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唐诗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占据重要地位,而杜甫的诗更是其中的代表。二零一六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唐诗三百首》中,共收录了三百一十首作品,其中杜甫的诗歌收录了三十九首,收录数量远超其他诗人的作品。
他的一生经历了巨大的历史动荡和人间苦难,阅尽了社会的黑暗和底层人民的疾苦。其诗歌不仅涉及国家大事,还触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出他对一切事物仁者之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也就是其诗歌中体现的那种忧患意识 [1]。这种忧患意识对后人形成关注国家命运的爱国主义情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不少国内外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对其诗歌进行研究 [2]。例如对杜甫诗歌不同翻译版本的对比研究。
评价系统是对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人际功能的拓展,由态度、介入、级差三个子系统构成。其中态度系统是最核心的部分,包含情感、判断、鉴赏三个子系统 [3]。目前,评价系统在国内主要用于语篇分析,例如对广告用语的分析、对商务谈判用语的分析、对新闻用语的分析等。但从评价系统的态度子系统来研究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较少。因此本文试图从态度系统的角度,通过统计《唐诗三百首》中杜甫诗歌态度资源的分布来分析杜甫诗歌是如何体现忧患意识的,从而为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但是由于本文语料仅选了《唐诗三百首》中杜甫的39首诗歌,因此其中的评价资源的数量有限,并且只从评价系统的态度子系统进行分析,没有将介入系统和级差系统考虑在内,因此在研究杜甫忧患意识方面可能存在不足之处。
2. 评价系统及其应用
澳大利亚语言学家Martin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评价系统,其评价系统是对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人际意义功能的拓展。根据Martin和White的观点,评价系统主要包括三大次系:介入(engagement),态度(attitude),和级差(graduation) [4]。态度是指心理受到影响后对人类行为,文本或过程,及现象做出的判断和鉴赏。情感系统为整个态度系统的中心,由它导出判断系统和鉴赏系统。具体地说,情感系统作为解释语言现象的资源,用来解释语言使用者对行为、文本或过程及现象做出的感情反应。判断系统作为解释语言现象的资源,用来解释语言使用者按照伦理或道德对某种行为做出的道德评判。鉴赏系统作为解释语言现象的资源,用来解释语言使用者对文本或过程、及现象美学品格的欣赏 [3] [5] [6]。
态度有正面和负面、显性和隐性之分,这取决于表达态度的语言意义。语言意义是正面的、积极的,其表达的态度就是正面的;语言意义是负面的、消极的,其表达的态度就是负面的。正面态度和负面态度都有显性或隐性特征。当表达态度的语言意义是由语言字面意义揭示时,态度是显性的;当表达态度的语言意义是由语言背后的意义揭示时,态度是隐性的 [3] [5] [6]。
目前从评价系统角度对诗歌的研究主要在于研究诗歌的英译方面。陈梅和文军运用评价系统的态度子系统对白居易诗歌的英译研究,发现Levy的翻译有增加态度资源的倾向,但情感资源翻译不够充分,在正面评价和负面评价的比例上和原诗有差距 [7]。郑元会和苗兴伟从语气系统、情态系统和评价系统三方面对一首十四行诗的翻译进行讨论,揭示诗歌翻译中人际意义的建构过程,并对诗歌翻译的批评进行理论上的尝试 [8]。赵卫和李南试图拓展评价理论的评价视阈,把体现语篇功能的主位、信息、衔接结构和诗歌语篇的特色元素——音韵系统纳入评价资源的范畴,并将之应用与指导诗歌语篇评价资源的构建、鉴别与分析,进而运用诗歌语篇评价资源对其他诗歌进行剖析 [9]。与之不同的是本文以态度系统为框架,就《唐诗三百首》中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进行研究,从而对杜甫忧患意识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3. 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
关于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国内的研究大多并没有将其单列出来,而是将其包容于对杜甫精神的研究之中,作为杜甫精神的一部分来研究的。但这并不能表明大家不重视对其忧患意识的研究,相反作为杜甫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直都是人们研究杜甫的重中之重。
陈贻焮将杜甫的忧患意识作为重点之一来研究。他认为杜甫在他的诗里,深刻反映了社会矛盾,揭露和批判统治者的政策,还反应战争、兵役、徭役给人民造成的灾难和痛苦,处处表现出他的批判精神和忧患意识。因此这种个人内心关注超越了自身利害、荣辱、成败,而将世界、社会、国家、人民的前途命运萦系于心,对人类、社会、国家、人民可能遭遇的困境和危难抱有警惕并由此激发奋斗图强,战胜困境的决心和勇气就是忧患意识 [10]。
