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古今中外,教育始终涵盖对人的文化输入和精神培养两个方面,即对“才”和“德”的培育。纵观中国教育历史,育“德”思想也一直存在,且是中国教育思想的优良传统 [1]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一直受到重视,“传道受业”、“教书育人”成为耳熟能详的词汇。随着时代的变迁、国家的发展,“立德树人”成为中国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被摆在教育最重要的位置。但是,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而在其他课程教学中难免会在一定程度上缺失思想政治教育,出现“重智轻德”、“只教书不育人”现象 [2] 。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3]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3]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 [4]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举措。
随着“课程思政”要求的提出,相关研究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理论层面上的探讨加快对内涵和实质的挖掘,加深对其必要性和意义的理解,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形成正确的思政育人观,指导课程思政的实施,而且可以促进“课程思政”理论研究与创新。实践层面上的研究促使思政教育有效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推动“课程思政”的落地实施,进一步建设好课程,提高教育质量,加强高校内涵建设。如何将“课程思政”有效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层层深入地达成育人目标,这是相关研究的关键和意义所在。本文聚焦一流课程建设背景,阐释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并提出其实施路径。
2. 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内涵
2.1. 一流课程建设
课程是教育最微观、最基础的问题,也是最根本、最关键的问题,但在中国高校,课程普遍是教育中的短板和甁颈 [5] 。2018年6月21日,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中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陈宝生部长在会议上首次提出“金课”,即一流课程。同年8月会议精神落实通知要求,高校要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6] 。2019年10月,《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下文简称《实施意见》)颁布,明确了一流课本课程建设的总体要求、建设内容及“双万计划”,全面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 [7] 。吴岩司长提出了一流课程的建设标准,即“两性一度” [5] 。体现在课程教学层面,即教学目标的高阶性,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创新性,及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的挑战度。在现阶段,一流课程建设是国家推进现代化教育强国的具体举措,是实现中国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根本。一流课程建设的实质是以“两性一度”标准建设课程,以课程建设为抓手,提高课程和人才培养质量。
2.2. 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的内涵是其属性和本质的总和。从课程理论视角理解其属性,学界存在不同的论说,综合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四种典型观点。一是“教育理念观”,这是学界最为普遍的一种观点,认为“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教学新理念或是思想政治工作新理念,即“课程承载思政”或“思政寓于课程” [8] [9] 。在这种理念下,课程教学过程必须融合思想政治教育,每门课程都成为新时代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二是“教育方法观”,认为“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教育方法。“课程思政”不是加法,而是方法 [10] 。相对于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显性、直接教育的方法,“课程思政”是一种隐性的、更为柔性的教育方法 [11] ,是需要通过全员参与和运作整个课程来开展教育的方法 [12] 。三是“教学体系观”,认为“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教学体系。所有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构成的课程体系,以及教育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都包含在这个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教学体系中 [13] 。四是“教学实践观”,认为“课程思政”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依托各门课程开展各类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 [14] 。综上所述,从不同角度看待“课程思政”,会得出其不同的属性。但是各种属性并不冲突矛盾,甚至是融合互补的,即“课程思政”可以有多重属性,可以理解成为一种教学理念、教育方法、教学体系和教学实践。
党的十八大指出,新时代中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所谓“立德树人”,即“树立崇高的品德”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15] 。“立德”与“树人”之间是辩证统一关系,亦即“育人”与“育才”是相统一的,是一个有机统一体。现阶段,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人才双育”目标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因此,课程思政的本质是每门课程教学需同时发挥好“育人”和“育才”两个作用,纠正“只教书不育人”现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3. 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由上述论述可见,一流课程建设和课程思政在本质上有高度一致性,两者都是从“课程”这个根本出发提高新时代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根据《实施意见》,一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之一是“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 [7] ”,要求课程建设要“推动课程思政理念形成广泛共识 [7] ”。而课程思政建设需深入到课程教学的各个方面,是提高课程质量、打造一流课程的有效方法。现今,一流课程不仅要有“两性一度”,还必须具有立德树人的引领性、可行性 [16] 。一流课程建设中关注的核心要素是课程思政,而课程思政可以以一流课程建设为抓手,对标一流课程“两性一度”的标准开展建设,进一步推进课程质量的提升。
