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大学外语教育包括外语专业教育与公共外语教育两个方面,是我国高校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其中外语专业教育包括英语专业,日语专业,俄语专业等数十个语种专业的教育,其目的在于为我国培养外语类人才。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推进高校外语教学发展,目前我国除综合类院校、外语类专业院校之外,理工科、农科、医科等多个大学均设有外语专业。目前外语专业以培养听说读写的综合性人才以及翻译等针对性专业人才为基本展开教学。其中日语专业发展尤甚。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仅次于我国,且我国同日本隔海相望,地缘优势显著。近年来与日本贸易往来不断扩大,刺激着各大高校积极开设日语专业。
高校日语的发展服务于时代,目的在于不断为国家日语行业提供合适且有力的新鲜血液。但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成熟于本世纪初的高校日语教学已经渐渐不适合现如今实际状况。例如在以往的日语课堂中往往过度以教师为主体,课堂变成教师一人的讲座,使得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不足,学生课堂参与度极差。
同时在日语教学中,为了加强学生对于目标语言的理解,在教材与教师课件中总是穿插以目标语言国家的各类文化知识。在日语教材当中,一般会穿插对于日本的“我开动了、我吃好了”一类的日本日常寒暄;“茶道、柔道、花道”一类的日本传统文化;“新干线、电车”一类的日本社会发展的介绍。使得日语学习的同学,谈论起日本文化,文本社会等内容一般可以侃侃而谈,头头是道,对于如“ちゃせん(茶刷)、なげわざ(投技)、のぞみ(希望号)”等内容了解甚多,但难以使用日语熟练且流利地表达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难以用日语概括新时代我国倡导的如“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各类精神;难以用日语讲述长征故事、革命故事等。大学生们正值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建设期与成熟期,以往的教育模式难以使学生在人生关键阶段树立正确的思维思考方式。
同时,我国的日语教育考察模式主要以考试为主,对于学生的学习问题并没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得老师学生一心准备考试,以考试合格为目标,从而忽视了口语,书写等语言综合能力的运用。在国外的日语教学中对学生学习过程综合性评价的档案袋评价法,却很少在国内应用,且相关研究也相对较少。
因此本研究决定,在传统的日语教学基础之上,增加对于学生的汉译日翻译思政教学,尝试将课堂教学内容同思政相结合,并以档案袋评价法的形式对其评价,从而分析学生翻译思政教学对于学生的影响,且探求档案袋评价法对于学生的正面影响。
2. 先行研究
2.1. 外语教育现状
张娇媛(2016) [1] 提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便非常重视高校英语教学,尤其在加入WTO以后,英语教学在高等学校课程体系构成中的地位就显得更为重要。但随着时代发展张娇媛认为目前高校英语教育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教师普遍重视学生笔试能力的提高,忽视了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发展;第二,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对学生主体性的体现;第三,过分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忽视了课下时间与第二课堂的开发;第四,对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产生的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重视程度不足,忽视了技术发展对于教育改革的影响。
陈钟善(2019) [2] 在分析高校日语现状之后,认为在我国日语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将应试教育作为其基本教育目标,忽视了对于学生自身思想素质的培养,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之下,越来越重视对于教育性人才的需求,在实际的教育之中,对于多功能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度越来越高,以往的应试教育早已难以满足时代复合人才的需求。苏娜(2021) [3] 针对学生对于日语课堂的看法作了647份调查问卷,其结果表示约有85.63%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将中国文化融入日语教学;87.06%的学生认为在日语学习中本土文化同样重要。同时87.02%的学生认为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使用日语表达中国文化的素质,但仅有计15.46%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较为流利地表达。