陈庆炳将忧患意识分为积极的忧患意识和消极的忧患意识。消极的忧患意识是对社会的失望,被自我束缚,使人感到个人在社会矛盾中的渺小无力,从而放弃社会责任,走上“出世”之路;积极的忧患意识是寄希望于社会,超越自我,使人从社会和内心获得动力而担负起社会责任,奋然前行在“入世”之路上 [11]。
本文基于陈庆炳对忧患意识的定义和分类,对杜甫诗歌的态度资源中体现的积极忧患意识和消极忧患意识进行分析和研究。
4. 研究方法及语料简介
本文的语料选自二零一六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唐诗三百首》中杜甫的三十九首诗歌,分别是:分别是:《兵车行》、《丽人行》、《望岳》、《梦李白(二首)》、《赠卫八处士》、《佳人》、《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寄韩谏议注》、《古柏行》、《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春望》、《月夜》、《春宿左省》、《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月夜忆舍弟》、《天末怀李白》、《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别房太尉墓》、《旅夜书怀》、《登岳阳楼》、《蜀相》、《客至》、《野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楼》、《宿府》、《阁夜》、《咏怀古迹(五首)》、《八阵图》、《江南逢李龟年》、《哀江头》、《哀王孙》 [12]。
其中五言古诗五首、七言古诗五首、五言律诗十首、七言律诗十三首、五言绝句一首、七言绝句一首、乐府四首。较为全面的覆盖了杜甫所有诗歌种类,因此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的分析忧患意识在杜甫诗歌中的分布。
本文通过UAM CorpusTool6 Version 6.2e标注软件对杜甫诗歌中含有态度资源的字和词进行分析和标注,经过作者本人二次标注后由同一研究方向的同学和老师进行审校,并对有争议的标注进行讨论,最终确定标注标签,从而确保标注的相对客观性。然后导出情感、判断、鉴赏资源的分频率以及分布对比表,对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最后定位原文诗句进行深入分析,从而研究杜甫诗歌反应了杜甫怎样的忧患意识。
5. 杜甫诗歌态度资源分布及分析
表1反映出杜甫诗歌中表示鉴赏子系统的态度资源分布最多,占了约63%,表示判断子系统的态度资源分布最少,只占了约18.3%。并且积极的态度资源占比最多,由此可见诗人虽命途多舛,但对待国家未来的发展仍然保持一种积极的态度。他对祖国的爱也表现在他的诗中。鉴赏系统作为解释语言现象的资源,主要用来解释作者对事物的认识和描述。诗人在诗歌中使用了大量的鉴赏资源,体现其诗歌的现实主义特色。相对客观的将社会现实的残酷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全面分析现实社会的黑暗和自己对现实的失落和无奈。

Table 1. The distribution of attitude resources
表1. 态度资源的分布
表2反映出,在情感系统中表示快乐/非快乐的情感资源在杜甫诗歌中占比最高,约达到58.3%,从而可以体现出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自己的喜怒哀乐。并且其中表示否定意义的态度资源的比率要远大于表示肯定意义的态度资源,因此可以看出杜甫的诗歌中更倾向表达消极的态度,且主要通过显性的方式来表情达意。

Table 2. The distribution of affect resources
表2. 情感资源分布
比如在《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恨别”二字表达了诗人由于战败而产生的惆怅。再如《登岳阳楼》中“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涕”字表达了诗人因战争并未停息,倚栏痛苦。这些悲伤之情处处体现了诗人对国运的担忧,也是诗人忧患意识的具体体现。倾向/非倾(dis/inclination)向子类约占所有情感资源的20.8%。例如《月夜》中“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的“怜”和“忆”分别表达了诗人对亲人和祖国的思念,体现了在这危难关头诗人仍然心系国家的积极的忧患意识。安全/非安全(in/security)子类在所有情感资源中的比例最少。如《梦李白其二》中“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的“局促”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这种不安更是诗人心中的不安。满意/非满意(dis/satisfaction)子类占所有情感资源的18.1%。例如在《八阵图》中“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的“遗恨”表面上是诗人对刘备侵吴惨败的遗憾,实则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灭亡的悔恨和遗憾的忧国忧民之情。
表3反映出杜甫诗歌中体现社会评判的判断资源中表示行为规范的资源分布比表示做事才干的最多,表示坚忍不拔的最少。而在表示社会判断的资源中表示肯定意义的判断资源要远多于表示否定意义的判断资源。其次杜甫诗歌中体现社会约束的判断资源中表示行为规范的资源比表示是否真实可靠的资源多。其中表示肯定意义的判断资源远远大于表示否定意义的判断资源,且主要通过显性方式抒发自己的情感。

