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1] 。而后,中央出台务院发布《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部地区正式迈入引领我国经济增长实现加速崛起的新的历史时期,着力解决“中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成了重中之重 [2] 。在“中部崛起”战略实施的过程中,产业转移成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动力 [3] 。近年来,中部地区在区域协调联动,地方独立自主作用下,经济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发展,但却依旧存在着产业结构配置不合理的现象,究其根本在于作为资源配置行之有效的手段——产业转移在承接方面依旧存在着诸多问题。
2.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突出成效
高质量发展集中体现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质量第一和效率优先为目标。相比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中部六省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明显,因而中部地区必须牢牢抓住产业转移这个机遇,借此来优化当地的产业结构,推动自身的经济发展,缩小与发达省市之间的差距。在当前国家高度重视中部地区发展,推动落实中部崛起战略的过程中,中部地区依靠不断承接东部产业,实现了经济发展水平的显著增强,获得了区域创新能力水平有效提升,助推了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
2.1. 经济发展水平显著增强
反映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水平的一大重要指标就是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就越强,从而从侧面反映出产业结构得到了显著优化、产业得到了高效发展 [4] 。从当前状况来看,中部地区受益于高质量发展背景,实现了极大进步,就GDP增长率而言,它们的GDP在保持一个较高的速度在增长。从下表1 2019年的数据来看,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中部六省的自身经济发展速度全部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从下表1 2020年的数据来看,除湖北省、安徽省外,其余四省自身经济发展速度全部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而湖北省和河南省增速较低,有很大的原因是受疫情的影响。从这些数据来看,中部六省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且发展速度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随着高质量发展的逐步推进和产业转移工作的有序进行,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态势积极向好。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GDP总值为990,865亿元,同比增速达6%,中部六省中,河南省GDP总值达53,717.75亿元,同比增速达7%,位居第一,湖北省GDP总值达45,828.31亿元,同比增速为7.5%,位居第二,而后是湖南、安徽,两者总值分别为39,894.14和37,114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7.6%和7.5%,最后则是江西和山西,总值分别为24,757.5和17,026.68亿元,同比增速为8%和6.2% [5] 。从中部六省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河南省、湖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较好,因此其承接能力也比较强。湖南省、安徽省的经济发展水平也还可以,再加上这两个省的教育优势等一些其他自身优势,其承接能力也还可以。而江西省和山西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差,因此其承接产业的优势就尚不明显。但从增速来看,江西的增速较快,说明其在经济发展上的势头和潜力还是值得肯定的。

Table 1. GDP growth of six central provinces from 2019 to 2020
表1. 2019~2020中部六省GDP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及各省统计局。
2.2. 区域创新能力有效提升
伴随着国家大力推进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各种助力中部地区高质发展的政策不断出台落实,东中西部人才交互、帮扶平台积极推进筹备,中部各地不断完善人才引进、招商引资等相关体制机制,致使大量高新技术企业开始在中部地区落地生根。中部地区区域创新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发展,为中部地区发展注入了更多新活力。结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和中商产业研究院的2020中部六省区域创新创业指数排行榜来看,安徽省得分77.4193位居全国第8,河南省得分70.9677位居全国第10,湖北省得分67.7419位居全国第11,江西省得分64.5161位居全国第12,湖南省得分58.0645位居全国第14,山西省得分35.4839位居全国第21。湖北省和安徽省的区域创新能力较强、在全国排名处于比较靠前的位置,湖南省、河南省、江西省的区域创新能力次之,在全国排名处于中上游的位置,山西省的区域创新能力相对不足,在全国排名也是处于中游的位置。
除此之外,在中央及各地政府一系列创新政策的支持下,近年来,创新要素开始向武汉市、合肥市、长沙市、郑州市等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集聚,与此同时,以武汉光谷、合肥创新中心、郑洛新自创区、长株潭自创区为代表的产业集聚区开始逐渐发挥起明显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托于各地方高校的人才优势以及行业间的技术关联,推动产业之间产生知识溢出效应,致使中部地区整体的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创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基本建立 [6] 。
