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从教师环节探究大学英语思辨教学目标的达成有两个阶段:教师研读汉英经典,潜移默化熏陶,进而自主训练思维或思辨能力(前期已发表3篇文章探讨此问题);教师开展语言学习与思辨能力培养融合的英语教学。本文集中探究大学英语教师课堂对学生进行思辨训练的模式,以及教师开展的英语思辨教学具备怎样的特征。
大学英语思辨教学目标在最新《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教学目标”中首次提出:培养人文精神和思辨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恰当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1] 。“思辨能力”包含于“教学目标”条目之中,成为大学英语人文精神培育之外的另一重要内容和明确目标。
从大学英语课程定位、课程意义来看,大学英语教育教学离不开思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大学英语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大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而这个能力发展肯定包含思辨能力发展。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前沿、科学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和思想理念,还有助于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国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 [1] ,而不管对世界了解,还是国际化人才培养,思辨意识、能力的熏陶和训练是大学英语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大学英语教师的重要教学目标。
从语言教学层面看,大学英语课程是在高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能力,而语言是思维的外衣,和思维密不可分,因而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师通常会设置与课文语言材料密切相关的“思辨环节”。设置原因涉及四个方面:通过“思辨环节”的一些问题促进学生深层次的思维活动,如理解、分析、判断、归纳、总结等等;通过“思辨环节”训练学生用英语表达相对复杂的思维过程,从而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通过“思辨环节”引导学生寻找、归纳体现思辨能力的语言手段,从而有效地表达或表现内在思想观点、思维逻辑或思维框架;通过“思辨环节”检验学生的英语能力,从而有针对性地进一步训练,达成思辨能力与语言能力同步发展和进步。这些思辨活动都是从教材语言材料中提炼而出,与语言材料密不可分,是语言学习与思辨训练融合的模式。
大学英语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思维训练模式不同,第一学期为专门模式,第二学期为通用模式。下文从思辨训练专门模式、通用模式,以及大学英语教学思辨教学特征进行阐述。
2. 思辨训练的专门模式
大学英语思辨训练第一学期专门模式为:设置Critical Thinking环节。此阶段,Critical Thinking环节主要是传授思辨基本知识,并将其与所授课文进行关联,让学生在语言学习的同时,培养、提升思辨能力。具体步骤为:1) 介绍思辨标准;2) 分析课文体现思辨特征的语言手段;3) 并将语言手段用于英语口头或笔头表达。
以《新目标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第一单元A课文“What Can Americans Learn from Confucianism” [2] 的思辨活动设置为例。
① 首先,简述思辨标准,让学生理解实现思辨要达成什么样标准或条件。
我们课题组采用美国学者Gregory Bassham提出的批判性思维标准(Critical thinking by Gregory Bassham) [3] 。书中阐述8条标准,正好对应综合教程8个单元,换言之,1次课可以介绍1个标准,帮助学生建立思辨核心知识。
本课文讲授的思辨标准是“(思维的)清晰”,英文即clarity。见图1 PPT。

Figure 1. The standards of critical thinking
图1. 思辨标准
② 然后,分析什么样的语言手段能够体现思维的清晰,并引导学生从课文找到作者实现思维、思想清晰的语言表达。
通过归纳总结发现,可从三个语言层面达成思辨的“清晰(clarity)”标准:词和短语层面、句子层面、段落层面,见图2。

Figure 2. The language devices for achieving clear thinking
图2. 实现思维清晰的语言手段
以上三个语言层面其实是构成达成思辨清晰的具体语言手段(language device),在A课文中具体体现如图3所示。
③ 最后,运用这些语言手段,帮助学生思路清晰的口头或笔头表达,从而达成思维或思辨的清晰标准。见图4。
综上所述,通过首先介绍思辨标准,到分析、总结实现某一思辨标准的语言手段,再到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手段条理清晰地口头表达和写作,这既是一个英语课文、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也是一个直接培养、训练思辨能力的过程。这种语言教学和思辨训练密切结合的专门模式,使得语言教学具备该有的思维深度和高度,而不是将大学英语教学滞留在单纯的语言教学阶段;使得思维能力训练与语言能力训练相互依托,共同发展,而不是与语言载体脱节,失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依托。
3. 思辨训练通用模式
在第一学期通过语言与思辨系统同步训练的“专门模式”后,学生已经了解评判思辨的标准,掌握达成思辨标准的语言手段,并学会将这些语言手段用于会话或写作,自觉、自主提升自身思辨意识和训练思辨能力。也就是说,经过第一学期语言与思辨融合的大学英语学习,学生的思辨意识、思辨技能已经达到一定水平,跨上一个台阶。
第二学期采取“通用模式”,课堂不再专门传输思辨相关知识,而直接、精心设置思辨环节或思辨活动,让学生通过完成与课文相关的任务,实实在在经历、操练思辨活动具体步骤,如分析、评估、判断、对比、创造等一系列深层次的,高级思维活动 [4] ,从而强化、拓展学生思维或思辨能力,最终实现大学英语思辨教学目标。
