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自2019年12月出现新型冠状肺炎以来,全国各地的民众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了疫情的现实威胁(温芳芳等,2020),出现了大面积的心理应激现象(Li et al., 2020),其中焦虑的发生率最高(冯正直等,2020)。2020年3月,国家卫健委宣布我国渡过了疫情流行高峰,新冠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这并不代表人们已经远离了新冠疫情的影响。据我国2020年心理健康蓝皮书,8.4%的大学生存在焦虑倾向。在后疫情时代,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的大学生仍经历着大量与COVID-19相关的压力事件。本研究将以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以心理资本为中介变量,探究体育运动对于焦虑感的影响以及其内在机制。
1.1. 体育锻炼与焦虑
一项针对疫情期间中国大学生的焦虑情绪状态的研究表明,居家锻炼的大学生焦虑情绪显著低于未参加锻炼的大学生(周洁,2020)。这与Wipfli等(2008)在一项元分析中对体育锻炼抗焦虑效果的研究结果保持了一致。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大脑分泌多巴胺、皮质醇以及肾上腺素等调节不良情绪的神经递质(Wegner et al., 2014),进而自我诱发积极思维和情感,抵抗或消除焦虑的情绪。国内外学者也针对运动的类型和强度对焦虑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Jayakody等(2014)发现,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都可以缓解焦虑。适当的运动训练能够轻度到中度地改善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焦虑症状(McGranahan & O’Connor, 2021)。此外,Henriksson (2002)等研究者发现,低强度运动与高强度运动的效果相当(Henriksson et al., 2022),而国内学者胡启权(2019)对1546名大学生的运动干预研究则表明,相比于低强度、高强度的运动干预,中强度运动的干预效果更佳,学生的焦虑水平更低,心理健康得到了提升。因此,缓解焦虑感的最佳运动强度还未得到学界的一致定论,日后有待深入研究。
1.2. 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
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心理状态,同时也是相对稳定且能够对行为效率产生影响的个体内在特质(任皓等,2013)。心理资本作为一种个体资源,包含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韧性四种能力,分别具体表现为:1) 有信心面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而且能够付出必要的努力来获得成功;2) 对现在与未来的成功进行积极的归因;3) 始终朝向目标,并且为了达到成功的目的,必要时能调整实现目标的途径;4) 当自身在困境中时,能够坚持下去,并且可以迅速恢复且超越,进而取得成功(Luthans et al., 2008)。
已有研究表明,焦虑既可能受到生活事件强度的影响,也可能个体心理资本的影响(方必基等,2014)。根据Li et al. (2020),心理资本与焦虑水平呈现出中度负相关(r = −0.42)。在范兴华等(2018)对留守儿童的研究中,心理资本作为一项重要的积极心理品质,能够有效地减少其对消极社会过程易感性,其原因可能是心理资本缓冲了生活压力对孤独感、幸福感的消极影响。心理资本与焦虑感的联系在针对287名大学生的运动干预研究中也得到了验证(Wu et al., 2019)。另一些研究显示心理资本的提升可能会促使在校大学生们更加坚韧,更具适应性以抵御疫情引起的人际疏远、学业压力、死亡威胁等的焦虑情绪(舒雅聪等,2021)。
此外,研究显示体育活动与心理资本呈显著正相关,这意味着参与体育活动有利于增强青少年的心理资本(李梦龙等,2020)。Lee等(2022)发现,短期运动可以提高个体的心理资本中自我效能感、希望和乐观三种能力。而胡启权则发现,为期3个月的中等强度的运动干预则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甚至有研究显示,持续的、中等强度的锻炼能显著提高大学生的整体心理资本水平(王亚君,2016),此效果也同样出现在平均12.1年社会工作经验的187名个体身上(Luthans et al., 2008)。
根据以往研究,运动是提高心理资本的重要途径,而充足的心理资本有利于抵抗焦虑感,因此推测,体育锻炼可能通过提升心理资本而缓解大学生因疫情影响而产生的焦虑。
各项关于大学生焦虑感的已有研究往往聚焦于探究焦虑症等心理疾病的成因以及风险因素的层面,并以此为出发点,进一步探索干预矫治心理缺陷的各种心理疗法的机制和效果。然而,少有研究聚焦于影响大学生焦虑的保护性因素,探究运动对于焦虑感的作用也仅停留在影响效果的层次上,较难推广到生活实际之中。鉴于此,本项研究将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引入心理资本为中介变量,重点探索运动对于焦虑感影响的内在机制。以下为本研究的假设:
H1:大学生体育锻炼水平与焦虑水平呈负相关。
H2:心理资本在大学生体育锻炼与焦虑间起中介作用。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采用问卷星发放调查问卷,选取中国的本科阶段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回收问卷667份,删除作答时间超过3个标准差的问卷23份,删除作答时间低于140秒的问卷(Huang et al., 2011) 34份,删除心理学专业(非大一)的问卷6份,删除未通过2个筛选题的问卷63份,最后获得有效问卷541份,有效回收率为81.11%。其中,女性326人(60.3%),男性215人(39.7%),年龄在17~25岁,平均年龄为20.39 ± 1.70岁。
2.2. 测量工具
2.2.1. 体育锻炼等级量表(Physical Activity Rating Scale-3, PARS-3)
该量表由日本学者桥本公雄编制,国内学者梁德清等人对其进行了翻译和修订,用于测量体育锻炼参与情况。量表采用5点计分,共3个条目(强度、频次、时长)。总体得分 = 体育锻炼强度 × (体育锻炼时长 − 1) × 体育锻炼频次,总分越高,表明被访者的运动量大,等级程度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2。
2.2.2. 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Questionnaire, PPQ)
