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从古到今,自由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柏拉图在《洞穴喻》中要求人们自主地进行思考,通过对善的追求来达到自由的状态;庄子主张通过“无竟”寻求超脱,以达到“逍遥”的自由境界;严复主张的言论、政治、经济三者的自由;再比如康德的自由伦理观,黑格尔的自由意志,胡适的自由主义理论等等,都以自由为研究的主题。同样,在马克思的著作和理论当中,也都体现了马克思对自由的追求。
2.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自由观提出的时代背景
2.1. 劳动异化与工人自由的丧失
在资本主义社会当中,工人的生活是处在资本的控制之下,异化的状态之中的。在具体的劳动过程中,工人得到的只是一份微不足道的工资,生产的产品绝大多数归资本家所有,而这些产品在资本家手中成为了与工人相对立的力量,对工人进行支配和奴役。并且由于分工制度的存在,工人被当成机器一般固定在某一具体的范围之中,只需要重复进行生产过程中的某一操作即可,失去了自由选择劳动内容和劳动方式的权利。并且资本家通过将工人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开,使得工人的价值只有在为资本家创造财富的时候才能显现出来,这进一步加深了工人的异化。
在再生产的过程中,资本家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生产效率和增加产品的积累,进一步加强了对工人的压迫和剥削,工人的劳动时间被延长,工资被压低,因此工人只能通过出卖更多的劳动力以求得自身最低的生存需要的满足,而当工人的劳动力被当成商品出卖时,工人自身也就受到了资本的控制,丧失了自由。
并且,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和工人的获利并不是成正比例关系的,但亏损却是。在资本家获得高额利润的同时,工人的工资并不一定会得到提高。反之,当资本家的利益遭受损害时,工人的利益也会遭受损害,甚至就其对各自的影响来说,工人遭受损害的程度是比资本家遭受损害的程度更深的。在这种情况下,工人为了维持生存,只能选择继续为资本家进行更多的工作,创造出更多的产品和财富,同时,其自身异化和受资本支配的程度也就越来越严重。
2.2. 私有财产与两大阶级的对立
经济上的矛盾必然导致政治上的矛盾。私有财产作为异化的根源,它不仅造成了社会财富分配极其不均匀的情况,使得财富越来越多的流向资产阶级,工人受到的异化程度加深,更加深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矛盾,最后形成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阶级对立的局面。
资本主义社会在取得进步的同时,也存在着大量不平等的事实。大机器生产固然已经为资本家带来了巨大的利润,但他们却并不满足于此。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他们加重了对工人的剥削,通过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加大工人的劳动强度,压低工人工资等方式来获得更多的利润。并且,由于工人在没有基本的生活保障的同时又缺乏社会福利,使得工人的生活十分悲惨,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越来越激化,这也就加速了社会的分化,使得工人的队伍越来越庞大,以至于无产阶级最终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与资产阶级相对抗。
3.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自由观的主要内容
3.1. 人的类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
“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 [1] (p. 53)而人的类特性决定了人的本质是自由的。而活动中所包含的自由和有意识这两点内容,正是将人和其他动物进行区分的依据。首先,动物并不像人一样是自由的,它们是依赖于自然所提供给的条件而生存的,并且“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 [1] (p. 53),由此可见,动物的生产活动只是对于本能和欲望的服从。其次,动物并不是像人一样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活动,它们并不能真正理解自身所进行的行为活动的真相,仍然只是按照自己的肉体需要和生物本能来进行的,“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 [1] (p. 53),例如候鸟南飞,鲑鱼洄游,蛇类冬眠,这些活动是动物在本能的驱使下自发进行的,是无意识的,而不是自由进行的。而人的活动则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是具有目的性和创造性的,是人的能动性的体现。人类可以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来满足自身的物质需要,而不是像动物一样一味的依赖自然界所提供的环境和物质条件,除了满足自身的物质需要,人类还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活动,来满足自身的精神需要。马克思正是通过将人和动物进行区分,才使得作为人的类本质的自由显现出来。但是,这种自由是抽象的自由。因为这个自由没有涉及到任何有关人的事实的具体内容。并且,现实中的人一生下来并不是和马克思所说的一样是自由的、有意识的,因为“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 [1] (p. 103)。人只有摆脱了束缚,挣脱了限制,才能够实现真正的自由,而摆脱束缚、挣脱限制、实现自由的手段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即劳动。这里所说的劳动并不是国民经济学家所认为的那种艰苦的,工人为了维持最基本的生活而不得不进行的活动。而是工人为了肯定自己、实现自己而自觉地进行的自由活动,是自觉的生命活动,其本质和人的内在本质是一样的。那么,这样的劳动就不是劳动者为了维持最基本的生活而进行的活动,而是为了满足自身所有需求,不论是精神需求还是物质需求,而进行的活动。“只有当人的意识是自由的,他的行为才是自由的;只有当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才能,人的意识才是自由的”, [2] (p. 14)所以,只有当人不再为了维持生计而不得已劳动时所进行的自由自觉的劳动,才能使得人走向真正的自由。
