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是指所有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及趋向,诸如帮助、合作、捐赠、分享、安慰等行为(Eisenberg & Fabes, 1998)。亲社会行为作为一个重要的心理社会结构,与个体的社会支持、情感状态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Arslan, 2021),具有增进积极的人际交往(Wang, Wang, Deng, & Chen, 2019),提升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Miles, Andiappan, Upenieks, & Orfanidis, 2021)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Nelson, Layous, Cole, & Lyubomirsky, 2016)的功能。同时,亲社会行为是个体与社会或群体之间关系的反映,是促进人类生存适应和构建互助和谐社会氛围的有利条件(杨莹,寇彧,2015)。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研究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无论是对个体的成长、群体的进步还是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1.1. 自我关注与亲社会行为
在探究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时,研究者们发现自我关注对亲社会行为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且这种影响不可低估(马祥林,1995)。起初,大部分关于自我关注的研究都是以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及病理障碍为主(Pyszczynski & Greenberg, 1986; Hull, 1981),随着研究的深入,自我关注的积极影响开始受到广泛关注(Silvia & Abele, 2002; Boyraz & Waits, 2015)。因此,本研究将以自我关注及其积极影响为核心展开。
自我关注(Self-focused attention)是指个体将注意的资源指向自我内部的思维和情感(高培霞,2006),且倾向于对自己直接且亲密的监控(Wagner & Brown, 2012)。从表面上看,自我关注与亲社会行为似乎截然相反,美国心理学家Berkowitz的实验证明,自我关注的个体完全可能产生亲社会行为,且自我关注和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明显相关(侯积良,1990)。马祥林(1995)尝试探索自我关注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影响机制,较详细地阐明了自我关注与价值取向、自尊感、自我评价、社会规范等因素一样,都会影响着亲社会行为的发生。也有许多研究表明,提高自我关注可以增强亲社会行为的发生(Scheier & Carver, 1977; Batson et al., 1999; Pfattheicher & Keller, 2015),一方面,自我关注的提高可以通过提醒个体自己的道德原则来增加其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倾向于自我关注的个体会担忧自己的行为方式是否被认为是社会认可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能会因为感受到社会压力而提供帮助(Lewis, Himmelberger, & Elmore, 2020)。自我关注在亲社会行为的形成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王振其,程斌,2000),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1:大学生自我关注可以正向预测其亲社会行为。
1.2. 自尊的中介作用
亲社会行为作为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自我关注对其影响可能会受到其他中间变量的影响,如价值取向、自我评价、自尊等(马祥林,1995)。自尊(Self-esteem)是指个体对自身持有的经常性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态度,表明个体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是重要的、成功的和有价值的(Coopersmith, 1967)。自尊作为一个起中介作用的人格变量,对认知、动机、情感和社会行为有重要广泛的影响,同时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张文新,1997)。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型认为,亲社会行为在高自尊个体身上更容易出现,自尊水平能够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王丽,王庭照,2005;郑显亮,张婷,袁浅香,2012;胥兴春,李欢,刘雅丽,2021; Laible, Carlo, & Roesch, 2004)。自我关注与自尊也呈显著正相关(张珺,2015),自我关注程度的变化引起自尊的增强或减弱,对亲社会行为造成间接影响(马祥林,1995)。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2:自尊在自我关注和亲社会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
1.3. 关系型自我构念的调节作用
