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夜经济是新概念,1990年代初首先在英国使用,主要指一群人日常行为模式的变化,也与娱乐业和城市中心场所通宵运营相关 [1] [2]。夜间经济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经济业态之一,“夜经济”通常是指发生在城市中心或者是次中心区域,晚间18:00到次日凌晨6:00阶段,以服务业为主的一种经济活动 [3] [4]。“夜经济”主要包括三个时间段、三类主要参与者、六种活动形式 [5] [6]。中国消费活动主要发生在夜间,2020年,青岛市重点商业场所夜间销售额超过全天的50%,夜间餐饮消费贡献了全市餐饮消费55%的营业额 [7]。青岛市提出加快发展“夜经济”,重点打造46处具有引领效果的夜间休闲消费街区,建立地标性夜生活聚集区 [8]。夜间经济繁荣能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扩大消费,拓展旅游业,提高城市竞争力和吸引力。夜生活与夜间规划相关的研究重点关注城市娱乐、夜间城市,夜生活环境和人工照明 [9]。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科技的迭代更新,夜间经济也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定义与内涵 [10]。当下的夜间经济不只是唱K、撸串等被民众所广泛认知的夜间活动,还进行了场景创新、数字重构,融合了文化、科技等元素。本文分析了青岛市夜间经济的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并从空间规划角度提出规划应对的思路与策略。
2. 现状分析和问题研判
调查显示,青岛“夜经济”活跃度在节假日(7月、8月)表现较突出(图1)。受地理位置和居民生活习惯的影响,18:00~22:00是青岛市夜经济活跃的“黄金4小时”。夜间消费活动的普遍开始时间在19:00以后,

Figure 1. The monthly trend of Qingdao’s night consumption amount (Data source: Meituan big data)
图1. 青岛市夜间消费金额月度走势(数据来源:美团大数据)
随着年龄的增长,夜间活动的开始时间越早(图2)。夜间消费活动的持续时间基本在1~3小时以内,18~45岁夜间活动持续时间明显较45岁以上长。夜经济的主要消费群体的年龄结构与国际上的研究一致,英国的研究发现是18到35岁 [11]。

Figure 2. The proportion of the number of people in Qingdao at night (Data source: Big data center provided, March 2021 data)
图2. 青岛市夜间出行人数占全天的比例(数据来源:大数据中心提供,2021年3月数据)
2.1. “夜经济”消费者年龄特征
夜间消费对35岁以下人群的吸引力较强。尤其是80后、90后为主体的年轻一代是当下夜间消费的主力军;根据问卷调研结果,54%的18~35岁青年一周有2~3次消费,34%的18~35岁青年一周有1次夜间消费,45岁以上基本没有夜间消费。
2.2. “夜经济”空间布局
青岛市夜经济呈现“多中心,点状集聚”的空间特征。活跃度较高的区域为:鹤山路、正阳路、李村、金家岭、新都心、CBD、台东、香港中路、中山路、唐岛湾、灵山湾11处商圈,与青岛市主要商圈相吻合(图3,图4)。

Figure 3. Qingdao night economic venue density and characteristic commercial district
图3. 青岛市夜经济场所密度和特色商业街区

Figure 4. “On Weekdays Economy” activity
图4. “平日夜经济”活跃度
2.3. “夜经济”业态分布
根据问卷调研结果,在青岛市民夜晚活动倾向中,夜食活动比例最高(81%),夜购、夜娱其次,夜游比例最低(35%);56%和52%的调研样本有夜娱和夜购的消费需求,夜购场所和夜娱场所占比24%和10%,存在较大市场空白(图5,图6)。

Figure 5. The proportion of the main places in the night economy (Data source: dianping, 2022 Data)
图5. 夜经济主要场所数量占比(数据来源:大众点评,2022年数据)
3. 青岛“夜经济”的主要特征
3.1. 夜食
根据夜食的消费场所和居民夜食消费习惯,夜食主要分为四类:小吃夜市是指以价格低廉、室外经营为主的餐饮模式;烧烤/大排档是指半室内以海鲜烧烤为主的餐饮;酒店饭店是指位置较为独立,以室内经营为主较为独立的店铺;美食城是指依托于大型综合体,成规模聚集的店铺。夜食场所主要集中在台东、李村两个商圈周边。根据大众的数据分析结果,青岛小吃夜市场所占52%、酒店饭店占35%、烧烤大排档占7%、美食城场所占6% (如图7)。其中,烧烤、大排档场所主要集中在台东、李村、唐岛湾三个商圈。在问卷调研中,市民对烧烤、大排档这类场所的消费需求占夜食总消费需求的58%;市民对烧烤大排档的需求较高,但目前相关场所较少。美食城主要集中在正阳路、台东、李村、唐岛湾、香港中路、新都心、CBD七个商圈。在问卷调研中,市民美食城这类场所的消费需求占夜食总消费需求的66%,是青岛夜食需求最高的场所。美食城场所数量占总场所数量的6%,依旧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夜食在烧烤、大排档场所和美食城方面存在供需不匹配情况;此外,烧烤对周边环境负面影响较大与城市公共空间管理要求不匹配(图8,图9)。

