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民族音乐传承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Local Ethnic Music Inheritance Education
DOI: 10.12677/AE.2023.136504, PDF, HTML, XML,   
作者: 黄平江: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广西 南宁
关键词: 本土民族音乐传承教育文化自信Local Ethnic Music Inheritance Education Cultural Confidence
摘要: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本土民族音乐面临着多重挑战,而传承教育是保护和发展本土民族音乐的重要途径。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文化自信也成为了国家治理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当前社会发展态势和本土民族音乐发展情况,探讨本土民族音乐传承教育对策研究和发展路径,旨在发扬本土民族音乐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local folk music is facing multiple challenges, and inheritance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protect and develop local folk music. China is a country with a long history and culture. Cultural confiden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spirit.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stressed the need to strengthen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promote Chi-nese culture to play a greater role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At the same time, cultural confidenc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national governance and modernization.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social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local folk music,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countermeasur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local folk music inher-itance education, in order to carry forward the local folk music culture and establish cultural confidence.
文章引用:黄平江. 本土民族音乐传承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 教育进展, 2023, 13(6): 3201-3205.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6504

1. 本土民族音乐在多元化背景下的自信与传承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世界环境和日益增长的国内发展需求中,中国面临着在传承自身文化传统的同时吸取世界文明精华的任务。全球化和多元化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主要趋势,各种文明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相互融合,形成了一个相对平等和开放的全球文化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中国需要在保持本土文化根基和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寻求自身的文化地位和价值。人类社会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融合着各种文明,形成了一个相对平等和开放的全球文化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每个国家都需要寻求自身的文化地位和价值。对于中国来说,本土文化是根基,民族精神是灵魂,这是我们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底气。在国内上,中国面临着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加快经济转型、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加强文化软实力等多个方面的发展需求。而这些需求中,文化自信自强是支撑各项建设的核心。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学科建设也变得更加重要。学院学科建设是学校自我发展和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通过学科建设,能够实现本土本民族文化自信自强。其中,艺术学科是培养文化自信和本土艺术文化研究的重要专业。在艺术学科中,可以学习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文明的历史演变,了解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同时,我们还应该注重在学校、社区、家庭等各个层面推广中华传统文化,让每个人都能够了解、尊重、传承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在学校中,应该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特点,培养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信。在社区和家庭中,应该通过各种形式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活动,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

音乐是被全球广泛接受的一种艺术形式,因其跨越语言、文化和历史等界限而被誉为通用的世界语言。音乐可以通过声音、节奏、旋律和情感表达,将人们从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障碍中解放出来,它可以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情绪,例如喜悦、悲伤、爱、愤怒等。这些情感是全球通用的,因此,即使人们不懂得特定语言,也可以通过音乐来表达和感受情感。虽然不同的文化有着各自独特的音乐特色,但音乐跨越了文化界限,可以作为一种跨文化的共同语言。世界上的许多音乐都受到了其他文化音乐的影响,例如摇滚乐、爵士乐和古典音乐,这些音乐风格和形式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之间产生了共鸣。它不仅能够在不同文化之间桥梁沟通,还能够作为一种文化交流的媒介,帮助人们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的音乐表达。这些特性使得音乐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通用语言,能够促进人类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

2. 西方国家音乐教育中的文化多元性

随着时代的演变,很多国家在音乐教育领域已经跨越了以德奥艺术音乐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受到教育改革和社会进步思潮的影响,力图突破音乐教育领域的封闭专业设置,借助现代的音乐教育观念,探索新的音乐教育方法。在教学内容上展现出更高的文化开放性和包容性。对音乐教育的理解也从对“音乐艺术作品”的认知转向对“文化中的音乐”的理解,使音乐教育中的主体——青少年儿童,自觉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创作者。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关键动力。多元文化的艺术教育在社会及教育变革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同于传统艺术教育关注学生艺术能力、创造力和全面发展,当代新模式下的艺术教育不断扩展以前艺术教育下的界限和狭窄内涵,强调新的作用与功能,关注学生各方面觉醒的能力,从而推动受教育主体的全方位发展。