因此,不论日语还是英语,我国的高校外语教学方法相对僵硬,过分依赖教师授课,依赖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主体性与学生的综合发展性的问题尤为明显。
2.2. 外语教育中添加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曹迪(2021) [4] 按照纵向发展将过我语言政策与国家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分为三个阶段:1) 国家文化认同失语阶段(1949~1979),既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被忽视,几乎成为阶级斗争等的工具的阶段。2) 国家文化认同缺失阶段(1980~2010)。即外语教育政策片面强调以英美文化为主的西方文化的单向输入的阶段。3) 国家文化认同逐渐显现阶段(2011至今)即明确提出外语教育对提升国家语言能力、传播中华文化所具有的意义的阶段。因此至今为止的外语教学政策可概括为忽视语言主体阶段、忽视国家认同阶段、综上国家认同阶段。
“一个国家实施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这个国家希望人们有什么样的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韩震2014 [5])教育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之一。曹迪(2021) [4] 认为外语教育虽不是民族语言,但依然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国家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同时指出国家通过外语教学,使学习者或者国家荣誉感、自豪感、认同感。应当作为民族文化的推广者。同时思政教育与外语教学的相结合还可以给外语教学以题材。在英语教育中既可实现英语教育内容的增加,又能解决英语教育内容单一的问题,使英语教育与思政教育在具体落实环节能够达到教育要求,凸显协同育人效果(张蒙蒙2021 [6])。
苏娜(2021) [3] 的问卷调查中多达88.52%的学生认为日语课堂中包含很多日本文化内容的。外语教学模式基本成熟于本世纪初期,即便是近十年来教材不断改革,但教学方式几乎没有改变,依然还是以教师为主,忽视学生主体性。教材与教师课件简易中几乎还是以介绍欧美文化,日本文化为主体,使得教师学生忽视了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因此有必要在传统的外语课堂中加强思政教育。
2.3. 现阶段外语教育中思政教育的现状
穆志刚(2021) [7] 将党史知识等融入到英语阅读当中,并通过实践分析认为首先是教师要提高思政意识,要做到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教师只有具有敏锐强烈的思政意识才能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做到融入自然。然后教师需要根据专业特征、课程性质、特长爱好等千方百计挖掘思政元素。其次教师要灵活使用教材适当取舍,随时向教材补充新鲜材料,做到活用教材、拓展教材。此外教师要探索实施课程思政的路径方法,在保证专业课内容和思政元素有机融入顺滑融入,而不能牵强附会;最后要求教师要把握课程思政的度。专业课不是思政课,不能抛开专业课的内容讲思政,不能把专业课上成思政课。
张蒙蒙(2021) [5] 认为现阶段出现思政教育当中课程思政培养目标不明确。许多大学既想完美兼顾思政教育和英语专业知识教育,又想凸显课程思政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教学目标割裂的现象,思政教育添加十分生硬,不仅增加了课程思政的教学难度,还影响了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再者课程思政培养内容不清晰,忽视了课程思政本身的教学要求,还影响了外语教学的效果。
因此在外语教学中融入思政,一方面需要考虑思政教育的教育方式是否能够与教学相搭配;另一方面还需要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分析教学内容是否适合思政教学,是否对学生能力提升有所帮助。就目前思政教学研究来看,对思政研究内容的研究相对较多,而对思政效果评价的研究相对匮乏。
2.4. 日语翻译教学融入思政教育的研究
翻译是实现两个语种之间一一对应,使学生对源语和目标语快速实现对应和掌握。熟练的汉译日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提高熟练使用日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加强学生对于中国故事、中国精神、中国文化本身的理解。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日语教学中融入了思政教育。崔沫舒(2019) [8] 在日语翻译教学中,融入了《習近平国政運営を語る2》的翻译练习,同时融入了宁夏地方特色让学生便于接受。冯千、黄芳(2022) [9] 也在课堂教学当中融入了《習近平国政運営を語る2》,并根据通过翻译策略、翻译技巧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讲解加强学生理解。