Figure 6. Night activity type (Data source: dianping, 2022 Data)
图6. 夜晚活动类型(数据来源:大众点评,2022年数据)

Figure 7. The survey table of food places (Data source: dianping, 2022 Data)
图7. 食场所调研表(数据来源:大众点评,2022年数据)

Figure 8. Distribution of night food venues (Dianping, POI data)
图8. 夜食场所分布(大众点评,POI数据)

Figure 9. Analysis of night food venues (Dianping, POI data)
图9. 夜食场所分析(大众点评,POI数据)
3.2. 夜娱
如图10、图11,青岛的夜娱场所主要分布于李村、台东、香港中路和唐岛湾几处。夜娱场所种类丰富,主要有茶馆、网吧、演出、电影院、KTV、酒吧、剧本杀等。其中,KTV场所数量占比32%,酒吧场所占比27%,电影院场所数量占比12%,网吧场所数量占比10%,棋牌场所占比8%,剧本杀、桌游占比5%。剧本杀,live house,轰趴馆,小型剧院,脱口秀,为这几年新型的夜晚娱乐项目,广受年轻人喜爱。电影院在各个年龄段都有比较好的受众群体,KTV、live house、音乐酒吧等新的夜间娱乐方式更受年轻人(18~45岁)的青睐。年轻人的分布和夜间娱乐场所的分布密切相关,李沧、市北年轻人比例高和KTV数量成正相关。此外,新的消费场所如live house,剧本杀等产生了新的空间需求。广场上直播,并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对这些表演进行打赏。这对城市公共空间提出了新的需求。

Figure 10. The distribution of night entertainment venues (Dianping, POI data)
图10. 夜娱场所分布(大众点评,POI数据)

Figure 11. Yeyu entertainment analysis (Dianping, POI data)
图11. 夜娱场所分析(大众点评,POI数据)
3.3. 夜购
如图12、图13,青岛夜购主要分布各大商圈,台东、李村和香港中路夜购更为发达。受气候影响,夜购主要以室内为主,室外为辅,室内夜购主要服务服务周边居民的刚性消费。室外夜购以夜市为主,节庆集市为辅,主要服务周边居民的享乐消费和特色消费(如购买玩具、鲜花、小饰品等)。夜购场所类型分为三类:便利店、商超和夜市,其中夜市数量占比最大,占全部夜间购物场所的41%,商超占比39%,便利店占比20%。从消费需求来看,台东步行街、万象城和李村夜市排名前三,其后是社区生活广场。近几年青岛市接连举办多个夜间节庆集市,如:银河市集、月亮集市和山嗨精怪等特色节庆集市,银河市集入选“2020游客喜爱的十大夜市”,均取得较大成功,受到居民的欢迎。夜间购物从传统的超市、夜市,逐步向节庆集市发展,增加了夜间购物场所的多样性。目前允许夜市经营的场所数量相对有限,根据2020年青岛本地宝发布可夜间摆摊的街道显示,青岛七区三市中,明确可以夜间摆摊设点的街道仅有18处。近几年,便利店的重要性不断提升,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二胎政策,居民对社区周边的消费需求逐渐增强。

Figure 12. Night purchase distribution (Dianping, POI data)
图12. 夜购分布(大众点评,POI数据)

Figure 13. Night purchase analysis (Dianping, POI data)
图13. 夜购分析(大众点评,POI数据)
3.4. 夜游
如图14、图15,青岛的夜游产品主要集中于中山路和香港中路周边,以历史城区和自然风光类旅游产品为主。夜游产生的直接消费较为有限(占夜间消费总额的0.3%),但可以产生较大的间接经济价值。从消费需求来看,青岛市民倾向选择网红打卡地和展览观演作为主要的夜游场所,文化自然景观对市民的吸引力仍不容忽视。出现了一系列因小红书、抖音推荐而火爆的网红打卡点,如大学路转角打卡地,中山公园赏樱等。
青岛沿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在空间规划方面没有充分考虑居民的休闲需求,广场、遮蔽物较少,游客的舒适度有待提升;根据访谈结果显示,青岛缺少一到两条经典夜游线路,游客来青岛往往对“夜间去哪玩”这个问题没有答案。八大关、中山路等经典历史文化游览场所,营业时间仅到晚上5:30,无法促进游客的游览活动向夜间转移。

