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竞赛 + 项目”双驱动的外语专业学习模式
On the Learning Model of Foreign Language Major Based on the Dual Drive of “Competition + Project”
DOI: 10.12677/CES.2023.114137,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吴力菡: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关键词: 竞赛项目外语专业学习模式Competition Project Foreign Language Major Learning Model
摘要: 目前的外语教学模式各有优劣,在实际教学中有必要结合“基于竞赛”和“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在双重机制下得到全面培养,增强其独立学习能力以及小组合作学习能力。该模式主张竞赛及项目的内容与培养方案同步,和课程紧密关联,覆盖各年级学生,有助于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Abstract: As the current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models have their pros and cons, it is necessary to com-bine the “competition based” and “project-based” learning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 the dual me-chanism and develop their independent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ability. It is argued that contests and projects should be synchronized with syllabu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urriculum, covering students of all grad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ir effective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ability with high feasibility.
文章引用:吴力菡. 基于“竞赛 + 项目”双驱动的外语专业学习模式[J]. 创新教育研究, 2023, 11(4): 888-894.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3.114137

1. 研究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全球科技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为了我国新时期高校教学改革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培养“创新型人才”主要强调学生应具有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以及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外语专业作为一个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外语能力、创新和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宽阔的国际视野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传统外语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下,相当多的学生仍然存在着几个问题:1) 学习动机缺失: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学习失去兴趣,出现倦怠情绪,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2) 自信心不足:教学和实践环节缺少及时的正面反馈或师生/生生互动,成绩评价形式单一,学生无成就感;3) 实践不充分:专业课学时非常有限,学生展示机会较少;4) 学习能力较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及时反思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效果,创新意识不强,自学和研究能力有待提高 [1] [2] 。

上述问题的出现和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不无关系:教师基于教材内容,对语言点和知识点进行讲解,以讲授法为主。讲授法能使教师容易控制教学进程,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可以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但如果运用不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易发挥,就会出现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这一问题不仅存在于外语界,在其他学科中也普遍存在。对此,国内教育界纷纷提出各种教学新理念和模式:1)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如慕课、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微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等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智慧教室/智慧实验室的建设与应用;2) 教学方法的改革,如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自主学习、任务驱动法、问题探究法、大班授课+小班研讨、项目教学法、基于竞赛的学习等。我们认为,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优势和不足之处,因此应当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实际的条件,灵活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对教学模式进行合理、有效的改革。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基于竞赛的学习”这一概念源自上世纪80年代计算机专业的教学领域。近年研究重在探讨在实践教学中组织竞赛的设想,或报告某个课程中引入竞赛机制的效果,理论建构方面的研究不多。所涉及的专业有计算机、工程学、医学等,文科专业相对较少 [3] [4] 。

“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在外语领域中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早期实践包括Eslava等为德国的英语学习者布置电视剧配音任务、Fried-Booth所提及的学习者制作导游手册的项目等。此后,该理念逐渐成为应用语言学领域的新的研究焦点。相关理论研究还处在理念探讨和模式构建阶段;实证研究以个案分析为主,仍处在探索性和描述性的研究阶段;对项目学习过程以及影响因素关注不够 [5] 。

国内有关“以赛促学”的实践研究大致始于本世纪初,2010年之前的研究比较零散,2011年之后开始逐渐增多。和国外研究相似,国内研究也多在探讨竞赛在实践教学中的重要性,或者报告某个学科引入竞赛机制的改革情况,所涉及的专业包括计算机、物理、广告学、服装、艺术设计、物流等。相对而言,基于项目的学习在外语教学领域开展较多,涉及基于项目的英语教学形成性评价 [6] 、英语国家研究等课程教学对英语专业学生研究能力的影响 [7] [8] 、学习者面临的挑战 [9] 、本土化研究式学习实践模式的构建 [10] 等。可以说,国内对于竞赛和基于项目的研究仍然处在起步阶段,成果较零散,尚未形成理论体系。另外,以往研究或关注竞赛的作用,或展开基于项目的实践,较少将竞赛与项目结合起来。

