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源于各族人民长期生产生活实践的创造积累,是中华民族文明与智慧的结晶,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载体 [1] 。近年来非遗活化引起学界广泛关注。目前,“非遗 + 旅游”的整体发展态势良好,已成为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的重要路径。通过深入提炼非遗文化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挖掘其蕴含的经济价值,与旅游产业体系形成融合新业态,推动了非遗文化实现经济价值的同时实现其社会价值。
研学旅游又称“修学旅游”,狭义上指由学校组织、学生参与的,以学习知识、了解社会、培养人格为主要目的的校外考察活动;广义上是指以研究性、探究性学习为目的的专项旅游,是旅游者出于文化求知的需要开展的旅游活动 [2] 。研学旅游是利用活态文化进行育人的重要方式,也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路径和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有效策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强调;“加强农耕文化传承保护,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山西省晋中市后沟古村作为晋中市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之一,浓缩了黄土旱塬农耕文明的传统经典,是被誉为北方农耕文明活化石的“农耕桃源”。本文以山西省后沟古村为例,探索当前后沟古村的研学旅游开发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研学旅游开发对策,由点及面,助力古村落研学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 相关研究与实践进展
2.1. 非遗活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3] 。目前,学术界对非遗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保护与传承、乡村振兴、传承人的发展与活态传承这几个主题。其中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问题自2018年引起学界广泛关注。通过在中国知网搜索“非遗”并勾选活态传承的主要主题,发现相关文献发表数量从2017年的13篇增加到38篇,增幅达到192%,随后逐年增长,截至2022年总共达105篇。非遗活态传承的研究层次主要是数字化发展的应用研究与技术研究,对“非遗 + 旅游”融合发展的研究较少,相关文献共计21篇,占比3.98%。针对“非遗 + 旅游”的研究角度主要是非遗品牌塑造和产品设计,对旅游教育的研究较少,有较大研究空间。
2.2. 传统村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习总书记强调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在新型城镇化的日益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之下,传统村落的研究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在2014年6月的文章中就传统村落的定义给出如下观点:“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调查、遴选、评价、界定和制定保护发展措施来的村庄聚称为古村落或者乡土建筑。” [4] 我国学者关于传统村落的研究涵盖了传统村落的价值、公共空间、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空间分布特征、个体保护等领域《乡村振兴视域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并且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撑,有利于传统村落的良好发展。
2.3. 研学旅游
研学旅游是教育和旅游相结合的产物。相比于世界上的其他发达国家,例如美国、欧洲、日本以及韩国等,我国研学旅游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处于“由自发走向自觉,从小众走向大众的”过程。我国学者殷世东和张旭亚就新时代中小学研学旅游的内涵提出“新时代中小学研学旅游是一种基于旅游,让学生在旅游过程中,学会生存与生活,学会关爱与合作,学会学习、考察与探究,从而获得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 [5]
此外,我国学者还进一步探究了其学习机制和基本要素。例如陈莹盈等将研学旅游的解释框架分为三个阶段研学前、研学中与研学后从主客体角度进行阐释 [6] 。沈和江立足研学旅游的本质属性,构建研学旅游的要素体系,该要素体系包含研学方案、研学基地、研学教材、研学设施与研学项目 [7] 。研究的实施状况也是值得探讨的重点话题,其中包含了实施范例、课程建设、产品开发、技术平台建设与研学旅游的评价机制。
2.4. 研究评述
综上,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于研学旅游的研究呈阶段式研究,在2016年以前,研学旅游的研究较少,其内容多集中在研学旅游的政策推广与内涵界定等主题。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2016年至今,研究内容拓宽到研学旅游的理论基础、研学旅游的课程化构建,研学目的地特色产品开发,为研学旅游进一步的深化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以上研究从研究方法来看,多数停留在描述层面,研究方法较为单一。而且针对非遗活化与研学旅游相结合的研究内容在近十年中的研究中仅占到1.56%,非遗文化对于树立文化自信与坚定信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章采用实地调研与资料收集的研究方法从非遗活化的角度出发,探究山西省后沟古村的研学旅游开发现状。一方面研究方法更加多样化,提炼出具有典型意义的研学旅游开发与其发展模式,丰富实践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对于研学旅游与非遗活化的跨学科研究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讨。