以《新目标大学英语综合教程3》第五单元A课文“The Romance of a Busy Broker” [5] 的思辨活动设置为例。由于本篇课文讲述一个繁忙的股票经纪人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忘却自己结婚的事实。基于课文内容,教师设定的思辨环节为“What’s your idea of love and marriage?”,教师潜含的意图是引导学生树立正向的婚恋观。首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人物行为活动,让学生评估:主人公为何会忘记自己举办过婚礼,学生得出结论:过于追求物质财富,忽略情感生活;并让学生做出判断:这种主人公类型是否适合做一个好伴侣,学生判断当然是否定的。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将中西择偶观进行对比,输入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正确的婚恋观,如“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糟糠之妻不下堂,贫贱之交不可忘”;最后,学生根据自身所见、所闻、所读,进行观点创造,表达出既个性化,又积极向上的婚恋观。也就是说,基于课文内容的思辨环节设置“What’s your idea of love and marriage?”,其实经历了分析、评估、判断、比较、再判断、创造等高级思维活动,实实在在地进行思维、思辨能力训练。整个思辨环节进行过程紧密围绕课文素材、用英语完成,是特征明显的思辨大学英语教学,也的确在践行语言学习与思辨培养融合的思辨教学。
这种通用模式在《新目标大学英语综合教程3》其他单元均是如此操作。在大学英语高级阶段选修课也是将语言学习与思辨培养同步进行。例如,在讲授《了不起的盖兹比》 [6] (高级选修课英美文学名篇选读课程内容)时,为引导学生思考“Why is Gatsby great?”,教师设置如下步骤:首先,阅读文本,画出与主要情节相关思维导图(这实质包含思辨过程中的接受信息、理解信息、分析信息);然后,为证明“Gatsby is great”寻找理据(这实质包含思辨过程的校验信息、收集证据);最后,推导结论(这实质包含思辨过程中的判断和总结)。由此可见,教师在思辨环节精心设置活动包含系统、连贯、严谨的思维步骤。也就是说,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语言作品同时,完成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反之,如果教师仅仅提出问题“Why is Gatsby great?”,不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分析文本,不进行信息搜寻、验证和归纳,学生则无法做出理性、客观评判,学生对文本认识、理解也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深刻。这样的文本学习,未能把思辨培养纳入学习目标,势必肤浅、滞留于表面,缺乏高等教育学习活动应有的思想性和高阶性。
4. 大学英语思辨教学特征
4.1. 过程:语言学习与思辨能力训练融合
大学英语教师开展思辨英语教学,是将语言学习与思辨训练相融合,而不是将二者割裂开来。大学英语教学如果不加入思辨训练,这种教学会沦于简单的语言教学,和高中英语没有区分度,会让学习者丧失学习积极性和好奇心。只有着眼于从思维层面提高语言学习层次,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大学英语品质,才能让大学英语和其他学科一起,协同培养高素质、思辨能力强的优质人才。
语言学习与思辨训练融合具体体现在:思辨训练落实到英语课文学习;思辨培养环节是在完成语言知识点传授后,针对文章内容设置;思辨培养环节要求学生能够从已学语言知识总结提炼出与思辨相关知识和技能;思辨培养环节还要求学生能够把这些归纳出的思辨技能用于口头或笔头语言表达。也就是说,从语言学习中衍生出思辨培养各项活动,而思辨培养各项活动都是在具体英语课文学习中实现。语言学习和思辨培养密不可分,同向同行。
4.2. 效果:通过语言学习积累思辨方法和技能
大学英语思辨教学培养出的学生掌握一定的思辨方法和技能。如思辨过程的具体步骤,达成思辨行为的标准,以及如何从语言材料找到实现有效思维、进而有效表达的方法、方式。具体表现为:学生会自觉分析文本的逻辑框架,并归纳总结体现逻辑框架的语言手段或策略,进而用这种语言模式清晰、有效展示自己内在思维,逻辑清晰地口头表达,或写出思想深刻、语言精确、质量上乘的英语文章。
然而,如果教师不在大学英语课堂有意识融入思辨因素、思辨环节,学生则难以在其他课堂学到与思辨相关,相对系统的核心知识。目前,国内没有高校专门开出思辨课程,或者说,也不适合在一般高校开出专门思辨课程。既然语言和思维是同步生成和发展,那么语言课融入思辨培养是最佳模式。大学英语课堂,通常以英语篇章作为学习目标,而西方学界对于“思辨(西方称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形成较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教师可以结合教授的英语课文,同时教授思辨相关核心或基本知识。这样学生在英语课堂不仅学习英语语言文化知识,还同时学习西方先进的思辨方法和技能。如前文谈到的Gregory Bassham提出的批判性思维标准8条标准:clarity、precision、accuracy、relevance、consistency、logical correctness、completeness、fairness [3] ,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会自觉参照这些标准,以判断文本思维框架。又如,课堂上也会引入Richard Paul“思想者指南系列丛书”中“如何进行思辨性阅读”、“如何进行思辨性写作” [4] 等方法。当学生掌握这些思辨相关核心知识、基本方法后,他们对于英语课文学习和理解会跃上较大台阶。教师也在这种语言学习与思辨培养相融合的教学模式中实现或达成大学英语思辨教学的目标。
5. 小结
思辨力高下将决定一个人学业的优劣、事业的成败乃至一个民族的兴衰 [7] 。而思辨力发展是和语言发展同时、同步、同向进行。在此意义上,大学英语教师作为高等教育领域从事语言教学的教师,对于培养思辨力强的高素质人才具有不可推卸的使命 [8] 。最新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也明确规定,思辨培养为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之一,大学英语教师要达成此目标,首先要自身多研读经典,潜移默化提升自身思辨能力;然后要开展思辨性大学英语教学,精心设计思辨培养教学环节,实现语言学习与思辨训练相通相融的教学模式,最终达成语言能力提高和思辨能力提升的双重教学目标。
基金项目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大学英语思辨教学目标达成的教师环节探究”,项目编号:ND214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