大学英语课程具有与其他课程不同的课程性质,是面向高校所有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程,受众面广,且大学英语课程是学生接触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主要来源,因此在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就显得尤其重要。大学英语课程一直以来以传授英语语言知识为教学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为重点。课程教学中的价值观引领、思想文化的学习和传播没有得到足够重视。2020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其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获得国际交流相关能力,同时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阐释能力 [17] 。因此,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质就是以“两性一度”标准建设大学英语课程,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一体化,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人才双育”课程教学目标。
3. 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并不是简单地通过“挖掘课程教材内的思政元素,在课堂教学中‘植入’思想政治教育”就能够完成的。课程思政建设涉及机制、资源、方法等方方面面,需要学校做好顶层设计、全面规划,并循序渐进、以点带面地展开 [18]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强调,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基本原则 [19] 。全员育人,即学校所有的教职员工都负有育人的职责;全过程育人,即育人要贯穿于学生成长的整个过程;全方位育人,即育人要体现在学生个体发展的各个方面。而大学英语课程中的“三全育人”,即可指由全体教师参与、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涵盖课程教学各个方面地实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根据“三全育人”原则,我们构建得出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框架(如图1所示),并以笔者所在学校的大学英语课程为例,结合一流课程建设标准提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Figure 1. A framework of implementation path of values education in college English cours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first-class course construction
图1. 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框架
3.1. 优化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教学目标和要求在学校教学计划中的集中体现,对课程结构和内容做出安排和规定 [17] 。课程思政建设中首先要审视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使课程设置体现思政教育体系化、符合人才培养规律、满足学生发展需求。《指南》中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体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内容,即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 [17] 。笔者所在学校按照三大内容板块设置三大类课程,并对各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目标提出了不同的侧重点。比如,通用英语课程根据单元主题来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了解社会、国家与世界,培养思辨能力和家国情怀,树立正确三观;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引导学生理解和践行各行业的职业精神、职业规范,形成职业理想,培养职业品格;跨文化交际课程帮助学生理解文化与意识差异,学习讲好中国故事。但是,目前课程思政仍多以各门课程教师针对个人主讲课程单独开展为主,课程教学中的思政教育“随意性”较强,体系性和层级性欠缺。因此,首先,大学英语课程可参照“课程组”、“课程链” [20] 的方式进行细化设置,建立课程间的思政链接,形成育人合力。比如通用英语课程《综合英语》连续开设4个学期,可将这4个学期的课程形成一个“课程链”,在这个联结内系统开发思政资源,避免思政元素的重复出现,使思政教育系统化。其次,考虑学生思想成长的渐进性和持续性,调整一些课程的开课学期,增设符合时代要求和学生需求的课程。如可将通用英语课程设置在第一、第二学年,跨文化交际课程在第三学年开设,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到第四学年开设,并可适时增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文版)等课程。
3.2. 修订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是执行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培养目标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思政建设中要完善现有的课程教学大纲,为教材的编写与选用、课程教学的组织与开展、课程教学的质量评价和教学管理提供主要依据。新版教学大纲中不仅要明确课程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而且要明确素质要求,并与教学目标呼应,同时支撑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教学目标中也要呈现课程的思政元素,体现“课程思政”理念和课程的深度融合。表1为笔者所在学校新版教学大纲中大学英语部分核心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及思政元素。

Table 1.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elements of values education in some college English core courses
表1. 大学英语部分核心课程的思政教学目标及思政元素
3.3. 建设教师队伍