3. 研究区域概况
如图1,后沟古村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东赵乡,总面积1.33平方公里,背靠太行山的要罗山脉,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地区。该地最高海拔为974米,最低海拔为907米,相对落差67米,地势高低起伏、沟壑纵横,形成了沟坡滩塬纵横交错的独特地貌。
后沟古村作为农耕文化的瑰宝历史悠久,1971年后沟古村出土了一方唐代大和六年的墓志,这表明后沟古村至今至少已有1200年的建村历史。后沟古村浓缩了黄土旱塬农耕文明的传统经典,保存了中国北方汉民族自给自足的传统文明,形成了该地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依山而建的窑洞院楼、宗法制度的宗族家社、信仰共生的神庙体系、因地制宜的排水系统,自己自足的手工作坊、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详见表1),是现代保存完整的中国古代农耕的活化石。
注:上图由本文作者使用Arc GIS地理信息制图软件制作后沟古村的全貌图。
Figure 1. Panorama of Hougou ancient village and important scenic spots
图1. 后沟古村全景图及重要景点图

Table 1. Composi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value in Hougou ancient village
表1. 后沟古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构成
2003年,后沟古村被中国民协确定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古村落调查保护示范基地”,有“中国古村落抢救工程第一村”之称。2005年对外开放以来,古村被联合国有关组织推荐为“中国最具旅游价值古村落”,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古村落代表作”“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最美村镇”等多项荣誉称号。2020年,古村被山西省文旅厅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基于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悠久的农耕文化,后沟古村成为首批晋中市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之一,积极发挥校外教育场所的育人功能,具备研究基于非遗活化视角古村落的研学旅游开发的重要条件,因此本文选取山西省后沟古村为案例地展开研究。
4. 后沟古村研学旅游开发现状分析
后沟古村研学基地作为首批晋中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遵循“实践育人、安全第一”的原则,依托后沟古村深厚的农耕文化资源,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在古村内建立了包含传统农耕体验、精美建筑文化、地道饮食文化、纯正自然文化等多系列、多元化的研学实践教育课程体系。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于传统农耕文化的理解,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后沟古村的客流量与知名度,为美丽乡村的建设释放了发展新动能。但是,在后沟古村研学旅游的开发与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以下问题。
4.1. 研学旅游群体与形式的有限性
后沟古村研学旅游开展过程中,绝大多数参与研学旅游的群体主要是中小学生,针对于大学生为主体的细分市场的研学旅游发展则明显不足。中国大学生市场互联网旅游第一品牌的学程旅游网总经理钟清华认为,大学生是我国新兴的庞大旅游群体,是万亿旅游市场的生力军 [8] 。研学基地中设置的体验项目有对饲养动物的喂食、体验耕地农活、了解农作物等,针对后沟古村本身的非遗文化了解项目较少,特色不够鲜明,对大学生群体缺乏吸引力,所以后沟古村无论是市场规模还是研学产品本身都还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
其次,后沟古村的研学旅游多以学校组织为主,家庭研学占比较少。而学校组织的研学旅游多以“春游”、“秋游”的方式进行,季节性明显,冬季后沟古村的研学旅游接待次数明显下降。
4.2. 研学课设计缺乏科学性
教育目标与价值导向既是研学旅游与一般旅游的本质区别,也是研学旅游课程构建的依据 [9] 。后沟古村根据其独有的地域特色,打造了十余门后沟古村研学实践课程,包含“耕读田间收获成长”、“播种希望不负暖阳”、“火红的晋中名片”、“舌尖上的乡愁后沟家宴”、“榆次老味道人圆饼香甜”等。
但是景区对研学旅行的开发缺乏系统的、科学的、高价值的课程设计。研学基地设计的项目也仅仅只有展现黄土旱塬的农耕文化这一主题,并不能完全展现后沟古村完整的非遗文化风貌。研学项目设计的单一性使得研学旅行的群体更多是浅层了解与体验非遗文化,没有基于古村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研学。
景区为研学旅游设计的具体的课程偏重于游玩,缺乏知识性与科学性,没有将“游”与“学”有机结合,针对提升研学者综合素质方面的内容偏少。没有对课程关联的基础学科、评价维度与课时做出明确的规定,容易引起研学旅游课程教育目标不够明确、内容深度不够、实施过程盲目性和随意性等较大的问题。
4.3. 研学旅游产品路线单一
