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效性思考
Reflections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Double Reduction” in Promo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摘要: 基础教育阶段教育发展存在不足是“双减”实施的重要原因,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复杂的过程,但在这一过程中“双减”通过课内和课外双重减负的措施给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实现的可能性,二者在理论和方法方面实现了互补,从而使“双减”在实践过程中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在“双减”实施过程中为避免出现减负主体缺失、无质量减负等问题,应使“双减”在加强学校主阵地作用、教师主体作用和家校合作全域育人等方面来保证“双减”的有效展开,进而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Abstract: The lack of development in basic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double reducti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basic education is a complex process; but in this process, “double reduction” provides the possibility to realiz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through the measures of both in-class and out-of-class burden reduction, and the two complement each other in theory and method; thus, the “double reduction” helps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practice. In order to avoid such problems as the lack of the main body of burden reduction and the lack of quality burden reduction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double reduction”, we should ensure the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double reduc-tion” in strengthening the role of the school as the main position, the teacher as the main body and the home-school cooperation, so as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文章引用:赵东霞. “双减”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效性思考[J]. 教育进展, 2023, 13(6): 3569-3573.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6566

1. 引言

全面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受到教育各界广泛关注,这是目前不断完善基础教育阶段发展的重要举措。基础教育阶段在为国家培养创新性人才中具有基础性作用,但目前基础教育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不足,总体来说即中小学生作业负担过重 [1] [2] ,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主要表现在教育的功利化过强,唯分数、唯升学的“短视化”现象明显,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及国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短视化教育不符合“立德树人”总体要求,最终会对国家创新型人才的培育产生负面效应。针对以上问题,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快实行“双减”政策,完善地方基础教育对国家所需人才培养以及个人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双减”与教育高质量发展相辅相成

2.1.“双减”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方法指导

教育高质量发展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自然而形成的一种选择,同时也是国家培养高质量人才、实现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当前我国教育在不断深化改革下,教育更逐渐趋于追求高质量、面向内涵式的发展。在这一现实背景下,摒弃当下存在的教育问题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随着唯分数、唯升学的功利化学习导向,通过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进行大量的机械化、“批量生产”式的教育,在给学生造成大量的课业负担的同时,使大部分学生没有时间思考自己的真正兴趣,只能机械的学习,完成学习任务,最终使学生疲于学习,疲于思考。这种思想上的惰性如果不在基础教育阶段予以杜绝,将会影响学生的大学学习,从而影响高校的大学生教育。当下高校教育由于学生独立思考意识弱所表现出的大多数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缺乏,不善于独立思考等问题已为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带来巨大阻力。此外、基础教育阶段的“唯分数”、“唯升学”的严重内卷 [3] ,本身也导致家长在子女教育中表现的更为焦躁,进而使一系列教育相关方都被卷入教育利益链条中来,产生畸形的教育生态。这种病态的教育现象,使社会资源造成大量的浪费,同时不利于整个教育体系的健康运转。“双减”政策的推行,正体现出国家对现今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一系列畸形现象的强有力回击,也体现出国家在破除教育中不断内卷的决心,作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方法指导“双减”的坚强有力推行必将为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提供实践动力。

2.2. 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双减”的价值归旨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规模已经达到历史高位。数据显示,“2021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1.4%。” [4] 随着我国教育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并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因此在当下创新驱动发展的大背景下,向教育高质量转变是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如果说以往的教育是注重速度和数量,那么教育高质量发展下就是向注重效益和质量上要成绩。所以,面对教育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在现今的畸形教育背景下,无法满足大量创新性人才的需求,也不利于学生思维健康发展。“双减”作为一种政策性的教育导向,在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双减”本身的目的就包含人的全面发展。教育高质量发展其本质即促进人的全面高质量发展,使教育从以往的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当下功利化教育模式本身所遵循的就是注重结果的简单教育培养模式,不注重人的更深层次,高质量发展,因而当下的内卷化教育与教育高质量发展所追求的本质背道而驰,从根本上说不符合教育高质量发展。“双减”作为一种为教育松绑的政策 [5] ,从其提出起就蕴含着与教育高质量发展本质相一致的教育理念,即使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真正实现人的实质自由的扩展。很难想象,在高负荷的学习中、无法拥有足够自由的时间去感受生命的活力的个体,在高质量的创造性上能够展现出更强的能力。所以,“双减”在实现学生课业压力的同时其本质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培养目标相一致,二者实现了价值归旨的统一。

