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思想政治教育,日渐成为高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点关注内容。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是“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1]。因此如何完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
通识教育课程在培养学生科学技术的同时强调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给学生的思政教育带来了新的着力点。笔者基于自己主讲的《解密神奇的材料科学》通识教育课程,就如何发掘和提炼通识教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与通识课程中的专业知识点有机融合,如何利用教学中的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深化思政课堂的建设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为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的思政课堂建设提供新的实践参考。
2. 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生课程思政的协同发展
通识教育的核心目的完善学生高品质社会人格的塑造 [2] ,在通识教育课程中融合思政元素,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达成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的核心目的,更重要的,还可以有效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 [3] 这一更深层次的高校教育核心任务。通过通识教育与思政元素的相互交融,不仅可以提升通识教育课程的思想高度和情感深度,同时还可以赋予思政元素获得更丰富的教学内涵,提高思政元素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感染力、影响力和引领力。
另一方面,通识教育课程更侧重于帮助学生构建自主的知识体系、扩展知识面的同时,培养学生基于严谨的逻辑辨析、正确的价值判断来独立、自发地获取知识的能力,并且这种能力还能够贯穿其终身 [4];同时,相对高校开设的博、大、精、深、以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专业课程而言,通识教育课程在知识结构上表现出更多的趣味性和多元性,这也给在通识教育课程中穿插思政元素带来了契机。
3. 基于通识教育课程开展学生课程思政的核心要领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通识教育的每个课堂教学环节,以实现通识课程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向并行,实现人才培养中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精神塑造“三位一体”的协同发展,是基于通识教育课程开展学生思政教育的意义所在。
一、发掘和提炼通识教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是前提条件
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用填鸭说教式的思想政治课来代替通识课程中的部份内容,而是要求教师深入联系通识课程中的专业知识点,发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其巧妙地与通识教育的专业知识点相结合中,通过两者的情景交融、相互补充,以达成润物无声、善尽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5] ,因此,充分地发掘、细致地提炼包含在通识教育课程知识体系中的思政元素成为重要的前提。
在发掘思政元素时,要求教师能积极围绕学生的思想困惑点和情感需求点,多渠道、多方式收集学生精神层面的需求反馈。思政元素内容不仅要依托通识教育课程中的专业知识体系,还要结合学生未来所从事工作的职业素养,更重要的是要融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思想;同时思政元素要尽量短、良、精,要有代表性和启发引导作用,避免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喧宾夺主。
二、将思政元素与通识课程内容有机融合是关键步骤
将结合通识课程知识点深入发掘出来的思政元素,通过深层次的加工和升华,与通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同步融合,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开展通识教育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关键步骤 [6]。
基于通识教育课程开展学生思政教育,其目的仍然是基于课程思政引领解决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专业教育之间的矛盾,其核心仍然是实现通识教育基于健全人格塑造为首要目标的全人教育。在通识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不是利用思政元素来直接替代通识课程专业知识点,更不是粗暴地将通识课程上成政治课程,而是要求任课教师将爱国情怀、科学家精神等思政元素融进学生们的灵魂深处,将提炼的思政元素之“魂”贯通至通识课程的专业教育之“体”中,两者水乳交融,相得益彰,以升华通识课程的思想高度。
三、在通识课程内容中引发学生思政情景共鸣是最终目的
教育真谛是引起学生共鸣 [7]。只有让学生产生了深度的情景共鸣,才能激发学生深层次的学习动力,在变被动接受老师讲授的思政元素为主动自发探索思政体系的同时,能通过发挥通识教育课程培养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去重现通识教育中思政元素的生成过程,并能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举一反三,从实现学生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情感认同和价值引领“四位一体”的和谐统一 [8] ,也为学生养成终身持续学习的习惯打下良好基础。
4. 基于通识教育课程的大学生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解密神奇的材料科学》通识教育课程是一门以强调科学精神与科学技术为主旨的材料学科类通识教育课程,其教学内容涵盖前沿知识讲授、典型科学家的家国情怀案例分享、现代分析测试方法(双语)讲授、翻转课堂学生小组PPT讨论4个部份。
开设该课程的核心教学理念是基于材料科学前沿知识开展学生高品质社会人格的塑造。在教学内容方面,笔者通过在材料科学相关知识点中,穿插分享材料科学领域典型科学家的先进事迹,将前沿专业知识的教授与学生思政教育相融汇,以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的新时代中国科学家精神,在引导学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同时,能主动了解国家的重大科研发展战略,最终实现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和人民的需求相结合这一人本教育的高度。
以第二篇“解密神奇的生物材料:生物材料的发展及我国典型科学家案例”的教学内容为例说明。在本篇教学中,先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实例,给学生讲授与生物材料相的源远流长的仿生技术学、仿生学的分支应用、荷叶仿生技术的发展及学科前沿动态,进而引入到我国科学家(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吉林大学任露泉院士团队、湖北大学郭志光教授团队等)在仿生材料及应用技术方面取得的世界瞩目的研究成果(如图1所示);在讲述冷冻电镜的分析测试时,引入了在抗击COVID-19疫情期间,李兰娟院士课题利用冷冻电镜在国际上首次解析了真实新型冠状病毒全病毒三维精细结构这一科研壮举,不仅更详尽地阐述了冷冻电镜的分析测试原理及应用范围,也生动诠释了我国科学家艰苦奋斗、持之以恒、科技报国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通过这种交融性的引导,在增强学生的专业认知度、增加对我国近年来在相关学术领域取得的世界瞩目研究成果的同时,将我国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矢志不渝爱国奋斗、一心报国为民的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进行更为细致的诠释,做到以优秀科学家精神激励学生做事、以高尚的价值观导向引导学生做人。

Figure 1.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the PPT files of teachers’ courses
图1. 教师授课PPT中的思政内容
为实现通识课程的思政元素引起学生情感情景共鸣,在《解密神奇的材料科学》教学环节中还引入了“翻转课堂学生小组PPT讨论”这一教环节。在此教学环节中,需要学生自主提出一些学术、社会热点问题、并利用课后时间,独立查阅文献,通过3~4人一组的组队方式撰写学生小组PPT,最后进行随堂翻转课堂式的学生汇报。通过翻转课堂式的学生小组PPT汇报,引导学生多种学科知识的横断结合与重组,深化学生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加强学生团队合作相互交流的科研品质,将学生的思政教育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Figure 2.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the PPT files of students’ flipped classroom
图2. 学生翻转课堂PPT小组汇报中的思政内容
例如学生在进行《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及前景》翻转课堂小组PPT汇报时,学生通过自主搜集、整理的我国在人工智能方面取得的成绩(如图2所示),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我国从制造大国、励精图治迈向制造强国的艰辛历程,更透彻地了解了《中国制造2025》制定出台的背景、“三步走”发展战略和未来科技的重点发展领域,对培养学生的科技观、强化其科技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自觉地树立高尚的科技伦理观、致力于为祖国的科技发展贡献力量这种“科学家精神”有更亲近的理解。
5. 结语
相对于培养学生某一领域专业技能的专业课程而言,通识课程更多地是帮助学生建立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框架结构,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地认识世界。基于通识教育课程开展大学生的课程思政,其目的是借助通识教育体系中深挖、融合的思政元素,发挥其精神引领功能,构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帮助大学生在基于通识教育课程拓展专业知识、完善专业认知、铸就专业素养的同时,培育其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铸就独特的精神气质,以弘扬中国新时代的科学家精神。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虚拟仿真技术在高分子成型加工实验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202102577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