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职业院校需要重视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劳动精神面貌和健康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学生在职业院校构建的劳动教育体系之中,也能够重视对于个人劳动活动实践的参与,投入到劳动实践的过程中,从而推进个人劳动实践综合水平的提升。同时,职业院校需要关注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帮助学生在劳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实现全面发展。
2. 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性
物质资料生产劳动是人类创造财富的手段,也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进和发展的源泉。在职业院校中,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其根本任务就是在深化生产和教学融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这样才能既有利于推动劳动教育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实现个人劳动技能的发展。由于这些内容都符合劳动教育的本质属性,所以职业院校需要特别注重劳动教育这一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和育人功能。
职业院校为了达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 的目标,就必须分析劳动教育体系构建的具体内涵,认识劳动教育是我国体育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即高度重视“五育并举”这一教学核心目标在教育开展之中的重要性,从而重视劳动教育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推进。
构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体系是能够真正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目标的。首先,构建劳动教育体系能够“使学生在劳动教育体系的教育下,有效获得思想价值的引领” [2],更为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从而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的相关道理,在学习过程中,也能够将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劳动融入到个人的价值观之中。其次,构建劳动教育体系有利于学生在劳动之中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并在劳动实践激发个人自主探究的意识,与其他学生共同合作,体会劳动对于个人综合素养培养的重要作用。再次,构建劳动教育体系符合培育大国工匠的时代呼唤。由于我国日渐重视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职业院校也需要为社会输送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构建起劳动教育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一定人力、智力的支持。最后,构建劳动教育体系是推动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抓手,我国最大的民生问题是就业问题,但是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部分职业院校的学生受到了外界的影响,形成了崇拜金钱、轻视劳动、贪图享乐的消极就业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职业院校需要思考如何构建起劳动教育体系,进一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锤炼学生高尚的品格。学生能够在劳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端正个人的劳动态度,进一步有效提升个人就业、创业的实践能力。
3. 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体系构建的现状分析
劳动教育是职业院校在教育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即职业院校需要重视加强劳动教育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在劳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增强个人的劳动实践的能力。但是目前,部分职业院校由于并没有充分理解到劳动教育是大学阶段育人的重要实践方式,对培养高校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养成良好劳动习惯、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对待劳动教育的态度上过于应付,没有制定劳动教育相关的人才培养方案、甚至没有做出相应的课时安排,导致劳动教育在高校学生群体中普及度不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没有掌握具体的劳动知识,没有养成相关劳动习惯。如果此时没有让学生进一步借助劳动实践巩固劳动的基本知识,那么学生难以形成系统性的劳动认识,个人学习效率也难以得到提升。同时,由于部分职业院校仍就沿用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过于“重智轻劳”,忽略了劳动教育对于职业院校教学的重要性,也忽略了劳动教育之于学生成材成长的推动作用,过分关注学生其他必修学科的成绩。此时,学生也容易忽略个人劳动观念的形成,只将学习的成绩作为个人奋斗的目标。在应试教育的理念和职业院校的引导下,学生难以提高劳动实践能、培养劳动意识,导致将个人的学业成绩作为评判综合能力的唯一标准,其对于劳动学习不够重视。
与此同时,职业院校没有意识到劳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征之一,学生需要借由劳动提升自我和发展智力,一味强调学习成绩对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要性,学生难以借助劳动实践获得发展。学生在长期的习题训练中弱化了个人动手实践能力,难以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有效培养个人的劳动技能和劳动精神。可见,职业院校需要意识到目前德育教学中劳动实践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并且重视劳动教育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内化的重要作用,积极推动劳动教育体系在职业院校教学中的构建,让学生能够充分得到劳动实践,从而获得全面的提升。
4. 职业院校劳动教体系构建的具体策略
4.1. 加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
职业院校需要重视管理劳动教育事务的制度体系构建,“既需要完善劳动教育所涉及的机制体制,也需要对劳动教育所涉及课程安排引起注意” [3],从而推动劳动教育体系构建在职业院校教育工作的进程。由于劳动教育体系涉及的课程体系较为复杂,职业院校不能够仅仅将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着眼于学生课外劳动教育活动的开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学生的劳动学习视野,也难以让学生充分经历劳动实践的过程获得劳动综合素养提升。为了改善这一情况,职业院校需要充分重视学生在劳动教育实践过程中综合素养的培养本质,关注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体系构建的顶层设计,以治理的思维来推进体系的构建,从而潜移默化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一定坚实的基础。
首先,职业院校需要以党的领导为核心,构建起多方协同参与治理的主体格局。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之中综合劳动素质的培养,不能够仅仅依赖于学校的劳动实践活动的开展,而是需要在与劳动有关的相应课程之中,落实个人热爱劳动的学习情感,那么此时,职业院校必须要加强对于学生劳动意识的渗透,在丰富学校劳动教育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全面受到劳动教育的启发。
其次,职业院校需要协调各方力量,形成以党的领导为核心,政府指导、院校为主、内外联动的局面。在资源供给方面,职业院校需要运用好丰富的劳动教育外部资源,考虑如何激发政府相关部门、相关社会组织的主体力量,从而形成多方力量参与的教育格局。
再次,由于学生的成长发展离不开劳动教育,能够在劳动实践活动中有效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发展。因此,职业院校发展劳动教育需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与多方力量协同配合,关注劳动教育体系的整体性构建,着眼于学生在劳动教育体系下综合素养的培养的目标,不仅需要关注到劳动教育的特殊性,也需要关注的劳动教育与其他教育举措之间的关联性,从而突出劳动教育体系构建的综合性与协同性。
4.2. 激发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内在动力