Table 3. The distribution of judgement resources
表3. 判断资源分布
杜甫诗歌中表示行为规范的“美”、“豪荡”、“放”、“风流”、“风流儒雅”、“慷慨”等,表示坚忍不拔的“英雄”、“酣”、“勇锐”、“志决”等态度资源中表达出对仁人志士的赞美。例如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并序》中“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的“慷慨”和“豪荡”表达了诗人对公孙大娘舞技高超的赞美。也从侧面反应了诗人对国运的担忧和对为国献身的仁人志士的赞美。再如在《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中“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中的“英姿飒爽”、“酣战”,表达了诗人对曹将军的勇猛和为国而战的豪情的赞美。体现了诗人在战乱时刻仍然关注国运,积极为战争奔走呼号的积极的忧患意识。在做事才干子类中表示否定意义的态度资源比肯定意义的态度资源多,如“衰”、“老病”、“潦倒”等体现了诗人暮年产生的消极思想。例如《登高》中“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中的“潦倒”表达了诗人历尽艰辛衰颓满心的消极的忧患意识。表是否真实可靠(veracity)和行为是否正当(propriety)的态度意义时,诗歌《丹青引 赠曹将军霸》中“将军画善盖有神,必逢佳士亦写真”的“佳”就体现了诗人对战士的赞美,也表达了诗人关注国事的积极忧患意识。
表4反映出在杜甫诗歌中体现鉴赏系统的资源中表示反映的鉴赏资源最多,表示构成的鉴赏资源要比表示反应的判断资源少,表示价值的鉴赏资源最少。其中表示肯定意义的资源要多于表示否定意义的资源。且主要采取显性的方式表达诗人的情感。不过相比于情感系统和判断系统,鉴赏系统中少量资源运用了隐性的表达方式。

Table 4. The distribution of appreciation resources
表4. 鉴赏的资源分布
例如在诗歌《咏怀古迹其四》和《咏怀古迹其而》中“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和“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的“翠”、“玉”、“野”“空”表示肯定意义的反应子类。表达了诗人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抒发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体现了诗人的积极的忧患意识。再如“荒”“虚无”这两个表示否定意义的态度资源,体现了诗人对国家破灭的忧患。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中的“白日”和“青春”都是隐性态度资源,诗人用“白日”代指美好的时光,用“青春”代指明丽的春天。表达了诗人听到战胜的喜讯想要高歌畅饮的豪情,体现了诗人时刻关注国运的积极忧患意识。在诗歌《梦李白其二》中“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的“久”表示诗人对李白的思念。再如《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中“此道昔归顺,西郊胡正繁。”的“繁”表达敌人之多。体现了诗人了积极忧患意识。在《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万金”体现了在战乱中家书难求。体现了诗人的思家之情,表达了诗人积极的忧患意识。
6. 总结
本文从评价系统的态度子系统出发,对《唐诗三百首》中杜甫的39首诗歌中的评价资源的数量、类型及分布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从上文表格统计中,得出《唐诗三百首》中39首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主要体现为积极的忧患意识。在态度系统中,鉴赏子系统中的态度资源分布最多,情感子系统中的态度资源次之,分布最少的是判断子系统。因此杜甫的忧患意识主要通过鉴赏资源体现,这也反应了其诗歌的现实主义特色。诗人坚持从社会实际出发,全面分析社会的黑暗,并且对自己满心的报复感到强烈的失落和无奈。其次态度资源在肯定意义中的分布要多于否定意义中的分布,这体现了杜甫的忧患意识是积极的,也体现他对祖国的热爱。虽然战后国家破败,前途渺茫,但诗人依旧没有放弃希望,没有就此颓废沉沦,仍然对国家的发展和人民怀有些许期望。此外,杜甫诗歌中的显性资源大于隐性资源。由此可见诗人在表达情感时更倾向于直接表情达意。
鉴于国内基于评价系统对诗歌进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诗歌英译的研究,本文运用评价系统的态度系统对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进行研究,为杜甫诗歌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拓展了评价系统运用的文本范围。但除了态度系统外,在分析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时,作者也注意到诗歌中介入和级差资源的分布,因此值得进一步研究。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