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20世纪末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使得心理学的研究开始关注乐观、幸福、心理资本等积极方面,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是性格力量,又称为积极人格。塞利格曼将积极人格定义为“positive character”,他认为,个体积极人格的核心是美德和力量,并且具有缓冲器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战胜心理疾病 [1]。
本研究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基于CNKI数据库和CiteSpace可视化工具,梳理国内学术界关于积极人格的相关研究成果,分析近16年来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发展动向,以期为日后在该领域的继续深入提供一定的启示与借鉴。
2.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本研究以陈超美教授基于Java语言开发的知识图谱软件CiteSpace5.8.R1为研究工具,对国内积极人格研究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学处理和可视化分析。
研究数据来源于CNKI数据库,以“积极人格”为主题词进行精确检索,检索时间为2005~2020年(检索日期2021年8月4日),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178篇。为确保检索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研究人员根据主题、摘要和关键词对初步检索得到的文献进行二次核对,去除会议报告、无关文献和重复文献后,共获得有效文献1040篇。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年度发文量分析
发文量的年度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该领域的发展阶段及发展动向。通过对CNKI数据库中2005~2020年积极人格发文数量的分析发现:国内积极人格的研究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2005~2007年萌芽阶段;2007~2013年快速增长阶段;2013~2020波动发展阶段。其中,由图1可知,2019年的发文数量达到峰值,发表文献共计112篇,说明国内研究者对积极人格的研究仍处于持续关注的状态。自2019年开始,以“积极人格”作为关键词文章发表数量开始减少,或许可以从侧面说明积极人格的研究已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以更细化、更精确的研究方向作为了关键词。随着研究的深化,积极人格的研究将更加广泛,可见积极人格在很长时间内依然是国内心理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

Figure 1. Number of positive character documents issued from 2005 to 2020
图1. 2005~2020年积极人格发文量
3.2. 研究热点分析
研究热点(research focus)是指某一学科领域在特定时期内发表的联系紧密的文献中所讨论的科学问题 [2]。关键词通常是研究者对文章核心内容的高度概括,某一领域的高频关键词则反映了研究人员关注的重点学术课题,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3]。中介中心性(betweenness centrality)是测量节点在所生成的知识图谱中重要程度的核心指标。高中介中心性的节点通常是连接不同领域的关键枢纽,在共现网络中的影响力较大 [4]。
因此,本研究将“Keyword”设置为节点类型,通过分析同时具备高频次和高中介中心性的节点,以查明自闭症儿童适应行为在近十年的研究热点。在CiteSpace中各项参数设置如下:每个时间切片选取前15的关键词,运用寻径网络算法(pathfinder)和时区切片剪枝策略(pruning sliced networks),得到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图2) [5]。如图2所示,圆形节点表示关键词,共有58个关键词节点;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关键词之间的关联,共有149条连线,密度为0.0901。

Figure 2. Keywords co-occurrence and clustering knowledge map of research
图2. 关键词共现聚类知识图谱
同时,CiteSpace根据网络结构和聚类的清晰程度,提供了模块值(Q值)和平均轮廓值(S值)两个指标作为判断图谱绘制效果的依据。其中,Q值的取值范围为[0, 1),Q > 0.3,表明图谱所划分的社团结构是显著的;S > 0.5,表明聚类是合理的,S > 0.7,则表明聚类是高效率且令人信服的 [6]。此次聚类结果的S值为0.7178,Q值为0.3752,数值均在合理范围内,说明本研究聚类效果显著。
本研究对意思相近的关键词进行合并,最终得到高频和高中心性关键词,如见表1所示。其中,积极心理学、积极人格、积极情绪、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等关键词,同时具备高频次和高中心性的特征。综上所述,基于关键词的共现聚类、高频关键词和高中心性关键词的综合分析,本研究概括出积极人格领域研究中的热点主题,主要包括积极人格的研究领域分析、积极人格的应用分析、积极人格的培育分析三个方面。
3.2.1. 积极人格的研究领域分析
该热点涉及的关键词主要包括“积极情绪”、“主观幸福感”、“心理资本”、“人格特质”、“人格特征”等。通过对关键词的分析可知,积极人格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特质和积极社会组织系统,其中研究的重点领域是积极情绪体验。例如,在积极情绪体验的相关研究中,研究者概括了目前被广泛应用的积极情绪拓建理论,提出了积极情绪的两大功能,即拓展与建构 [7]。