3. 基于“竞赛+项目”双驱动的外语专业学习模式

基于文献回顾和实际情况,我们提出在教学中采用“基于竞赛的学习”和“项目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取长补短,促进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前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后者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而竞争能力和合作能力均是当代大学生适应社会、立足社会所必备的重要能力。

3.1. 基于竞赛的学习

学科的技能竞赛指个人或小组通过比赛的形式,把专业知识技能以熟练、快速、准确的形式展示出来,从而达到以赛促学、学用结合的目的。其优势如下:1) 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起到以点带面、以个人带动群体的示范作用;2) 推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自我成就感,增强其学习能力,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实际操作技能都有较大提升;3)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现场展示能力,增强其心理素质乃至团队合作能力;4) 促进教师对传统教学理念的深刻反思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改革,并有助于推动师资队伍建设;5) 促进相关课程技能标准化的建设,大赛的操作规范性要求和评分标准能作为实训教学的依据。以上可概括为“以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训”,体现了基于竞赛学习的作用 [3] [4] 。

3.2. 基于项目的学习

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作为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近年来受到各国教育者的广泛关注。它所蕴涵的教育理念包括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以及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它主张学生通过实际的“做”来学到知识,强调通过反映真实生活和学习环境的教学实践来培养学生完成实际工作、解决问题、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其最终目的是培养能够自觉学习、具有良好的自我导向能力,并能为自己人生和社会负责的创新型人才。它主要包含以下特征:由一个真实的、课程框架下的问题来推动;学生通过发表或展示作品来检验知识和技能;通过探索研究和成果展示,深入掌握学习技能;强调学习活动中的合作;包括多种类型的评价,如自我评价、朋辈和教师的评价与反馈。其优势在于:有助于培养自信心,改善学习态度;对自主学习的要求更高,学习收获也更多;提供发展综合技能的机会,如问题的解决、高级思维、合作沟通等;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活动。基于项目的学习实现了几个转变:教师由关注知识技能转变为关注学生,由给出知识转变为引起活动;学生则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由接受学习转为探究学习 [4] 。

3.3. 基于“竞赛+项目”双驱动的学习

和其他教学模式一样,“基于竞赛的学习”和“基于项目的学习”在具有上述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具体来看,竞赛的结果对于获胜学生来说,自信心得到提升,但未获胜的学生则可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沮丧感;学生可能会专注于竞赛结果,而非学习过程。而对于项目教学法,如果是小组合作模式,教师难以对每个学生的贡献进行量化,成绩评估难以保证客观。对此,Issa提出应当将这两个学习理论结合起来,各取所长。鉴于其理论更侧重“竞赛”的积极作用,因此命名为“基于竞赛的学习”(Competition-based Learning)模式。该模式基于项目的学习理论和竞赛理论,强调合作学习和合作成果,主张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适时运用两种方法,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 。

4. 实施过程

4.1. 实施内容及步骤

近十年,笔者尝试将“基于竞赛的学习”与“基于项目的学习”相结合,运用到英语专业的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当中,以赛促学,以项目促教。笔者所在的外国语学院以各年级本科生作为教学改革的对象,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与此同时,部分课程引入项目式教学法,项目成果也以展示的形式呈现,作为形成性评价或者课程考核的一个内容。基于实践,本文提出基于“竞赛+项目”双驱动的外语专业学习与教学模式。该模式中各类竞赛和项目的设计同《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保持一致,遵循国家对高等院校外语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紧密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检验和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最终提升其外语应用能力和创新思辨能力。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 修订培养方案

该模式的实施始于英语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并贯穿学生在校四年的学习时间。学生入学之前,系部、学院、教务处逐级修订并审定培养方案,确定将“培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作为专业培养要求之一,在主要创新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加入“语言学习项目展示(如读书报告会、兴趣小组、小型行动研究等)”以及“参与各级各类专业竞赛”,并将二者纳入课程学分体系,在培养方案上分别列为“创新实践活动1”“创新实践活动2”。学生如果完成一个语言项目并展示,或参加国家级专业竞赛获三等奖及以上奖项、参加省级专业竞赛获二等奖及以上奖项可获得1个学分。

