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道德判断(Moral Judgment)是指个体通过自身已存在的道德概念和道德认识,对自己或他人行为采取评价的心理过程。道德判断是一种评价行为,而人在评价事物时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对事物的好恶感受、生理反应、趋避行为。其中趋避行为(Approach-Avoidance Behavior)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技能,趋近行为即朝向积极刺激,回避行为即躲避消极刺激(Elliot, 2008)。
以往的道德研究关注个体的道德发展对个体认识环境以及个体行为之间的影响,关注物理环境与道德判断之间的相互作用。随着具身认知(丁凤琴,王冬霞,2019;王汉林等,2020)的兴起,以身体洁净与厌恶(Schnall et al., 2008; Hill & Lapsley, 2009; 马惠霞等,2016;丁凤琴,孙逸舒,2020)、身体温度、身体动作(Chandler & Schwarz, 2009; Caruso & Gino, 2011; 宋慧萍,2015)、重量隐喻(谢子燊,2019)与道德判断为主的道趋避研究越来越多,范式主要包括操纵杆范式和模拟小人范式。在最早的趋避研究中(Solarz, 1960)采用就是操纵杆范式的刺激–匹配任务。基于此,本研究的第一个问题是:在面对道德或者不道德人物的时候,个体的道德判断与趋避行为是否一致。
浪漫爱情是个体在行为、认知以及情感上强烈渴望与特定他人建立和保持亲密关系的状态(Hatfield & Sprecher, 1986)。研究表明,人际关系的远近在趋避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个体对与自己亲近的人表现出明显的人际优势效应(Hornsey, 2003; 牛忠辉等,2010),更加关注和敏感(颜志雄等,2015),处于浪漫爱情中的个体的大脑会产生结构性的变化(Beauregard et al., 2001)。对于大学生来说,恋爱关系成为了主要的人际近距离关系之一,但以往研究多以青少年对于陌生人与亲人两个群体的道德判断的发展为主。基于此,本研究想要探讨引入关系线索后,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在无意识条件下,不管道德趋避是否一致,是不是像以往外显的研究一样,对社会近距离的对象表现出靠近的倾向?这个结果可能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对于“恋爱使人盲目”、“恋爱使人明智”两种观点人们各执一词。本研究欲在具身认知的框架下引入模拟小人任务范式,以研究恋爱大学生道德趋避的一致性。该研究探讨的是从进行道德判断到趋近–远离行为发生这一过程,而不是以往的探讨趋避行为对道德判断的影响的过程。
2. 研究一:道德判断中的趋避行为
2.1. 实验目的与假设
研究采用改进后的模拟小人任务,探究道德趋避行为的相容效应,假设为:个体更倾向于靠近道德人物,远离不道德人物。
2.2. 研究方法
2.2.1. 被试
根据GPower3.1.9计算被试量,在统计检验力1 − β = 0.95,α = 0.05,中等效应量f2 = 0.25时,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样本量为36。被试来自某高校大学生61名(女生31名),平均年龄为20.7 ± 1.17岁。所有被试均为右利手,裸眼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实验结束后给予一定的报酬。
2.2.2. 研究工具
E-prime2.0心理学实验编程软件。
2.2.3. 实验材料
词汇采用鲁忠义等人(2017)使用的汉语道德相关词汇,包括表征道德、不道德的词汇各20个,道德效价均值分别为M = 2.74、M = −2.88。简笔画小人图像三张,词汇呈现在小人身上,如图1所示。

Figure 1. Diagram of three different poses of manikin
图1. 三种不同姿势的模拟小人图像
2.2.4. 实验设计与程序
采用2 (词汇类别:道德vs.不道德) × 2 (反应类别:靠近vs.远离)的被试内设计。所有被试在安静环境中独立参与实验。屏幕两侧随机呈现一个代表被试的模拟小人图像,800毫秒后,中央出现第二个小人图像,呈现在该小人身上的词汇形容其道德品质。被试需要对词汇类别做出判断,并通过按键操纵代表自己的小人移动(靠近或者远离中间小人)。实验操纵包括道德–靠近、不道德–远离、道德–远离、不道德–靠近4种,分为道德趋避一致和不一致两个部分。每部分均包括16个试次的预实验和80个试次的正式实验。实验流程见图2。
2.3. 实验结果