3.2. 自由的主体:现实的人
首先,人和动物一样都依赖自然而生存,是自然的存在物。无论是人类所需要的生活资料还是从事劳动所需要的生产资料都可以从大自然中获得。人不仅和动物一样都依赖自然而生存,而且和动物一样都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尤其是在人了社会早期生产力水平极其底下的时候,自然对人类的制约尤其的明显。即使生产力在不断的发展,人类依旧没有能够摆脱自然。
其次,马克思认为人都是处在社会关系当中的而非是孤立的,不可能摆脱社会关系而独立存在。人类社会并不是一直以来就存在的,而是在人们以劳动为基础进行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产生的,社会就是现实的个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并且,人的发展也受到了社会生产力的制约。人类从茹毛饮血、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以至于现在的机械化大生产,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带动了人类一步步向前发展,因此人也是社会的存在。
最后,现实的个人不仅仅是自然的存在和社会的存在,也是实践的存在。也正是通过实践人才能成为自然的存在和社会的存在。一方面,实践活动是人类利用自然提供的生产资料谋求生存和发展的方式和手段。另一方面,实践是人与人间发生联系的桥梁,社会是在人们以劳动为基础进行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产生的,离开了实践,社会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3.3. 自由的丧失:异化劳动
异化指的是人通过劳动活动所创造出来的力量成为了外在于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且对人产生支配和奴役作用的力量。劳动因此也由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变成了对人的自由进行否定的异化劳动。工人在资本主义制度之下不自由的状态主要有以下四点表现。
第一是劳动者同他们的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即劳动产品成为了与劳动者相对立的力量。在财产私有制以及雇佣劳动制的情况下,劳动者生产出来的产品归资本家所有,他们得到的只是雇佣关系下那一点微不足道的工资。随着这种劳动越来越多的进行,在越来越多与劳动者自身相对立的力量被创造出来的同时,越来越多的财富聚集到资本家手中,劳动者则越来越贫穷。并且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异化也导致了劳动者与自然的异化,劳动者越是改造自然就离自己所能够拥有的生产资料越远,与自然的对立情况就越严重。
第二是劳动活动自身的异化。异化不仅是劳动结果的异化,还是生产劳动这一过程的异化。劳动者在雇佣关系中所进行的劳动是在被支配的情况下进行的,劳动者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获得工资以维持生活。真正的劳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劳动者自愿进行的,能体现自身价值并获得幸福感的劳动。
第三是人同自己类本质的异化。“异化劳动,由于1) 是自然界,2) 使人本身,使他自己的活动机能,使他的生命活动同人相异化,也就使类同人相异化” [3] (p. 68)。在异化劳动的过程中,劳动者是处于被支配被压迫的地位,不是自由自觉地进行劳动,其积极能动性并没有得到体现,因此在雇佣关系下的劳动并没有体现人的类本质,而是使人与自身的类本质相违背。
第四是人同人之间的异化,这是前三种异化的直接结果。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情况下产生的异化劳动导致社会财富聚集到少部分资本家手中,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劳动者被压迫剥削的状态在资本家那里成为了劳动者原本应有的状态。而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受到的压迫和剥削使得劳动活动本身发生了异化,进而使得人的类本质发生了异化。因此,人与人之间和谐平等的关系变成了相互对立的关系,最终形成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阶级的对立。
3.4. 自由的恢复:消灭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
异化劳动使人丧失了自由,那么想要恢复人的自由,首先就应当突破异化劳动对人的限制,为了突破异化劳动对人的限制,马克思从异化劳动的根源入手,思考解决办法,提出了对异化劳动和私有制进行扬弃的论断
马克思认为私有制既是异化劳动的基础和根源,也是异化劳动的必然结果,二者是相互依存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导致生产资料被集中到资本家的手中,没有生产资料的劳动者只有在被资本家奴役控制的情况下才能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进行生产活动,而在这种情况下的生产劳动是异化劳动,其所得绝大多数为资本家所占有,劳动者得到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异化劳动因私有制而产生,其所产出又变为私有财产,这是一个不变的循环。所以要扬弃异化,就要扬弃私有财产,最终实现劳动自由,让劳动者挣脱异化劳动的束缚,进而解决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基本矛盾,为实现共产主义打下基础。
3.5. 自由的形式
首先是摆脱异化劳动而从事自由自觉的劳动形成的自由的形式——劳动的自由。马克思将人与动物相区分所得到的自由是抽象的自由,现实中的人并不具备,因为现实中的人是对象性的存在,所以在日常生活仍然受到自然的制约,因此要实现劳动的自由就要实现人的自然解放。人虽然是自然的一部分,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但是人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来改造自然来满足自身的需要。自然在被人改造的过程中不断的被改造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而这种改造只能通过自由自觉的劳动才能实现,由此可见,劳动的自由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它不仅是自由的形式之一,更是人类实现自身本质的前提和基础。
