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汉语在世界范围内被越来越多的人学习和应用,汉语二语的口语习得研究也不断得到学者们的关注,并逐渐成为汉语二语研究的主题之一。目前,已有的述评研究均为汉语二语口语教学研究,如刘晓雨在对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成果回顾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汉语的特点,对以往研究进行了述评 [1] 。周梅对2003年至2007年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成果进行述评,并提出具体的教学实践方法 [2] 。此外,还有针对汉语二语口语具体方面教学的综述研究,如宋璟瑶对近二十年对外汉语篇章教学作了述评,并提出一系列教学理论和方法 [3] 。邢雅迪对对外汉语口语语块方面的研究作了述评,并提出自己的教学建议 [4] 。从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关于汉语二语口语的综述研究逐渐聚焦于口语教学的具体方面,但值得注意的是,汉语二语口语习得的研究述评相对欠缺。故本文从汉语二语口语习得的角度,选取了近十年(2013~2022)学界公认的四种汉语类专业期刊,对汉语二语口语习得的相关研究进行量化分析,从研究内容和研究展望等方面勾勒近十年国内汉语二语口语习得研究的发展情况。
2. 论文数量和主题分布分析
2.1. 论文数量分布及发展趋势
本次研究选取的四种汉语类专业期刊分别是《世界汉语教学》《汉语学习》《语言教学与研究》和《华文教学与研究》,共统计出27篇关于汉语二语口语习得的文献,其逐年发表数量和趋势如图1所示。
通过观察图1可知,汉语二语口语习得相关论文的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但该趋势并不明显,在2018年的出现骤降后逐渐回升。论文整体数量较少,2022年最多,却也只有5篇,2013年和2018年都只有1篇。可以看出,国内关于汉语二语口语习得的研究处在徘徊上升阶段,对该领域的关注度有提高的趋势,但从汉语二语习得的整体部分来讲,针对口语的研究还非常少。

Figure 1. The number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research papers on the acquisition of oral of Chinese as second language in China from 2013~2016
图1. 2013~2016年国内汉语二语口语习得研究论文数量及发展趋势
2.2. 论文研究主题分布
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将研究主题分为三类,即口语整体发展、口语习得的三个维度和口语习得的不同方面。其中口语习得的三个维度分别为准确度研究、复杂度研究和流利度研究,口语习得的不同方面主要涉及到口语韵律研究、口语词汇研究和口语语篇研究。
为了进一步从量的角度对各主题分布进行说明,本文将一篇文章内涉及多个研究主题的分别记1篇次,共统计出主题分布论文数量35篇次。如表1所示:

Table 1. The theme distribution and proportion of research papers on the acquisition of oral of Chinese as second language in China from 2013~2016
表1. 2013~2016年国内汉语二语口语习得研究论文主题分布及比例
通过观察表1可知,国内对汉语二语口语习得的讨论多集中在口语习得的三个维度,且大部分为对口语流利度的考察,其次是对口语复杂度的研究,对准确度的考察仅是在四篇综合类文献(陈默,2015;房艳霞,2018;马庆、柴省三,2022;伍秋萍、向娜,2022)中提及。对汉语二语口语整体发展的研究和汉语二语口语不同方面的研究数量基本相当,前者主要是在不同视角下考察汉语二语口语习得研究的发展路径,后者则重点关注汉语二语口语习得的具体方面。其中,口语词汇和口语韵律的研究持平,口语语篇的研究较少,只有一篇。由此可见,该领域研究主题分布不均衡,多数学者更倾向于讨论口语习得的三个维度。
3. 研究内容
通过上述对文献的整体把握,本节结合不同研究主题对研究内容进行梳理。
3.1. 口语习得整体发展
汉语二语口语习得的整体发展是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的,基于不同的理论和研究视角,对口语习得的影响因素作出分析,比如情感因素。陈默基于投资理论和言语适应理论,对汉语二语学习者认同构建过程、言语适应和口语发展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认为族群认同、文化归属感、言语适应策略均存在个体差异,自我身份定位转变有助于二语口语习得 [5] 。其中,情感因素对汉语二语口语表达的影响,吴柳基于社会文化理论和活动理论,对活动调节中不同目标导向和主观能动性进行了考察,发现活动调节可以提升汉语二语学习者的口语表达能力,学习者的目标导向和主观能动性均会影响口语表达 [6] 。这说明情感因素在汉语二语口语习得中具有重要地位,汉语二语学习者要重点把握。