2) 将竞赛活动与课程教学相融合

为了扩大学科竞赛的参与面,系部鼓励任课教师以赛促教,将省级学科比赛的院级选拔赛纳入课程的过程性评价(如学生全体参加省级英语演讲选拔赛,作为《英语演讲》课程的平时成绩之一),或将竞赛活动列入课程的终结性评价(如《英语网络教学与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要求全体学生提交结课作品,并参与期末的展示比赛)。

3) 实施项目式教学

部分课程引入项目式教学法,作为形成性评价或者课程考核的一个内容。如《中学课堂观察与教学方法研究》课程组织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小型调查研究,期末安排口头汇报研究成果,撰写并提交研究报告。学生方面,从学生一年级入学开始,在专业介绍会上解读培养方案时,明确向学生介绍以赛促学、合作学习的理念,讲解将竞赛或项目纳入课程考核和创新学分体系的具体内容。从第一学期到第七学期,每个学期都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表1列出了所在学院近年基于英语专业核心课程的学科竞赛和课程项目情况。

4.2. 模式特点

上述“竞赛+项目”双驱动的外语专业学习与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 强调竞赛和项目相结合。以往的教学改革或者只关注竞赛,或只展开基于项目的教学实践,此模式主张结合二者能够各取其利,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比赛竞争和项目合作的双重机制下得到全面培养,同时增强其独立学习能力以及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2) 竞赛及项目的内容与课程紧密关联。该模式主张以学期或学年为周期,基于课程内容策划竞赛和项目。竞赛和项目与培养方案同步,循序渐进,贯穿四个学年,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竞赛所涉及的课程既涵盖了低年级的技能型课程,如《英语语音》《英语口语》,也包括了高年级的知识型课程,如英语教育知识型课程《中学英语课程与教学论》《英语网络教学与多媒体课件制作》。例如,一年级学生英语朗读比赛由学生各自从本学期的教材中自选片段作为朗读材料。

Table 1. Subject competitions and curriculum projects based on core courses for English majors

表1. 基于英语专业核心课程的学科竞赛及课程项目

3) 竞赛和项目覆盖面广。以往的学科竞赛多是选拔少数优秀学生参加高级别比赛,绝大部分学生获得的展示机会较少。而在此模式下,学科竞赛全面覆盖各年级、各水平的学生,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班级、年级、院级比赛,又有在此基础上选拔并培训优秀学生的校级、自治区级、国家级比赛。其中,前者以期末课程竞赛为主,如英语朗读比赛通常在《英语语音》课程结课后进行。如果该年级所在人数较多,则在比赛现场采用抽签方式确定代表本班上台展示的选手,其成绩同时计入个人比赛以及班级团体分数,以此促进每位同学赛前认真练习。

4) 将竞赛或项目纳入课程考核和创新学分体系。学生参与竞赛和完成项目的作品作为课程考核的一个指标。如将演讲比赛初赛选拔的演讲稿和音频作为平时作业或期中考核的一部分,以此加强学生对竞赛和课程内容的重视,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发挥。在近年修订的培养方案中,学生参与竞赛达到一定次数或者获得高级别竞赛的奖励,或者完成实践报告或发表学术论文便可获得相应的创新实践学分。课程项目的期末展示为学习者水平的评定提供依据,学生对自身的监督和反馈也作为课程的平时成绩进行记录。

5) 实施的可行性较高。由于竞赛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担任学生技能竞赛组织和指导的教师同时承担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这为竞赛的组织、评分标准的设置和指导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节省了人力资源和时间成本。

5. 实践效果及受益情况

近年来,笔者所在的英语系秉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理念,结合课程设置,每学年都有针对性地为各年级学生组织各类竞赛,至今累计组织90余场学科竞赛。这些竞赛既是对该学年课程学习成果的检验和汇报,也为学生提供了语言展示和实训的平台;其覆盖面广,既选拔了优秀学生,又实现了全体学生的参与。与此同时,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形式参与多个课程项目、校内外翻译基地的实践项目、导师的研究项目等。另外,近年学生申请获批立项的创新创业项目也与专业学习紧密联系,为学生的语言应用提供了实践机会。