研学旅游兴起和发展的步伐比较快,目前已经形成了一股热潮。针对不同内容的研学旅游,主要分为以下四大类别。一是教育教学型,主要包括名人故居、红色教育基地等。二是文化体验型,主要包括风俗习惯、村落文化等。三是知识普及性,主要包括历史文化遗产知识、天文地理知识等。四是探险拓展型,主要包括体育类、山地类、景观类的探险 [10] 。
后沟古村内有众多历史文化景点,包括四大古作坊、民俗景区、红色记忆馆等游览地点,可以帮助游客深入了解后沟古村深厚悠久的农耕文化、信仰文化、民俗文化、自然和生态文化,并且其特殊的自然地理地貌等都可以进行针对性的开发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但目前研学旅行仅仅以后沟古村景区内部建立的研学基地为基础,仅对几个单一景点的研学资源进行挖掘和聚焦,主要集中与农耕文化与民俗文化的开发,例如种植农作物、制作布老虎等,没有形成串联多个景点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研学旅游产品体系,缺乏对于后沟古村区域资源的整合性利用。这大大降低了景区其他非遗文化景点在研学活动中的教育作用,中小学生作为后沟古村研学旅行的主要游客群体能够通过研学基地获取到的后沟古村的历史文化有限。
4.4. 研学基地的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研学基地基础设施是否方便与完善,是研学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根据红色研学旅游基地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研学基地基础设施指标主要包含厕所卫生、休息环境、设施布置、引导服务、安全设施、安全标识 [11] 。后沟古村是典型的黄土丘陵地貌,景区内地势高低起伏,坡道众多,其中楼窑院与将军院等景点的阶梯对中小学生的安全防护不到位且未张贴明显的安全警告标识,存在着安全隐患。同时该研学基地的餐饮配套产业仍不完善。景区内仅有三家农家乐,菜品种类少,缺乏特色餐饮。更为严重的是,农家乐提供给游客的碗筷餐具、可饮用水等未完全按照要求的标准进行基本清洗与消毒杀菌,卫生环境亟待改善。
除此之外,景区总共占地面积1.33平方公里,游玩路程较长,但景区未设立公共休息设施,无法为该群体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使其身心得到放松。研学基地的主要群体中小学生体力较成年人相比不足,在研学旅游路线游览过程中,容易出现体力不支的问题,从而降低对后沟古村的研学旅游体验。
4.5. 研学旅游缺乏效果评估
研学旅行教育效果的考核评估,既是推行研学教育的应有环节,也是决定研学旅行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7] 。后沟古村作为研学基地一方面没有在实施研学旅行活动的过程中对学生参与此项活动建立综合性评价体系,这一评价体系的不完善或者缺乏,将直接导致无法通过对学生参与研学旅行的表现来综合评估学生是否达到了既定的教育目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是否得到提升 [12] 。另一方面,后沟古村未能建立自身科学的评价体与搭建意见反馈平台来获悉研学用户的真实感受,缺乏对于研学学生、带队老师、等相关者研学感受与研学建议的多维度了解。导致景区设计的项目会一定程度上的脱离参与主体的实际诉求,造成浅表的、形式化的研学旅行,会大大降低研学旅行本身对提高研学主体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缺失了提高研学基地质量的有效路径。
5. 后沟古村研学旅游开发对策
5.1. 融入非遗文化活化利用
“活化利用”是在遗产保护的基础上对非遗资源所进行的合理的开发利用,是在不破坏非遗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和利用遗产本身或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元素,从而释放非遗自身活力及文化价值的一种实践活动。非遗本身就是一种“活”的文化遗产,其生命力的核心在于其传承性与活态性 [13] 。后沟古村非遗的活化利用,应当在保留其作为遗产的核心价值的同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首先,可以开发出后沟古村非遗文化与现代生活相适应的衍生产品,只有设计开发出符合当前审美的产品才能赢得市场的认可。可基于吴必虎提出的RMP理论,将旅游资源(R)和旅游市场(M)作为辅助,在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分析基础上分析旅游产品,实现旅游资源最大限度的利用,达到旅游产品在市场上的主导作用 [14] 。例如设计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研学纪念产品,将建筑美学、饮食文化、自然地貌融入其中。通过物质载体体现非遗文化的核心内涵,同时增强研学群体的获得感和满足感。
其次,让非遗文化“活起来”,就必须将非遗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非遗文化展品不再是冰冷、缺乏感情面对观众,而是以讲故事的方式与游客互动起来 [15] ,例如在不同的场景下利用电子屏幕播放相对应的视频片段,在村史馆播放村史沿革,中国民间艺术剪纸展览厅播放剪纸技艺相关视频,四大古作坊播放相关制作手艺等等,在这种叙事的氛围内进行文化的交流与输出,身临其境、穿梭历史的视觉效果使得游客在愉悦的氛围内获得知识增长,引发人的主动思考,彰显文化自信 [15] 。
5.2. 创建研学旅行特色课程
研学旅行课程化是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的结果。只有通过课程化,选择科学合理的研学旅行内容,学生才能将学习的科学知识与鲜活的社会生活世界统一起来,将认知过程与社会生活体验联系起来,真正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保证其内容的科学性和学习方式的科学化 [16] 。研学基地应该遵循计划性、实践性、整合性、开放性、趣味性的原则 [17] ,与多方主体,例如学校教师、旅行社共同制定研学课程。在课程制定过程中充分发掘当地的资源特色并按照主题进行归类。主题模块相对应的课程应有科学合理的评价维度、课程实施载体、课程学时规定。同时课程设置不仅要包含自然人文赏析类课程,还要包括以研究课题为导向的探究类课程。规范化的研学课程能够充分提高研学主体的综合素质,激发其参与热情。此外,根据研学旅行的时间差异特征,中小学在暑假以及“五一”和“十一”两个节假日出行的概率最大,所以需要针对不同的季节设计符合时间长度和环境条件的研学课程 [18] 。
