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婴儿社会退缩大约从婴儿2个月大时开始出现,表现为:缺乏积极行为(如眼神接触、微笑、低语)或消极行为的增多(如抗议、哭泣) (Guedeney, 1997)。这种退缩行为提示婴儿可能没有显示出与其适龄的社会情感行为,预示其在婴儿期和儿童期有可能出现不良发展结果(Milne, Greenway, Guedeney, & Larroque, 2009)。例如,婴儿6个月时社会退缩的得分与30个月时的认知和语言、社交技能、沟通能力得分显著负相关,还与非典型性和注意力问题显著正相关(Milne et al., 2009),与5岁时的行为问题、同伴关系问题和亲社会行为得分显著相关(Guedeney et al., 2014)。因此研究婴儿社会退缩行为的风险因素和影响机制对后续开展干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现有研究来看,母亲抑郁是预测婴儿退缩的重要因素之一(Murray & Cooper, 1997)。因为婴儿依赖母亲进行主要的互动,这些互动是婴儿形成安全依恋和及时获得发展技能的基础,因此抑郁母亲的婴儿尤其脆弱(Coyl, Roggman, & Newland, 2002)。而母亲的抑郁症状很有可能来源于自身的未解决依恋议题,即与自身的依恋类型之间有着很高的相关(Kohlhoff & Barnett, 2013)。例如,在一项对204名母亲的研究中,Bifulco (2004)等人发现,不安全依恋的母亲更有可能在其产前和产后阶段诊断出抑郁症。然而,目前直接探究母亲的依恋类型与婴儿社会退缩之间关系的研究数量几近空白,但是婴儿社会退缩作为婴儿早期抑郁、自闭症、依恋障碍的重要预警因子,已有研究发现,来自父母的依恋类型是儿童依恋障碍、自闭症的主要诱因之一(戴妍,2009)。不安全依恋的父母,其子女也常常表现出对父母的不安全型依恋模式,或表现出较多的行为问题,也会直接影响自闭症儿童的依恋水平,而依恋形成的障碍又是自闭症的核心症状(侯雨佳,颜廷睿,邓猛,2020)。因此,本研究打算直接探究母亲的依恋类型与婴儿社会退缩行为的联系,以及母亲抑郁、母亲依恋类型、婴儿社会退缩三者之间的具体关系。
1.1. 母亲的依恋类型与婴儿社会退缩的关系
Spitz (1946)首次提出婴儿早期抑郁的概念,将缺乏情绪变化、兴奋、行动、声音表达、关系退缩和嗜睡的症状定义为婴儿早期抑郁,该概念的提出进一步阐明了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早期因素。随后,Bowlby (1980)等人认为,婴儿早期抑郁是婴儿因为依恋安全关系长期中断而产生一系列不可逆转信念的结果,并出现抗议、失去希望、最终绝望的自我防御行为。为了更加及时准确测量婴儿早期抑郁,婴儿社会退缩反应——婴儿早期抑郁的前兆,成为研究者的关注重点。在母婴互动过程中,退缩反应是婴儿向养育者发出信号,他已经受够了足够的刺激。然而,如果养育者持续地太侵入或无反应,婴儿可能不得不在大部分的互动中不断地退缩,以降低他们的唤醒水平(Tronick & Weinberg, 1997),导致对整个社会环境的卷入和反应性降低。
因此,母亲作为主要养育者,其心理状态对母婴互动关系的影响不言而喻,其中母亲自身的依恋类型更应是关注的重点。因为根据依恋代际理论,可以发现养育者有关依恋的心理状态可以预测婴儿与养育者之间依恋关系的安全性(徐济达,何源,2010)。而这种传递影响的作用机制,则来源于个体早期形成的内部工作模型——即个体内部形成的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尤瑾,郭永玉,2008)。例如,依恋回避的母亲因为在早期依恋关系中经历了养育者的拒绝、排斥,这使得她形成消极的他人工作模型,认为他人是不可靠的、不可获得的,而为了避免他人的拒绝,通常会抑制自己寻求与他人亲近的行为(Mikulincer, Shaver, & Pereg, 2003)。依此类推,当他的孩子在婴儿阶段体验到恐惧或是不舒服的时候,这位母亲无法很好的回应,婴儿就无法管理好自己的恐惧,无法依靠养育者来关掉被激活的依恋系统。如上文所言,伴随着焦虑、愤怒和无助绝望的感觉,最终婴儿自己关掉依恋系统。