教师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 [4]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导者、设计者和实践者,教师的理想信念、师德风范、育人意识和教学能力直接决定课程思政的效果。因此,要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教师队伍建设是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方面,推动教师个人发展。首先,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与反思、不断完善自我修养、不断提升思想境界,用自身言行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正面引导,为学生树立榜样,达成“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其次,教师必须主动提升育人意识。大学英语教师不应只埋头做一个语言教学“专家”,不应对育人抱事不关己的态度。有了“育人”意识,教师才有可能在“育才”过程中自觉渗透思政教育。再次,教师必须加强课程思政能力建设。目前,大学英语教师习惯了基于培养外语语言能力的语言训练式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集中在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课程思政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是个新的挑战。教师需要强化教育学学科知识,加强学习思想政治学科知识,多关注时事新闻,在此基础上才可能结合教材内容挖掘出思政元素,以符合教育学规律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自然、隐性地融入思政教育。另一方面,加强团队建设。一流课程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要达到理想建设效果需要全体教师的参与,全体任课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一流课程建设团队成员、教学研究团队成员、优秀教师、第二课堂指导教师都要担负起各自的职责。同时,必须遵循“共建共享”建设理念,加强院系、校际之间的交流,形成教师发展共同体。
针对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教学管理层可以对课程思政教学现状开展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并实施建设措施。例如,选拔优秀教师参加各级思政课程教学比赛,开设课程思政公开示范课,开展经常性的经验交流活动;邀请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建设专家,开展教师培训;建立集体教研制度,成立虚拟教研室,开展跨专业、跨学校合作教学教研,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此外,院校管理层应健全评价体系,建立激励机制。综合运用学生、评价、督导评价等方式,对课程思政效果作出评估;通过激励机制引导教师积极投入课程思政建设,强化育人意识,提高育人能力。
3.4.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达成课程教学目标的主渠道。课程思政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相关知识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在课下实践时达成目标,实现知行统一。也就是说,新时代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要将第一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3.4.1. 优化第一课堂教学设计
第一课堂是达成课程教学目标的主阵地。教学设计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是确保课程思政实施的重要环节。在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优化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设计需对标“两性一度”标准,可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着手开展。
第一方面,对接教学目标:思政目标的精准设计、显性化及高阶性体现。现代课程论强调,课程教学是目标导向的教育活动,因此课程思政教学设计首先要精准设定教学目标。目标设计的精准性意味着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要基于语言素材的深度挖掘提炼而成,思政教学目标应当与语言教学目标有机衔接,不能脱离语言素材而独立存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注重语言能力目标,但课程思政必须在此基础上突出价值塑造的目标。在单元教学教案设计中,以OBE教育理念为基础,应将知识、能力和素养(思政)目标并列呈现为独立的模块,同时内在逻辑上,三者应当互为一体,逻辑关联、有机融合。语言知识与能力目标始终显性存在,但素养(思政)教学目标要从传统上的教师设计隐性、学生学习隐性过渡为教师设计显性、学生学习隐性,坚持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的原则。根据布鲁姆在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教学目标的高阶性需凸显分析、评价、创造三个层次教学目标的实现。在课程思政目标设定时,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思政内容的记忆、理解、应用层面,而要适量提出高阶性目标,以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以及好学、求新的品质。例如,在开展主题为“To Be Creative (创新)”单元教学时,将思政教学目标设定为:(1) 能够理解创新的内涵并通过名人事迹理解创新赋能可持续发展的意义;(2) 能够讲述提出创新赋能可持续发展的背景,分析创新被称为亚洲发展发动机的原因;(3) 能够根据生活中的不同场景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二方面,重构教学内容:现有教材的“二次开发”及补充素材的“无缝对接”。目前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大都是以主题为单元进行编写,偏重于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技能的培养,并未能将相关的课程思政内容有效融入或突出体现。在新编大学英语教材问世之前,大学英语教师以教材单元主题为单位,深度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增加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精神、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宪法法治、职业理想和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学素材。