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外语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对于学生来讲,它不仅是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思维、分析和推理能力的关键环节。通过写作,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想法、观点和研究成果进行表达,提高表达能力,锻炼创造性思维。英语跨文化写作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还需要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以及了解文化差异对语言表达的影响。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始于西方哲学理念,德国著名哲学家胡塞尔(Husserl)将其发扬,该概念认为“认识主体之间的共识或知识的普遍性的根据是人的‘统觉’‘同感’‘移情’等能力” [1] 。舒茨(Schütz)和哈贝马斯(Habermas)也关注过主体间性,前者重视语言沟通作用,后者注重实践的作用 [2] 。随着主体间性在文学领域的不断运用,近年来逐渐被学者应用到教学领域,为当前教学改革背景下的外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范式 [3]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大学英语跨文化写作教学中的主体间性,分析主体因素对英语跨文化写作的影响,并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为跨文化交际写作教学提供参考。
2. 主体间性与跨文化写作教学
跨文化写作作为外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涉及文化教学。现行的教学模式经历了以“教师为主体”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凸显了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主体位置。在学生不能完全胜任主体地位的情况下,有学者提出“双主体”模式,导致了教学主客体含混不清与教学无序的现状,因此主体间性提供了另外一个视角 [1] 。随着研究深入,主体间性被定义为协调个人参与社会文化活动的过程,而不是个人行动与对方的对应关系 [4] 。跨文化写作过程涉及到多个主体之间的交互和沟通,使得主体间性和跨文化写作有了契合点。因此明确跨文化写作中主体间的相互关系和角色,对于有效的教学策略探索有着积极意义。
2.1. 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主体间性
对胡塞尔来说,主体间性不仅仅是共同或相互理解,它也承认在“他者”(other)所在的地方存在着可能性 [5] 。教师在学生看来是“他者”,学生在教师看来也是“他者”,而这种“他者性”(otherness)可以通过主体间性来达到相互理解。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主体间性,由学生和教师基于师生关系在跨文化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所构建。课堂上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积极关系,以努力获得彼此的信任和尊重。与学生建立积极的关系,承认学生的可能性,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更好的表现,同时也使教师的课堂成为一个安全、受欢迎的环境 [6] 。教师在写作课堂的作用是教授学生英语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进行跨文化写作,培养写作能力。而学生则是跨文化写作学习的主体,需要学习英语知识和技能,并将其应用到跨文化写作中去。主体间的师生关系状态是平等的、公共的 [7] 。同一空间近距离便可以构建的主体间性,能够使教师明确期望并为学生提供有建设性的反馈,可以帮助建立相互理解和认同的必要条件,以便实现有效沟通 [8] 。
2.2. 文化差异的主体间性
“社会世界主体间性的复杂性在于:每一个层面都既是主体间性的实现形式,又是主体间性的固化与制约” [9] 。学生的主体间性和跨文化性质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10] 。文化差异也存在主体间性,跨文化写作需要面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包括语言、社会习惯、价值观、信仰等方面,这些差异可能会影响到跨文化写作的质量和效果,学生与教师的相互作用形成跨文化写作的教与学,但是会因为母语文化与目标语文化之间的差异,制约教学的状态和实现形式。事实上这种文化差异也形成了“自我”和“他者”的关系。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和教师,通常会对语言和文化差异产生不同的认知和理解,也可以称之为前设(pre-assumption)。这可能会影响学生如何理解写作任务和教师的反馈,同时也会影响教师如何教授英语写作技能和知识。文化差异可能会导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误解和沟通障碍。例如,直接表达意见可能被认为是不礼貌或冒犯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能不愿意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的意见或观点,或者可能会避免向教师寻求帮助或反馈。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文化背景,尊重学生的差异,并提供文化敏感(cultural sensitivity)的反馈,以帮助学生克服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障碍。
另一方面,文化差异也可能提供有价值的机会 [11] 。对教师来说,教师可以利用文化差异来创造一种有益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分享各自的文化背景和经验,并探索如何将这些经验应用到英语写作中。这种方法有助于鼓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英语写作能力。因此,大学英语跨文化写作教学中,学生和教师都需要学习和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2.3. 学科和领域的主体间性
研究主体间性需要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y)、多学科(polydisciplinary)和跨领域(transdisciplinary)的研究。这个概念根据学科的不同而不同,但它又融合了其他学科 [12] 。跨文化写作其实涉及到不同学科和领域之间的交叉。在英语写作中,不同的学科和领域有不同的语言习惯和规范,因此需要特定的写作技巧和策略。例如,在医学领域的英语写作中,需要了解医学专业术语和用语的规范使用方法,以及科学论文的写作结构和风格等。而在商务领域的英语写作中,则需要掌握商业用语、商务写作格式和常用的商务词汇等。因此,不同领域的主体间性关系也需要特定的教学策略来应对。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在英语写作中需要面对不同学科和领域的写作任务,这就需要理解和适应不同学科和领域的主体间性关系。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需要考虑学科和领域的主体间性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不同的学科和领域要求,发挥师生的主体间性,体现出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13] 。例如,在商务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实例教学、案例教学和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商务领域的写作要求和规范。在医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医学专业词汇、医学论文写作结构和规范,以及科学研究方法等,以提高学生在医学领域英语写作的水平。因此,了解学科和领域的主体间性差异,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策略,对于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水平和应对不同学科和领域的写作任务都具有重要意义。
