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积极促进与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截至2023年1月6日,中国已经同151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1] 。“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巨大的机遇,也为中国非通用语种复兴提供了机遇。近几十年来,中国的非通用语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据教育部外指委非通用语分委会主任委员姜景奎介绍,发展至今,全国非通用语种专业布点已达到580多个,涉及高校197所,在校生人数上万人,在编教师超过2000人 [2] 。李佳和李丽生(2021)对目前我国高校南亚东南亚语专业设置进行了调研,发现我国高校南亚东南亚语专业设置主要集中在华北和西南地区,共32所,其中开设高校最多的省份是云南 [3] 。云南位于中国西南边境,与缅甸、越南和老挝接壤,在“一带一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加强政治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此外,它还拥有周边国家的多语资源,并凭借有利的地理优势成为连接南亚和东南亚的桥梁。缅甸是中国的重要邻国,中缅山水相连,友好关系一直延续到今天。由于国家的“走出去”战略需要非通用语人才,缅甸语人才被认为是“一带一路”的关键部分之一,因此,基于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中国边境地区的缅甸语学习经验具有实际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早期的外语研究主要集中在英语方面,对非通用语的关注较少,因此,研究云南高校缅语专业学生的缅语学习经历可以为外语研究提供新的个案研究和新的视角。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特别探讨了非通用语学生的语言能动性,主要关注云南高校缅语专业学生的缅语学习经历。通过半结构化访谈、观察法和网络互动等方法多方面了解缅语专业学生在缅甸学习中的认知、面临的挑战以及克服困难采取的策略,探讨他们在缅语学习过程中如何发挥主体能动性。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外语学习及非通用语研究
关于外语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英语学习经验方面。例如,许多学者探讨了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因素。然而影响外语学习的因素并不单单取决于个人,实际上英语学习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许多社会因素,如国家语言政策、学校、家庭等和种族背景。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对教育政策有着重要影响。David Nunan (2003)对不同国家的英语语言教育政策进行了调查,发现英语作为一种全球通用语对亚太地区一些国家的语言政策与实践产生一定的影响,习得英语的不公平方式、英语教师能力不合格和无效的语言教育,这些都会对英语教学产生影响,同时也影响学习者的英语学习 [4] 。另外,学校在语言学习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Martin Lamb (2007)探讨了学校对英语学习动机的影响,发现课堂上教师能够影响英语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 [5] 。积极的态度让学习者保持努力,并不断调节自身来面对威胁和挑战。此外,家庭因素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也不可忽视。英语学习也与家庭有关。常丽坤,刘玉凤和贯丽丽(2019)认为,如果家庭重视英语教育,很大程度上可以有效地减少学校教育的不足,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也可以更好地激发孩子学习英语的信心 [6] 。根据David Nunan (2003)的说法,那些父母有能力送他们去私人课后语言学习班的孩子才有机会学好英语。在考虑各种因素与外语学习的相关性时,需要明确的是影响外语学习效果的因素不只是与个人有关,而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然而,外语学习不仅包括英语学习,还包括非通用语学习 [4] 。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的非通用语发展进入了一个振兴的时代。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非通用语教育政策,以培养合格的人才,旨在加强中国与其他国家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合作。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非通用语受到了大众和学术界的关注。然而,国内现有的研究多集中在非通用语的宏观层面研究,例如,对非通用语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非通用语教育面临的挑战较多。其中,关于非通用语人才培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招生制度、教师和课程方面。在招生制度方面,杨晓京和佟加蒙(2008)认为中国目前还缺乏统一的非通用语招生制度,非通用语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教师的知识结构有待改善,课程设置落后,课程体系定位不明确 [7] 。非通用语教育所面临的挑战是语种开设缺乏规划,如国家紧缺语种开设不足、部分语种盲目和重复建设,以及高端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 [8] 。此外,关于非通用语的研究还集中在非通用语学习者的动机方面。Lu & Shen (2021)从语言市场的角度研究非通用语,更关注非通用语学习者的动机,更加关注非通用语学习者对非通用语和英语的认知和选择 [9] 。Lu & Shen (2021)认为,非通用语学习者将英语学习视为一种必要条件,英语学习似乎是一种默认的选择,而非通用语学习则被认为是一种补充,一种额外的选择,这突出了英语在非通用语教育中的主导地位 [9] 。
