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出现,疫苗接种作为控制疫情的重要措施,对于疫情防控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疫苗接种率还有提升空间,目前我国一些地区人群和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种率仍相对较低。疫苗接种很大程度上受到新闻媒体报道的影响,而且很少有学者分析疫苗推广新闻语篇。互文性的生成是一个连续选择的过程。本研究重点分析语篇中篇际互文性表现形式和背后凸显的权势和意识形态。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增强我国新闻话语传播策略及其运用能力。
2. 文献回顾
国内外学者对新闻语篇进行了诸多研究,在新闻语篇方面,武建国,林金容 [1] 通过整合Bhatia [2] 的专业环境下话语实现的分析模式并结合Cap的趋近化理论分析模型,以中国梦的宣传报道为语料,考察篇际互文性作为话语策略在中国梦话语传播中的表现形式、语用功能。刘辰 [3] 从体裁互文性体系与体裁互文性的运行过程两个方面围绕南海争议主题的汉英报纸新闻语篇中的体裁互文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辛斌,李文艳 [4] 以Facebook上有关南海问题的新闻为例,分析探讨了基于社交平台的新闻语篇互文性的表现形式和功能。武建国,徐嘉 [5] 以发表于人民网上面的,对港珠澳大桥的报道为语料,考察了互文性作为话语策略在大众媒介议程中的表现形式,总结了建构国家形象的并适合于大众媒介的过程和原则。公共卫生宣传话语方面,李璐 [6] 以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在武汉爆发后全国多地街道宣传横幅为语料,从主题、韵律、修辞、语法等方面分析了防疫标语的典型特征。同时,结合言语行为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探讨防疫宣传标语的表达方式、技巧和隐喻意义。彭雪梅 [7] 以新冠肺炎防控标语为例,基于概念隐喻和架构理论,对其背后所隐含的意识形态与民众的接受意识及价值观的吻合度进行分析。徐燕,冯德正 [8] 借助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域类型框架,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公共卫生教育话语为例,提出分析全媒体、多模态话语的综合框架,并探讨其话语特征与交际策略。盛榕,Rodney Jubilado [9] 以微信公众号中主流媒体为研究对象,探究在新媒体语境下公共卫生宣传标语的模态特征和话语体系,并分析公共卫生宣传话语背后蕴含的模态关系、隐喻意义和转喻功能。从以上研究看,对于疫苗推广新闻报道的对比研究并不多。且多在出现在其他领域进行研究。同时,缺少顺应性视角下话语互文性的研究。同一切言语交际活动一样,新闻也是一种传播信息的活动。新闻的互文性就出现在这一连续选择的过程中。从新闻语言结构的选择到新闻语篇中语境的布局,新闻创作包含创作者对多种选择的确定和融合。基于此,本研究对中英媒体关于新冠疫苗推广的新闻语篇进行对比分析。拟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增强我国新闻话语传播策略及其运用能力。
3. 理论基础
1、互文性理论
20世纪60年代末,Kristeva将Bakhtin的对话理论介绍到法国并杜撰了互文性一词。后来,法国话语分析家将互文性分为明显互文性(manifest intertextuality)与建构互文性(constitutive intertextuality)。这一分类被Fairclough [10] 继承并发展,将“建构互文性”称作篇际互文性,并首次采用“interdiscursivity”这一术语予以表述。篇际互文性指的是特定语篇中与一定机构和社会意义相关联的不同体裁、话语或风格的混合与交融。互文性这个概念的提出对话语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使我们能够在某一语篇与其他语篇的相互关系中来分析和评价该语篇的意义和价值。篇际互文性指的是特定语篇中与一定机构和社会意义相关联的不同体裁、话语或风格的混合与交融。在篇际互文性的生成过程中,交际者要从语言形式和交际策略两方面不断地做出选择。其中,语言形式的选择包括多个层面:首先要从“话语秩序”的不同成分(体裁、话语或风格)中做出选择,其次还要选择不同的语言结构(如特定的词汇、语法结构或语义变体等)。而交际策略的选择与语言使用者的意识程度密切相关,他们要么动机很强,要么高度自动化。换言之,语言使用者选择与话语实践活动对应的话语秩序成分和语言结构,又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起来,建构起与之相对应的社会实践。这一选择过程并非静态的,而是动态的,语言使用者根据不同的交际语境和交际目的,采用一定的语用原则和交际策略不断地进行动态的协商。而这些选择和协商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语言使用者要顺应交际中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智世界中的各种变量,以便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总之,篇际互文性的生成是语言使用者选择、协商和顺应的结果。
