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问题提出
“十三五”期间我国重点建设了197所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培养出大规模的技能人才,营造了皆可成才、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促进就业、改善民生作出了巨大贡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曾明确提到“要将应届初中毕业生有序分流到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原则上要按50%的比例引导应届初中毕业生向中等职业学校分流”。2022年5月1日起,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正式施行。修订后的职业教育法将对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然而,国家的需求并不等同于老百姓的需求,相比于国家积极推动职业教育发展,老百姓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则弱很多。3月1日教育部官网公布的《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中,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普通高中在校生2605.03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1311.81万人,普通高中在校生约为中职在校生人数两倍,职业教育出现矛盾趋势。矛盾趋势集中体现在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的国家决策和学生的“被动选择”之间的不协调矛盾、职业教育“十分重要”的宏观定位和事实上存在的“弱势教育”的不平衡矛盾、民众接受优质职业教育的美好愿望与职业教育自身发展不充分的矛盾。为何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之际,大众仍然倾向于选择就读普通教育?从国家需求与百姓需求之间的差异间,我们该如何认识职业教育?何种因素促使民众作出不同选择?选择背后有什么合理之处?
梳理文献可以发现,国内教育选择方面的研究日趋丰富与多元。然而,对于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选择意愿尚未形成定论。余秀兰将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探讨了人们的教育价值观及教育选择:人们普遍重视教育的价值,并且重视教育的内在价值胜过其外在工具价值;人们更愿意选择普通教育而非职业教育;人们越重视教育,就越倾向于选择普通教育,而且受教育水平在教育价值需求与教育类型选择意愿间起调节作用,受教育水平越高,两者的关系越强 [1] 。苏丽锋等人认为,接受普通高中教育是初中毕业生的首要选择,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的吸引力强于中等职业教育 [2] 。石鑫炯认为,高校大量扩招意味着更多的读大学的机会,引发了大部分初中毕业生首先选择重点高中或普通高中,甚至有的家庭不惜花高价给孩子“买”高中读的现象,而只有少数成绩较低的学生被迫无奈选择了接受中等职业教育 [3] 。种种现象表明,在面临职普教育选择前,人们似乎更愿意选择普通教育。那么如何增强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就成为当前我国中高等教育发展的着力点。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系统性文献综述法开展研究。与传统的文献综述相比,系统性文献综述能给予研究者更具参考意义的研究思路,从参考文献的选择、评估,到总结归纳,形成了一条相对完整的分析模式。研究者通过清晰可复制的检索技术和检索策略对相关文献进行检索、评估,然后根据研究问题或预先制定的标准进行文献筛选与甄别,进而精准掌握该研究主题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以解决特定的研究问题。系统性文献综述法的优势在于严谨、透明,包括清晰的研究问题、全面的检索策略、明确的文献标准、高质量的评估方法、综合的数据分析以及可靠的研究结果,能够有效克服传统研究方法的主观性、偏见性等问题。
2.2. 研究问题
本研究的目的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对义务教育后的选择意愿,包括接受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不再读书。在分析已有文献的基础上,为了解国内当前职业教育选择意愿实证研究情况,本研究确定了如下研究问题:(1) 义务教育后的学生选择职业教育的意愿高还是低?(2) 影响职业教育选择意愿高低的因素有哪些?
2.3. 样本获取
(1) 为有效获取国内近二十年职业教育升学意愿的高质量实证研究文献,首先,本研究选定的数据库为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鉴于国内大多文献数据库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重复,为了防止重复检索,简化检索程序,本文将检索范围限定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数据库。其次,使用数据库的高级检索功能,限定文献来源为“期刊”,通过学术讨论确定以“教育选择意愿”、“分流意向”、“升学意向”、“职业教育选择”为关键词进行主题精确检索。同时职业教育选择的历史性和时代性变化特质是广大学者的共识,为了分析更贴近当代职业教育选择,且考虑到文献的可及性问题,将检索发表时间限定为1996年至2022年,之所以选择这个时间段是因为:其一,《职业教育法》于1996年公布实施,在过去的26年中,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在支持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二,2022年5月1日,新《职业教育法》开始施行,这是《职业教育法》自1996年颁布施行以来的首次大修,首次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学界对于职业教育的研究也与日俱增。通过主题词检索,初步得到相关文献899篇。
(2) 评估文献质量。为确保样本文献与研究问题的高度相关性,本研究制定了文献筛选标准,包括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以此来评估文献质量,如表1所示。
如图1所示。第一轮针对获得的899篇文献进行初步分析,剔除重复文献,获得880篇文献。从检索获得的文献来看,并非都符合系统性文献分析的要求。因此,第二轮文献筛选在精读每一篇论文的基础上以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所有文献的内容进行分析和梳理。其中1~6条为系统性文献综述法为了保证研究样本的准确性与权威性而普遍采用的筛选标准;第7条为限定研究对象,保证研究样本为国内文献;第8条是为了筛选实验类实证研究,剔除部分采用大规模问卷调查,但是缺乏研究问题、严谨的实验过程以及清晰的研究方法的文献;第9条旨在将文献的研究主题聚焦于职业教育选择,剔除将职业教育选择作为非研究重点的研究文献。
在剔除重复文献后,首先,进入初步筛选阶段,通过阅读文献的题目与摘要部分,根据标准对已检索到的文献进行初步筛选,此时得到合格文献80篇;其次,进入二次筛选阶段,阅读文献全文,继续根据标准(标准5、标准8)进行深度复筛,得到合格文献37篇;最后,先根据筛选标准(标准9)一轮筛选后进入补充筛选阶段,采用“滚雪球”的方法,在先前筛选后所得文献以及综述类文献的基础上,对其提及与引用的相关参考文献进行检索与阅读,并根据标准进行筛选,最终纳入文献30篇。筛选过程与结果如图1所示。