自我构念最早由Markus提出,指个体对自我的看法以及对自我的定义,即心理学意义上对自我的知觉,是一个重要的个体特征(Sandra, Eva, & Eva, 2015)。关系型自我构念(Relational-interdependent self-construal)主要指通过与重要他人的亲密关系来感知自己(Cross, Bacon, & Morris, 2000),他们的自我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所建立和维持的与他人之间的亲密关系的能力(Stapel & Vander, 2006)。高关系型自我构念的个体更加注重与朋友之间的关系,会优先考虑别人的需求和愿望,更多的选择理解对方的感受,而低关系型自我构念的个体不倾向于在一段亲密关系中为自己思考,他们把关注点更多的放在自身兴趣上,而不是关系(李爽等,2014)。
关系型自我构念作为调节变量,可以调节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丁倩,周宗奎,张永欣,2016)。高关系型自我构念的个体更倾向于照顾他人的看法,因此也更担心他人的负面评价,根据精神病理学的自我关注模型,自我关注与其消极反应的关系可以通过不同水平的关系型自我构念进行调节(李昳,陆桂芝,李勇,2018)。高关系自我构念的个体往往拥有积极的人际关系(Morry & Kito, 2009),对自我的概念受负面影响的程度相对较轻,自我关注时更多持有积极态度,低水平关系型自我构念的个体在自我关注时,更关注能力、品质等(苏媛媛,2020),因此,不同水平的关系型自我构念可能会调节自我关注与自尊之间的关系。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3:关系型自我构念在“自我关注→自尊→亲社会行为”的前半段路径中起调节作用,具体调节方向不做假设。
综上所述,本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提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图1),探究自我关注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以期为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机制提供新的视角,同时丰富有关自我关注积极性结果的理论研究,为后续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实证和新的思路。

Figure 1. Theoretical model diagram of this study
图1. 本研究理论模型图
2. 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简单随机抽样法,对某大学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问卷发放453份,共计回收有效问卷438份,调查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69%。其中,男生217人(49.5%),女生221人(50.5%);大一年级79人(18.0%),大二96人(21.9%),大三99人(22.6%),大四117人(26.7%),大四以上47人(10.7%)。
2.2. 研究工具
亲社会行为的测量采用Carlo等人编制,我国学者寇彧等(2007)修订的《亲社会行为倾向量表》(Prosocial Tendencies Measure, PTM)。该量表共有23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从1 (非常不像我)到5 (非常像我)分别测量公开的、匿名的、利他的、依从的、情绪性的和紧急的六个维度的亲社会倾向。分数越高,亲社会行为的行为倾向就越高。本研究中Cronbach’s α系数是0.868,信度良好。
自尊的测量采用Rosenberg (1965)的《自尊量表》(The Self-esteem Scale, SES)。该量表共有10个题目,采用四级评分,从1 (非常不符合)到4 (非常符合),总分分数越高,代表被测者自尊程度越高。在实际应用中,因为存在文化差异,中文版自尊量表将第8题“我希望我能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尊重”改为正向积分(田录梅,2006)。本研究中Cronbach’s α系数是0.701,信度良好。
自我关注采用肖诗来(2010)编制的《自我关注量表》(Self-focused Attention Scale, SFAS),共17个条目,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法,1 (完全不符合)到5 (完全符合),由社会生理知觉、社会心理知觉、个体生理知觉与个体心理知觉四个分量表组成,各分量表的总分越高,自我关注水平越高。本研究中Cronbach’s α系数是0.796,信度良好。
关系型自我构念采用Cross等人(2000)编制,黄丽和毕重增(2012)修订的中文版《关系型自我构念量表》(Relational-Interdependent Self-Construal Scale, RISCS)。该中文版量表共9个条目,单维度,采用7点计分,1 (非常不同意)到7 (非常同意),得分越高,表示关系型自我构念越强。本研究中Cronbach’s α系数是0.836,信度良好。
2.3. 研究程序和数据处理
采用统一问卷进行施测,施测结束后问卷当场回收,筛出无效问卷。本研究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 26.0进行描述统计、相关分析、方差分析等。使用SPSS 26.0的插件Process3.3进行回归分析、中介效应分析和调节效应分析。
3. 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汤丹丹,温忠麟,2020)的方法,对问卷的所有题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有15个,最大因子的方差解释度为16.66%,低于40%的临界标准值。综上,本研究使用问卷所得的数据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可以进一步进行统计分析。
