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白培万, 孟双明. 煤沥青针状焦研究综述[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23(3): 53-56.
|
|
[2]
|
肖瑞华. 煤焦油化工学[M]. 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2.
|
|
[3]
|
戴惠筠. 改质法制取煤系针状焦[J]. 燃料与化工, 1990, 21(6): 38-44.
|
|
[4]
|
张怀平, 吕春祥, 李开喜等. 针状焦的结构与原料[J]. 煤炭转化, 2001, 24(2): 22-26.
|
|
[5]
|
卢林峰, 徐香. 煤系针状焦的市场前景与技术发展现状[J]. 煤化工, 2010, 38(3): 7-9.
|
|
[6]
|
景志林, 张玉. 煤系针状焦国内外生产现状及工艺技术[J]. 炭素技术, 2009, 28(1): 44-47.
|
|
[7]
|
孙振兴. 煤沥青的净化工艺研究[D]. 贵州大学, 2009.
|
|
[8]
|
盛英, 李克键, 朱晓苏. 中间相沥青的研究及利用[J]. 洁净煤技术, 2008, 14(6): 32-34.
|
|
[9]
|
甘伟斌, 蔡仁杰. 针状焦技术的研究现状[J]. 浙江化工, 2005, 36(2): 27-30.
|
|
[10]
|
景志林, 张玉. 煤系针状焦国内外生产现状及工艺技术[J]. 炭素技术, 2009, 28(1): 44-47.
|
|
[11]
|
赵世贵. 磁场作用下煤系针状焦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太原理工大学, 2010.
|
|
[12]
|
赵雪飞, 高丽娟, 赖仕全等. 我国煤系针状焦的研究及生产状况[J]. 燃料与化工, 2010, 41(4): 1-4.
|
|
[13]
|
张家埭. 炭材料工程基础[M]. 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 1992: 87-125.
|
|
[14]
|
李太平, 王城扬. 针状焦技术的研究进展[J]. 炭材料科学与工艺, 2005, 15(4): 16-21.
|
|
[15]
|
单长春, 刘春法, 刘秀云等. 针状焦的光学显微结构分析研究[J]. 燃料与化工, 2008, 39(1): 35-36.
|
|
[16]
|
A. C. 霍夫曼, L. E. 斯坦因. 旋风分离器——原理、设计和工程应用[M]. 北京: 化学工艺出版社, 2004: 30.
|
|
[17]
|
任绍梅, 熊杰明. 利用国标GB/T 2293-1997测定低QI含量煤沥青的经验与体会[J]. 炭素, 2008, 2: 44-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