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为了发扬中华民族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引导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和家风,增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1年10月23日,我国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2022年1月1日,该法正式实施 [1] 。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人们生活的基本载体、学生学习的最初场所,越来越成为学者研究学生成绩时关注的领域 [2] [3] 。本研究聚焦家庭层面,研究父母学业参与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
2. 研究问题
本研究主要围绕父母学业参与的三个方面:“检查学生作业”、“指导学生功课”以及“学业要求严格程度”,研究父母学业参与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其中,Average score是学生学业成绩,check是检查学生作业,tutor是指导学生功课,strict是学业要求严格程度,Z是学生个体特征变量(性别、是否独生子女),H是家庭特征变量(父母的教育水平、家庭经济条件、家里的书多少、家里是否有电脑和网络),μ为误差项。
3.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3.1. 数据来源
本研究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hinese Educational Panel Survey,以下简称CEPS)基线数据库进行研究。CEPS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NSRC)设计与实施的大型追踪调查项目,旨在揭示家庭、学校、社区以及宏观社会结构对于个人教育产出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教育产出在个人生命历程中发生作用的过程。该调查以2013~2014学年为基线,在全国随机抽取的28个县级单位中随机抽取了112所学校、438个班级的19,487名七年级(初一)和九年级(初三)学生。CEPS以问卷调查为主要手段,对全体被调查学生及其家长或监护人、班主任教师、主课任课教师以及学校负责人进行问卷调查。
3.2. 样本描述
本研究采用的是CEPS 2013~2014年的学生问卷数据,在剔除缺失值之后,获得的有效样本数量是16,971个。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户籍与流动、成长经历、身心健康、亲子互动、在校学习、课外活动、与老师/同学的关系、社会行为发展、教育期望以及家庭成员基本信息等。
在16,971个样本中,男生占50.3%,女生占49.7%,男女比例相差不大;独生子女占43.9%,非独生子女占56.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比例相差不大;家庭经济条件中等的学生占75.7%,说明多数学生的家庭经济处于中等水平;从未指导过学生功课的家长比例高达44.1%,这有可能与父母的受教育水平有关;母亲的教育水平有4成是初中,父亲的教育水平也有4成是初中,总体上学历水平不高(表1)。

Table 1. Results of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the sample
表1. 样本描述性统计的结果
4. 变量说明
4.1. 因变量
因变量为“学生学业成绩”,由学生的语数英三科标准化分数的平均值来测量,是数据中学生语数英三科的期中成绩标准化之后的加总平均。
4.2. 自变量
研究旨在探讨父母学业参与对初中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因此选取数据库中关于父母学业参与的变量作为自变量,具体如下:
检查学生作业。这一变量是根据学生问卷中B部分的第22题的第1个小题“上个星期,你的父母有没有督促过你的学习:检查你的作业?”作为测量的题目,赋值1~4分,分数越高,说明父母检查学生作业的频率越高。
指导学生功课。这一变量是根据学生问卷中B部分的第22题的第2个小题“上个星期,你的父母有没有督促过你的学习:指导你的功课?”作为测量的题目,赋值1~4分,分数越高,说明父母指导学生功课的频率越高。
学业要求严格程度。这一变量是根据学生问卷中B部分的第23题的第1个小题“你的父母在以下事情管你严不严——作业、考试”作为测量的题目,赋值1~3分,分数越高,说明父母对学生的学业要求越严格。
4.3. 控制变量
控制变量包括性别、是否独生子女、母亲的教育水平、父亲的教育水平、家庭经济条件、家里的书多少、家里是否有电脑和网络(表2)。
5. 数据分析方法
5.1. 描述性分析
表1报告了样本描述性统计的结果。
5.2. 多元回归分析
如表3所示,模型1是不加控制变量的总体父母学业参与对初中生学业成绩的影响,模型2是加入了学生个体特征变量(性别、是否独生子女),模型3是加入了所有控制变量。

Table 3.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model results
表3. 多元回归分析模型结果
6. 分析结果与解读
在3个模型中,自变量“检查学生作业”、“指导学生功课”、“学业要求严格程度”的系数大小略有变化,但方向保持一致,且3个自变量的系数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
模型1是无控制变量的总体情况。父母学业参与的三个要素对初中生学业成绩的影响都是显著的,其中,父母的“学业要求严格程度”对初中生学业成绩的影响是正向的,即父母对学生的学业要求越严格,学生的学业成绩越好,反之则成绩越差,可能是因为父母对学生的学业要求越严格,学生会感到学习压力,进而产生学习动力,学业成绩也就越好,但是父母对学生的要求不可以过分严格,因为这样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压力,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有的学生会失去自己独特的个性,只知道如何满足父母对人生成就的要求,而有的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对学习越来越不感兴趣;父母“检查学生作业”和“指导学生功课”对初中生学业成绩的影响是负向的,这种负向影响可能是因为家长在检查学生作业和指导学生功课的时候所采取的方式方法不当,致使学生产生过度依赖心理或产生思维混乱现象。
模型2是加入了学生个体特征变量(性别、是否独生子女),“性别”以及“是否是独生子女”两个变量的系数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R2由0.014增加到0.073,说明“性别”以及“是否是独生子女”两个变量对初中生学业成绩有影响。
模型3是加入了所有控制变量。R2由0.073增加到0.089,说明家庭特征变量对初中生学业成绩有一定影响。在加入了家庭特征变量之后,“是否是独生子女”这一变量对初中生学业成绩的影响不显著了。“母亲的教育水平”、“父亲的教育水平”、“家里的书多少”以及“是否有电脑和网络”这几个变量的系数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其中,“母亲的教育水平”、“父亲的教育水平”以及“家里的书多少”3个变量对初中生学业成绩的影响是正向的,可能是因为父母的教育水平会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业成绩,高学历的父母由于见识更多,知识更广,容易培养出成绩较好的学生,变量“是否有电脑和网络”对初中生学业成绩的影响是负向的,可能是因为初中生年龄尚小,自制能力还不够强,利用网络开展辅助学习的活动不多,而利用网络进行娱乐活动比较多,影响到学业成绩的提高。
7. 结论与建议
基于CEPS 2013~2014年的学生问卷数据,探讨父母在以下3个方面的学业参与:检查学生作业、指导学生功课、学业要求严格程度,对初中生学业成绩的影响,结果表明:父母检查学生作业、指导学生功课、对学生学业要求严格程度,均会对初中生学业成绩产生显著的影响,其中,父母的“学业要求严格程度”对初中生学业成绩的影响是正向的,父母“检查学生作业”和“指导学生功课”对初中生学业成绩的影响是负向的。“性别”以及“是否是独生子女”两个变量会对初中生学业成绩产生影响。家庭对初中生学业成绩会产生影响。
据此,提出如下建议。首先,父母要对学生的学业严格要求,给学生施加一定的压力,因为初中生年龄不大,可能还不清楚也不完全理解学习的意义,需要家长的严格要求和正确引导,但是不能过于严格,要把握好严格要求的度,否则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父母还要严格控制学生网络娱乐的时间,初中生自制能力还不够强,容易沉迷网络,影响到学业成绩。其次,父母在检查学生作业和指导学生功课的时候,要注意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当检查出错题时,不要立刻帮学生指出错误,要先让学生自己找到错误,学会自己检查,指导学生功课不要强行控制学生的思路,要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最后,重视家庭环境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多给学生买一些有益的书籍,多陪学生一起读书,在家庭中营造良好的书香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