思政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使学生将思政教育中的内容铭记在心。而思政与日语教学相结合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自然而然的掌握思政有关的相关日语知识,从而更好地使用日语讲好中国故事、中国精神等。但问题在于,以往的评价方式无法对学生是否掌握思政教育中的知识做出系统性的评价,应试教育评价体系对于思政教育、日语教育来说依然是片面的。
2.5. 档案袋评价法与思政教育
档案袋评价法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档案袋是有意收集的学生作品(作业,日常任务等),其目的在于反映学生在某特定领域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进步和得到的成就(Paulson, meyer 1991; Arter, Spandel 1992)。因此档案袋相较于应试教育评价体系,因其重视学生日常每一步的表现,更能够综合评价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容的学习情况。对于学生来说,相比于应试教育评价,档案袋更可以使得学生及时回顾自己每一阶段的学习情况,从而激励自己并对下一段学习产生一定影响;对于教师来说,更能够把握不同同学之间的掌握情况,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还能够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与教学安排。
在国外档案袋应用于日语课堂教学起步较早。Padilla (1996) [10] 以汉语、日语、俄语等为外语的初、高中学生进行了档案袋评价法的教学尝试;尔后圣田京子(1996) [11]、斋藤伸子等(2000) [12] 为促进学习者自我反省,自律学习等,针对大学生或留学生使用了档案袋评价法教学。川村千绘(2005) [13] 和船桥宏代(2005) [14] 的实验证实了圣田等人研究方法的可行性,档案袋评级法在日本语教育中,对促进学习者进行自我反思、自律学习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相较于国外档案袋评价法在日语课堂的广泛应用,国内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其中张丽梅(2015) [15] 在三年级日语精读课程《综合日语》上运用了档案袋评价法,并通过前后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前后差异与变化进行分析,得到档案袋评价1) 提高学习动机;2) 明确学习目标和实现路径;3) 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的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同时还指出学生为了更好完成档案袋评价,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经历,不可多科目同时实施。而在科目选择时应当是选择诸如《综合日语》等核心性科目或者对其他科目具有带领性的科目。
韩阳阳(2019) [16] 将档案袋评价法用于日语写作课课堂,并总结出档案袋评价法拥有1)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作出评价,拓宽写作思路,使自己的思辨思维得到锻炼;2) 互评等多元评价方式,增加了评价的公平性和客观性,能够有效避免教师过于主观的评价;3) 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很好地体现了合作学习的效果等作用。
故而,将档案袋评价法应用于汉译日思政教育,从而能够多方面的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一方面促进教师对于学生的理解,加强学生主体性地位;另一方面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更好推广中国文化、中国精神。
3. 实验设计
3.1. 对象选择
本文选择大学日语专业三年级学生进行档案袋评价法实验。大三学年在某种程度上有了一定的日语专业知识积累,日语行文能力也基本形成。因此对翻译来说,大一大二的同学能力尚有欠缺,大三同学在日语能力方面刚刚合适。同时相较于大四的同学忙于考研、考公来说,大三学生的主要经历依然在课堂与日语学习当中。通过档案袋教学法的训练,能够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思政教育,能够使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3.2. 实验内容
1) 评价对象:大学日语专业三年级学生30人。
2) 评价周期:2021~2022春季学期,每月进行一次评价。
3) 评价方式:自己评价、组内评价、教师评价、学生反思。
其内容分别为:
a) 自己评价:学生自己对于每一阶段(一个月)进行自己评价;
b) 组内评价:为了规避评价的主观性,保证评价的客观性,促进学生之间交流与思考,在自己评价的同时展开组内评价。
c) 组外评价:在自我评价的同时展开组外评价;与组内评价作用相同,其目的在于进一步规避评价的主观性,保证评价的客观性。
d) 教师评价:i) 对学生翻译内容展开评价。ii) 积极对翻译中出现的学生们不甚了解的背景知识展开介绍。
