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前高职生是未来幼儿教师的重要储备,其学习投入是衡量专业水平的重要指标。学习投入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较为积极、持久、完满的情感和认知的心理状态 [1]。已有研究表明,班级氛围、成就目标定向、学业倦怠等均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投入程度 [2] [3] [4],其中专业认同感作为个体重要的心理资源备受关注。
专业认同感是指个体对所学专业的认可和接受程度,反应个体在学习中持续卷入的专业认知、行为和积极的情感状态 [5]。《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大力加强幼儿师资建设。学前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对未来学习投入和幼儿师资建设有重要的导向价值。已有研究表明,学前专业大学生良好的专业认同有助于提高学习投入 [6]。当下虽然学前高职生专业认同感在提升学习投入的实证研究较少,但在大学生和免费师范生中已经得到验证。因此本研究拟探讨学前高职生专业认同感对学习投入的作用,基于此提出假设1:学前高职生专业认同感显著正向预测学习投入。
学生对未来的规划和思考会影响目标的确立和选择。未来取向指个体对未来时间的认知偏好和意志行动倾向 [7]。研究指出专业认同较高的职校生会更加积极地看待未来 [8]。同时,目标定向理论指出当个体确定目标倾向后会不断驱使其表现出更为有效的行为。未来取向体现了个体对未来目标的倾向性,能激励人们不断前进和行动 [9]。对未来抱有积极取向能够促进学业成功 [10]。基于此提出假设2:未来取向在学前高职生专业认同感和学习投入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先前对专业认同感和学习投入的研究多集中在大学生和免费师范生群体,其目的多在探究普通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实施效果,忽视了高职生这一群体。学前高职生群体数量庞大,其专业认同感可能与一般学生、师范生相比有独特特点。综上,本研究检验学前高职生未来取向在专业认同感和学习投入的中介效应,丰富学前高职生群体专业认同感的作用机制。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方便取样法,以陕西省西安市一所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放电子问卷收集数据,共计回收31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最终获得了255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82.3%。其中男生26名(10.2%),女生229名(89.8%);城市学生87名(34.1%),农村学生168名(65.9%);对本专业非常了解的学生49名(19.2%),有所了解188名(73.7%),不了解18名(7.1%);有相关实习经历的学生131名(51.37%),没有实习经历124名(48.63%)。
2.2. 研究工具
2.2.1. 专业认同感问卷
采用秦攀博编制的大学生专业认同感问卷 [11],此问卷共有23个项目,包括四个维度,分别是认知性、情感性、行为性、适切性。采用Likert5点计分,“1”代表完全不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表明学生的专业认同感越高。本研究中量表总信度系数为0.945。
2.2.2. 学习投入量表
采用Schaufeli编制,方来坛、时勘等修订的学习投入量表 [12]。该问卷共17个项目,包含活力、奉献、专注三个维度,采用Likert7点计分,“1”代表从来没有,“7”代表总是,得分越高说明学生对学习的投入程度越高。本研究中量表总信度系数为0.941。
2.2.3. 未来取向量表
采用刘霞编制的青少年未来取向量表,共有31个项目,分为未来认知,未来情感和未来意志行动三个维度。采用Likert5点计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计1~5分,得分越高,未来取向越好。本研究中量表的总信度系数为0.904。
2.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23.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采用宏程序Process进行中介效应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由于本研究三个问卷均由学前高职生填写,可能会出现共同方法偏差效应,本研究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进行评估,结果显示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共有14个,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31.45%,小于40%的临界值,说明此研究共同方法偏差不明显。
3.2. 学前高职生学习投入的差异性分析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学前高职生学习投入的差异性分析,详情见表1。

Table 1. Difference analysis of study engagement of preschool vocational students (N = 255)
表1. 学前高职生学习投入的差异性分析(N = 255)
注:*p < 0.05,**p < 0.01。下同。
如表1所示: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性别在高职生学习投入中不存在显著差异(p > 0.05);生源地在高职生学习投入中不存在显著差异(p > 0.05);是否有实习经历在学习投入上存在显著差异(p < 0.05)。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对本专业的了解程度在学前高职生学习投入中存在显著差异(p < 0.05);因此在后续分析中需要控制两个变量对学习投入的影响。
3.3.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
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学前高职生专业认同、学习投入及未来取向总均分均高于理论中值;相关分析显示,专业认同感与学习投入显著正相关;专业认同感与未来取向显著正相关;未来取向与学习投入显著正相关(见表2)。

Table 2. Descriptive and correlation statistics of variables
表2. 各变量描述性、相关性统计表
注:1——专业认同感;2——学习投入;3——未来取向。
3.4. 中介效应检验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三变量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满足中介检验的前提。本研究采用SPSS中宏程序Process进行中介检验,控制人口学变量后检验中介效应。
第一,以专业认同感为自变量,学习投入为因变量构建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专业认同显著正向预测学习投入(β = 0.998, t = 11.862, p = 0.000)。第二,以专业认同感为自变量,未来取向为因变量构建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专业认同显著正向预测未来取向(β = 0.371, t = 10.114, p = 0.000);第三,以未来取向为自变量,学习投入为因变量构建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未来取向显著正向预测学习投入(β = 1.025, t = 7.907, p = 0.000)。加入中介变量后,专业认同感依旧显著正向预测学习投入(β = 0.617, t = 6.901, p = 0.000);未来取向的中介效应值为0.380,95%置信区间为[0.225, 0.522],此区间不包含0,说明中介效应显著,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8.1%。综上,未来取向在学前高职生专业认同感与学习投入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模型图1如下:

Figure 1. The intermediary model of pre-school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identity, future orientation and learning investment
图1. 学前高职生专业认同感、未来取向与学习投入中介模型图
4. 分析与讨论
4.1. 学前高职生学习投入的差异性分析
从人口学变量来分析,首先,高职生学习投入在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可能是因为国家对于职业学校和学前教育质量发展的不断提升,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学生“严进宽出”的教育现象,促使所有学生不断加强学习投入 [13];其次,生源地在学习投入上也不存在显著差异,一方面,随着国家经济和网络发达,城市和农村学生都可以较为轻松地获取相关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和普及对城市和农村学生均起到了鞭策作用,以促进其深入学习。
值得注意的是,学前高职生对专业的了解程度越高,学习投入水平就越高。学前高职生对一般大学生和免费师范生而言,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对专业了解越细致,在未来学习中就会更加顺畅地了解专业学习的内容和特点,从而产生学习兴趣,提升自我竞争力。学前专业体现了更强的艺术性和技巧性,相反如果学生不了解学前专业学习的特点,尤其在技巧性课堂的学习中可能会感到吃力,磨灭学习热情。最后,有过实习经历的高职学生学习投入水平会更高,这可能与学生在实习中的个人体会有关。学前高职生的培养方向更加偏重于实践,弹琴绘画等技术性能力较强,在实习中更易被幼儿喜爱,与幼儿相处中会不知不觉对孩子和专业付出一定的情感,加强对学前专业的肯定从而更多投入学习;更为重要的是,有过实习经历的学生可能在实习中会遇到某些专业知识学习上的困难,他们在学习中逐步克服最终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从而提高学习投入水平。
4.2. 专业认同感与学习投入的关系分析
本研究发现,专业认同感正向预测学习投入,验证了假设1。其结论与已有结果一致 [14]。
一方面,社会认同理论认为“地位”是个体主观感知到的社会群体比较的结果,社会各界对学前专业地位的评价会影响个体的选择。当社会评价较高时,个体对专业的认同和成就感油然而生,从而加强学习投入 [15]。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和宣传,高职学生对学前专业的认同随之提升,认同本专业的学生会认识到学前专业的发展价值,更多投入到专业学习中。
另一方面,学前专业从知识到专业技能训练都是将来教师专业素养发展中必不可少的能力所在。专业认同较高的学生能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可能在学习中接触到新鲜知识和技能,例如钢琴,进一步加深了对学前专业的了解,认识到专业发展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此外,职业认同理论认为所学专业未来的职业性质和地位会影响个体的专业认同 [16]。如今幼儿教师职业不断发展,认同学前专业的学生能够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提升专业素养。
4.3. 学前高职生未来取向的中介效应分析
中介结果表明,未来取向在专业认同和学习投入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这表明学前高职生专业认同感能够通过未来取向影响学习投入,验证了假设2。
首先,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人们的思想。随着高职生专业认同越来越高,会更多关注学前专业的国家政策和发展趋势,了解专业未来发展所需的能力。学前高职生为了提升未来竞争力会结合自身能力对未来发展进行初步规划,学生对自己未来发展计划越清晰,就会越努力地通过学习来达到既定的目标。他们会通过学习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增强自身未来核心竞争力。其次,较高的专业认同感能给学生在未来发展中带来自信,能够结合学前专业的特点和规律为自己未来的发展设定多种方向,愿意将时间奉献在专业学习中。最后,国家鼓励推进高职院校的发展,相较于本科生,学前高职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时间较短,但随着幼儿教师职业得到认同,高职生这一群体对未来职业的认知和思虑也会促进他们不断学习。
5. 教育建议
5.1.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现如今国家提高对职业学校教师准入门槛,学生只有通过努力学习才能提升专业技能,学习专业知识。首先学校层面应该加强对教学硬件设施的投入,加强对任聘教师的考核,通过教师专业的素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新课堂师生互动形式;其次国家层面应该多关注高职生群体的学习和就业发展,设立优质的政策为高职院校吸引优质师资;最后家长的支持是学生专业学习非常重要的因素,应该加强家长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知,支持孩子对学前专业的学习。
5.2. 多方位提升学生专业认同感
学前专业发展受限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社会环境,首先政府可以通过网络媒体宣传优秀的幼儿教师模范代表,打造新时代良好的幼儿教师形象;继续深化学前教育改革,提升幼儿教师的待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其次学校可以通过幼儿教师技能比赛活动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实习活动加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5.3. 培养学生积极的未来取向
新时代下竞争越来越激烈,学生对未来的担忧也会越来越多。乐观积极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对于高职生来说社会竞争力较弱,学校和家长应该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除此之外学校可以通过设立讲座等方式加强学生对未来时间的观念和感受;也可以通过集体正念干预的方式缓解学生的压力,增强学生对未来积极的认识和情感,并能够付诸积极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