2.4. 个体和群体的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表明人与人之间“共有理解”(shared understandings),这种“共有”不是指个人拥有相似的理解,而是指他们在一个共同的世界里有效地参与到一个共同的意义创造话语中 [14] 。因此,英语跨文化写作教学中,还需要关注个体和群体的主体间性。可以将个体和群体的主体间性理解为,个体在跨文化写作中所处的文化背景和群体中的交际行为产生的对客体的共同交互认识行为。学生需要在个人层面上努力提高自己的英语写作能力,同时也需要与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交流和合作。由于主体间性是通过互动表现出来的 [15] ,因此,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主体间性是跨文化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构建因素。
3. 主体间性视域下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策略建议
基于前文分析,本文从主体间性视域下的大学英语跨文化写作提出以下四方面的教学策略建议。
3.1. 建立良性的主体间性师生关系
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文化背景,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以及建立学生和教师之间更加平等的关系。同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互相尊重和欣赏彼此的文化差异,并提供适当的跨文化交际培训。通过对学生的写作进行及时反馈和指导,及时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写作问题和不足,从而能够及时改进和提高。写作反馈和指导可以通过批改作业、口头反馈、写作会议等方式实现,让学生得到真实有效的帮助,提高写作能力。学生在写作方面存在各种不同的问题和难点,因此教师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需要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和指导。
3.2. 鼓励主体间的课堂互动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建立“学而优则导”的学生导师制,带动学习氛围,在课堂上或写作小组中,鼓励学生彼此分享和讨论彼此的写作。教师可以设立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经验,互相交流反馈和建议。这种互动有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和理解,也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写作需求。教师在反馈和指导中应该具体、明确,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写作问题和改进方向。例如,教师可以使用具体的语言例句来指出学生的语法或表达问题,或者提供针对性的建议来改进学生的写作结构或逻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主体间的互动中学会自我反思和评估自己的写作,而不是完全依赖教师的反馈和指导。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课堂互动可以通过讨论、问答、小组合作等形式进行,通过互动让学生发现语言中的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写作水平,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写作,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写作能力。创新性写作可以通过创意写作、游戏式写作等方式实现,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写作实践,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3.3. 强化主体间性跨文化意识培养
在主体间性视域下的英语写作教学中,强化跨文化意识也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外语学习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它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互动。强化跨文化意识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尊重和理解他人的观点,从而更好地进行英语写作交流。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社会制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信息。教师可以通过提供有关文化背景和实际案例的教材、引导学生进行跨文化讨论和研究等方式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或者对比中国文化和其他文化,增强学生对跨文化的理解。其次,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掌握跨文化交际技能,例如如何处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习惯、礼仪和表达方式等。教师可以通过模拟情境、提供实践机会、分析实际写作案例等方式来帮助学生掌握这些技能。最后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跨文化交流,例如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进行海外交流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更好地进行英语写作交流。
3.4. 推进主体间性下的跨学科教学
在主体间性视域下,英语写作教学应该推进跨学科教学,将英语写作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跨学科综合能力。主体间性视角认为知识是在社会互动中建构的,因此跨学科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跨学科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思维和知识背景,促进学生对写作话题的深度思考和理解。教师可以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合作,共同探讨如何将其他学科的知识融入到英语写作中。例如,英语写作教师可以与历史、社会学等学科的教师合作,将这些学科中的知识融入到英语写作中,例如写一篇历史事件的研究报告。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同学科的文献资料,引导学生探究不同学科对于同一话题的看法和理解。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学科的文献,让学生探讨同一话题在不同学科中的不同视角和研究方法。教师可以设计跨学科的写作任务,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积累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篇科技发展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的研究报告,要求学生从科学、环境保护、社会经济等多个角度进行探究和分析。
4. 结论
本文从主体间性视域出发,探讨了大学英语跨文化写作能力的重要性,从学生与教师、文化差异、学科和领域、个体和群体四个方面论述了在跨文化写作过程中涉及到的主体间性相互关系。本文也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通过主体间性师生互动和课堂互动等方式,注重语言知识的应用和写作反馈和指导,同时推进跨学科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跨学科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自信、语言交际能力、创造力。为了进一步深入探讨主体间性在跨文化写作中的应用,未来的研究可以采用更加全面的研究方法,如大样本调查和实验研究,以更好地评估主体间性对于跨文化写作表现的影响。同时,我们也应该在英语教育中加强主体间性的教学和应用,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基金项目
2021年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青年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1C050;茅台学院2021年度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大学英语》建设项目,项目编号:mykc2021003;贵州省2022年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大学英语》建设项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