3.“双减”的实质与价值内涵

3.1.“双减”:育人为本为实质

在批判教育学中,教育被认为是解放人的事业,教育不应只是从一点到另一点,而是将这两点有机的结合,体现出交互性。虽然当下教育从表面上表现出教授人知识的特点,但这种教育模式已经在不断追求物质利益的过程中逐渐功利化,不再更多体现育人的职能。这种情况正体现为把学生“物”化的过程,教育学生已经成为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某种教育目的的手段,将学生当作某种“物”化的存在,而这恰恰体现着压迫和规训,从本质上来说这已经不再是对人的教育而是对实现某种目的的对象之物的教育,从这一点体现出现今的教育已不能被完全意义上定义为以人为本的教育,而应被定义为为实现一定目的的教育工具。这中间偷换了学生这一主体身份,学生是独立个体的人,在教育中占据中心位置,但当下的教育往往忽视这一点,即教育的以人为本被忽视。“双减”的出台,从表面看,只是从课业方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解放了学生的课余时间,但从深层次看,“双减”在本质上即为满足以人为本的教育核心,通过对学生学习的减负,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能够乐于学习,使教育真正回到育人的层面中去。“双减”政策的出台在现实层面也表现为国家对过去一段时间一直存在的教育乱象的一种否定和批判。当教育中将唯分数、唯升学等现象认为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必然带来教育体系内部的内卷现象,而这也会更深层次的带来教育焦虑与不公平感,从而呈现教育培训行业欣欣向荣,家长苦不堪言的场景 [6] 。这种教育乱象不仅对教育行业的正常发展带来极大负面影响,同时不利于对学生的培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批判精神,有能力有担当的年轻人,因此教育还应回归到对人的培养中来,所以“双减”对培养人,实现育人为本具有重要的价值。

3.2.“双减”的价值内涵

首先,以“公平”为目标的价值追求。在繁重的课业负担压力下,学生无法完全自主的选择支配时间,无法从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双减”的推进可以使学生不再成为唯分数、唯升学的刷题机器,这可以使学生在支配业余时间中拥有充分平等的自主权和发展权。在教育公平目标的实现过程中还应做到尽最大限度关注到学生中的弱势群体。随着教育的不断内卷,校外各种层次的教育培训机构应运而生,与之而来的是教育的不平等。“双减”在大力规范教育培训市场的同时也增加了学校课后服务,这为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了可能,使学生减少因差异化的校外补课造成的教学内容不平等,从而影响学生学习动力的因素。其次,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价值指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所在,靠题海战术、填鸭式教学培养出的人才在知识获取的过程中同样失去了个人整体的全面发展,这并不符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突出强调发展,而发展表现为内在的前进运动,表现为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人的全面发展。“双减”的实施即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的机会,从而更有效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追求。

在正确认识“双减”价值内涵的基础上,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

首先,避免缺失人的减负。“双减”的目的是实现人的解放,因此在实际减负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人的需求,不能为了达到标准而“双减”,这就失去了对人本身的关注。因此在“双减”过程中要防止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将减少课量作为目标的本身,从而丧失“双减”中对人的关注方面。其次,避免无质量的减负。减负的目的是减掉重复、无用的学习和课业量,从而实现优化教育生态的目的。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一味追求政策目标的完成,为了达成目标而减负,最终导致无质量减负的出现。如果减负是以牺牲良好的教育质量为代价,那么这种减负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错误的,是要被抛弃的,所以避免跳入无质量减负的陷阱。

4. 有效“双减”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实践进路

4.1. 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双减”政策的出台即希望从基础教育阶段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与社会普遍存在的教育紧张现状,减轻教育家庭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为促进教育良性发展提供可能。在实现“双减”目标的过程中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具有非常重要的责任,起着促进教育良性发展,双减政策有效推进的重要作用。泸州市在以往的基础教育发展中虽积极倡导素质教育,但在唯分数、唯升学的教育内卷大环境下仍然存在着一些与其他地区相似的教育问题,所以强化学校在“双减”过程中的主阵地作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面对“双减”政策的实施,在积极跟进的过程中,泸州市在坚持以往有利的教育举措的过程中,还应该积极开拓创新,不断创造新的有利于“双减”目标实现的有效举措。在加强学校育人主阵地方面,首先应建立有效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在教育中更注重对人的过程性评价和教育,而不能在实际教学中再以唯分数、唯升学作为教育的唯一目标,改变教育评价体系,使教育过程更体现出教育的育人功能。其次,在教育评价体系的评价标准中重点关注“五育并举”、“五育融合”的理念指引,通过这一理念指引,不断提升教育考试、选拔过程的公平性。通过对学校育人主阵地在科学评价体系中的不断完善,形成科学的评价标准才能在学校层面助推教育的发展。