马克思眼中的人是现实的,处在社会关系当中的而非孤立存在的人,社会就是一个个独立的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并且人类的实践活动也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以开始是平等的,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财产私有制度的出现,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平等关系被打破。大部分的社会财富聚集到少数的资本家手里,作为大多数存在的无产阶级为了满足自身生存的需要而被迫进行劳动,被资本家剥削,而这种不得已的劳动进行的越多,资本家对工人的压迫和剥削就越重,这就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相互平等的关系变成了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压迫,使得人由原本拥有自由和谐的社会关系变成了与之相对抗。因此想要实现这一种自由的形式,实现真正的社会关系的自由,就必须消灭资产阶级,消灭任何对人进行压迫和剥削的制度,从而将人从旧的社会关系的压迫中解放出来。
“‘自由天性’是人的内在本质。《手稿》中马克思把包括审美情趣、创造才能在内的诸种精神力量概括为人的自由天性,并且认为这是人的内在本质” [4] (p. 16),但异化劳动束缚了人的自由且限制了人的发展。而在实现了劳动自由和社会关系自由后,人不再受到压迫和剥削,能够自由自觉的进行活动,且自身的物质需要也通过当前的劳动得到满足之后,应当让人的个性得到发展,人自身的个性发展才是要追求的目标,并且只有个性自由,人才能得到全面发展,才能向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理想状态不断靠近。
4.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自由观的当代价值
4.1. 为批判西方错误的自由思想提供了理论支撑
20世纪中后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重视私有化、自由化和市场化的新自由主义。诚然,在当时的情况下新自由主义一系列举措,诸如以法律规范市场,强调市场对资源的配置,确实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其中所提出的例如国际垄断资本集团理念,这完全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霸权理念的体现,企图以此来干预他国主权。所以其倡导的自由根本就是虚假的自由,只是形式上的自由,而非真正的现实的自由。并且新自由主义的战场应是在经济领域,但一些西方学者却将其包装为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攻击的武器,利用它来反对社会主义,反对公有制,强调个人利益而忽视集体利益等等。
不同于新自由主义所倡导的形式上的自由,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提出的自由是站在全人类的角度上的,是以实现全人类的自由为出发点的,而新自由主义实质上仍然是以牺牲无产阶级的自由来维护资产阶级的自由。马克思所认为的自由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实现自由的范围和自由实现的程度也是伴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及对客观世界改造的不断深入而扩大和加深的。新自由主义却是将自由的实现寄托在资本主义国家的法治上,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4.2. 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党的十八大将自由与平等、公正、法治结合在一起作为对社会层面的四项要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之一提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自由是建立在平等、公正、法治的基础上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的自由,而是在法律监管下的,不影响他人和集体的自由。这与马克思所提出的消除阶级,消除剥削和压迫的理念相契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则是国家层面的四项指标。马克思在其著作中明确指出,要想实现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最终目标,物质财富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而富强对应的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积累丰厚的物质财富,并以此为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对应的是个人层面,是对个人的具体要求。马克思认为人都是处在社会关系当中的而非是孤立的,社会在人们以劳动为基础进行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产生的,社会就是现实的个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因此,一个人的自由的实现,并不能算自由的实现,所有人的自由的实现才是真正的实现。而要实现真正的自由,每个人都应该尽自己所能,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并培养良好的品格,
通过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自由观的学习,能使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只有清楚地认识到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以马克思的自由观为指导,人们才能更加积极地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当中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为实现真正的自由而奋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