e) 学生反思:待组内、组外、教师评价之后交付与学生,引发学生对评价内容的反思,并通过文字、思维导图等将反思具象化。同时基于评价与反思,分析下一阶段(下一月)的计划是否需要调整。
4) 翻译内容:人民网、新华网、领导人讲话等时政热点内容。
5) 评价基准:本研究为了探究基于档案袋评价法在日语思政教育中的应用,因此选择了学习档案袋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笔者对本研究的档案袋的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进行了如下设计。如表1所示。

Table 1. Evaluation objectives, contents and standards of this archival evaluation method
表1. 本档案评价法的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标准
“专有名词”是考察词语层面的考察;“惯用语句”句子语法层面的考察;“背景知识”是语境等方面的考察;“语言通达”是语篇方面的考察。
3.3. 实验流程
第一步:开学时,于大三年纪中选择被调查班级一个共30人,并将其分成六个五人的小组。
第二步:在课堂讲解策略与技巧等,使得学生初步了解翻译。并布置课后作业。
第三步:于第二节课堂上引导学生对第一次翻译内容进行自己评价、组内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自我反思,然后引导学生建立档案袋。
第四步:每月进行一次整理,并进行自己评价,并汇总个人翻译内容。
组内评价:每月组内进行一次组内评价。
组外评价:每月进行一次组外评价。
教师评价:任课教师每月对其档案袋内容进行反馈,对学生翻译内容展开评价。积极对翻译中出现的学生们不甚了解的背景知识展开介绍。
学生反思:根据组内、组外、教师评价进行反思,并提出下一步的具体调整。
第五步:于学期末进行汇总并装订个人档案成册,以方便后续研究。
4. 实验结果
4.1. 学期初第一次评价
本文基于前文中所述的研究方法等,对大学30名日语专业学生的日语翻译思政教学展开了档案袋评价法应用调查。
在学期初第二节课引导学生对于第一节课的作业,首先对于学生遇到不知道如何翻译的单词,不会的句式等时调查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其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绝大部分同学选择相信搜索引擎和翻译引擎的结果。同时按照专有名词、惯用语句、背景知识、语言通达4个分类进行最初评分。为了有效地规避个人主观性对于结果的影响,依次进行自我、组内、组外、与教师评价。将结果整理便可得到表3。

Table 3. The first grade arrangemen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emester
表3. 学期初第一次评分整理
如表3所示,表3上半部分表示考察内容“专有名词”“惯用语句”“背景知识”“语言通达”的得分情况,每种考察项目总计30人,故4种考察项目合计120条。下半部分表示评价方式自己评价、组内评价、组外评价、教师评价、学生反思,每种评价共30人次,故而4种考察项目合计120条。通过百分比来看,评分在3分,4分,5分的人次的百分比分别为22.50%、16.67%、9.17%,共计48.33%。可以发现超过一般的同学在翻译时会出现较大的问题。但通过百分比,比较难以考察学生在某一点上强弱。为了进一步检验考察内容、评价方式与评分三者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多维尺度分析法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进一步检验。多维尺度法是一种将多维空间的研究对象(样本或变量)简化到低维空间进行定位、分析和归类,同时又保留对象间原始关系的数据分析方法。通过点与点间的距离体现三者之间的关联度。将表3的数据使用KH Coder文本分析软件进行多维尺度分析(杰卡德系数)其结果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图1可以通过x轴y轴分为4个象限,气泡表示考察内容(“专有名词”“惯用语句”“背景知识”“语言通达”)、评价方式(自己评价、组内评价、组外评价、教师评价、学生反思)与评分(1分、2分、3分、4分、5分)三者。圆的面积大小表示出现的频度,圆的面积越大,出现的频度越高,五个评分当中“2分”圆的面积最大。分为8种颜色,颜色相同者距离亦近,表示其关联度极强。颜色不同者观看两者所在距离,两者距离越近,表示其关联度强。

Figure 1. Multi-dimensional graphics of the first student fil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emester
图1. 学期开始时第一次学生档案多维尺度图形
由图1可以看出“1分”“4分”“5分”位于几乎位于y轴之上,离其他圆具有相当圆的距离。通过颜色来看,“学生反思”与“语言表达”与“2分”相同;通过距离来看,“背景知识”“教师评价”与“2分”接近;“专有名词”“自己评价”“惯用语句”“组内评价”与“3分”接近。该结果符合正态分布,考察内容和评价方式多集中在“2分”“3分”之上。
4.2. 学期末的最后一次评价
为了检验经过一学期学生们的变化,于学期末之时,对被测同学的进行相同的问卷调查其结果如表4所示,并对最后一次档案按表1的分类标准进行整理,可以得到表5。

Table 5. The last grade arrangement at the end of the semester