使用SPSS26.0进行数据分析,剔除正确率低于85%及反应时在正负3个标准差范围之外的数据,共计57份有效数据被纳入。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反应类别的主效应显著,F(1,56) = 15.43,p < 0.001,η2 = 0.22,远离条件下的反应时(756 ms)显著慢于靠近情况下的反应时(678 ms);词汇类别的主效应不显著,F(1,56) = 0.001,p = 0.978;两者的交互作用显著,F(1,56) = 13.13,p = 0.001,η2 = 0.19。简单效应分析结果表明,要求靠近中间小人的情况下,靠近道德小人的反应时(664 ms)显著快于靠近不道德小人的反应时(692 ms),Δ不道德–道德 = 28.06,p = 0.001,要求远离中间小人的情况下,远离不道德小人的反应时(742 ms)。

Figure 2. Flowchart of Study 1 experiment
图2. 研究一实验流程图
显著快于远离道德小人的反应时(771 ms),Δ道德–不道德 = 28.41,p = 0.020。中间小人的词汇表征是道德时,靠近道德小人的反应时(664 ms)著快于远离道德小人的反应时(771 ms),Δ远离–靠近 = 106.38,p < 0.001;中间小人的词汇表征是不道德时,远离不道德小人的反应时(742 ms)显著快于靠近不道德小人的反应时(692 ms),Δ远离–靠近 = 49.91,p = 0.030。
2.4. 讨论
模拟小人范式曾用于评估编码理论和动机理论如何作用于刺激效价的研究中,该研究提出如果刺激与效价是匹配的,则反应的时间会显著低于不匹配的刺激与效价(Krieglmeyer et al., 2010)。相容效应即个体趋近积极刺激、回避消极刺激比趋近消极刺激、回避积极刺激的速度更快(郑健等,2013)。从结果看,个体对他人道德的认知会显著影响趋避行为,相容效应得以验证,且与日常生活的认知与行为习惯相符。此外,结果表明靠近反应的反应时显著快于远离反应的反应时,这同以往研究一致:在没有明显好恶倾向的条件下,个体会倾向于做出靠近行为(Sedikides et al., 2004; Diener et al., 2015)。
然而,以上的解释具有局限性。个体在对其他个体进行道德判断的时候,行为不是唯一的权衡因素,也会考虑认知对象的体型大小(李靖阳,2017)、评判的环境背景、认知对象当时的情绪表达、认知对象与自己的心理距离、社会距离等等。因此,实验2将加入关系线索(代表着不同的心理距离),探讨道德趋避行为一致条件下,恋爱关系对反应倾向的影响。
3. 实验二:恋爱大学生的道德趋避一致行为
3.1. 实验目的与假设
实验2在实验1的基础上保留道德趋避一致性的反应,同时引入恋爱状态和关系线索。实验假设:道德趋避一致条件下,个体对恋人/未来恋人而不是陌生人的反应更快。
3.2. 研究方法
3.2.1. 被试
根据GPower3.1.9计算被试量,在统计检验力1 − β = 0.95,α = 0.05,中等效应量f2 = 0.25时,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样本量为36。被试同实验1,分为单身组和恋爱组。恋爱组平均恋爱时长为19.3 ± 13.9月;没有谈过恋爱或者与上段恋爱经历相隔超过6个月的被划分为单身组。
3.2.2. 实验设计与程序
实验材料同实验1。实验采用2 (恋爱状态:恋爱中vs.单身) × 2 (关系类别:恋人或者未来的恋人vs.陌生人) × 2 (道德趋避一致类型:道德–靠近vs.不道德–远离)的混合实验设计。实验程序在实验1的基础上保留道德趋避一致性的反应,增加持续500毫秒的关系线索提示,同时对应线索词汇呈现在第二个模拟小人身上。正式实验流程如图3所示。

Figure 3. Flowchart of Study 2 experiment
图3. 研究二实验流程图
3.3. 实验结果
数据筛选同实验1,共有59份数据纳入分析。三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见表1)表明,道德趋避一致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57) = 9.98,p = 0.003,η2 = 0.15,道德–靠近条件下的反应时(665 ms)显著快于不道德–远离情况下的反应时(701 ms);恋爱状态、关系类别与道德趋避一致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F(1,57) = 5.26,p = 0.025,η2 = 0.09。关系类别的主效应不显著;两两交互均不显著,ps > 0.05。
简单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当被试处于单身状态且提示中间的小人是陌生人时,道德–靠近(i)的反应时(679 ms)显著快于不道德–远离(j)的反应时(722 ms),Δj-i = 42.70,p = 0.028,但提示是未来的恋人的时候反应时却没有显著差异,p > 0.05;当被试处于恋爱状态且提示中间的小人是被试的男/女朋友时,道德–靠近的反应时(631 ms)显著快于不道德–远离的反应时(699 ms),Δj-i = 68.04,p = 0.002,但提示是陌生人时反应时却没有显著差异,p > 0.05,其它情况下均不显著,ps>0.05。