2、互文性理论的应用
互文性理论最初主要应用于文学和翻译研究,不同领域的学者在看待和分析互文性时有不同的视角和目的,可大体分为两组。一是文学符号学和语言人类学领域的学者,他们用互文性这个概念来阐释小说、诗歌、神话、传记和民间故事等文学作品的异质性。二是话语分析领域的学者,如Fairclough等;他们主要关注非文学语篇,不仅把互文性视为语篇相互关联的特性,也是一种涉及以特定方式生产和解读话语的社会实践。

Table 1. Werlich’s approach to genre classification
表1. Werlich的体裁分类方法
本研究采用Werlich的体裁分类方法(见表1),Werlich把话语分为五种基本类型,以上表格从主观角度和客观的角度来区分,以解释性话语为例,从主观的角度来看这是散文,但对客观的角度来看,可以把语篇看作是议说文。
4. 新闻语篇互文性的顺应性解释
在语料选取方面,本研究选取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关于新冠疫苗推广的相关报道作为研究语料。
1、混合型篇际互文性Blended interdiscursivity
例一
此外,相关研究表明加强免疫能使得抗体增加之外,抗体谱也更广了,这意味着它对变异株会产生更好的保护作用。
王华庆提醒,在疫苗的选择上,目前专家给出的建议是使用原接种企业生产的疫苗,假如同一个企业没法满足供应的时候,也要选择相同技术路线的疫苗来进行接种。也就是说,目前加强针不建议“混打”。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秋冬防疫的举措,流感疫苗的接种工作也在各地展开。那么,流感疫苗和新冠疫苗能同时接种吗?根据今年发布的《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第一版)》的建议,暂不推荐与其他疫苗同时接种,其他疫苗与新冠病毒疫苗的接种间隔应大于14天。
构成混合型篇际互文性的体裁、话语或风格等规约成分混合得比较复杂而较难辨认。选取的这两段介绍了专家对于新冠疫苗加强针接种的相关建议。运用了“抗体”,“变异株”等相关专业领域技术话语,这些专业术语体现了新闻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原因是读者更加尊重和信任专家的相关话语,体现了对于读者的心智世界的顺应。最后通过问答的形式,通过询问新冠疫苗能否和其他疫苗混打,给出了接种的回答。结合了口语对话体裁和新闻体裁,对话体裁使读者更的阅读更加轻松,通过对话的形式,问题和答案清晰明了,提高了读者的阅读体验,科普了疫苗接种的相关信息。
(《新冠疫苗加强针来了,这些人需要打!》2021-10-15)
例二
中国生物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在服贸会上首次公开亮相。
在9月5日~9日于北京举办的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受邀在公共卫生防疫专题展区参展的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拿出承研的两款新冠灭活疫苗以“主咖”身份首次惊艳亮相,引来全场关注。
据了解,参展的两款新冠灭活疫苗目前均已进入最后的Ⅲ期临床试验阶段,正在阿联酋、巴林、秘鲁、摩洛哥、阿根廷等国家和地区紧锣密鼓地展开。入组接种5万人、样本人群现已覆盖115个国家,各方面进展均全球领先。与此同时,中国生物于北京和武汉两个生物制品研究所分别建设高等级生物安全生产设施,两个疫苗生产车间年产能合计可达3亿剂。
(《国产新冠疫苗亮相!》2020-09-06)
这两段分别报道了疫苗在服贸会上以主咖身份展览和疫苗研制进程两部分,展示了疫苗在经济领域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体现了语篇随着社会变迁逐步商业化的趋势,“主咖”本来被用于人,表示主要角色,在这里用于新冠疫苗,融合了娱乐风格和正式的新闻风格,使人易于理解,中国生物疫苗在这次服贸会公共卫生防疫专题展区的地位更加生动地被展示出来。读者对于疫苗的地位有了直观的了解。最后,报道提到阿联酋、巴林、秘鲁、摩洛哥、阿根廷全球等,通过不同地区的转换,背后体现了话语全球化的趋势。这个例子中是典型的混合型篇际互文性。
2、镶嵌型篇际互文性Embedded interdiscursivity