3. 中国音乐教育的学科本土化

植根于本土文化的音乐教育教学中,如何将西方教学方法与本民族传统元素融合是很重要的。然而,许多学生在经过中小学阶段的制式教育后,已经失去了演唱或传唱本民族歌曲和童谣的能力,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途径。需要充分发掘和发展本土音乐文化,因为本土音乐不仅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而且是民族文化的璀璨明珠,是值得挖掘和传承的文化标志,也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柱。

近年来,国家艺术基金立项项目的选题趋向充分表明了本土化、民族化项目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这一现象说明,越是体现出本土特色和民族精神的项目,越能在学术领域取得优势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概念,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指导,明确了社会主义中国在新时期继续前进的方向。“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肯定的体现,是以自身文化发展史、基本内容和发展方向为前提的,是国家和党政对我国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更多生命的坚定信仰保障,是在身份认同、文化认同和情感归属等因素的基础上的确认。对自身文化怀有无限的热爱和充分的信心,足以培养强大的勇气,并在多元文化中确认对自身文化的热爱和信心。

目前,中国青少年正生活在一个被多元文化所包围的时代。一方面,中国社会本身就具有多元文化的特点,既来自于不同代际间,也来自不同地域间。青少年面临着时代发展所带来的多元价值取向,能够切身感受中国不同地区发展所带来的文化统一性和差异性。受不同文化群体影响的学生直接面临着多元文化情境并身处其中。另一方面,全球化趋势加剧,电视网络等媒体介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学生更直观地接触到全球各地的文化艺术形式。在文化日益多元的社会环境中,学生需要通过艺术教育建立起基于文化理解的、对多元文化艺术的判断意识和能力。习近平主席强调,“怎样对待本国历史?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这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本土化的音乐教育是发展地域音乐文化的重要措施。在某些地区,由于区域汉化程度深厚,当地的音乐和音乐活动面临消失的危险。因此,本土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抢救这些地域性音乐文化活动,并将它们纳入到音乐教育教学体系和教材中。本土音乐的产生是植根于某个地区的母语、民俗和生活习惯中,因此最能被当地人接受。为了保护和发展本土音乐文化,需要将本土音乐元素与现代音乐制作和传播手段相结合,打造本土音乐的精品课程和经典作品。编写本土音乐文化教材是让学生感受当地音乐文化魅力、增强地域音乐文化传承意识的重要措施。教材的编写应以文化传承为主导,同时要有趣味性,并采用创新的形式,增强学生对音乐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形成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认同和自信。在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音乐课程的实践性也十分重要。地方高校应该注重实践与理论的有效结合,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参与音乐表演和实践,促进地域音乐文化的传播。同时,教师们也应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形成以本土音乐为基本素材的创作、实践、教学和科研的良性互动模式。

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根基,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扬必须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广西作为多民族聚集地,拥有丰富的音乐文化资源。其民歌、歌舞、曲艺、戏曲和民间器乐艺术丰富多彩,风格独特,作品众多。诸如歌圩文化、壮锦艺术、花山壁画、山歌文化和铜鼓艺术等,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长河中熠熠生辉 [2] 。著名音乐家冼星海曾指出:“民歌是中国音乐的核心部分,要了解中国音乐,必须研究民歌。广西地区学校利用地域性资源优势,开始尝试以本土资源为基础,开发校本音乐课程资源,传承和宣传本民族音乐。特色乐器的天琴教学、啵咧(壮族吹管乐器)合奏都是成功的典型范例。这不仅为学校挖掘本土资源特色提供借鉴,还有利于加强各学校间对民族音乐教学的交流,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本土化还体现在将专业与业余相结合的方式上。可以促进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使专业音乐教育更加贴近民间音乐的实际需求,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间音乐的独特性和地域特色。例如,可以邀请当地的音乐家和民间音乐传承人参与音乐教育活动,传授他们的音乐技艺和经验,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本土音乐文化。政府和有关部门通过举办民族音乐节、音乐比赛、研讨会等活动,推广民族音乐文化。此外,媒体也可以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渠道传播民族音乐,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民族音乐的魅力。在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歌圩上,本土民族元素浓厚的壮族歌曲展示了壮族文化魅力,这有利于在社会层面上传播本土民族音乐,还能增进壮族人民内部的团结和友爱,也能促进壮族人民与其他民族的交流和融合,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贡献力量。