Table 1.Three-factor repeated measures ANOVA table for Study 2
表1.研究2的三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
注:***表示p < 0.001,**表示p < 0.01,*表示p < 0.05 (下同)。
3.4. 讨论
以往关于社会距离对道德判断的研究大都以亲人和陌生人的对照(颜志雄等,2015)为主,也有研究将恋爱关系作为近社会距离关系进行研究(袁杰等,2013)。从结果来看,在道德趋避一致条件下,单身被试在道德–靠近情况下,并没有倾向于陌生人或者未来恋人,在不道德–远离情况下也是如此;恋爱被试也没有倾向于陌生人或者恋人之间的任何一个,假设不成立。双加工模型认为,道德趋避反应是无意识的自动化反应与意识的评价推理相结合的结果,但在模拟小人任务中,并没有要求被试注视关系线索的预实验,因此无意识的自动化反应占反应结果的比例更大,对关系线索的意识加工的过程不足以影响实验结果;从情绪理论来看,可能是被试面对不同社会距离的对象时产生的情绪与随后的趋避反应引起的情绪达到了平衡,因此并无差异;从动机理论来看,被试对社会不同距离对象进行了不同效价的反应,而该反应与趋避反应也达到了平衡,因此结果并无差异。
实验2的结果表明,道德–靠近条件下的反应显著快于不道德–远离情况下的反应,这与实验1的结果一致。单身个体面对陌生人时,道德–靠近的反应比不道德–远离的反应更快;恋爱个体面对恋人时,同样也是道德–靠近的反应更快,与此不同的是,单身个体面对未来恋人时,两种反应却没有明显差异;恋爱个体面对陌生人时同样无显著差异。从动机的观点来看,可能是因为被试在关系线索呈现之后先对关系对象的效价进行无意识处理,而不同的个体之间的处理存在差异,从而影响词汇呈现之后的趋避反应。
从评估编码理论(Krieglmeyer et al., 2010)的观点看来,实验2研究的是刺激效价一致下的趋避反应,仍需要探究刺激效价不一致下的情况。因此,实验3探究道德趋避的不一致行为。
4. 实验三:恋爱大学生的道德趋避不一致行为
4.1. 实验目的与假设
实验3在实验2的基础上探究道德趋避不一致的行为。假设如下:道德趋避不一致条件下,个体对恋人/未来恋人而不是陌生人的反应更快。
4.2. 研究方法
4.2.1. 被试
同实验2。
4.2.2. 实验设计与程序
采用2 × 2 × 2的混合实验设计。实验3的程序在实验2程序的基础上将道德–靠近、不道德–远离的匹配要求改为道德–远离、不道德–靠近,其它同实验2。
4.3. 实验结果
筛选流程同实验2,共有59份数据纳入分析。三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见表2)表明,道德趋避不一致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57) = 25.29,p < 0.01,η2 = 0.31,道德–远离条件下的反应时(745 ms)显著慢于不道德–靠近情况下的反应时(679 ms);关系类别的主效应显著,F(1,57) = 6.95,p < 0.05,η2 = 0.11,相比于提示中间小人是陌生人(723 ms),当提示中间的小人的是恋人时(701 ms),反应时更快。道德趋避不一致类型与恋爱状态的交互作用、关系类别与恋爱状态的交互作用、三者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ps > 0.05。
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简单效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当被试处于单身状态且提示中间的小人是陌生人时,道德–远离(i)的反应时(758 ms)显著慢于不道德–靠近(j)的反应时(677 ms),Δi-j = 80.59,p = 0.003,但提示是未来的恋人的时候反应时却没有显著差异,p > 0.05;当被试处于恋爱状态且提示中间的小人是陌生人时,道德–远离的反应时(767 ms)显著慢于不道德–靠近的反应时(692 ms),Δi-j = 75.28,p = 0.007,当被试处于恋爱状态且提示中间的小人是被试的男/女朋友时,道德–远离的反应时(742 ms)显著慢于不道德–靠近的反应时(661 ms),Δi-j = 81.12,p < 0.001。当被试处于单身状态且要求被试进行道德–远离反应的时候,相比于被告知中间小人是陌生人(758 ms),是被试未来恋人的时候(714 ms)反应时更快,Δi-j = 43.67,p = 0.031,当进行不道德–靠近反应的时候无显著差异,p > 0.05。其它情况下均不显著,ps > 0.05。

Table 2. Three-factor repeated measures ANOVA table for Study 3