以往的研究发现,母亲的不安全依恋尤其是紊乱型依恋是影响婴儿的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Fearon et al., 2010)。2012年,法国的一项通过改善母婴依恋关系从而有效预防婴儿社会退缩行为的干预项目,也间接证明父母依恋类型是婴儿社会退缩行为的重要预测因子(Tubach et al., 2012)。但目前国内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近乎空白,因此,本研究将着重探究母亲依恋类型对婴儿社会退缩行为的影响。
1.2. 母亲抑郁的中介作用
目前研究发现,母亲抑郁是婴儿出现社会退缩行为的直接因素,而母亲依恋类型则是导致其抑郁的成因之一(史战明等,2013)。Roberts等人(1996)研究显示,不安全依恋类型的患者表现为负性认知和低自尊水平,这与抑郁症状的出现有关。其中,恐惧型依恋的个体,因为担心被拒绝和被抛弃,在人际交往中受负面情绪和消极认知的影响最大,易感抑郁指数较高(魏征新,霍莉钦,2009)。此外,专注型依恋的个体,因为渴望人际卷入,但认为别人不需要自己,其易感抑郁指数同样较高(Haaga et al., 2002)。
而当一位抑郁的母亲同孩子互动时,相比健康母亲,她更容易陷于自己的精神痛苦而无法回应婴儿,增加婴儿出现社会退缩行为的风险。母亲抑郁症状包括悲伤、消极情绪、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疲劳、难以清晰思考、退缩和侵入,而这些心理上的痛苦、精神疾病已经被证明会削弱她们积极参与养育和与婴儿互动的能力,在母婴互动中常常表现出“静止脸”(Cohn & Tronick, 1983)。所谓“静止脸”概念来源于一项著名的实验,在实验中当母亲按照实验要求面无表情后,婴儿会变得烦躁不安,情绪崩溃,大哭不止。即使母亲恢复正常态度,婴儿也会对母亲的态度变得混乱和警惕。长此以往,婴儿更有可能出现社会退缩的行为。例如,Braarud等人(2013)的研究发现,足月婴儿中,婴儿3和6个月时母亲抑郁症状和婴儿9个月时的社会退缩成显著正相关。因此,本研究假设母不安全依恋类型的母亲,更有可能在产后出现抑郁症状,影响婴儿心理状态并出现社会退缩行为。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使用2~24个月的母婴数据,旨在探索以下问题:1) 母亲的依恋类型与婴儿社会退缩行为的相关性;2) 母亲抑郁是否能解释母亲不安全依恋与婴儿社会性退缩行为之间的关系。通过探索婴儿社会退缩的两种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不仅在理论层面丰富了理解母亲心理状态对婴儿社会性退缩的潜在影响机制,也为后续针对婴儿社会退缩的干预措施提供实证依据。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在重庆市选取某三个区县的妇幼保健院,并自主招募2~24个月的婴儿,其中具有以下情况的婴儿将不被纳入研究:1) 有已知的重大疾病医学诊断,急性和慢性的神经系统问题;2) 存在其他可能导致退缩行为的急性或慢性疾病(如发烧、营养不良、中毒、疼痛等)。共收集167对有效母婴数据。母亲年龄范围在20~40岁之间(M = 28.38, SD = 4.30);婴儿年龄范围2~24个月(M = 6.50, SD = 4.26)。
2.2. 研究工具
2.2.1. 成人依恋类型
采用由Brennan等人(1998)编制,李同归和加藤和生(2006)修订的中文版亲密关系经历量表。共有36个项目,包括两个维度: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依恋焦虑是指对被抛弃和拒绝的恐惧,而依恋回避是指对亲密关系和依赖他人的不适。每个维度各有18个项目,量表采用7点评分,从“1”非常不符合到“7”非常符合,其中有10题采用反向计分。奇数项得分相加除以题目数为依恋回避得分,偶数项相加除以题目数为依恋焦虑得分。得分越高表明依恋回避、依恋焦虑水平越高。本研究中,焦虑分量表与回避分量表的α系数分别为0.88、0.89,总量表的α系数0.90。
2.2.2. 母亲抑郁
选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舒良,1999)来对母亲在一周以内的抑郁轻重程度进行评估,共包含20个反映主观抑郁感受的项目。每个项目按症状出现的频度进行4级评分(1 = 从无或偶尔,2 = 有时,3 = 经常,4 = 总是如此),其中10个题目为反向计分。将20个项目的得分相加,即得粗分。标准分等于粗分乘以1.25后的整数部分。得分越高,抑郁症状越严重。根据原量表中国常模,SD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3分,其中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3分及以上为重度抑郁。本研究中,量表的α系数为0.76。
