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核心概念界定
1.1.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研究兴起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世界各地学者在吸纳了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跨文化交际学构建了独特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美国人类学家Edward Hall对于文化与交际之间的关系颇有研究,被称作“跨文化交际学之父”,其著作《无声的语言》被视为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奠基之作。Gudykunst的著作《跨文化交际理论:当前视角》被认为是跨文化交际学作为独立、成熟学科的标志。
Ron和Suzanne认为,不同职业、性别和年龄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话语体系 [1] 。因此,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应该集中在话语系统上。我国学者关世杰指出,跨文化交际有三种可能的形式—自我中心对话、优势对话、平等对话。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以自我为中心的跨文化交际中表现为民族中心主义,这种跨文化交际的结果往往会带来误解 [2] 。胡文仲在其著作《文化与交际》中指出,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3] 。另外,贾玉新从心理学的角度进一步表示,信息的编码、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 [4] 。束定芳着眼于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认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文化导入十分必要 [5] 。
1.2. 跨文化交际意识
美国学者Hanvey提出了跨文化交际意识理论,他认为,在跨文化交际中,仅知道文化差异远远不够,还要理解并接受文化差异 [6] 。因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极为重要。此外,Bennett等人也在理论和实践上推动了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他表示,跨文化交际是对文化差异现实状况的不断适应和调整的能力,这种适应能力不断发展变化并能够观察到发展的不同阶段。这种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不仅反映了当事人对待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他人的行为预判能力和感知察觉能力,也反映了能够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有效性的潜在的世界观取向。跨文化交际意识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相关经验补充得到提高 [7] 。
我国学者陈琳、王蔷等人的研究表明,跨文化交际意识或敏感度是可以培养的 [8] 。因此,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这种意识和敏感度作为重要任务,通过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和课堂外的潜移默化让学生建立和提高这种敏感度。
2. 国内外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研究综述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英语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使学生能发展跨文化沟通与交际的能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树立国际视野,坚定文化自信 [9] 。因此,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当前,国际文化交际日益密切,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成为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的话题。根据文献梳理,笔者发现国内外有关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制约因素、培养策略。
2.1.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在美国语言学家Lado所著的世界上第一部对比语言学专著《跨文化语言学》中被首次提出,其认为语言与文化是分不开的 [10] 。Lado的看法使得广大学者开始注意到文化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重要地位。美国语言学家Sapir认为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 [11] 。美国教授Kramsch指出文化是一种产品,是通过语言的使用来进行意义传播,其内容包括信仰、意识形态或思想意识、习惯或社会风俗 [12] 。在我国,罗常培在其专著《语言与文化》中首次对文化和语言进行了系统研究,他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不仅是反映社会生活的镜子,还是文化的凝聚体 [13] 。学者束定芳认为语言是通过社会习得的,语言知识只是文化知识的一部分,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表达形式和传播工具,不同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语言的结构 [14] 。由此可见,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教学中,教师在给学生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还要传授该语言相关的文化知识。
2.2. 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制约因素
Pribarm指出世界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睦邻关系不仅因为(各民族)语言繁杂而受到影响,在更大程度上是因为思维模式的差异,即定义认知根源和组织连贯思维所采取的方式不同而受到阻碍 [15] 。语言学家Porter和Samovar将影响交际的因素归纳为三个方面:观察事物的过程(包括信念、态度、价值观等)、语言过程(包括语言与思维模式)以及非语言过程(包括时间观念和空间使用) [16] 。我国学者结合我国外语教学情况,概括了三个层面的制约因素。从学生层面,许建平与王瑞华认为学生不了解英美家庭文化习俗和外国语言文化不同的思维方式是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的一大障碍 [17] ;胡悦明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强、跨文化体验有限以及自学能力较差阻碍了其文化意识的发展 [18] ;池燕艳则指出学生对英语文化知识的敏感度不足、学习英语的功利性太强以及文化学习的自主性缺乏 [19] 。从教师层面,潘荣成认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存在着文化教学的内容不明确(教师不清楚该向学生传授哪些外语文化项目)和教师缺乏方法和理论指导, 不能将外语教学和文化教学结合起来这两方面问题 [20] 。李雨瑶认为教师对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 [21] 。胡悦明指出教师的教学目的不准确、教学方式不合适以及教学过程不统一构成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障碍 [22] 。从学校和教育体系层面,刘悦通过对师生进行访谈并分析测试卷结果指出,学校及相关教育部门没有对应的政策支持,导致学生不能够接触中外文化 [23] 。陈敏认为书本上知识比较浮于表面,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对于考试内容以外的知识不够重视,导致无法对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深度提升 [24] 。
2.3. 培养策略
Donahue和Parsons研究了角色扮演在ESL课堂中的作用,将其作为帮助学生克服文化“疲劳”的一种手段 [25] 。另外,Kohls认为许多其他材料和技巧,例如读物、文化图等,也能辅助教师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26] 。张国杨和朱亚夫结合自身外语教学经验提出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六点措施:大纲制定、教材选编、课外活动、课堂教学、利用外籍教师、文化背景知识专题讨论活动、更新外语课程设置 [27] 。毕继万在《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与应用》中提出,要让学生学会“三个什么”才能更好地培养出高素质跨文化交际人才:“是什么”——中外交流经常相互不理解的话;“为什么”——中外交流相互误解的症结所在;“做什么”——师生需要不断提高跨文化知识水平、学会跨文化交际技巧 [28] 。陈敏强调教学环境的作用,认为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课堂环境。李雄分别对词汇、听说、阅读、语法四个教学板块提出了文化渗透的策略 [29] 。杜爱红则强调采用实践和情境模拟法,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发展文化意识 [30] 。