为了有效加强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形成,职业院校需要重视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形成周密的劳动教育顶层设计,实现学生在劳动教育之中的高质量发展。这也就意味着,职业院校需要不断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依靠学生的主体力量,也要最终实现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职业院校需要思考如何“充分激活劳动教育的内驱动力” [4],帮助学生在热烈的劳动活动氛围中有效参与到实践劳动过程中,获得劳动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首先,职业院校需要增强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并且有效关注劳动教育实施途径的广泛性,推动广大职业院校学生参与到劳动教育实践过程中。职业院校需要重视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的质量,有效激发劳动教育工作队伍中教师的劳动育人意识以及专业素养,先对这些教育从业者进行专门的培训,帮助其“增强个人劳动教育课程开展的专业素养,从而重视对于学生劳动教育的渗透” [5]。这样,劳动教育工作者就能够在有效分析学生在劳动教育活动之中的学习情况和发展规律、有效分析学生的劳动学习需求的基础上,带领学生投入到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之中,从而推动劳动教育课程能够持续、全面的开展。
其次,职业院校需要激发学生参与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职业院校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更为积极地投入到劳动教育的活动实践中,从而更为主动、和谐获得身心发展。为了体现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职业院校需要为其构建民主、平等的和谐环境,不断创新劳动教育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热情,在校园里营造出浓厚的劳动氛围。职业院校不仅需要让学生在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中锻炼个人的体格,更需要的是有效引领和塑造学生的正确劳动价值观,并且充分给予学生一定劳动教育实践的机会,劳动教育脱离实践便不具备现实意义,组织学生进行劳动实践也应当与时俱进,既要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参与劳动,又要发挥创造性,充分考虑不同专业的特殊性,避免“一刀切”式教育。
4.3. 强化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资源整合
根据时代的不断变化,职业院校需要注意学生“课内与课外劳动实践的科学设置和相关资源的整合统一” [6]。此时,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离不开完备的制度体系形成,也需要以充足的教育资源作为发展的保障。职业院校可以收集有助于学生劳动教育活动开展的资源,激发学生参与到劳动实践之中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并能够在丰富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形式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劳动意识,并且磨练了个人的劳动品质,发展了相关劳动的价值观和劳动品质。
首先,职业院校可以先合理配置校内资源,有效协调好必修课和渗透课的相关配置。渗透课指的是融入课程形态的劳动教育,而必修课则是学生必须学习的显性劳动教育课程。必修课和渗透课的目标都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职业院校在劳动教育开展的过程中需要确立明确的目标,统筹好教育劳动的各项资源,让学生在优化配置后的资源学习中提高劳动教育的学习效果。而为了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可以先从学校劳动教育的必修课和渗透课资源入手,不仅要为学生呈现一定典型的劳动教育案例,为学生播放一些能够引领其形成劳动精神的学习资料,而且还需要在德育课程中引导学生能够充分重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真正地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启发个人的劳动学习意识。接下来,再分阶段、分专题地为学生联系劳动教育实训基地,为学生的劳动教育活动实践开展提供一定保障。
其次,职业院校还可以围绕拓展课,充分利用社会各方资源,统筹协调好社会各方力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一定坚实基础。在传统的劳动教育过程中,职业院校的教育资源有限,那么学生的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此时,职业院校可以寻求社会的帮助,既可以与相关政府部门进行协调,为学生展示一些劳动的课程,引起家长对于劳动教育的关注,推动学生既能够在学校中受到良好的劳动教育,也能够在家庭学习的过程中,激发个人劳动实践的意识。同时,学校也可以和一些社会组织进行联系,让学生深入到一些企业公司的部门之中,提前学习一些相关劳动技能。此时,学生能够有效激活个人参与劳动实践的意识,从而有效引起对于劳动学习的注意。此外学生也能够在深入基层组织的过程中,开展公益劳动,共同参与社会治理,有效培养个人的社会劳动实践意识,有利于劳动实践技能的发展。
4.4. 改进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质量评价体系
与传统的应试教育评价模式不同,职业院校需要有效地将学生劳动素养纳入到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之中,并有效制定完整的评价标准和激励机制,依托这一综合评价体系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所谓劳动教育质量评价是指职业院校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劳动教育成绩,更需要关注学生在劳动实践之中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此时学校不应当只将死板的数据为评价依据,还需要有效观察学生在劳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以及最终劳动实践的结果,由此多方位、多角度地对其劳动教育进行科学评定。在劳动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职业院校需要持续、动态地监察这一评价体系的运行,从而充分发挥质性评价的作用和功能,以诊断与改进为抓手,提升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开展质量。学生在这一评价过程中也能够较为客观且全面地评价个人的劳动学习水平,以个人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投入到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参与过程之中。
建立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并关注对于学生劳动教育参与质量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将其作为劳动教育实践工作的标志和指引。职业院校需要将劳动教育的质量评价体系设计的教育目标逐步分解为系统化并且相互联系的指标群,从而推进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发挥。当确立了科学的劳动教育教学目标之后,职业院校需要制定科学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并且引导教师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评估学生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以评促改、以评促学,使得学生的劳动综合素质能够得到提升,也能够推进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体系的现代化发展。
职业院校需要及时解决劳动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推进过程中的相关问题。由于教育质量评价具有一定导向、监督、管理、诊断等功能,在运用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这些作用,以持续的质量评价衡量学生的劳动综合素质发展,从而满足学生全面成长发展的需求。
5. 结语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背景下,要实现学生全面发展,职业院校需要重视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并且有效结合劳动教育与新实践活动,将劳动教育融合到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发展过程中,推动职业院校教育实效的提升,达到知行合一的教育效果。因此,职业院校需要肩负起“立德树人”的责任,让学生有效地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内化综合素质。同时,职业院校需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和学生实际学习的情况,积极构建具有一定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帮助学生实现全面而持续的综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