表5. 学期末最后一次评分整理
通过表4来看,相较于第一次调查,更多的学生选择寻找广泛的翻译为主。
如表5所示,表5上半部分表示考察内容“专有名词”“惯用语句”“背景知识”“语言通达”的得分情况,每种考察项目总计30人,故4种考察项目合计120条。下半部分表示评价方式自己评价、组内评价、组外评价、教师评价、学生反思,每种评价共30人次,故而4种考察项目合计120条。

Figure 2. The multi-dimensional graph of the last student file at the end of the semester
图2. 学期末最后一次学生档案多维尺度图形
通过百分比来看,评分在3分,4分,6分的人次的百分比分别为24.17%、31.67%、17.50%,共计73.33%。相较于第一次上涨25.00%,四分之一的人通过档案袋评价法得到了提升。同理将学期末最后一次评分整理按照多维尺度法进行分析,得到结果如图2 (杰卡德系数)所示。如图2所示。图2可以通过x轴y轴分为4个象限,气泡表示考察内容(“专有名词”“惯用语句”“背景知识”“语言通达”)、评价方式(自己评价、组内评价、组外评价、教师评价、学生反思)与评分(1分、2分、3分、4分、5分)三者。圆的面积大小表示出现的频度,圆的面积越大,出现的频度越高。五个评分当中“4分”圆的面积最大。分为8种颜色,颜色相同者距离亦近,表示其关联度极强。颜色不同者观看两者所在距离,两者距离越近,表示其关联度强。
由图2所知,通过颜色来看“专有名词”“自己评价”与“5分”颜色相同,通过距离来看,“惯用语句”“组内评价”与“4分”;“背景知识”“教师评价”与“3分”;“语言通达”“学生反思”与“2分”具有强关联度。该结果符合正态分布,考察内容和评价方式多集中在“3分”“4分”之上。
4.3. 两次结果对比
将通过多维尺度分析的两次结果进行整理,便可以得到前后的变化,其结果如表6所示。

Table 6. Summary of score changes before and after
表6. 前后评分变化汇总
由表6所示,经过一个学期的档案袋导入日语翻译思政教学,可以发现在考察项目的前三条即“专有名词”“惯用语句”“背景知识”分别上升两分、一分、一分;而评价方式当中“自己评价”“组内评价”“教师评价”也分别上升两分、一分、一分;可以说日语思政翻译课程在档案袋评价法的影响之下,大部分内容均得到明显提示。但需要注意的是,“语言通达”“学生反思”并没有明显提升。
5. 档案袋对于翻译思政教育影响
本文为考察档案袋教育法在日语翻译思政教学中的运用,选择大学日语三年级30人展开为期一个学期的调查。调查内容为“专有名词”“惯用语句”“背景知识”“语言通达”四个部分。同时以自己评价、组内评价、组外评价、教师评价、学生反思五个评价方式展开,并通过多维尺度法展开分析,最终以可视化图形的方式得以展现出来。
通过为期一个学期的档案袋应用于日语思政翻译教学,发现学生在“专有名词”“惯用语句”“背景知识”三个方面提升十分明显,同时自己评价,组内评价以及教师评价评分倾向提升也十分明显。但“语言通达”和“学生反思”的评分倾向没有发生变化。
“语言通达”方面标志着学生行文是否流畅,语言是否合适的重要表达程度。但通过对比发现,相较于其他三条内容其提升并不明显。一方面和翻译难度与训练时长有关。本研究选取的翻译内容皆为人民网、新华网的时政热点内容,政经类文章翻译难度相对较难,且训练时间仅有一个学期,学生们熟练掌握还需要更多训练与更长时间;另一方面教师还需要考虑专业课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平衡点,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专业课教育。
“学生反思”标志着对于学生以往翻译的评价。通过这一学期的档案袋日语翻译思政教学,大部分同学都养成了回顾课堂的习惯。但该部分的评分水平并没有发生较大改变,可以说明学生对于个人的以往的翻译不是十分满意,依然对个人的翻译水平还不满意,翻译能力需要提升。通过反思,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取经于官方资料,从官方译文当中寻求对于中国特色话语的正确且合适的翻译。也标志着越来越多的同学开始重视对政经类文章的翻译,肯在思政文章翻译过程中下功夫。通过数据来看,学生对于思政知识的掌握相较于学期初明显提高。
然而以上学生掌握的整体情况,是通过档案袋的反馈作用表现出来,因此档案袋在此次实验当中对于学生习惯养成以及教师对于学生整体、个体情况的把握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同时,经过一学期的思政与日语翻译相结合的教学,大部分学生能够较为熟练地使用日语介绍时政类中国特色词语、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内涵等。相较于学期初更能够做到自然而然地推广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等。也在无形之间,加强了学生们对国家政策,世界现状的理解,明白自己作为当代日语专业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加强了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做到了将日语专业服务当代建设,服务我国发展。
基金项目
本文为扬州大学教改课题“日语专业高学年学生档案袋评价法的研究与应用”(项目编号:YZUJX2020—D10)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