然而,外语学习研究更多地关注英语学习经验以及非通用语教育的宏观层面,如制定课程的培养模式等。具体而言,而少数对于非通用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习动机方面以及强调英语在非通用语教育中占主导地位,而忽视了学习非通用语可以赋能学习者本身,此外,先前研究中缺乏案例研究,尤其是对非通用语教学的研究。因此,本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观层面,针对云南这样的多语言地区探讨缅甸语专业学生的缅甸学习经历。
2.2. 语言能动性(agency)
能动性是近年来国内外的重要议题之一。能动性对于外语教师,外语学习者尤为关键,是影响外语教师发展、外语学习者语言学习的重要因素。然而,对于能动性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Gao & Tao (2021)梳理了前人关于能动性研究,总结出教师能动性研究的四大理论视角,能动性可从社会认知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后结构主义视角、生态视角四大理论视角解释 [10] 。其中,社会认知理论认为能动性是“一种个体有目的性的行为” [11]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能动性是“一种受到社会文化环境中介作用的能力” [12] ;后结构主义视角把能动性视为“一种话语行为” [13] ;生态视角提出教师能动性是“一种与教师所处环境密切相关的现象或动作” [14] ,能动性在一定时间和情境下才能实现 [15] 。外语学习者作为语言实践微观层面的执行者,在外语学习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将语言学习转换成语言资本(language capital)、文化资本(cultural capital)、教育资本(educational capital),可以为语言规划与实践提供可行性方案。因此,本文以能动性为理论指导,探析缅语专业学生在缅语学习过程中如何发挥其能动性具有现实意义。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地点
云南位于中国西南边陲,与缅甸、越南、老挝接壤,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让云南成为连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重要“窗口”,是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其中,缅甸是我国重要的邻国之一,云南与缅甸边境线长达1997公里,彼此山水相依。数千年历史中,中缅两国交往密切,形成源远流长的胞波情谊。过去几十年中,云南不断加强与缅甸合作。据商务部贸易数据显示,2019~2020财年,中缅通过边境和海运贸易总额达到120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缅甸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基于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云南缅语人才的语言学习经历对于“一带一路”实施具有实际意义。本研究选取了云南一所高校作为研究地点。该校缅甸语专业始于20世纪90年代,之后一度停办,2013年,缅甸语专业恢复重建,并于2014年开始招收恢复重建后的第一届缅甸语专业本科生,同年招收亚非语言文学(缅甸语方向)硕士研究生。2012年,该校成为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和“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程”实施院校,“小语种专业及外国语言学科”被列为重点建设项目之一。2017年,该校成为中国首批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之一,“小语种与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项目”首批获准立项为该校的“一流大学建设项目”。2019年,该校缅甸语专业获批教育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该校缅甸语专业每年约有20名本科毕业生,毕业后可从事外交、经贸、文化交流、新闻出版、教育、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优秀毕业生可免试推荐到国内一流高校或本校攻读硕士学位,近三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均为100%。这所高校是培育大量具备扎实的缅甸语基本功、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知识面较为宽广和专业能力较强的复合型缅甸语专业一流人才的重要摇篮。
3.2. 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
为充分研究缅甸语学习经历,本研究以云南某高校缅语专业学生(包括研究生和本科生,其中研究生5名,本科生12名)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半结构访谈方法包括非正式谈话(每人平均半小时)、录音(同意情况下)方式,以及参与课堂观察、微信互动及其他相关文件和资料收集等方法收集数据。研究对象详细信息见表1、表2、表3。对研究对象的采访问题如下所示:
1) 你本科的时候是自己选择缅语这个专业还是被学校调剂过来的?