2.3.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在近些年来加速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和承接产业转移等政策指导下,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集群发展规划逐渐合理、产业转移对承接地的经济发展作用逐步凸显、承接地产业结构也在持续优化。在《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也明确将“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列为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国家和地方的共同努力下,除中部地区各省市本身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外,中部地区整体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东部发达地区转向中部地区的产业也不再局限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部分高新技术产业也转移到了中部地区,更有利于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从下表2数据来看,中部六省中,除河南省第一产业所占比重略有上升外,其余五省该项数据都有所下降,除湖南省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略有上升外,其余五省该项数据也都有所降低,除湖南省和山西省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略有降低外,其余四省该项数据都有所上升。就中部地区整体而言,其产业结构在持续优化。

Table 2. Changes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the six central provinces from 2019 to 2020
表2. 2019~2020年中部六省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各省市统计局。
3.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现实困境
诚然,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在国家对中部地区的大力帮扶和支持下,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取得了诸多突出成效。然而,由于中部地区本身的发展不均衡性和起步落后性,致使中部地区在当前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依旧存在着许多承接产业转移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生态环境问题影响突出和人才流失亟待解决三方面。
3.1. 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在当前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问题。基建设施建设的不完善,不仅会增加企业转移及落地后的各项成本,还会给企业带来诸多不便,制约企业发展。因此,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也日益成为产业转移选择承接地的重要考量因素。在当前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龙头,也是各个地区争相培育和引进的重要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对于基础设施特别是数字化基础设施,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的需求和要求更高。然而,从《中国区域数字化发展指数报告》来看,中部地区的数字化水平还有待提升,其中湖北总得分0.35分、安徽0.33分、河南和湖南0.32分、江西0.30分、山西仅0.19分,整体而言,中部地区除湖北和河南在数字基础设施方面得分相对较高,分别为0.31和0.33分外,其他4省在数字化基础设施方面得分都不足0.25,说明其数字化基础设施水平十分薄弱。
3.2. 生态环境问题影响突现
产业转移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比较优势寻求” [7] 。从当前产业转移趋势来看,主要是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转移动因主要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需要,推动产业升级 [8] 。因此,在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中,为了谋求经济发展效益,必然会选择东部地区的部分高效益高污染企业,同时为了降低成本吸引外资进入甚至不惜透支资源和环境承载力,致使承载地生态环境问题影响突出。
一方面,中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存在被迫承接高污染产业问题。东部沿海发达省市也会优化自身的产业结构,在保留产业选择上,他们会优先选择低能耗、低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在转出产业的选择上、他们自然也会优先选择那些技术含量低、污染高、收益低的产业。对于中部六省部分经济发展落后的区域来说,本身优势尚不突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不具备有效竞争力,但为了摘掉贫穷落后的帽子、苦寻发展经济的机会,只能被迫地选择承接能耗大、污染大、投入大且收益低的落后产业,承担环境污染等发展恶果。
另一方面,中部地区对于自身的自然环境保护意识较差,致使不顾生态环境承受能力问题频现。在部分地区现行的政绩考核机制下,当经济问题和环境问题需要二选一时,这些地方政府可能会优先选择发展经济,对于一些对于能给他们的政绩短期内带来好处的高污染、高排放产业也是一并承接,这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更加关注承接的规模、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保护,注重短期的经济发展而忽视本地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不断透支资源和环境承载力。
3.3. 人才流失亟待解决
