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心理学中,“依恋”经常被用来形容婴儿与主要抚养者之间深厚且强烈的情感联结(Bowlby, 1969)。由于婴儿的主要抚养者大多为他们的父母,因此又称之为亲子依恋。而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其对父母依恋逐渐减少。他们开始有自己思考,认为父母不理解他们的感受,因此,这种原本在父母身上的依恋就慢慢转移到了亲密的朋友和伙伴身上,以便与这些人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这就是同伴依恋。
而青少年时期是同伴关系快速发展的特殊时期。有研究发现青少年同伴关系质量与孤独感密切相关(连帅磊等,2019;彭小燕等,2021)。例如,有研究发现,同伴接纳和友谊质量越高、同伴依恋质量越高(陈福侠,张福娟,2010),孤独感体验则越少。另外,随着对同性和异性友谊满意度的增加,青少年的孤独感会下降,亲密朋友的数量越多,孤独感水平也越低(Uruk & Demir, 2003; 张志云,2019)。而社交需要理论认为,儿童在成长发展中,需要发展同伴关系,与他人进行交往和被人关爱,而当他的社交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比如不受欢迎、不被其他同学接纳、同伴关系发展不当时,就会产生孤独感,即个体的孤独感源于其社交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同伴关系发展不当(Heinrich & Gullone, 2006)。而青少年时期是孤独感体验的高峰期,这与青春期个体经历着重要的变化有关。例如,与父母的分离、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以及亲密感需要的增加,会导致青少年不能正确选择适应社会的生活角色,从而与社会要求相背离。
在信息时代,网络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人们所会集的重要场所。从2G到5G时代的改变,吸引着人们体验着互联网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便利。尤其是学生群体便是一股不可忽视的主要使用力量。截止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较2020年12月增长4296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3.0%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1)。我国城镇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5.0%,农村为94.7%,手机作为当前未成年人的主要上网设备,在该群体中的拥有比例已达65.0%。青少年处于自我发展的重要时期,青少年网络使用给青少年学习与生活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如、人际关系问题及社交焦虑(Yao & Zhong, 2014)。因此,研宄青少年网络使用的影响因素是有必要的(杨晨等,2022),这有利于预防青少年问题性网络使用。
通过以上研究回溯,可以发现学者关于同伴依恋与社交网络使用和孤独感的关系的研究并未统一(庄鸿娟等,2017),相关研究甚少。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索这三者间的关系,并提出以下假设:1) 大学生的社交网络使用情况、孤独感、同伴依恋呈现显著的性别差异;2) 高中生的孤独感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其社交网络使用情况;3) 同伴依恋可以显著负向预测其社交网络使用情况。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将辽宁省某校高中生问卷施测群体,共计发放395份问卷,经筛选和处理后,收回的有效问卷356卷,回收率达到了90.12%。其中,男性被试164名(46.07%),女性被试192名(53.93%)。
2.2. 研究工具
2.2.1. 《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问卷》
采用《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问卷》中的同伴依恋分问卷,该问卷是Armsden和Greenberg (1987)根据依恋理论(Bowlby)编制而成,三个分问卷各25题。每个分问卷有三个维度:沟通、信任和疏离。其中同伴依恋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2,再测信度为0.86。
2.2.2. 《孤独感量表》
采用Russell (1996)修订的“UCLA孤独量表”,量表由20个题目组成11个正向计分题目和9个反向计分题目),采用李克特四级计分,1代表完全不符合~4代表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表明个体的孤独感水平越高。本研究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0。
2.2.3. 《青少年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行为评估问卷》
该问卷共20个题目,包括生理损伤、黏性增加、认知失败、错失焦虑和负罪感五个因子。问卷使用李克特五级计分(1代表完全不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问卷总分越高表明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倾向越严重,各因子分越高表明在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某方面倾向较为严重。
2.3. 数据处理
利用SPSS21.0版本的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高中生同伴依恋、孤独感和社交网络使用的性别差异
高中生的同伴依恋孤独感和社交网络使用的性别差异情况见(表1)。其中,男高中生的社交网络使用(M = 52.27, SD = 1.30)情况总分低于女高中生(M = 54.30, SD = 1.06),男高中生的孤独感(M =41.59, SD = 0.81)总分高于女高中生(M = 39.83, SD = 0.76)。男高中生的同伴依恋总分(M = 92.92, SD = 1.15)情况总分低于女高中生(M = 97.37, SD = 1.05),其中沟通(M男 = 38.40,SD男 = 0.59、M女 = 40.86,SD女 = 0.52)、信任(M男 = 29.08,SD男 = 0.51、M女 = 31.48,SD女 = 0.45)均高于女高中生,而疏离(M男 = 17.10,SD男 = 0.25、M女 = 16.98,SD女 = 0.27)高于女高中生。

Table 1.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results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peer attachment, loneliness and social network use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表1. 高中生同伴依恋、孤独感和社交网络使用的性别差异情况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此外,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见表2),高中生在社交网络使用水平(t = −1.236, p = 0.217)、孤独感水平(t = 1.582, p = 0.114)、沟通(t = −2.495, p = 0.013)、疏离(t = 0.320, p = 0.750)上都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只有在信任(t = 3.505, p = 0.001)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总体而言,高中生的同伴依恋、孤独感和社交网络使用水平都不存在性别差异,即未验证研究假设1。