2) 你为什么选择缅语这个专业?
3) 你如何看待缅语?你对缅语的认知是什么样的?
4) 你对缅语的态度是怎么样的?是否有过转变?
5) 你觉得目前学习缅语的困难是什么?
6) 你都采用过哪些方法去克服这些困难?
数据分析是基于访谈所得数据中的主题来进行分析。在数据分析的第一阶段,我们反复阅读了相关的文献和资料以及访谈数据,并对采访所得数据进行分类。所得数据可分为三个部分,对缅语学习的认知、缅甸专业学生面临的挑战及克服困难的策略。在数据分析阶段,我们注意到这三个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

Table 1. 5 participants’ profile (postgraduates)
表1. 五名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表(研究生)

Table 2. Language background of participant 4
表2. 研究对象4的语言背景

Table 3. 12 participants’ profile (undergraduates)
表3. 十二名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表(本科生)
注:由于缅语专业男女比例失衡,男生极少,这一客观实事导致研究对象男女比例不均衡。
4. 结果分析
4.1. 对缅语学习的认知
4.1.1. 学习缅语之前期待值低
在没接触缅语之前,缅语学习者认为学习缅甸意味没有一个好的未来,甚至缺乏对缅语学习的期望和兴趣,因为他们认为缅甸就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在学习缅语之前,他们认为缅甸语是一种鲜为人知的语言,学习缅甸是奇怪的,它不像学习英语那样高大上。由此可见,学习缅语的价值与缅甸的经济实力密切相关。他们中的一些人学习缅语只是为了能达到转专业要求,转入另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研究对象在采访中表示他们在被录取到缅语专业时都表现出消极的观念。以下分别是缅语学习者1,2,3采访时说的话语:
“我刚开始学缅语是被调剂的,我记得大一刚拿到通知书的时候就想着之后要转专业,因为那时候在我的认知中,学缅甸语是没什么前途的。而且缅甸这个国家比较落后,所以对它也没有什么期待的。”(缅语学习者1)
“我第一次学缅语是自愿学这个专业的,但是出于好奇就报了这个专业。因为缅甸语这个小语种比较偏,之前也没有接触过,而且对缅甸也没有很多了解,对它的认知就只知道它是一个东南亚国家,比较落后。”(缅语学习者2)
“我刚开始学缅语是被调剂的,最开始的时候比较抗拒这个专业。缅语不像英语听起来高大上,而且它的发音啊、文字啊比较奇怪。”(缅语学习者3)
4.1.2. 学习缅语之后期待值变高
在学习缅甸之后,缅语学习者对学习缅甸的看法发生了变化。从微观层面上看,他们学习缅语因为他们的审美观念(aesthetic value)。例如,缅语学习者1喜欢缅甸语,因为她觉得缅语听起来很温柔,文字也很好看,缅语学习者8也觉得缅文很美(见图1,图2)。其次,他们学习缅语因为缅语与方言有共通之处,因为缅语与一些方言(如傣语和景颇语)相似。缅语学习者4从小与说傣语和景颇语的小伙伴一起长大,因此,缅语学习者4也会说傣语且能听懂景颇语,这让她学起缅语更加容易且更加自信。当他们被缅甸人夸赞缅语说得好时,他们会有更多的信心继续学习缅甸。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习缅甸克服了刻板印象。学习缅语,深入了解缅甸后,他们被不同的缅甸文化所吸引,而不像以前一样认为缅甸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此外,他们学习缅甸语为了更好地做学术,缅语对于跨学科研究具有价值,它可以成为获得一手资料的媒介语言(见图3)。学习缅甸还与自我规划有关,缅语学习者认为精通意味着有“光明的未来”并成为“顶尖人才”。从宏观层面看,学习缅甸的价值取其实决于中国的实力,而不是缅甸本身。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越来越强,学习缅甸有未来的潜力。学习缅甸不光为了好的前景,还可以为国家做贡献,这体现了缅语学习者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Figure 2. Unique Myanmar letters and writing