4. 中国音乐教育的学科红色革命化发展

红色革命化是中国音乐教育中的一种全新的育人样式。红色文化研学旨在通过将课堂学习与实践体验结合起来,让大学生在学中思、在做中悟的过程中热爱听、爱学、爱实践马克思主义 [3] 。在红色文化研学中,大学生通过深入了解红色故事和实实在在的红色遗迹,更能深刻理解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拯救旧中国的苦难,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推动新中国的发展。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思考和体悟,使大学生能够确信马克思主义是行得通的,并不断提高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

在音乐教育中加入红色文化,有助于大学生在实践中接触并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结合起来,满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求,促进大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实际探索中。这反映了新时代在实践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全新教育模式,对高校人才培养具有极大的作用。

红色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记录方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起,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红色音乐在中国社会的变革、革命与政治、党和国家发展的需求下,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特色的音乐教育形态。为中国音乐教育的红色革命化做出了重要贡献。红色音乐教育通过将课堂学习与实践体验结合起来,让大学生在学中思、在做中悟。通过深入了解红色故事和实实在在的红色遗迹,大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拯救旧中国的苦难,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推动新中国的发展。红色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音乐形式,通过其独特的音乐语言和艺术表现形式,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历程,传递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和时代精神,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和理解。

此外,红色音乐教育实现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的统一,符合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求,促使大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探索。这种教育模式不仅体现了新时代更加重视实践教育的理念,也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红色音乐教育通过深入研学红色文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理解,使他们更好地理解红色文化的价值意义,从而提升他们的为人处事能力,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作为一种全新的育人样式,红色文化研学旨在通过深入研学红色故事和实实在在的红色遗迹,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实践中。

中国红色经典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创作和发表的经典著作。这些经典著作描绘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人民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等重要历史事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媒介,可以通过旋律、节奏和歌词等方式传达情感和思想,从而达到传播信息的目的。在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中,音乐被广泛应用,成为一种重要的宣传工具,它们不仅传达了革命的信息和理念,也激励了人民群众积极参与革命斗争。表达了人民对革命事业的无尽热爱和支持,让人们沉浸在充满力量和激情的氛围中,激发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近年来,许多作曲家和钢琴演奏家通过创作和演奏钢琴曲,将中国红色经典融入到钢琴音乐中,展现出了中国红色经典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同时也展现出钢琴曲的独特魅力。这些钢琴曲的音乐风格多样,有的采用古典音乐的演奏方式,有的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的元素。在表现手法上,这些钢琴曲往往通过音乐形式、节奏、和声等手段,表现出中国红色经典所传递的思想和情感。音乐内容通常以中国红色经典为主题,表达出革命、爱国、奋斗等主题。它们蕴含着深厚的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是面向学生们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重要指示。通过音乐形式和表现手法,将中国红色经典的思想和情感融入到音乐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文化价值。

5. 结语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在全球化背景下,本土民族音乐面临诸多挑战,而文化自信被视为对抗这些挑战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重要思想,强调了文化自信在国家治理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应该认识到本土民族音乐传承教育对于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在实践中,政府引导学校、社区共同参与本土民族音乐传承教育的工作,切实保护和发展本土民族音乐,树立文化自信,提升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杰. 红色文化研学与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J]. 老区建设, 2022(13): 3-8.
[2] 陈玉丹. 广西学校民族音乐教育研究[J]. 广西教育, 2013(39): 166-168.
[3] 张炯. 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J]. 长江文艺评论, 2016(2):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