Table 2. Analysis results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peer attachment, loneliness and social network use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表2. 高中生同伴依恋、孤独感和社交网络使用的性别差异分析结果
3.2. 高中生社交网络使用、孤独感和同伴依恋的相关分析
采用Pearson相关法对高中生的社交网络使用情况、孤独感和同伴依恋的关系进行分析见(表3)。高中生的社交网络使用情况与孤独感正相关(r = 0.205, p = 0.01)。高中生的社交网络使用情况和同伴依恋总体呈负相关关系,具体维度而言,仅与疏离呈正相关关系(r = 0.130, p =0.01),而与沟通(r = −0.122, p = 0.05)呈负相关,与信任(r = 0.058, p > 0.05)在统计学上无相关性。
此外,孤独感和同伴依恋在各个维度(疏离(r = 0.369, p = 0.01)、沟通(r = −0.555, p = 0.01)信任(r = 0.496, p = 0.01))上呈显著正相关。这表明高中生越倾向于依赖使用社交网络就越容易疏离同伴,缺乏与同伴之间的沟通。同时高中生孤独感越强,就越倾向于依赖使用社交网络,同时越容易疏离同伴,缺乏与同伴之间的沟通。

Table 3. Results of correlation analysis among social network use and loneliness and peer attachment
表3. 社交网络使用与孤独感、同伴依恋的相关分析结果
注:*p < 0.05,**p < 0.01,***p < 0.001。
3.3. 高中生社交网络使用、孤独感和同伴依恋的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厘清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将孤独感和同伴依恋分别作为预测变量,社交网络使用作为结果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温忠麟,叶宝娟,2014),结果见(表4)。高中生的孤独感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其社交网络使用情况(β = 0.085, p < 0.05);而同伴依恋可以显著负向预测其社交网络使用情况(β = −0.399, p < 0.001)。

Table 4. Regression analysis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social network use, loneliness and peer attachment
表4. 高中生社交网络使用、孤独感和同伴依恋的回归分析
4. 讨论
选取辽宁高中生进行纸质问卷施测,结果显示,高中生孤独感(t = 1.582, p = 0.114)和社交网络使用水平(t = −1.236, p = 0.217)、同伴依恋的沟通(t = −2.495, p = 0.013)、疏离(t = 0.320, p = 0.750)都不存在性别差异,仅在同伴依恋总分(t = −2.861, p = 0.004)和信任(t =3.505, p = 0.001)维度存在性别差异,即并未验证研究假设,查阅以往文献发现,有研究者发现男生的孤独感会高于女生(周宗奎,范翠英,2001;李彩娜,邹泓,2007),但也有研究者表示男女生的孤独感水平没有差异(杨巧芳,2013;常国胜等,2014)。所以本研究可能在这两个水平上,确实不存在性别差异。就同伴依恋的具体维度来看,高中生仅在信任中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相比于男高中生来说,女高中生可能更有意愿信任伙伴。此外,男女高中生在同伴依恋的沟通和信任均超过了3分,说明现在的高中生更倾向于相信自己的同伴,更愿意和同伴沟通。而社交网络使用均分也超过了2.5分,说明现在网络社交已经成为了同学建交流的重要途经。而从高中生的社交网络使用情况、孤独感和同伴依恋的研究,可以看出高中生的社交网络使用情况与孤独感正相关(r = 0.205, p = 0.01)。高中生的社交网络使用情况和同伴依恋总体呈负相关关系,具体维度而言,仅与疏离呈正相关关系(r = 0.130, p = 0.01),而与沟通(r = −0.122, p = 0.05)呈负相关,与信任(r = 0.058, p > 0.05)在统计学上无相关性。此外,孤独感和同伴依恋在各个维度(疏离(r = 0.369, p = 0.01)、沟通(r = −0.555, p = 0.01)信任(r = 0.496, p = 0.01))上呈显著正相关。这表明高中生越倾向于依赖使用社交网络就越容易疏离同伴,缺乏与同伴之间的沟通。同时高中生孤独感越强,就越倾向于依赖使用社交网络,同时越容易疏离同伴,缺乏与同伴之间的沟通。这以往研究(段宝军,2014;王英芊等,2016;刘方松,2020;彭小凡等,2022)认为的同伴依恋质量较低的学生,孤独感会高于一般学生一致。本研究也证明了高中生的孤独感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其社交网络使用情况,与其呈正相关;与安容瑾等(2020)结果一致。这说明,孤独感高中生孤独感越强,就越倾向于依赖使用社交网络。而同伴依恋可以显著负向预测其社交网络使用情况,具体维度而言,仅与疏离呈正相关关系,而与沟通呈负相关,与信任在统计学上无相关性。与之前结果不太一致,可能是样本容量不够大的原因,可进一步扩大样本容量。因此,未来在该领域还需要纳入更多社交网络使用的维度分析,积极建立健全更完善的心理模型,从而有助于学者做出其的进行更为统一的研究结论。
5. 研究不足与展望
第一,在探究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情况和同伴依恋等因素时,未考虑家庭经济水平等对其的影响,未来研究可着重探讨如城镇和非城镇学生、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等方面的差异对其的影响。
第二,采用横断研究的方法,缺少纵向研究所能反映的动态的数据信息,未来可进行纵向研究更加详细的探讨,并逐渐完善研究成果。
第三,采用的试纸质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的被试数量较少且大多为方便取样,后续的研究可进一步扩大样本容量,以此深入验证本研究结果。
第四,本研究主要从相关分析的视角探索,对于中介以及调节变量未涉足,未来研究可重点探究其作用机制。
6. 结论
1) 总体而言,高中生的同伴依恋、孤独感和社交网络使用水平都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仅信任维度存在性别差异;
2) 高中生的孤独感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其社交网络使用情况,与其呈正相关;
3) 同伴依恋可以显著负向预测其社交网络使用情况,具体维度而言,仅与疏离呈正相关关系,而与沟通呈负相关,与信任在统计学上无相关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