3.2. 相关性分析
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自我关注、自尊、关系型自我构念和亲社会行为四个变量中,两两之间存在均显著正相关。除此以外,对所得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后得出,自我关注在性别上(t = −2.584, p < 0.05),自尊在年级上(F = 2.575, p < 0.05)都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后续研究中控制了性别变量和年级变量。

Table 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variables (n = 438)
表1. 各变量描述统计和相关性分析(n = 438)
注:**表p < 0.01,*表p < 0.05。
3.3. 自尊的中介效应检验
将预测变量均进行标准化变换(温忠麟,侯杰泰,张雷,2005;温忠麟,叶宝娟,2014),同时以性别、年级作为控制变量,将得到的标准化数据采用Bolin (2014)提出的Process插件的Model 4进行中介效应检验。
由表2可知,以性别和年级作为控制变量后,自我关注能够显著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β = 0.467, p < 0.01)。加入中介变量自尊后,自我关注能显著正向预测自尊(β = 0.272, p < 0.01),自尊对亲社会行为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 = 0.129, p < 0.01),同时,自变量自我关注对亲社会行为的正向预测作用仍然显著(β = 0.432, p < 0.01)因此,自尊在自我关注和亲社会行为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运用Bootstrap方法重复抽样5000次来检验中介效应的显著性,结果显示中介效应95%的置信区间是Boot LLCI (0.008)和Boot ULCI (0.098),置信区间不包括0,可知本研究的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应占比为7.49%。

Table 2. Analysis of the mediating role of self-esteem between self-focused attention and prosocial behavior (standardized)
表2. 自尊在自我关注和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分析(标准化)
注:**表p < 0.01,*表p < 0.05。
3.4.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
根据本研究假设,控制性别和年级,采用Bolin (2014)提出的SPSS的Process插件的Model 7进行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的数据处理分析,结果如下:

Table 3. Analysis of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relational-interdependent self-construal
表3. 关系型自我构念的调节作用分析
注:**表p < 0.01,*表p < 0.05。
由表3可知,将关系型自我构念放入模型后,自我关注显著正向预测自尊(β = 0.101, p < 0.01),但关系型自我构念对自尊预测作用不明显;自我关注与关系型自我构念的交互项显著正向预测独立性自我建构(β = 0.004, p < 0.01)。这表明关系型自我构念可以调节自我关注和自尊之间的关系。
为了更加具体地呈现下行社会比较在该模型中的调节作用,将被试的关系型自我构念水平分别按照高于和低于1个标准差的方法,划分为高、低两组(Muller, Judd, & Yzerbyt, 2005),进行简单斜率分析,具体调节效应如图2所示。当关系型自我构念分数较高(M + 1SD)时,自我关注对自尊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 = 0.127, t = 5.728, p < 0.01),而当关系型自我构念分数较低(M − 1SD)时,自我关注虽然也会对自尊产生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 = 0.075, t = 3.875, p < 0.01),但其预测作用较小,表明随着个体关系型自我构念水平的提高,自我关注对自尊的预测作用呈逐渐上升趋势。

Figure 2. Simple slope analysis results
图2. 简单斜率分析结果
4. 讨论
4.1. 自我关注与亲社会行为
本研究结果表明,自我关注可以显著预测亲社会行为,支持了假设1。自我关注的个体完全可以产生亲社会行为,且提高自我关注可以提高亲社会行为水平。究其原因可能是倾向于自我关注的个体能够更好的进行自我接纳,从而发现生活的意义,对社会进行积极的反馈。一方面,自我关注的提高可以通过提醒个体他们自己的道德原则来增加帮助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倾向于自我关注的个体会担忧自己的行为方式是否被认为是社会认可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能会因为感受到社会压力而提供帮助(Lewis, Himmelberger, & Elmore, 2020)。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大学生所处的环境、所接受的观念使得他们在积极展示自己时,不仅注意自己的内在状态,而且还注意到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他们希望在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因此会产生更多亲社会行为,以迎合社会的期望。也有人认为,自我关注者只是由于私心驱使而产生的亲社会行为,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自己(王振其,程斌,2000)。