表2. 研究3的三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
4.4. 讨论
结果表明,相比于面对陌生人,当面对恋爱被试现在的恋人或者单身被试未来的恋人时,无论是道德–远离反应还是不道德–靠近反应都会更快,本研究假设成立。
关于道德–远离反应,从双加工模型来看,在道德趋避不一致的条件下,被试需要做出与无意识中不一致的反应,耗费更多的意识资源,增加了对认知对象的意识加工。以往研究表明,个体是倾向于靠近近距离对象而不是远距离对象的,因此个体对近距离对象也就是恋人/未来的恋人的反应更快;从情绪理论来看,道德趋避的不一致冲突使个体更加关注刺激本身,而近距离对象往往意味着积极情绪的诱发,个体是更加倾向于接近积极情绪的,所以个体对近距离对象的反应更快。
不道德–靠近情况下的反应时显著快于道德–远离条件下的反应时。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单身被试或者恋爱被试面对陌生人时不道德–靠近的反应更快;恋爱被试面对恋人时,不道德–靠近的反应也更快。以上均表明在没有好恶倾向的条件下,个体倾向靠近而不是远离行为。与此不同的是,单身被试面对未来恋人时,靠近与远离反应并没有明显倾向。在刺激效价不一致的实验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冲突。从进化论的观点来看,生物体习惯于趋利避害,而不是趋害避利,但事实上研究3只涉及概念上的好坏,而对被试本身并没有带来任何实际的好处和坏处。
5. 总讨论
本研究采用改进后的模拟小人范式,探究了恋爱大学生的道德趋避。结果表明,个体更倾向于接近道德个体而远离不道德个体;在道德趋避不一致的反应类型中,研究发现无论是恋爱还是单身大学生,相比陌生人,面对自己的恋人或未来的恋人时,即使刺激和效价不一致,靠近或者远离反应都会更快。
研究发现,无论道德趋避是否一致,个体对靠近的反应都快于对远离的反应,即个体倾向于靠近而不是远离,从进化论的观念来看,与他人保持联系更有利于生存。此外,在评估道德词汇与趋避行为时,趋避行为的效价高于道德词汇的效价,具体表现为实验1中道德词汇与不道德词汇的反应时无显著差异,且实验3中道德趋避不一致条件下个体仍然是靠近(匹配不道德)的反应比远离(匹配道德)的反应更快,而不是道德(匹配远离)的反应比不道德(匹配靠近)的更快。
本研究的假设并未完全得到证实。人们常说“恋爱使人盲目”,又说恋爱使人成长和理智,无论如何,个体与恋爱对象的心理距离是大于与陌生人的心理距离的(王圣,莫雷,2017)。基于此提出恋爱被试会对恋爱对象的道德行为和不道德行为都更加靠近的假设。但实验2的结果表明并没有差异,即道德趋避一致性反应下认知对象与个体的心理距离并不会影响个体的趋避行为,但在道德趋避不一致性的反应中发现了个体对于恋人/未来的恋人的倾向,无论是靠近还是远离,反应都会更快。这与王伟伟(2014)的结果是一致的,即个体对亲密他人不道德行为的评价更加道德,但对于道德行为的评价却没有明显差异。可能的解释是在不一致条件下,被试分配更多的注意给自己的恋人。
除了双因素模型理论、情绪理论与动机理论,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探讨。解释水平理论(Liberman & Trope, 1998)认为个体本身以及其所要感知的事物之间的心理距离影响了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据此,则本研究涉及了很多不可控因素,例如个体之间的差异,个体对所要感知事物的差异。Rai和Fiske (2011)提出了道德人际关系调节理论(moral relationships regulation theory),认为道德与特定的社会关系是分不开的,特定情景中的人际关系结构和与之相对应道德动机决定了个体最终的道德行为,即人际关系并不是决定道德行为的唯一因素,还包括特定环境、个体动机等因素。此外,从心理距离中社会距离的概念来看,单身被试对于未来恋人的心理距离是不等同于恋爱被试对于恋人的心理距离的,但差异如何目前尚不清楚,仍需要进一步探讨。
6. 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加入了恋爱关系这一不同于亲人的社会近距离关系探讨道德趋避,但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首先,可能存在练习效应,且没有控制个体道德认知的差异。其次,在实验设计上,虽然改进后的模拟小人范式消除了垂直空间隐喻(王锃,鲁忠义,2013;鲁忠义等,2017)的影响,但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自古存在“左尊右卑”等“以左为上,以右为下”的思想,那么会不会也存在平行空间的左右隐喻呢?今后可从以下几个角度继续进行研究:在实验设计上,相比于文字线索提示,直接展示名字或者图片会更具生态效度;其次,可考虑对不同亲密程度进行探讨,或将性别、情绪等的影响纳入考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