4.2. 凸显教师主体地位作用

教师在教育中一直处于至关重要的位置,教师是学生学习中知识的领航人,是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重要示范,对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这一点出发,“双减”政策能否落实好,最为关键的也在教师。因此,“双减”政策也提高了教师的职业要求,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更高。泸州市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高,在过去教师培养过程中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教师,但在“双减”政策下,需要做到让教师都具有更为优秀的品格以及过硬的专业本领,所以在这里更需要注重对教师主体的培育。首先,加强对教师核心素养的培育。在结合中央关于新时代教师的要求中,泸州市可在市域层面建立教师的核心素养保障机制,在县域层面要积极构筑教师核心素养的支持体系。通过由市到县的逐层的机制执行,以及教师个人不断增强自我学习意识,在实际教学中注重教师核心素养培育,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其次,教师应不断树立教育主体地位意识。教师是更好育人的重要主体,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站在知识的前沿,养成不断学习,刻苦钻研的工作学习习惯。在教学中不断增进教学能力,使个人成为理论知识扎实,教学技能优秀的教师。同时,在“双减”政策规定下,教师应积极发挥主体作用,改变以往的不良教育思路,应积极关注学生身心成长,在学生学习内容布置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出发,不增加无效作业的布置,减少学生课业压力。通过不断发挥教师主体作用以及提高教师核心素养的培育,使教师在教书育人中更加关注自身价值以及教育目标的实现。

4.3. 加强家校合作促进全域育人实现

“双减”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绝不是学校教育中可以全部实现的内容,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社会各个体系的协同配合才能够最终得以实现。学校教育在学校和老师的配合下可以传授给学生足够的知识,但是对知识的应用以及其他方面的获取需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基于此,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全域育人的最终实现意义重大。首先,学校方面要发挥其主体作用,学生以学习为主,为能够全面培养人,需要学校深切领会“双减”政策并积极践行,真正做到给学生减负,通过减少课业量,提质增效,使学生有更多空余时间来创造更多成长过程中的可能性。其次,在教育过程中应突出学生在其中的中心地位,要避免填鸭式教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工具,在教育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批判精神,在学习中养成探索的习惯,专注学生精神层面的成长,从而在学习中使学生更多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效率更高。第三,要将人文关怀投入到教育中去。“双减”政策的出台就是在给学生留出更多空白时间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在与家长的有效沟通中,在与社会成员的交往中可以弥补单纯学习文化知识的单一性的不足。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回归课堂,促进自我的发展。

5. 结语

教育高质量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同样在落实“双减”的过程中也仍然面临一系列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但是能够将二者有效结合,最终对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必然带来新的成就。

参考文献

[1] 胡扬洋. 基础教育“作业”观念重构论纲[J]. 教育科学研究, 2019(10): 47-52.
[2] 张抗抗, 杜静. 从管理到治理: 基础教育作业治理的内涵、框架与进路[J].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2021, 4(5): 98-107.
https://doi.org/10.13527/j.cnki.educ.sci.china.2021.05.011
[3] 刘海峰, 韦骅峰. 招生考试改革的鉴古知今——“唯分数”与“唯升学”问题的历史探究[J]. 教育研究, 2021, 42(5): 86-100.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203/t20220301_603262.html, 2022-05-16.
[5] 马陆亭, 郑雪文. “双减”: 旨在重塑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生态[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43(1): 79-90.
https://doi.org/10.14100/j.cnki.65-1039/g4.20211112.001
[6] 梁凯丽, 辛涛, 张琼元, 赵茜, 李刚, 张生. 落实“双减”与校外培训机构治理[J]. 中国远程教育, 2022(4): 27-35.
https://doi.org/10.13541/j.cnki.chinade.2022.04.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