4.2. 自尊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以大学生的自尊作为自我关注与亲社会行为间的中介变量,进行中介效应分析,发现自尊在自我关注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支持了假设2。这表明自我关注不但可以直接影响亲社会行为,还可以通过自尊间接影响亲社会行为。
自我关注的提高会增加人们对自己的认识,当人们把更多的注意指向自身,发现自己积极性的体验,就会对自身价值给出更积极的评价,此时个体非常认可自身价值,表现出良好的自我感觉,他们认为自己对于别人是有价值和意义的,因此他们更愿意表现出更高的亲社会行为帮助别人获益(Yu, Hao, & Shi, 2018)。另一方面,在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后得到他人的赞扬、认可等积极评价,会使得获得正强化的高自尊个体进一步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李文姣,2016)。同时,自我关注可以正向预测自尊和亲社会行为,是因为个体在自我关注的基础上,会不断地把自己和别人对自己的期望和评价进行对比,进而得出结论,并通过社会的反馈来强化对自己的判断,久而久之,个体就会倾向于在较高水平上评价自我,而这种积极的自我认识和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将会转化为实际行动。比如,高自我关注的个体可能会不断地注意到自我的优势,并依据自己的优势去做出亲社会行为从而获得赞许或奖赏,当行为得到了正向反馈,就会强化个体的自我关注,对自我的评价也就更积极,更有可能做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张珺,2015)。因此,学校可以引导大学生多关注自身,发现自身的优点,促使个体更好的自我接纳。
4.3. 中介模型中关系型自我构念的调节作用
本研究以关系型自我构念作为调节变量,对自我关注、自尊和亲社会行为构成的中介模型进行了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分析,发现关系型自我构念对中介模型中介路径的前半段起调节作用,支持了假设3,即自我关注对自尊的预测作用会随着关系型自我构念水平的升高而增强,个体在自我关注评分上的差异,会与关系型自我构念产生交互作用,从而影响自尊水平,间接影响亲社会行为。
内隐积极联想理论认为,高关系型自我构念的个体在确定自我概念时更倾向于参照他人的看法,但认知过程及认知结构的局限性会使得个体在推测别人想法的时候出现偏差,因此更多的感知到他人对自己的消极评价(李昳,陆桂芝,李勇,2018)。但本研究发现,在高关系型自我构念条件下,高自我关注的个体对自我持有更多的积极态度,究其原因可能是高关系型自我构念的个体更能够在乎他人的感受,拥有更积极的人际关系,这会在个体关注自我时带来积极反馈,更好的接纳自己,从而对自身价值进行更正向的评价和肯定。相反,低关系型自我构念的个体不倾向于将自我的关注点放在亲密关系中感知,而更多关注自身兴趣,在缺少其他环境参照和积极社会反馈的情境下,个体不易对自己持有经常性的肯定的评价态度。
4.4. 建议与展望
本研究构建了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对自我关注影响亲社会行为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丰富了相关领域的研究,同时也为提高大学生亲社会行为提供了新的思路。大学生处于心理健康发展和价值观构建的关键时期,学校应当合理引导大学生多关注自身优势,发现自身的闪光点,促使个体更好的自我接纳,同时,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并在亲密关系中体验正性价值,避免在自我封闭的条件下对自我进行错误的消极评价,以达到提高亲社会行为,维持心理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氛围的目的。另外,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本研究取样的范围较小,样本容量有限,研究结论能否推广到全国大学生群体还有待继续调查研究。其次,今后的研究中可以结合其他研究方法,对各变量之间的潜在作用机制进行深入探索,以及还存在哪些因素能在自我关注和亲社会行为之间起中介和调节作用。最后,本研究仅为横向研究,后续可以考虑增加纵向研究来进一步明确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及变化趋势。
5. 结论
1) 自我关注能显著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
2) 自尊在自我关注与亲社会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3) 关系型自我构念在中介模型中介路径的前半段起调节作用,即自我关注对自尊的影响随关系型自我构念水平的升高而升高。
基金项目
天津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编号:20211006300030);天津中医药大学第十一届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编号:tw2021KZZX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