综上所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外语教学是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重要途径,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面临着来自自身、学生和教育体制的诸多制约因素,教师首先应该树立起对培养学生文化意识重要性的观念,然后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3. 国内初中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意识研究现状
为了解十年间我国初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现状,笔者利用知网,将主题设定为“初中英语跨文化交际意识”,时间限定为“2012.01.01~2022.5.04”,最终获得63篇文献。文献年度发表数量和变化趋势如表1、图1所示。

Table 1. Annual Number of literature publications from 2012 to 2022 (unit: piece)
表1. 2012~2022年文献年度发表数量(单位:篇)

Figure 1. Trend of the annual number of publications from 2012 to 2022
图1. 2012~2022年文献年度发表数量变化趋势
笔者通过文献整理发现,研究主要包含培养现状问题、内容和策略三个方面。
3.1. 培养现状
现有文献主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分析了初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现状。从教师的角度,张艳认为教师的教学观念过于传统,教学重点完全放在讲解英语单词、词汇、语法、句型等语言知识点方面,忽视了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31] ;黄欢认为教师的跨文化教学方法单一且缺乏系统规划 [32] ;许文在前两位学者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教师的文化知识素养较低是目前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的一大阻碍 [33] ;王立群认为教师对于跨文化资源的挖掘力度不够 [34] 。从学生的角度,阿珍认为学生缺乏英语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导致文化素养低下 [35] ;刘文琴认为学生的跨文化学习活动多为静态且单向的,导致他们缺乏实践探索而不能进行顺畅的跨文化交际活动 [36] ;彭爱萍认为学生缺乏文化交际知识积累与完整的文化交际知识体系 [37] 。
3.2. 培养内容
综合现有文献,绝大部分学者都是从词汇的文化内涵和英汉句式结构差异入手,基于蕴含丰富文化信息的文本材料,借助多媒体、白板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对学生从视觉、听觉上进行多角度可理解性文化输入。
3.3. 培养策略
黄晓辉提倡利用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38] 。翟天秀强调利用节日文化辅助文化意识的培养 [39] 。管林冲在前两位学者的基础上阐明了创造英语氛围的效益 [40] 。从学习环境的角度,孟宪伟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内、外环境向学生渗透文化交际意识,并且他以课桌摆放位置和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了详细说明 [41] 。结合科技发展,周立改指出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视频和图片使得学生对外地文化有更为透彻的体会 [42] 。陈溪央以教学实践为例,归纳了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的三个方法:直接介绍法、对照比较法、案例导入法。直接介绍法旨在让学生对英语文化形成系统认识;对照比较法旨在加深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识;案例导入法旨在彰显跨文化交际的内涵 [43] 。还有些学者针对不同课型提出了相应策略,包括词汇课、阅读课、口语课等。
综上所述,学者们对于语言与文化二者相互融合、促进的关系表示高度认同,认为了解文化背景对于掌握一门语言十分必要。初中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关键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从教学的角度,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灯塔”,既能够为教学指明具体方向,也可以提升教学创新性、丰富教学内涵。从学生的角度,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是学生成长的“催化剂”,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知识,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成长为社会所需的跨文化交际人才。
4. 研究述评
在国内,20世纪80年代初跨文化交际学由外语教学界引入国内,学术界一般认为,许国璋于1980年在《现代外语》第4期上发表的题为“Culturally-loaded Word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一文,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在中国的诞生。从2012年至2022年5月,我国学者发布的有关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研究论文高达529篇,不仅推动了我因跨文化交际学的发展,还对其它人文学科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初步形成了一套跨文化交际学研究体系。虽然,跨文化交际意识在英语教学中的关注度日益增加,但是我国相关研究还存在以下问题。
4.1. 对初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的研究需要丰富
根据已有研究发现,对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研究文献主要针对高中和大学,初中相对较少,近十年,相关文献仅有63篇。高校有英美文化、跨文化交际等相关课程,因而相关研究也较多,但在基础教育中,英语教育更加注重语言知识和应试技能,学生很难系统地学习国内外文化,对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的研究也较少。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明确指出“英语课程内容由主题、语篇、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等要素构成。……文化知识为学生奠定人文底蕴、培养科学精神、形成良好品格和正确价值观提供内容资源”,同时,还规划了文化意识在各个学段需要达成的三维表现目标:比较与判断、调适与沟通、感悟与内化。由此,初中英语教学中有关跨文化交际意识的研究亟需得到丰富,以为广大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4.2. 与课堂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的实证研究需要加强
目前,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虽然受到了广大教师的一致认同,相应研究层出不穷,但是在实践中,文化教学面临缺乏系统的计划、全凭借教师的个人理解随机介绍等问题。另外,从研究的程度看,我国学者对该领域的研究主要是定性研究,缺乏基于大量数据的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以方法经验总结为主,较少有学者做到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实际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因此,与教学紧密结合的实证研究亟需得到补充。
4.3. 基于学生视角的研究需要拓展
已有研究主要基于国家和社会的需求,探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策略和方法,缺乏基于学生层面的研究。素质教育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促使学生自主探索、思考。相应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研究也应该以学生为出发点,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龄、认知发展水平、兴趣爱好等基础上进行研究,以使得研究不但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