丁安琪等通过考察2018年汉语水平口语考试(HSKK)数据,对全球汉语学习者口语能力表现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分析,发现考生整体口语表现良好,大部分考生成绩都在平均分以上 [7] 。然而,刘峰在现有自我修正理论的基础上,发现留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监控意识和监控能力,具备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外,但也提出留学生重语言形式、轻交际内容等倾向,其整体的口头表达能力较薄弱的观点 [8] 。
针对上述结论,汉语二语学习者口语习得难点和进一步发展可从内外因素上进行讨论。外因包括实际口语任务中的情况 [9] 和时间压力 [10] ,内因则与自身的汉语水平 [9] 和注意力资源的分配 [10] 有关。
3.2. 口语习得的不同维度
口语复杂度、准确度、流利度(CAF, complexity, accuracy, fluency)是口语能力评价过程中常用的典型语言特征,在口语评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陈默发现,复杂度、准确度和流利度特征的发展有各自的特点,而且同一维度下不同特征的发展程度也存在差异,复杂度、准确度和流利度之间呈现出竞争和合作的关系 [11] 。马庆和柴省三统计了口语复杂度、准确度、流利度三个维度28个典型测量指标考察与口语成绩之间的关系 [12] 。
3.2.1. 流利度
汉语二语习得者的口语流利性发展呈现不同的步调,在时间性的多数指标上取得明显进步,在表达性和准确性的多数指标上则没有显著变化 [13] 。
汉语二语口语习得流利度影响因素中,提高语块意识的教学 [14] 、两类任务即时总结发言 [15] 、自我语言调控中内在知识的重构和技能掌握自动化的完成 [16] 和适当的焦虑情绪 [17] 对汉语二语习得者口语输出的流利度具有促进作用。
同时,陈默提出言语任务本身的认知要求制约了口语输出的流利度 [11] 。刘瑜认为认知活动中的调动心理词汇节点是最容易导致非流利现象产生的环节,词汇的通达能力是影响口语表达是否流利的关键,此外,母语、形近字也是影响流利度的因素 [18] 。
关于对汉语二语口语习得流利度的预测上,柴省三和鲍杰发现在选取的14项流利度指标中,百音节更改次数、T单位正确率、剔除更改音节占比、修正比例、语速这5项指标对汉语二语者的口语水平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19] 。胡伟杰和王建勤还发现口语认知流利性能够有效地提高对第二语言口语能力的预测力,而且比表达流利性具有更高的预测贡献度 [20] 。
在对汉语二语口语流利度的感知上,刘瑜和吴辛夷认为母语者对流利度的感知判断是在速度、语流长度、无声停顿、有声停顿、修正/重复等方面的综合因素基础上建立的,其中对二语学习者语速的感知最为敏感、稳定而且具有一致性 [21] 。
3.2.2. 复杂度
柴省三和马庆发现在口语复杂度的众多测量指标中,Guiraud指标、丙级词使用比率、甲级词使用比率、单元词语数量、内容复杂度、超纲词使用比率、每50词AS单位等指标与学生口语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22] 。
汉语二语口语习得复杂度影响因素中,言语任务本身的认知要求 [11] 和两类任务即时总结发言 [15] 制约了口语输出的复杂度;提高语块意识的教学 [14] 对口语产出的复杂度没有影响。
3.2.3. 准确度
汉语二语口语习得准确度影响因素中,言语任务本身的认知要求制约了口语输出的准确度 [11] ;提高语块意识的教学 [14] 和两类任务即时总结发言 [15] 可以提高习得者输出的准确度。
3.3. 口语习得的不同方面
3.3.1. 口语韵律研究
对汉语二语口语语音的习得主要集中在了韵律习得方面,分别对口语韵律习得的边界特征和位置进行了研究。陈默肯定了韵律边界特征是研究第二语言学习者言语计划发展的重要维度,发现美国留学生口语韵律边界特征从中级到高级的发展不均衡 [23] 。高思畅、王建勤考察了韩国汉语学习者在产出句子时的韵律边界的位置,结果说明,高水平学习者将边界置于合理的句法关系之间的能力更强,这可能是高水平学习者的句法能力优于低水平学习者的结果 [24] 。
对韵律边界强度和口语韵律组块的讨论中,停顿时长主要受句子长度 [25] 与性别因素和语言水平交互作用 [23] 的影响。在延长频率和韵律组块方面,二语习得者则受到句法结构和句子长度的交互作用的影响 [25] 。
此外,张林军借助语音编辑和合成技术,发现韵律和音段信息对于汉语二语口音感知和言语可懂度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别,也说明汉语二语口音强弱和言语可懂度并非简单的对应关系 [26] 。
3.3.2. 口语词汇研究
汉语二语口语词汇习得关注到了词汇习得的丰富性、复杂性、流利性、准确性。丁安琪、肖潇发现,意大利学习者口语词汇流利性、复杂性和准确性都有显著提高,多样性没有显著变化 [27] 。刘瑜基于认知假说的理论基础,认为不同文本类型和交际方式所输出的词汇在词汇多样性和词汇难度上都有显著差异 [28] 。曹贤文、田鑫发现任务构思条件在词汇变化度方面影响较为显著,同时对口语表达质量也有比较明显的影响;两种任务构思条件下学习者的口语产出长度、词汇准确性和口语表达质量均有显著提高 [29] 。
