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为解决家长下班时间与学生放学时间不一致问题,我国不少地区开始实行“课后服务”,学生放学后可以在学校继续停留两个小时,由老师带领学习或者参加集体活动,等待家长下班。在“双减”政策实施后,参与课后服务的学生越来越多,能否满足家长、学生的需求,留住学生自愿参与课后服务,需要高质量课后服务来做支撑。同时,“双减”政策的走深走实也需要高质量的课后服务保障 [1] 。许闪鹏和刘长江对学校课后服务现状进行了探析,认为学校作为学生课后服务的场所,如何提升课后服务质量,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开展课后服务,丰富课后服务的形式值得深入研究 [2] [3] 。笔者梳理相关文献研究发现,我国对课后服务实施质量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阶段,建立评价体系定量研究的较少 [4] [5] 。相关政策的制定也缺乏可以准确反映“课后服务”实施质量的研究作为理论依据。
2. 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小学课后延时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以保证评价的准确性。1) 科学性原则。对指标的权重赋值要选取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确保小学课后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事实依据,符合学校发展的基本规律。2) 层次性原则。在一级指标下设置多个具体指标,把问题分解,把联系密切的指标归在一类,形成二级指标,不同的指标评价不同内容。3) 可行性原则。根据教育部颁布的课后服务指导意见以及地方开展情况设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保证一、二级指标在评价工作中合理可行。4) 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评价原则。对学校课后服务质量评价不可能完全量化,必须把定量与定性评价结合起来才能全面反映出学校真实服务质量。5) 过程评价原则。评价各学校的服务质量,应该结合延时服务的过程进行分析,揭露出影响家长体验的服务质量的真实问题。
2.2. 评价指标的选取
通过提取《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 [1] [6] 等政策文件中的核心关键词,结合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借鉴CIPP评价模式,拟确定服务投入、服务过程、服务效果等3个一级指标和教师配置、服务经费、教学设施、规章制度、价值取向、时间安排、服务内容、校外合作、目标落实、家长认可、学生认可、服务特色等12个二级指标。
2.3. 评价指标体系确立
为保证指标体系的科学性、规范性,采用专家咨询法,进行指标体系确立。选取一线小学教师10名、小学管理人员10名、教育部门人员5名、高校教师5名等30名不同岗位的专家。通过专家咨询法来修改初步筛选的指标,调整得分较低的指标。问卷上设置认同度打分栏,“1”到“5”分分别对应“非常不认同”“比较不认同”“一般认同”“比较认同”“非常认同”。
专家认可度打分情况见表1,第一轮打分,一级指标认同度都超过了4分,专家对一级指标认可度较高。二级指标认同度也均超过了4分,认可度较高。但是根据部分专家提出的意见,可加入政府对于课后服务投入指导等工作,因此将侠义的学校“规章制度”改为广义的“政策制度”;“服务投入”一级指标下的“教学设施”二级指标范围较窄,不能准确反映学校各类设备设施对课后服务质量的保障,

Table 1. Grade I and Grade II indicators expert recognition rating table
表1. 一级二级指标专家认可度打分表
因此在二轮打分中调整为设施设备;“服务效果”一级指标下的“学生认可”二级指标,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对认可度的理解存在片面性,因此需要更换指标,从长远发展角度考虑对学生发展的影响,遂更改为“学生发展”。经过两轮专家咨询最终确定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2个,修改后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见表2。

Table 2. Fin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indicators
表2. 最终确定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
2.4. 指标合理性论证
通过查找近3年相关文献,收集整理了关于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成果。从近几年相关文献来看,关于课后服务质量指标体系均包括基础资源(保障)、过程情况(执行情况)和服务成效等3个方面,每个方面进一步细化为多个二级指标 [7] [8] [9] [10] 。
为进一步论证指标合理性,本研究从专家积极性、专家权威性、专家意见协调程度等3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专家对本次调查积极性较高,第一轮与第二轮均发放30份调查问卷,全部回收。其中第一轮有8位专家对指标提出了建议回复,提建议率达到了26.7%。一般有效问卷的回收率达到了100%,说明本次专家咨询的积极系数较高。统计专家对课后延时服务的熟悉程度结果来看,专家对课后服务的熟悉程度较高,很熟悉的占31%,熟悉的占47%,一般的占22%,熟悉率达78%,说明专家所做出的评判较有说服力。专家意见协调程度是指参与调查的专家意见是否存在较大分歧,本文通过变异系数(Cv)来判断专家对该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计算的合理性和收集方法的可操作性的协调程度,系数越小说明专家之间的协调程度越高。结果显示各指标平均值均大于4,变异系数(Cv)除一轮“学生认可”、“规章制度”、“教学设施”指标外,均小于0.25,说明专家对指标的意见比较协调。
基于文献分析和专家咨询分析,本研究确定的指标评价体系涵盖了从投入到过程再到结果的全流程评价,较为合理、科学,能够反映学校课后服务质量情况。
2.5. 指标权重确定
依据“多主体”与“全过程”的质量评价框架,建立由目标层、策略层、指标层组成的结构模型。对同一层次的各元素关于上一层某一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造出判断矩阵
,其中,
,
,
,
是第i级指标的第j个评价体系。根据判断矩阵制作指标调查表,采用调查问卷法确定指标权重。对包括小学一线教师、高校专家、教育部门专家、小学管理人员在内的30名专家学者进行意见征询。指标调查表采用“1~9标度法”,各专家对各指标之间的重要性进行比较。每份调查问卷含有4个判断矩阵,30份调查问卷共计120个判断矩阵。收集整理调查问卷,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级指标进行赋值,得出综合判断矩阵。运用和积法对4个判断矩阵按列归一化,得到按列归一化矩阵,计算平均值得到权重ω。
对策略层矩阵(A)进行计算得到权重ω:
(1)
通过计算得到策略层指标权重向量ω = (0.1072, 0.1768, 0.7160),服务投入、服务过程、服务效果三个维度的权重值分别是0.1072,0.1768,0.7160。
为使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对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结果如下:
特征值:
(2)
一致性指标:
(3)
一致性比例:
(4)
CR < 0.1,该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
同理可求得指标层三个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分别为:ω1 = (0.5967, 0.2172, 0.0881, 0.0980);ω2 = (0.4765, 0.1703, 0.2896, 0.0636);ω3 = (0.6073, 0.1880, 0.1347, 0.0700);一致性比例CR1 = 0.06,CR2 = 0.09,CR3 = 0.07。指标层所有一致性比例均小于0.1,因此,判断矩阵均通过一致性检验。将指标层特征向量归一化后得到各指标权重值,见表3。
3. 实证分析
3.1. 研究对象与信度分析
本研究随机选取日照市城区小学采用线上问卷和走访座谈的方式进行调查,家长共回收调查问卷541份,剔除17份无效问卷,最终有效问卷524份。教师共回收调查问卷128份,剔除有效问卷7份,最终有效问卷121份。共访谈学校管理者7名,教育主管部门人员5名。
量表包含3个一级指标,分别为服务投入、服务过程、服务效果。每个一级指标下有若干二级指标。根据一二级指标,学校、家长、教师3份问卷,服务投入设计17题,服务过程15题,服务效果15题。为了进一步考验问卷的可靠性与有效性,本文采用克隆巴赫α系数对调查问卷做信度分析。问卷在本次测验中的克隆巴赫α系数分别为学校0.825,家长0.834,教师0.817,有较高的信度,见表4。