图2. 缅文字母和书写很独特

Figure 3. Interdisciplinary academic conference
图3. 跨学科学术会议
4.2. 学习缅语面临的困难
从微观层面来看,第一个挑战是缅语的发音与口语。例如,来自四川的缅语学习者2在发音和口语方面有困难。由于方言中的“n”和“l”发音分不清楚,就像“know”和“low”一样,所以缅语也存在同样的发音问题。在口语方面,表达也不够地道。从中观层面上看,他们面临着学习缅语学习资源有限的困难。例如,线下缅语学习资料少于英语、日语等语种学习资料。尽管他们能通过互联网获取相关缅语学习资料,但是获取缅语优质资源的渠道有限,相关的缅语讲座也很少。从宏观层面上看,缅甸学习受到“重视英语”意识形态的挑战。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人们经常把英语看作权威语言,认为它是“最有用的语言”,优于其他语言(如学习缅语有时被认为是“怪异的”)其次,缅语学习面临的困难是缅语学习还与家庭期望挂钩,例如,家人会关心缅语学习者将来就业的地点。此外,他们还面临着就业市场的压力。更具体地说,缅语专业学生面临着就业市场的一系列限制。例如,缅语专业学生在就业方面会受到性别的挑战。部分工作要求优先考虑男性(见图4)。同时,就业地理位置分布不平衡的,例如,缅语就业招聘单位大多在云南,广西等省份,外省同学会考虑到回家乡就业,因而这给了他们无形的压力。
4.3. 缅语学习策略
这群缅语学习者们在缅语学习过程中发挥能动性,将语言学习转换成语言资本、文化资本、教育资本等资本形态。他们采取积极主动的策略,发挥能动性克服面临的挑战。在面临不同困难时,会采取相应的策略。例如,为了纠正发音和口语问题,他们会花大量的时间不断加强练习,同时也会通过唱缅语歌曲的形式感受语音语调养成语感,再通过与缅甸人交流提高口语水平。通过缅语与中文或方言的共通性来记忆单词。在面对缅语学习资源受限的情况下,他们会通过互联网下载缅甸语电影电视剧以及阅读一些缅语报纸以此提高跨文化知识。在去缅甸交换期间,努力融入当地文化,学习当地文化,做好两国文化传播者。除了个体发挥能动性,集体能动性(collective agency)也发挥重要的作用。学校以及老师的帮助使得缅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资源。
缅语的认知,学习缅语面临的困难,采取的策略以上三部分有着密切的联系。对缅语的认知会影响缅语学习者的态度,从而他们面临的挑战也不同,采取的策略也不同。同样,在缅语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也会改变对缅语的认知,认知不同采用的策略不同。
5. 结论
当前来看,对于外语学习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英语学习方面,对于非通用语的研究大多关注人才培养等宏观层面。而微观层面的缅语学习者个体学习经历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为非通用语的研究提供了新的个案研究。
本文以语言能动性为理论指导,探析缅语学习者的缅语学习经历。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缅语学习过程呈动态性发展。这种动态性具体表现为由接触缅语前的低期待值变成学习缅语之后的高期待值,对缅语的认知呈动态性的趋势。在面临多方面的困难挑战下,缅语学习者发挥语言能动性,采用多种策略克服困难。他们将语言学习转换成语言资本、文化资本、教育资本等资本形态,从而实现赋能,这实质上是一种打破英语霸权的行为。在英语资源相对落后的边疆地区,他们通过学习小语种,发挥语言能动性来实现自身价值。这为小语种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但同时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研究对象仅限于一所云南高校缅语专业学生,样本数量不多,无法全面概括边境缅语学生学习状况,未来可以结合多所高校进行多方面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