该问卷由国内学者张阔编制,经多个研究使用,用于测定成人的心理资本水平,共26个项目。问卷采用Likert7点量表,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给予1~7分的评定,个体的总得分越高,代表其心理资本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该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28。
2.2.3. 状态焦虑量表(State Anxiety Inventory, SAI)
状态焦虑量表,主要用于反映即刻的或最近某一特定时间的恐惧、紧张、忧虑和神经质的体验或感受,可以用来评价应激情况下的焦虑水平,是状态–特质焦虑量表的一部分。本量表进行1~4级评分(状态焦虑:1——完全没有,2——有些,3——中等程度,4——非常明显),由受试者根据自己的体验选圈最合适的等级。量表上的得分越高,反映了受试者该方面的焦虑水平越高。题目1、2、5、8、10、11、15、16、19、20按反序计分。通过测试发现由KR20公式测定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3~0.92。
2.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26.0进行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并使用Mplus8.3检验中介效应。
3. 结果
3.1. 描述性与相关性分析
对体育锻炼、心理资本与状态焦虑的得分进行描述统计与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

Table 1.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results and correlation of each variable
表1. 各变量的描述统计结果与相关性
注:*表示p < 0.05,**表示p < 0.01。
对体育锻炼、心理资本及焦虑水平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体育锻炼和焦虑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 = −0.15, p < 0.05)。体育锻炼和中介变量心理资本呈显著正相关(r = 0.24, p < 0.01),并且和心理资本四个子维度(自我效能、韧性、希望和乐观)皆呈显著正相关(r = 0.21, p < 0.01; r = 0.21, p < 0.01; r = 0.28, p < 0.01;r = 0.15, p < 0.05)。此外,心理资本与焦虑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 = −0.69, p < 0.01),并且心理资本四个子维度都与焦虑水平呈负相关(r = −0.60, p < 0.01; r = −0.61, p < 0.01; r = −0.52, p < 0.01; r = −0.62, p < 0.01)。
3.2. 心理资本及其子维度的中介作用分析
本研究在中介变量——心理资本,进行中介效应分析的同时,还对心理资本的子维度(自我效能、韧性、
注:*表示p < 0.05,**表示p < 0.01,***表示p < 0.001。
Figure 1. Mediation model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图1. 心理资本的中介模型
注:*表示p < 0.05,**表示p < 0.01,***表示p < 0.001。
Figure 2. Mediation model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subdimension
图2. 心理资本子维度的中介模型
希望、乐观)进行分析,探讨哪一维度的中介效应更强。采用Mplus8.3,依据温忠麟编制的层次检验法进行中介效应检验。重复抽样1000次,在95%置信区间下进行分析。首先,检验体育锻炼对焦虑水平是否存在总效应,路径系数达到显著水平(B = −0.203, SE = 0.02, t = −4.81, p = 0.000)。在总效应显著的前提下加入中介变量心理资本,分析发现,体育锻炼对焦虑水平的直接效应不显著,其他路径均达到显著水平,间接效应显著,即心理资本在体育锻炼和焦虑水平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如图1)。采用Bootstrap法对中介效应显著性进行检验,结果显示,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焦虑水平的总效应为−0.203 (p < 0.05),其中直接效应为0.025 (p > 0.05),通过心理资本的间接效应为−0.228 (p < 0.05),占总效应的112.3%。具体结果见表2、表3。

Table 2. Analysis of the mediating role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表2. 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分析

Table 3. Mediating 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its sub-dimensions
表3. 心理资本及其各子维度的中介效应
采用同样方法对心理资本的子维度进行中介效应分析,构建路径模型如图2所示。分析发现,心理资本的四个子维度即自我效能、韧性、希望及乐观都在体育锻炼与焦虑水平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具体结果见表3)。自我效能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88.67%,韧性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88.67%,希望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78.81%,乐观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71.42%。由上分析可知,在心理资本4个子维度中,自我效能子维度(0.89)和韧性子维度的效应量最高(0.89),其次是希望子维度(0.79),最后是乐观子维度(0.71)。
4. 讨论
4.1. 体育锻炼与焦虑水平