关于口语词汇习得的影响因素,梁珊珊等从母语正负迁移的角度,考察归纳了韩国学生习得“所以”时的语义偏误和语法偏误,发现学习难度在语法方面和语法凸显度有关,在语义方面除了和两种语言的对应关系相关以外,还要考虑母语同一形式所表达的不同语义之间的语义关联度,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以及母语语法参与程度等因素 [30] 。
3.3.3. 口语语篇研究
该领域的研究主要是针对韩国学生叙述性口语语篇逻辑连接习得情况的调查,研究发现,在连接语篇时,韩国学生多用连词,频率最高的是“所以、但是、然后”,频率与具体用法跟汉语母语者明显不同;到高级阶段后,韩国学生“所以、但是”频率降低,“就”频率上升,但仍跟汉语母语者有显著区别 [31] 。
4. 研究展望
4.1. 加强汉语二语口语习得整体研究
关于汉语二语口语习得的研究整体上较少。从研究数量上来看,近年来虽有上升的趋势,但总量仍然较少,相较于国内对英语口语的习得研究,汉语二语口语习得研究亟需加强。从研究主题上看来,汉语二语口语习得研究还比较狭窄,对习得偏误研究、习得策略研究、口语的发展模式等方面需要系统加强。此外,国内对口语的整体研究多为教学法研究、教材研究,从学习者的角度讨论口语发展的研究较少,即需要加强汉语二语口语习得理论的探索和归纳。
4.2. 丰富汉语二语口语习得的研究视角
近年来,学者们多习惯从不同视角对某一研究主题进行分析,汉语二语口语也应如此,从而探索影响汉语二语口语习得的多方面因素。从已有研究也可以看出,学者们选择的视角不同,考察的影响因素也随之发生变化,为汉语二语习得者在口语发展上提供了参考性意见。
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也需要不断扩大。目前较多地集中在了美国、韩国、意大利等,这与汉语二语习得者的实际情况不符,对处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一线汉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充分地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汉语二语习得者的主体因素、习得特征、认知风格和习得策略等,才能更好地塑造汉语二语习得的相关理论。
在研究方法上,要不断测试研发汉语二语口语的测量标准及方法,在对英语口语习得测量方法的使用中,要充分考虑汉语的特点,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使结论更可靠。
4.3. 均衡汉语二语口语习得不同维度、不同方面的研究
从已梳理的研究来看,汉语二语口语习得三个维度的研究不均衡。除部分文章对三个维度同时进行研究以外,多数为对单个维度的研究,没有对口语准确度的研究。将三个维度同时研究和对单个维度进行研究的文章进行比较会发现,很多影响因素会同时对三个维度产生影响,单个维度的研究很难对各影响因素的特点较好地把握。
同样,目前对汉语二语口语习得的研究集中在韵律和词汇方面,对语篇的研究较少,同时,对口语语音的其他方面,口语语法方面还亟需加强。口语的整体发展应该是综合性的发展,语音中除过韵律以外的元音、辅音等,口语语法的运用都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5. 结语
本次研究的文献梳理集中在了少数期刊上,对汉语二语口语习得研究的全貌描写还存在局限性。在梳理了国内四种汉语类专业期刊2013~2022年汉语二语口语习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现阶段研究成果的特点总结如下:
第一,研究整体呈上升趋势,重视度提高。
第二,研究视角多样化。多数学者从不同的理论和方法出发,对汉语二语口语习得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开始关注到习得者的主体因素和母语差异。
第三,研究内容丰富。既有对汉语二语口语整体发展的研究,还有从不同维度和不同方面对汉语二语口语习得的讨论。
同时,对该领域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总结,从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等多方面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出新的展望。
总之,汉语二语口语习得一直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从量的角度还是研究领域的广泛度,与英语口语习得相较而言,汉语二语口语习得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需要后来者不断开拓。
基金项目
2021年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社科类) (研究生类)“布朗语儿童普通话声调习得研究”(项目编号:2022Y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