根据本研究中采用的李克特五级量表的等级,以理想性中值(3分)为基准来看,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应用心理学课程满意度从多方面来说处于一般水平,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其中教师的教学态度受到认可,认为是爱岗敬业负责的,高于一般水平,此外学生也认识到专业基础课程开设的重要性。
4.1. 专业基础课
本次调研发现,相对于另外三类课程,专业基础课是学生最为满意的课程。对于专业基础课学习的重要性、此类课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水平、此类课程的难易程度等方面,学生满意度都较高。而专业基础课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多采用传统课堂教学,因此在教学的质量和学习的效果上会比较突出。因此对于专业基础课的内容应用性和教学方式,学生满意度较低。这需要教学过程中引入应用性内容,也促使专业教师深化教学方式的改革,采用多元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习的自主学习能力 [8]。
4.2. 专业技术课
学生对于专业技术课的总体满意度处于一般水平。对于本专业的教学设备,教学目标的明确性,仅有少部分学生满意。通过研究发现,应用心理学专业技术课程几乎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诸如教师教学,学生模仿,因此会受教师专业技术的影响,缺乏开拓及创新,同时由于教师多是研究型大学毕业的硕士、博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侧重研究,应用型方面略有欠缺,因此学生在面对社会中的实际需求时会有所难以胜任 [9]。因此在专业技术课程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专业教学设备,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同时明确教学目标,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使其真正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
4.3. 实践实训课
本次调研发现,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对实践实训课的满意度也较低。在认识层面上,学生对于实践实训用以巩固专业知识、提高操作技能这一看法认同度较高,关于具体的操作层面,如参加实践实训的机会、实践实训的效果等方面,学生的评价和满意度较低。综合整个问卷有关操作的题目和学生的开放式问题的答案,结果发现有关应用性及动手操作的满意度都较低。这也是本专业目前最大的问题。鉴于此,可以从以下角度解决:第一,从教师角度,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引导,在具体的课程学习中传递专业知识的应用性,带领学生参与更多的实践活动,将学校掌握的专业能力运用至社会之中。第二,从学生角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校内外实践实训,通过其他途径如参与教师课题研究、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提升实践能力。第三,从管理层面,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相关内容,增加校外实践活动、校内实训内容,保障毕业实习机会及加强监督考核。
4.4. 通识教育课
通识教育课是本专业学生最不满意的课程之一。关于通识教育课课程内容的丰富新颖性,学生较为满意关于此类课程的重要性、学习兴趣、课堂氛围等,学生评价较低,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通识教育课课程内容的改革。对于此类课程的重要性学生的评价较低,这就需要教育管理者和相关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相关课程的教育,改变其观念,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也要求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增加新的教学内容,改善课堂氛围,为学生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4.5. 小结
本次调研发现,学生对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的总体满意度以及对课程的各个维度的满意度处于一般水平。
学生对于专业课程教师的教学态度和对教师总体教学水平的满意度处于较高水平。这表明在学生的视角中,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能够胜任自己所担任的课程,而且授课态度也得到学生认可,能够做到爱岗敬业,并能对本专业的学生认真负责。
学生对于总体教学质量、学风建设和教学管理三个方面的满意度处于一般水平。这一结果表明总体的教学质量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同样需要加强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风建设,加强班级团队建设,增加学生的专业凝聚力和专业归属感。第三,教学管理需要加强,鉴于三个年级的差异,着重加强对大一大三两个年级的教学管理;在这一方面,本研究通过整合学生的开放式问题,也发现,大一学生满意度低主要围绕某些管理制度的强制性(如上自习、早操等),这促使高校加强对大一新生的相关教育,达到对管理制度的合理认识;而大三学生主要针对技能训练方面,原因在于他们以往的训练专业特色不明显,造成其满意度较低。
学生对于总体课程安排和人才培养方案满意度较低。关于课程安排,这需要高校进一步协调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和实践实训课,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协调不同科目的占比,并对学生不满意的课程(通识教育和实践实训)进行改革,提升学生的满意度和专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