2.2.3. 婴儿社会退缩
婴儿社会退缩行为由婴儿危机预警量表(the Alarm Distress Baby Scale, ADBB; Guedeney & Fermanian, 2001)评估。该量表是诊所对2~24个月大的婴儿进行医学检查的一部分,用于筛查婴儿社会行为的异常。在医生进行儿保检查时,记录医生与婴儿的大约10分钟的互动过程。然后,由专业受训的评分者观看完录像后进行评分。量表共包含八个条目:面部表情,眼神接触,整体活动水平,自我刺激的姿势,发声,刺激反应的敏捷性,投入关系的能力,吸引力和保持注意力的能力。采用5点计分(0 = 完全正常、1 = 轻微异常、2 = 明显异常、3 = 非常明显的异常、4 = 极其异常),总分为各个条目得分之和。总分判断标准:0~4:无退缩(临界分以下),5~9:轻微退缩,10~14:退缩,15分以上:明显退缩。本研究中,三名受训人员评分者(包括一名心理学副教授和两名心理学硕士)的内部一致性系数ICC = 0.861。
2.3. 施测程序与统计方法
在儿保检查前向母亲介绍研究内容和过程,母亲了解本研究并同意参与后,签署知情同意书。在医生给婴儿做儿保检查期间,研究者在一旁负责拍摄录像。筛除由于录像时间过短、画面模糊、噪音过大、婴儿睡觉、哭泣等状态不好导致无法对婴儿进行评估的录像。三名评分者在只知道录像中孩子的月龄的情况下,各自独立根据录像对婴儿社会退缩行为进行评分(三位评估人员均已接受过婴儿社会退缩量表工具开发者团队的培训指导,并通过了考核,具有评分资格)。视频拍摄结束后,母亲在当天填写网络问卷。使用SPSS 24.0统计软件录入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
对母亲抑郁及母亲依恋关系的两个维度(即依恋回避、依恋焦虑)的平均数及标准差进行描述性统计、对各变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其中,33.5%的母亲在抑郁自评量表上达到53分的临界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婴儿社会退缩行为(ADBB整体得分)和母亲抑郁(r = 0.27, p < 0.001)、母亲依恋焦虑(r = 0.15, p < 0.05)显著正相关,母亲抑郁与母亲依恋焦虑显著正相关(r = 0.33, p < 0.001)。

Table 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maternal and infant variables (n = 167)
表1. 母亲及婴儿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结果(n = 167)
注:*p < 0.05,**p < 0.01,***p < 0.001,所有数值保留两位小数,下同。
3.2. 中介效应检验
由相关分析结果可知,母亲依恋关系中仅依恋焦虑维度同时与母亲抑郁和婴儿社会退缩行为相关,所以后续中介效应检验仅纳入依恋焦虑维度进行分析。采用Hayes (2013)的SPSS macro PROCESS进行统计分析。从基于5000个Bootstrap样本得出,在95%置信区间下,若间接效应不包含0,表明中介效应显著。
结果表明(如表2所示),母亲依恋焦虑显著正向预测母亲抑郁(β = 0.23, p < 0.01);母亲抑郁显著正向预测婴儿社会退缩(β = 0.25, p < 0.01);母亲依恋焦虑正向预测婴儿社会退缩不显著(β = 0.15, p = 0.057 > 0.05),即直接效应不显著。母亲依恋焦虑对婴儿社会退缩影响的总效应为0.15,95%CI [−0.005 −0.30],总效应不显著,其经过抑郁对婴儿社会退缩影响的中介效应为0.06,95%CI [0.02 −0.12],中介效应显著,结果见表3。

Table 2.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maternal depression on maternal attachment anxiety and infant social withdrawal behavior