Table 3. Weight of after-school service quality evaluation indicators
表3. 课后服务质量评价指标权重

Table 4. Specific reliability statistics of each questionnaire
表4. 各问卷具体可靠性统计量
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对问卷中的一级指标与总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进行分析,发现家长量表中各一级指标及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7~0.8之间,关系紧密。教师和学校量表中各一级指标与总量表之间发现服务效果低于0.7,出现的原因是服务效果主要是针对学生和家长的满意程度,而教师和学校量表在服务效果这一维度上的问题较少,导致会影响相关性。总体上,量表均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3.2. 评价结果
对课后服务质量的评分采用五分制,通过定序量表对定性指标进行测量。定序量表采用等级的划分来确定指标次序,例如对于“教师配置”是否满意,选择“非常满意”记5分,“满意”记4分,“一般”记3分,“不满意”记2分,“非常不满意”记1分。由学校管理者、教师、家长对各自所在小学进行课后服务质量评价打分。在前期调查问卷发放与访谈的基础上,整理计算各个指标的平均得分,结合策略层与指标层权重,计算得到加权得分,见表5。
对目标层E得分计算公式(5)为:
(5)
E为课后服务质量整体的分;Wj为第j个下一级指标的权重值;Aj为第j个下一级指标的平均得分;n为下一级指标层的指标数量。根据上述公式可计算出策略层与目标层加权得分。

Table 5. Weighted score of after-school service quality indicator layer
表5. 课后服务质量指标层加权得分表
通过计算可得,日照市小学课后服务质量加权得分为3.978,得分接近于“满意”,因此,整体来看日照市小学课后服务质量整体较好,基本能够达到“满意”级别,但仍需提升。各策略层加权得分分别为:服务投入2.620,服务过程3.704,服务效果4.048。“服务投入”得分最低,介于“一般”与“不满意”之间。说明此项内容有待提高,从指标层得分来看,服务经费得分最低,学校教师对经费投入方面普遍存在意见,希望能加强此方面的投入。“服务过程”得分接近与“满意”,说明此项内容认可度较高,基本能够达到课后服务主体的需求,但服务内容整体得分较低。主要是因为形式单一,公共资源未充分利用等。“服务效果”得分最高,介于“满意”与“非常满意”之间,说明学校在“服务效果”方面做的好,目标落实较为准确,并且具有一定的服务特色,符合学生发展需求,能够得到家长的认可。
4. 课后服务质量提升建议
4.1. 严格落实国家“双减”政策有关文件要求
教育主管部门应出台指导意见,指导学校建立科学的学校课后育人体系,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别化、实践性学习需求,满足学生“作业、实践、扶弱、特长”等多样化学习与发展需求。探索多元化的资金分担机制,既要加大课后托管服务的政府投入,还要探索建立课后托管服务经费分担机制,形成包括政府、企业、社会、家长等参与的资金分担多元主体,亦可通过专项和预算管理将课后服务经费纳入学校常规性教育教学活动的经费保障体系中 [11] 。
4.2. 做好监管、建立规章及评价制度
制定符合本地学校校情的课后服务实施规章制度,细化为课后服务安全管理制度、课后服务经费管理制度、课后服务师资管理制度等等。根据课后服务的进展情况,健全课后服务质量评价监督制度,明确评价指标和评估方式。同时形成评价的反馈改进机制,促成评价对象的行为改进 [4] 。
4.3. 构建多方参与的课后服务工作格局
依托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城市书房、党建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探索建立社区课后服务学堂。通过招募志愿者、鼓励教职工、吸纳家长义工等组建课后服务志愿者队伍,提供课后服务帮助。积极与老干部局、老年人协会、老年大学等机构开展合作,积极引导退休人员参与课后服务,助推课后服务提质升级。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根据孩子情况理性制定成长预期目标。学校积极与家长沟通,传达孩子的学习和课后服务参与情况,与家长配合,形成协同育人共同体,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基金项目
2022年日照市东港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课后服务实施质量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