此方案最初由英语专业本科《英语口语》课程开始,逐渐拓展到其他核心课程,进而推广到其他专业的课程教学中。至今的应用范围包括2012~2022级英语(教育、商务英语方向)、翻译、法语、英法双语班,英语、翻译辅修班,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的马来语、越南语、泰语、老挝语等专业的学生。其中,辅修学生来自本校人工智能学院、艺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法学院、文学院、海洋与生物技术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传媒学院的多个专业。近两年还拓展到学科教学(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中。以上受益学生累计2000多人。

在比赛常态化的氛围和课程项目的推进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得以提升。该模式的实施效果良好,具体表现如下:

1) 专业考试通过率

近年本专业学生参加全国英语专业四级口试通过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专八口试通过率也保持良好水平;英语专四、专八通过率和优秀率在原有基础上稳步上升。

2) 专业竞赛成绩

学生在各级各类专业竞赛中成绩优异,2013年至今参加学科竞赛获得校级以上奖励近百人次,2018年至今获得自治区级以上比赛奖励70余人次。其中包括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二等奖1项,“外研社杯”英语辩论赛全国赛区三等奖1项、华南赛区二等奖1项,中国日报社“21世纪杯”英语演讲比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1项、广西赛区特等奖3人,“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二等奖1项,广西大学生综合英语能力大赛英语专业组一等奖2项,广西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二等奖3项,“田家炳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三等奖1项,第四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广西赛区铜奖1项。经过多次竞赛和项目展示训练,学生自信心得到增强,毕业生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

6. 结论

总的来看,该学习模式具有诸多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值得推广。其理论价值在于,拓展“基于竞赛的学习”和“基于项目的学习”理论的应用范围,丰富学习理论的内涵,为二语习得领域有关学习者因素的研究提供参考,并为我国外语教学理论构建中有关教学方法论的研究提供借鉴。实践意义则包括几个方面:1) 促学: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推进学习方法的改进和学习目的的创新,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人格完善;2) 促评:将竞赛参与和项目成果作为形成性评价或考核方式之一,可以调整学生考核方式、提升考评的科学性和整体性;3) 促教:竞赛反拨于教学,教师根据竞赛体现出的新理念、新方法、新要求提高专业水平,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4) 促改:以竞赛和项目为指引,有助于打造特色课程,促进专业内涵发展,转变人才培养方式,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推动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丰富校园文化。

基金项目

广西民族大学2021年度校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2021XJGZ02);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一流学科(外国语言文学)重点项目(2019YLZD03);2021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21FYY013);广西高等学校千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育计划人文社会科学类课题(2021QGRW025)。

参考文献

[1] 黄源深. 思辨缺席[J]. 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8(7): 1-19.
[2] 孙有中. 振兴发展外国语言文学类本科专业:成就、挑战与对策[J]. 外语界, 2019(1): 2-7.
[3] Burguillo, J.C. (2010) Using Game Theory and Competition-Based Learning to Stimulate Student Motivation and Performance. Computers and Education, 55, 566-575.
https://doi.org/10.1016/j.compedu.2010.02.018
[4] Issa, G., Hussain, S.M. and Al-Bahadili, H. (2014) Competi-tion-Based Learning: A Model for the Integration of Comptitions with Project-Based Learning Using Open Source L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10, 1-13.
https://doi.org/10.4018/ijicte.2014010101
[5] 张文忠. 国外依托项目的二语/外语教学研究三十年[J]. 中国外语, 2010, 7(2): 68-74.
[6] 马江涛, 马广惠. 以评促学: 依托项目的英语教学形成性评价研究[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9(6): 105-112.
[7] 常俊跃, 米微, 曾小花. 项目依托式英语国家研究课程的教学对学生影响的探究[J]. 中国外语, 2019, 16(1): 55-61.
[8] 张明芳. 依托项目的学习对英语专业学生研究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8(2): 102-107.
[9] 徐承萍. 学习者在依托项目二语/外语教学过程中面临的挑战[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5, 19(3): 84-88.
[10] 张文忠. iPBL——本土化的依托项目英语教学模式[J]. 中国外语, 2015, 12(2): 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