除了积极情绪的功能研究之外,积极情绪的干预研究也备受关注。在一项以学生为被试的研究中,研究人员探讨了记录愉快事件和感激训练对积极情绪和主观幸福感产生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日记记录法可以有效地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和主观幸福感,并且这种增强作用能够持续地发挥作用。无独有偶,王艳梅等人进行了一项以82名大学生为被试的实验研究,采用PANAS情绪量表和牛津幸福感问卷,旨在探讨愉快事件的记录和感激训练对积极情绪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结果同样表明,记录愉快事件和感激训练都能够增强大学生的积极情绪。研究还发现,愉快事件记录和感激训练还能够减少消极情绪,但感激训练对改善主观幸福感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可知,记录愉快事件的干预效果要好于感激训练 [8],即记录愉快事件是一种更加有效的积极情绪干预策略。
3.2.2. 积极人格的应用分析
该热点涉及的关键词包括“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教育”等。由此可见,积极人格的理念广泛渗透于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研究的重点同时囊括了学生心理健康和教师心理健康,说明随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和普及,受众的接受度和认知度有了全面的提高。
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往往是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标。郭艳敏等人指出了教育工作的方向并提出了相关策略,例如各大高校可以通过增加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入手,以此来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健全大学生的人格 [9]。积极人格的相关理论倡导用开放的、欣赏的视角挖掘和激发大学生潜在的优势和美德,因此唐君军等人提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关注大学生的优势和潜能,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这种以学生的优势为重点的培育思路,为更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提供了新方法和新目标 [10]。此外,李海涛等人认为,积极心理学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两者相互结合能够有效促进学科的发展,丰富教育内容。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在综合分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一些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将积极心理学概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四条主要路径,无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11]。
3.2.3. 积极人格的培育分析
该热点涉及的关键词包括“积极心理品质”、“开发策略”、“校本课程开发”、“影响因素”等。目前关于积极人格的学术研究多集中在了解个体的积极人格发展现状,分析原因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而探讨培育和挖掘个体的积极人格的途径和策略。李晓彧认为,积极人格是个体内部由多种积极人格特质组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包括个人积极的思想和心态,主要取决于后天的培养 [12]。例如,侯佳琦通过问卷调查法分析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现状,并对不良心理品质产生的根本原因进行归纳和总结,最后提出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可以从学校、家庭、社会和大学生自身四个方面共同着手 [13]。在卢春丽进行的一项实证研究中,选取某高校100名学生作为被试,以《大学生积极人格量表》为施测工具,考察积极人格训练在培育大学生积极人格特质上的效果,结合分析结果,针对性地提出了培育大学生积极人格的方法 [14]。此外,赵顺英等人认为,苏区精神的本质是积极人格,因此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地处中央苏区地方高校的大学生群体上。通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他们提出,要将苏区精神融入大学生的积极人格,充分发挥中央苏区地方高校天然的地缘优势,增进积极的情绪体验,打造积极的社会组织体系,从而搭建高效的积极人格培育平台 [15]。
4.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基于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中与积极人格相关的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通过年发文量本文总结了该领域的三个发展阶段:萌芽阶段、快速增长阶段、波动发展阶段。为探明研究的热点话题,本文对关键词进行分析,并概括了该领域的三个研究热点:积极人格的研究领域分析、积极人格的应用分析、积极人格的培育分析。
结合可视化分析结果可知,积极人格的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与进展,但现有研究多数以描述性分析为主,仍然缺乏实证性。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尽可能开展实证研究及实践应用研究。其次,当前积极人格的研究重点更多集中在对心理问题的处理方面,与其他领域的结合仍有待进一步深入和拓展。例如,积极人格与职业压力的关系、积极人格与人际交往的关系等。综上所述,积极人格领域具有较为广阔的研究前景和发展空间,并且具有丰富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仍有待继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