表2. 母亲抑郁在母亲依恋焦虑与婴儿社会退缩行为间中介作用的回归分析
注:模型中各个变量均经过了标准化处理之后代入回归方程。

Table 3. The mediating role of maternal depression between maternal attachment anxiety and infant social withdrawal behavior
表3. 母亲抑郁在母亲依恋焦虑与婴儿社会退缩行为间的中介作用
4. 讨论
4.1. 母亲依恋类型与婴儿社会退缩行为的相关性
本研究首次直接证明了母亲的依恋类型,尤其是依恋焦虑维度与婴儿的社会退缩行为显著相关。在依恋焦虑维度得分高的母亲,更担心与依恋对象分离或被依恋对象遗弃的恐惧程度更高。研究表明,母亲依恋焦虑程度越高,其子女的依恋安全性水平越低(丁艳华,徐委,王争艳,李慧蓉,王卫平,2013)。依恋焦虑个体对依恋信息过分敏感,而且与依恋回避个体忽视、压抑自己的情绪相比,他们更倾向于不断表达他们的紧张和焦虑,而非关注婴儿本身(Fuendeling, 1998)。由于无法敏锐地回应婴儿的依恋需求,使婴儿形成他人是不可靠的、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消极认知(George & Solomon, 2008),从而形成不安全的依恋关系和退缩行为。同时,母亲的情绪表达对婴儿来说也许是大量侵入的、无法处理的,婴儿可能会选择在大部分的互动中不断地退缩,来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Tronick & Weinberg, 1997)。
与以往研究不一致的是,依恋回避维度和婴儿社会退缩行为无显著相关。以往的研究中,母亲的依恋回避同样也能预测孩子的不安全依恋水平(Obegi, Morrison, & Shaver, 2004),因为依恋回避的父母通常给予孩子的关爱和支持较少,孩子无法将母亲视为“安全基地”,最终影响亲子依恋关系甚至出现社会退缩行为。至于本研究中两变量的相关性不显著,也许依恋焦虑通过其他中介变量间接影响婴儿社会退缩行为,而非直接作用,如母亲的敏感性,即依恋回避的母亲对婴儿需求的感知和回应能力都更差,从而使婴儿无法自我调节最终陷入退缩的困境(任超,2013)。当然,未来还需要相关的实验进一步验证该假设。
4.2. 母亲抑郁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发现,母亲的依恋焦虑程度越高,抑郁的程度也随之升高,最终使婴儿的社会退缩增加。相关研究表明,亲子依恋程度对抑郁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张东成,2019),相比与安全依恋的养育者,不安全依恋模式的母亲其心理韧性更差,因此患抑郁的风险更大(李真,黄紫薇等,2019)。其中,依恋焦虑维度高的个体,更容易产生自我否定和焦虑情绪,特别是当这些母亲有着较高的育儿压力,则其更可能产生抑郁。而长期暴露在母亲的抑郁和焦虑之下的婴儿更可能表现出社会退缩性行为。原因可能在于母亲抑郁使得母亲对儿童作出适应不良和消极的归因倾向和反应(Dix & Yan, 2014),反过来,消极的育儿方式会引起孩子的负面情绪和反应。Tronick和Weinberg (1997)也提出,抑郁的母亲可能有一种侵入或退缩的育儿风格,这反过来又会影响到婴儿的社会行为,导致这些婴儿的眼神接触较少,自我刺激的姿势增多。
4.3. 本研究的不足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对婴儿社会退缩行为的潜在风险因素进行了分析,确认了母亲的抑郁和依恋类型作为婴儿退缩形成的要素之一。虽然是国内少有的聚焦于婴儿早期心理发展问题的风险因素相关的研究,但仍存在以下不足:首先,测量的有效性方面仍需提高。例如母亲的抑郁水平采用自测量表,并非临床诊断,因此不能作为抑郁症的可靠指标;其次,研究未考虑特殊情况的样本,例如双胞胎、低于20岁的年轻母亲、收养、寄养等高风险因素情况下的婴儿;最后,本研究局限于横向研究,缺乏长时间维度上对于母亲抑郁和依恋对婴儿影响的纵向探究。
5. 结论
母亲依恋焦虑显著正向预测婴儿社会退缩,母亲的依恋回避与其抑郁状况和婴儿社会退缩间无显著相关;
母亲的抑郁在母亲依恋焦虑与婴儿社会退缩行为间起中介作用。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