除教材外,教师还可以选择时事热点新闻作为课堂或课外练习的补充材料,如中国日报(China Daily)、中国环球电视网(CGTN)、21世纪英文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RI)介绍国际国内时事的英语新闻。这些文章具有较强的时事性,通常能够得到学生的关注。扩展材料的学习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而且可以引导学生从“现实问题”入手,增进对我国发展理念和国家政策的理解,增强价值辨识能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也体现出教学内容的创新性。例如,在开展题为“Left Behind (珍藏在时光背后的思念)”篇章教学时,教师挖掘到的思政元素主要是:理解母爱、学会感恩及珍惜美好。因此,在篇章教学导入阶段,教师增加了“Three Moves by Mencius’ Mother (孟母三迁)”的传统亲情故事;在讲解到“母亲目送孩子们远去”篇章部分时,教师又适时加入了龙应台《目送》中的一个片段,呈现依依惜别、思绪万千的场面;在完成篇章教学时,教师引入来自China Daily的新闻报道“‘Helicopter mom’ and detached daughter (‘直升机’妈妈和她的女儿)”,提供现实素材以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第三方面,创新教学方法:“问题导向”思辨交互式教学方法的实践。课程思政外语课程应以“金课”的标准进行建设,课堂教学中应采用思辨和辩论等教学方法,以体现课程的“高阶性”,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21] 。“问题导向”可以改变对“语言点”的单一、机械关注,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锁定相关思政元素设定现实问题,围绕问题开展语言、文化和思维的教学。思辨交互式教学方法可以改变灌输式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以口头、书面形式使用英语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表明立场、呈现论据,通过课堂师生、生生交互建立良好的交流和沟通渠道,在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同时“无声无息”地进行思政教育。例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会发现身边有一些能力似乎并不出众的人,凭借着极佳的运气获得了财富或成功。根据这一社会现象,教师在开展“Interpreting Leadership (理解领导力)”单元导入阶段教学时,提出一个问题:Which is more important, struggle or opportunity? (奋斗重要,还是机遇重要?)。学习教材内容后,对leadership (领导力)与struggle (奋斗)关系有了一定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Struggl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opportunity. (奋斗比机遇重要)”的主题辩论。在思辨与交互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四方面,整合教学评价:思政评价内容和语言知识技能评价内容的融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他评、自评和互评的结合,体现“挑战性”。教育评价关系到教育发展方向,发挥着“指挥棒”作用 [22] 。《指南》指出,评价涉及课程体系的每个环节,评价活动的主体包括教师、学生、教学管理者和专家各层面人员,评价时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实现评价对保证和提升教学质量、促进课程建设与发展的作用 [17] 。因此,评价对于推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有效实施及其重要。但是,课程思政难以通过传统评价方式做出评价,其评价内容、方式和主体都将发生变化。在进行学习评价时,除对学生语言交际和运用能力进行评价之外,还需评价思政方面的能力,如评价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与品德素养、文化内涵相关的内容。此外,课程思政的外语教学应以形成性评价为理念,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关注学生的努力程度、进步速度。评价主体多元化也是思政育人的重要体现方式 [23] 。教师和学生都是评价主体。在传统他评的方式之外,学生个人可以开展自评。同伴互评可以促进合作学习能力,培养虚心求教、好学上进的品质;自评可以看出学生的自我认知,是否具有自我反思、自主学习能力。
3.4.2. 有机融合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拓展,是第二大育人载体,是实施课程思政的有效平台。第二课堂不仅能让学生将学到的语言知识加以实际运用,而且能加快对国家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总书记治国理政方针等内容的理解和内化,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启发对国内外时事的批判性思考。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更好地达成课程思政教育目标。教师可以依托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利用网络平台,组织开展与课程思政有关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如表2所示),突显外语课程思政的特色。

Table 2. The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with elements of values education
表2. 融入思政元素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
4. 结语
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教育阶段修学人数最多的课程之一,也是和世界与社会、文化与意识频繁接触的窗口,具有得天独厚的育人优势,能发挥不可替代的育人作用。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建设好大学英语课程,其意义与价值不言而喻。本文聚焦一流课程建设的本质和标准,探讨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属性和本质,提出了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施途径。不过,本文只是基于一流课程建设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开展了初步的探讨,提出了实施路径的建议,后续仍需更多教师和研究者开展不懈探索,进一步验证实施效果,继续完善实施路径,共同推进一流课程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更好实现“人才双育”目标。
基金项目
第一批浙江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内涵和实施路径探究”;2021年度校级“课程思政”(“三进”专项)示范课程《综合英语》;2022年浙江省一流本科课程《大学英语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