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体育锻炼水平与焦虑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即体育活动量较大的大学生的焦虑水平更低,这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周洁,2020;Carek et al., 2011; De Moor et al., 2006; Guszkowska, 2004; Wipfli et al., 2008),验证了假设1。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后疫情时代下,即使是面临较多压力事件的大学生,若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焦虑感也能够得到缓解。因此,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焦虑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锻炼通过诱发积极情绪、打破思维恶性循环、降低焦虑敏感性、提升机体恢复速度、提供更多压力应对资源等方面来缓解焦虑对机体的损伤,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翟一飞,颜军,2003;Mandolesi et al., 2018; Ströhle, 2009)。
4.2. 心理资本的中介效应
经研究发现,心理资本在体育锻炼和焦虑水平关系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即存在“体育锻炼→心理资本→焦虑水平”的路径,假设2得到验证。这与过去关于体育锻炼影响心理资本,心理资本负向预测焦虑水平的研究结论一致(李梦龙等,2020;方必基等,2014;Demir, 2018; Wu et al., 2019)。
体育锻炼之所以能够提高心理资本可以从以下方面解释:第一,多数体育活动需要多数人员参与,而个体通常会在运动的过程中与同伴(例如同学、加入)互动、产生连接,进而获得更多社会支持;这些社会支持又能补充个体的心理能量,增加积极心理资本水平(Duncan et al., 2018; Iso-Ahola & Park, 1996; Lee et al., 2022);第二,即使是个体独自进行体育锻炼,也可以在灵活性、力量感、耐力方面有所提高,从而提高乐观、自我效能感等心理资本能力(Jayakody et al., 2014)。
心理资本之所以能够改善焦虑症状可以从以下方面解释:心理资本是一种对抗压力感、抵御精神崩溃的重要心理资源(Wang et al., 2012)。如果个体缺少足够的心理资源,则难以应对压力,进而经历失望、无助、焦虑等感受;而积极心理资本充足的个体则能够在困境中从容应对压力,缓解焦虑,降低压力对自身心理健康的损耗(Rabenu & Yaniv, 2017)。
根据心理资本子维度的效应量可知,自我效能感与韧性的中介效应最强,希望其次,乐观效应量最低。我们的解释如下:体育锻炼能够有效地增强个体的体质,提高力量感(Jayakody et al., 2014),塑造个人体型体态;个体则能从中意识到自己对身体其实有着高度的掌控感,有能力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从而提升自我效能感,降低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感,改善焦虑症状。此外,由运动引起的躯体感觉例如心跳加速、出汗、肌肉酸痛会增加个体的适应感。当个体在运动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这些与焦虑症状类似的躯体感觉(Hughes et al., 2010),并且自身能够承受这些感觉,便不会过多的将注意力放在躯体感觉上,不再会将他们视为高威胁性状态,从而缓解焦虑水平(Benyamini et al., 2003)。此外,根据Rutten等(2013),积极情绪体验是心理韧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体育锻炼能够使个体能够多次体验到积极的情绪,从而提升个体的心理韧性,提高个体面对困难与挑战的能力,帮助个体更好地面对压力事件,从而缓解焦虑水平。
4.3. 研究启示与不足
从理论角度,本研究发现体育锻炼与焦虑水平呈负相关,并且通过心理资本起到完全中介作用。这些结果打破了过去研究的消极偏向,即仅关注焦虑的风险因素,拓宽了情绪障碍领域的研究方向;同时,此研究弥补了此领域的局限性,从积极心理学新视角探索治疗焦虑症状的保护性因素,为后续研究开拓新路径,同时为心理卫生实践夯实理论基础。
从实践角度,本研究为家长、学校提供一定启示。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重视学业固然合理,但更应该注意到,孩子的心理健康与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一切成就的基础。因此,家长可与子女一起进行体育活动,如跑步、羽毛球、篮球等,并鼓励孩子与同伴定期锻炼,从而起到提高体能、提升心理资本的作用。此外,学校与教育工作者也可得到相关启示。学校在注重学生学业情况的同时,也应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心理健康发展。校方可通过举办体育文化艺术节、运动会,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等方式来帮助学生培养体育活动的兴趣、养成规律运动的习惯;同时,学校可提供更多的心理健康教师岗位、举办多样的心理知识讲座及相关活动,引进心理学人才从而加强学生的心理资本水平,养成积极心态、培养健全人格。
然而,本研究也有一定的不足。首先,由于前期疫情原因,研究者选用线上收集问卷的方式,虽然线上收集数据具有速度快、总量大的优点,也能够对不符合要求的数据进行剔除,但无法保证被试所处的环境的同质性,因此难以排除作答环境和作答时间段对数据结果的影响。其次,本研究采用是自评式量表,数据难免受到被试主观性的影响,日后有望采用生物学仪器设备来进行测量,从而得到更加客观、准确的数据。此外,本研究为横断研究,能够探索出体育运动、心理资本和焦虑水平之间的关系,但无法做出因果推论,因此未来可进行运动干预实验,以更加深入的了解体育锻炼与焦虑感的关系及影响机制,推动此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发展。最后,本研究探究了运动整体水平与焦虑的关系,但具体的运动类型与焦虑水平的关系尚未清楚,希冀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探索,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更加准确、科学的干预方案。
5. 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体育锻炼水平与焦虑水平呈负相关,并且心理资本在大学生体育锻炼与焦虑水平间起中介作用。
基金项目
西南大学2022年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重庆市级项目(S202210635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