Figure 14. Distributed in the night travel field (Dianping, POI data)
图14. 夜游场所分布(大众点评,POI数据)

Figure 15. Analysis of the night travel field (Dianping, POI data)
图15. 夜游场所分析(大众点评,POI数据)
3.5. 青岛夜经济业态,空间分布与问题
青岛的11处主要夜经济聚集区根据活动的主导业态分为3类,分别是夜游特色型、夜市特色型、生活型。夜游特色型是以夜游为主导,带动夜娱、夜购、夜食等相关产业发展的夜经济聚集区,夜经济呈现明显的季节性,旅游旺季活跃度较高,旅游淡季活跃度较低。夜市特色型是以夜食、夜购为主导产业,人流量大,聚集区出现在学校、居民区周边,有大型商超作为支持,路网密集,街道尺度宜人,以低廉的价格吸引市民前来消费。生活型是以服务周边居民为主的夜经济聚集区,以夜购和夜食为主,并具有一部分夜娱功能。
青岛夜游特色型夜经济聚集区共有三处,分别为中山路、香港中路和唐岛湾;夜市特色型夜经济聚集区有2处,分别为台东和李村,生活型夜经济聚集区6处,分别为CBD、新都心、金家岭、灵山湾、正阳路和鹤山路。
青岛夜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间烟火气不足;市区摆摊设点限制严格、疫情导致夜市经营存在困难、低成本空间数量有限,限制了小吃夜市的发展;新兴夜娱种类繁多,现有的城市空间无法满足新兴的活动类型。历史城区夜晚无人气,八大关、中山路历史建筑夜晚不营业,缺乏夜游场所;历史城区夜晚灯光较阴暗,部分道路缺乏夜间照明;历史街区缺乏夜游路线。夏强冬弱,潮汐现象明显,青岛啤酒节主要集中在7、8月,冬季缺乏活动项目,冬天气候寒冷,缺乏气候适宜的活动场所,冬季购物场所闭店时间较早。
4. 规划策略及布局引导
依据夜经济的发展趋势以及青岛夜经济发展现状,青岛市夜经济主要存在三大核心问题:人间烟火气不足、历史城区夜晚无人气、夏强冬弱,潮汐现象明显。针对青岛市夜经济存在的三大问题,提出3个主要策略:点亮人间烟火气、点亮历史、永不落幕的“夜经济”。
4.1. 加强规划引领,打造地标性夜生活集聚区
因地制宜,编制夜生活集聚区发展规划,做好业态发展引导,完善区域空间布局,加强各类设施配套,打造一批标志性夜生活集聚区 [12]。实施包容审慎监管,试点放宽夜间外摆位管制;在特定时段,批准有条件的区域开展“外摆位”试点,发布管理指引,鼓励经营主体和社区居民共同开展自律管理,维护和谐社区环境。鼓励在街道上,设置商业、休闲、文化、社区服务等临时性设施;结合设施带、建筑派生场地、街角广场等区域,设置临时性商业、文化休闲设施,并规范临时性设施的经营内容、规模、时间、形式等。加强交通组织,试点夜间分时制步行街,鼓励各区在条件成熟的路段,试点打造分时制步行街。在夜间或周末等限定时段将有条件的市政道路临时改造为市集步行街,允许餐饮、零售等主题商户限时占道经营,形成多业态融合的新型消费空间。
4.2. 美化夜间环境,构筑历史街区观光廊
结合中山路,馆陶路,上海路–武定路等历史街区特色,对主要道路、街区,进行环城范围内的夜间灯光、旅游设施进行提升改造和完善;丰富业态种类,增加文化旅游项目供给;以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为契机,大力发展海上休闲旅游、滨海度假旅游、邮轮旅游、研学旅游、工业旅游等旅游业态,建设国际化、高品质的海洋文化旅游城市。强化品牌效应,充分挖掘本区域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资源禀赋,打造唯一性夜经济品牌、特色活动和创新空间。
4.3. 创新管理模式,引导季节性夜市规范发展
指导夜市运营管理主体建立夜市管理规定,在登记、设施、区域、标识、时段、卫生等夜市运营相关方面建立统一管理标准。提升业态品质,发展雅俗同享夜经济;策划组织一批戏曲、电影、歌剧、音乐、读书等主题鲜明的文化休闲活动。继续扶持24小时实体书店,鼓励有条件的博物馆、美术馆延长开放时间,逢重要时间节点、传统节日开放夜场参观,举办夜间文化、旅游活动。丰富冬季活动,延长特色节庆活动持续时间,如:主题灯光秀、灯光节、灯会品牌活动;开展冬季夜间文化主题活动,文化场馆延时经营;开展冬季夜间体育健身活动,策划冬季夜经济促消费品牌活动,加强冬季夜经济宣传推介等。
4.4. 布局引导,完善总体规划
结合《青岛市“十四五”商贸流通业发展规划》将夜经济消费中心分为广域级/市级、区级、社区级三级。
广域级/市级夜经济聚集区:根据现状分析,规划夜经济消费聚集区11处(如图16),分别为中山陆、浮山湾/香港中路、CBD等。区域重点强化青岛国际形象功能,强化自身特色,培育集夜食、夜游、夜娱、夜购等多元功能的大型夜经济聚集区。