例一
上海市疾控中心方面透露,与之前上海使用的三种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相比,这款由康希诺生产的腺病毒载体疫苗在技术原理、接种程序方面完全不同,但在接种方式、接种年龄范围、安全性方面都相同。
首先是技术原理不同,这个疫苗的腺病毒载体,是剔除了腺病毒(这里用的是人5型腺病毒,Ad5)中与复制相关的基因,这样病毒就不会在人体中复制。再把新冠病毒刺突蛋白(S蛋白)的基因插入进去。这个新插入基因让重新组装的病毒进入人体后,可以在体内复制出新冠病毒刺突蛋白,我们的免疫系统发现刺突蛋白后会启动免疫应答,同时记住它的样子,下次碰到真的新冠病毒就会马上做出反应清除它们。
这一技术,此前曾被陈薇院士成功用于埃博拉病毒疫苗的研发。
(《只打一针的新冠疫苗,来了》2021-05-17)
首先介绍了只打一针的疫苗在技术原理、接种程序,接种方式、接种年龄范围、安全性方面和其他疫苗的异同,然后介绍了陈薇团队此次研发的只打一针疫苗所应用的技术原理,专业的医疗技术话语本来出现在相关医疗领域,在这里被应用到了疫苗推广的推文当中,这篇推文将学术风格的话语融入到新闻中,传播了公共卫生知识,使新闻的可信度增加,让人们更加了解新闻的权威性和专业性。读者对疫苗的信任度有了更大的提升。
3、转换型篇际互文性Switched interdiscursivity
塞拉纳镇官员和居民表示,到目前为止,他们感到结果“令人振奋”。3月时该镇平均每天有67例新增病例,本月下降到每天约17例。与3月的疫情高峰相比,感染率下降了75%。而在完成接种疫苗的人当中,没有出现死亡病例,这表明科兴疫苗对席卷该地区的P.1病毒变体是有效的。塞拉纳镇镇长雷欧·卡皮泰利(Léo Capitelli)表示:“数据本身不言自明,它(实验)成功了!”
塞拉纳镇医院的院长露西亚·伊莱恩·卡尔达诺(Lucia Elaine Caldano)也介绍称,从医院重症监护室的情况也能看出科兴疫苗的效果很明显。她指着一排排空椅子说:“就在3周前,这里还很拥挤,有人只能站着。”过去3周只有一人使用过呼吸机,那是一名拒绝接种疫苗的女子。卡尔达诺说:“一开始有很多人大惊小怪,许多人认为我们只是小白鼠。但其实这是一种福祉。”
疫情发生以来,塞拉纳镇的失业率飙升至25%,居民们都希望疫苗能帮助该镇的经济尽快恢复。目前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小镇旅店和商店的顾客增加了。在公路旁经营小旅馆的一名男子说:“现在大家都知道我们这里更安全,在这段公路上我们这里更受偏好。”他的生意开始恢复正常,35间客房有一半已经住满。
镇长卡皮泰利也表示,几家纺织厂和其他公司已经与当地政府接触,希望在该镇开展业务,因为这里的人们已接种疫苗,能够保证开工时间。该镇也提出了财政激励措施,希望充分利用新获得的名气,实现经济多元化。卡皮泰利说:“我们的小镇将成为这个地区的香饽饽。”
(《巴西小镇实验全体接种中国科兴疫苗,结果令人震撼!》2021-05-08)
转换型篇际互文性涉及到一个语篇中不同体裁、话语或风格的轮流交替或转换。这段新闻分别介绍了塞拉纳镇官员和居民,塞拉纳镇医院的院长,在公路旁经营小旅馆的一名男子的采访,这些采访和新闻放在一起,采访语篇和新闻语篇相融合。与此同时,不同社会地位并且来自不同社会领域的居民的采访放在一起,形成了不同的话语风格,同时融合了来自经济,生活和政治领域的话语。使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到来自不同人群的想法,顺应了读者追求信息全面性,避免偏见的心理。同时,对不同社会身份人的采访串联在同一篇新闻当中,凸显了语篇背后不同人物的尊卑关系。
后面介绍了疫情发生以来,小镇的经济状况,以讲故事的方式描述了小镇的生活,经济状况和当地居民的生活变化,故事体裁和陈述体裁相结合,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疫苗接种者的感受和疫苗的效果,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仿佛事情发生在自己身边。最后,当地居民口语化的回答和新闻报道的书面化语言相结合,是口语和书面两种不同风格的融合。
5. 结语
中国关于疫苗推广语篇的报道的篇际互文性形式主要表现在辩论性体裁和新闻叙述体裁的结合,语篇的融合体现了新闻作者和读者各自的权利关系的变化。语言顺应论强调语言选择与交际目的、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之间的一致性。新闻要顺应特定的语境条件和受众群体,有目的地选择体裁互文性和文化互文性资源并使其融合,新闻中往往镶嵌着多个体裁;同时,新闻在跨文化宣传中要考虑受众的文化内涵,使受众轻松顺应不同文化的互文效果。本研究存在较多不足之处,对于所选语篇选择例分析方法和理论的选择范围比较狭窄,选择语料数量较少。今后的研究会增强知识学习,选择更多的语料,尝试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