从产业转移和劳动力流向方向来看,尽管产业呈现从发达地区向中部地区逐渐转移的趋势,但是现阶段大量的劳动力仍然倾向于从欠发达地区外流至发达地区,企业内迁后“招工难”现象屡见不鲜,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9]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达到3.76亿人,较2010年相比增加1.55亿人,增幅高达69.73%,流动方向为从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的流动,且其中90%为劳动力人口的流动,其结果致使东部地区2020年常住人口数量为5.64亿人,占全国总人口比重达39.93%,而中部地区人口规模仅3.65亿,占比为25.83%,相比2019年下降0.79%。劳动力大量向东部外流使得中部地区出现“招工难”问题,用工需求不断攀升的背后却是无人可用,相比之下东部地区却呈现出“用工荒”现象。人才流失问题成为当前制约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和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百万大学生留汉计划”等人才政策在中部地区不断落地,中部各省间的“抢人大战”愈演愈烈。
4.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部地区产业转移破局路径
面对着当前经济发展已然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现实,如何发挥中部地区区域优势,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激发经济增长动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当坚持协同联动原则,不仅要加强政策指导与支持,搭建对接平台,还要注重产业集中式承接,加快配套环境建设,同时也要加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落实人才引进政。
4.1. 加强政策指导与支持,搭建对接平台
中部地区各级政府要加强政策指导与支持,要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切实参与到产业转移工作中去,积极推进产业转移工作的进行。
首先要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吸引产业转移大军中适合自己的、自己真正需要的企业,要以这些企业落户本地为目标,要主动出击,而不是被动的等待。其次,要搭建对接平台,简化企业落地的程序,切实做到指导与支持。继续坚持深化改革,持续推进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优化营商环境,在与其他地区竞争中有投资的政策优势。同时要加强促进民营企业和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政策方案的贯彻实施,不断提升企业服务水平、优化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严格落实企业优惠政策,完善金融激励机制,推进帮扶措施的深入,从而为有效吸引产业转移提供良好的环境,搭建出一个有效的政企对接平台。最后,政府必须加快完善人才引进、招商引资等相关政策和制度体系,在对本地资源禀赋和突出优势有充分把握和感知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打造产业吸引力,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具有更为显著的靶向性和集聚性。
4.2. 注重产业集中式承接,加快配套环境建设
产业集群是现代生产方式中的一种高效产出形式,能够形成地方产业发展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一定程度上实现专业化分工和资源共享 [10] 。集群发展不但可以帮助企业降低各方面的成本,还能给企业带来很多的便利,资源,甚至是经济效益。所以我们中部地区的各级政府部门要注重集中式承接,推动产业集群发展。首先,中部地区各级政府应加强完善各产业的产业链,不断强链补链,吸引产业集群发展,不断形成产业集聚,优化资源空间配置。并且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集中优势资源,积极引导产业不断集聚。其次,在形成完备的配套附属产业的方式方法上,要延伸产业链的长度,拓宽产业链的宽度,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在产业配套环境方面,中部地区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快产业配套环境的建设。根据本地区产业实际承载能力、环境承载能力以及产业链配置状况进行招商引资,实现内源动力和外向动力的耦合协调 [11] ,联合打造更加完善的产业配套,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企业的各项成本,凸显产业链和集群发展的优势。因此,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本地产业结构,使本地产业配套环境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快速发展,同时助力本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4.3. 加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落实人才引进政策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能力。所以中部地区各级政府要重视创新能力的发展,加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助力企业创新发展。政府相关部门可以设立创新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科技创新,充分利用财政资金推动创新发展的杠杆作用;同时在税收政策上应进行相应减免,实施创新支出抵扣政策,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动力。此外,政府可以搭建企业互动交流平台,推动转入企业与本地企业的互动交流,加强与国际科技创新平台中心的合作交流,出台对接中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方案措施,实现其他地区的科技成果在中部地区转化,提高科技创新水平。
创新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发展,所以我们中部地区各级政府要重视人才的发展,中部地区劳动力资源本来就很丰富,在此基础上,对于人才发展政策还不够完善的地区,政府部门要加大投资,建立健全本地区教育体系,培育更多创新型和技术型人才,完善高等教育体制机制,制订吸引人才的相关政策、完善人才服务与保障机制。对于人才发展政策较为完善的地区,尤其湖北省、湖南省、安徽省还是高等教育大省,该地区各级政府在劳动力丰富的基础上,要进一步追求高素质劳动力资源丰富,甚至是高等人才资源丰富。总体来说,中部地区各级政府要贯彻落实人才引进政策,加快对科技人才和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的培养,推动构建企业创新土壤,激发产业发展活力,提高对技术承接的吸纳力,进而推动本地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