Figure 16. The overall layout of the night economic layout
图16. 夜经济总体布局示意图
区级夜经济消费中心:结合相关规划和现状分析,规划金家岭星光里、青岛欢乐海湾、鲁邦水悦城音乐吧特色街区、即墨古城文化旅游休闲街区、丽达购物中心街区、万象汇时尚街区、蔚蓝天安国际风情街区、海上嘉年华澳乐购街区、青岛欢乐海湾街区、阜安里商业步行街、恒源时尚三里河地下商街、荷花湾金荷广场等46处具有引领效果的区级夜经济消费中心。
社区级夜经济生活圈:结合“5815社区商业圈”建设,建立15分钟社区级夜经济生活圈,重点满足居民就近商业服务需求以及老人、儿童晚间的休闲娱乐需求。
5. 规划布局、设施配套和管控
5.1. 空间规划布局
强化顶层规划;编制全市夜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打造经济聚集区,培育夜经济消费中心,强化社区级夜经济服务圈,全市形成“集聚区–消费中心–生活圈”的夜经济格局。打造夜经济集聚区。依拖香港中路、中山路等13处商业街区,编制夜经济发展规划,建设夜食特色型、夜购特色型、夜娱特色型、夜游特色型夜经济集聚区。培育夜经济消费中心。结合相关规划和现状分析,规划金家岭星光里、青岛欢乐海湾等46处具有引领效果的区级夜经济消费中心。强化社区夜经济生活圈。结合“5815社区商业圈”建设,建立15分钟社区夜生活服务圈,重点满足居民就近商业服务需求以及老人、儿童晚间的休闲娱乐需求。
5.2. 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
美化夜间环境,增加夜经济“集聚区–消费中心–生活圈”夜景亮化设施,步道与慢道体系建设及夜跑、健身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优化交通设施服务,完善夜间交通设施,增加、设置临时停车位数量,提高居民夜间出行的便捷性和灵活性,吸引市民走出家门参与夜间活动,进行夜间消费。提升历史街区,结合中山路,馆陶路,上海路–武定路等历史街区特色,对主要道路、街区,进行环城范围内的夜间灯光、旅游设施进行提升改造和建设完善。
5.3. 加强夜间商圈经营监管
创新夜间商圈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中,鼓励属地政府、街道和产权单位因地制宜创新街区治理模式,建立多方共建机制,推广“多方共管、行业自治”的管理模式,划清职责边界,发挥街区商户行业自治的能动性。开展商圈“条块结合”联合执法,主要是要求各区政府在重点商圈开展“条块结合”综合执法试点,由商圈所在街道办事处统筹协调公安、消防、市场监管、应急管理等部门,依据法律法规规章要求的标准、程序等对商圈开展综合执法监管,提升治理水平,优化营商环境。对具备一定规模、一定档次的夜市进行统一管理、统一服务,引导其发展成为规模较大、辐射面广、集聚人气、富有特色的夜市。
6. 结论
青岛的11处主要夜经济聚集区根据活动的主导业态分为3类,分别是夜游特色型、夜市特色型、生活型。青岛夜游特色型夜经济聚集区共有三处,夜市特色型夜经济聚集区有2处,生活型夜经济聚集区6处。青岛夜经济人间烟火气不足,现有的城市空间无法满足新兴的活动类型。历史城区与夜经济相关设施、服务和引导不足。夏强冬弱,潮汐现象明显。
划分青岛夜经济消费中心为广域级/市级、区级、社区级三级,广域级/市级规划夜经济消费聚集区11处,区级规划46处具有引领效果的区级夜经济消费中心,社区级建立15分钟社区级夜经济生活圈。
强化顶层设计,编制夜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打造经济聚集区。美化夜间环境,增加夜经济亮化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夜间交通设施。提升历史街区的夜灯光、旅游设施的改造和建设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