5.3. 建立特色研学旅游基地
建立研学基地应该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整合区域资源,打造具有独特标识的研学品牌。要避免旅游市场的产品出现同质化、形式化问题,构建有区域特色的研学产品体系,需要加强市场调研,掌握各年龄阶段的需求,细分古村落研学旅游市场 [19] 。在充分了解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对单一景点研学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聚焦,串联多个景点形成研学旅行线路,通过不同景点的组合,强化研学旅行主题,提升研学旅行体验效果 [20] 。后沟古村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淳朴传统的民俗文化、明走暗泄的排水系统、多姿多彩的古建筑文化、系统完善的宗教文化为积极探索具有本土特色的研学旅行奠定了资源优势。研学基地应将以上资源有机整合,进行古村红色文化、生态研学、科技研学等多维度开发,而不仅仅让研学旅游停留在对农耕文化的简单体验上。文化差异是诱发研学旅行动机的重要因素,建立特色研学基地不能忽视文化差异的重要性,而研学导师是构建文化吸引,消除文化障碍的关键。为了使外地游客的感受更加真实、信赖,亲切,更容易达到“沉浸式”融入效果,研学导师应着重从古村年轻乡贤、返乡大学生、离退休干部、村干部中选择培养,发挥地缘文化优势,为研学旅游者提供特色的研学导游服务 [19] 。
5.4. 加强古村落研学旅行管理
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应该充分体现其服务功能,构建起符合旅游者需求的服务功能体系,只有夯实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才能够更好地为旅游者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才能吸引旅游者前来旅游 [21] 。研学旅行基地建设应考虑硬件设施、软件设施、服务价值、满意度、情感价值、支付意愿和安全问题等因素 [22] 。后沟古村应加强研学基地及景区基础设施的建设。首先,在景区地形较为崎岖且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应该张贴明显的安全警告标识,提醒研学群体注意并设置符合安全规范的防护栏等安全保障设施。其次,对于景区内农家乐菜品以及卫生问题进行整改。农家乐可以主营融合非遗文化与地方特色的菜品与小吃。如菜品可以包含炖土鸡、农家有机蔬菜等,主食可以包括山西刀削面、栲栳栳特色面食。休闲小吃可包含酒枣、自晒果干、葵花子等。在推出以上菜品与零食小吃的同时,定时更新菜单,确保菜品种类的丰富度以及质量。同时,规范农家乐餐饮卫生环境,严格按照中国餐饮安全卫生标准执行。最后,在研学基地及景区设置合理数量的休息点,供游客及学生休息,放松心情,以获得更好的旅行体验。
5.5. 构建研学旅行评估体系
构建研学评估体系需要研学基地与研学主体双方共同构建一个反馈平台。一方面研学基地作为研学载体所在,需要从价值取向、目标、内容、途径、手段等方面对研学旅行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加强质量监控是研学旅行课程化建设的必要环节。为了保证研学旅行有效开展,必须加强监督评估,制订严格的考核方案,进行严格考核。在评价的过程中,坚持过程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 [16] ,关注学生主体的实践感悟,同时对于研学结果进行检测,从而得出研学过程实施对于研学主体的影响,观察其综合素质是否得到提升。另一方面,通过对研学主体的研学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将结果反馈给研学基地,研学基地针对这些具体问题进行调整,进一步优化活动设计,以促进研学旅行的有效开展。
6. 初步结论
研学旅行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传达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以非遗文化为特色的研学基地为顺利开展研学旅行提供了文化载体和活动空间。研学旅行的开发也为促进研学基地经济升级转型、文化传承利用、生态环境改善、居民增收致富、治理水平提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19] 。文章以后沟古村作为案例研究地,采用实地调研的方法收集资料,分析后沟古村研学旅行存在的实际问题,并基于问题提出后沟古村研学旅行开发对策,即融入非遗文化活化利用、创建研学旅行特色课程、建立特色旅游研学基地、加强古村落研学旅行管理、构建研学旅行评估体系。将非遗文化活化利用和研学旅行相结合,对研学基地提质促新,彰显古村风貌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后沟古村研学旅行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和科学的工作,本文的研究方法仅停留在实地调研资料收集层面,难以全面深入探究基于市场需求的研学旅行基地建设,因而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后续的研究中,可以将古村落研学产品作为核心,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利用详实的数据分析,从多方提供的信息中挖掘更多值得思考的角度,从而提高古村落研学旅行的可持续动态发展。
基金项目
天津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项目(旅游管理)资助(教育部教高厅函[2019] 46号)。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