Table 1. Literature retrieval and screening process
表1. 文献的检索与筛选流程
2.4. 建构编码框架
在获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参考2017年黄甫全等提出的编码框架,仔细阅读纳入的文献,利用Microsoft Excel表格记录相关的数据,最终确定编码的八个纬度:研究对象、文献属性、理论基础、研究主题、研究地域、研究方法、资料收集办法、研究结果。如表2所示。

Table 2. Eight-dimensional data encoding framework table for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method
表2. 系统性文献综述法的八维数据编码框架表
3. 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在数据分析阶段,研究者按照上述编码维度对职业教育选择的研究现状与特点进行阐述。
3.1. 研究现状
3.1.1. 发文时间数量分布
从文献发表时间来看,30篇文献发表时间跨度为1996~2022年。伴随职业教育的形态日趋丰富,文献纳入数量整体上呈现出波动趋势(见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2014年发文数量显著增加。原因可能得益于国家对职业教育基本办学要素的巨大投入。在经费投入方面,2014年,职业教育经费总投入3424亿元,比2010年增加1016亿元,增长了42.2%。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增加549亿元,增长了40.6%;高等职业教育增加466亿元,增长了44.4%。以此为节点,从1996年至今,相关政策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萌芽期(1996~2010年),这一阶段相关政策研究呈零星分布,研究者关注较少;发展期(2010至今),这一阶段有关政策研究呈波动升温态势,从期刊论文年均发文数量来看,相关职业教育选择研究近年来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方面。2021年首次以党中央名义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出台了较多的举措以巩固职业教育的定位、发展更多职业教育类型,明确了职业教育制度框架,构建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2022年5月1日,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开始施行,这是《职业教育法》自1996年颁布施行以来的首次大修,首次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考察分布图中2014年和2022年出现的发文数量峰值,发文量增幅与政策开展进程呈紧密结合态势。

Figure 2. Distribution of research literature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choices from 1996 to 2022
图2. 1996年至2022年职业教育选择研究文献数量分布
3.1.2. 文献影响力
文献被引频次与发表时间有关,通常时间越早则被引的可能性越大。但是,根据分析文献被引频次表(表3)来看,十多年来,一半以上的论文仅被引用5次以内甚至未曾得到引用。这表明半数研究成果的影响力较低,内容质量亟待提升。

Table 3. Citation frequency table of literature
表3. 文献被引频次表
3.2. 研究对象
教育分流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目前为大众所熟知的“职普分流”主要是指发生在初中阶段的一次教育分流。实际上职业教育的升学存在三种途径。第一,初中毕业生一部分升入普通高中,一部分接受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第二,高中毕业生一部分升入普通大学,一部分接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第三,接受完高中阶段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一部分升入普通大学,一部分向上继续接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同时,考虑到学界既有立足当下展开的调查,也有以高中和中职学生作为主要目标群体,让他们根据目前的学习体验,回答如果再回到初中会做什么选择的研究 [4] ,所以在编码中对研究对象进行了区分,即初中生、普高生和中职生。虽然“职普分流”开始于初中阶段,但是在这30篇论文中所涉及的研究对象却有初中生、高中生以及中职生之分。其研究频率依次为初中生(20篇),高中生(6篇),中职生(6篇),如图3所示。
3.3. 文献属性
在来源分布上,主要来自于《职教论坛》《教育与经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高等教育研究》《职业技术教育》等杂志之上。具体数据如表4所示。
通过表4可以得出,职业教育如火如荼发展之下,职业教育选择问题引起了主流期刊的关注,发文数量超总数三分之一,它们构成了职业教育选择研究成果最主要的战略阵地。但是从发文作者来看,研究比较分散,没有形成集聚的作者群体,这说明对于职业教育选择发展研究尚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学术团体。
3.4. 理论基础
研究视角相对狭窄,集中于教育学和社会学。职业教育选择的研究通常以特定的人群和研究方法为前提加以展开,从而形成了理解和把握职业教育选择问题的特定视角。当前关于义务教育后职业教育选择的研究主要从三个理论视角展开:(1) 基于教育成本–收益的视角论证选择哪种类型的学校。沈有禄得出学生不愿意升入职业学校的主要原因,是担心职校毕业后工资收入低,且在当地比较难就业,加之上职校每年需花费上万元的生活费和学费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等因素也制约了相当部分学生及其家长对职校的选择 [5] 。周芳等人运用SEM检验职业教育选择意愿的内在联系与作用机理,发现个体、家庭非货币收益认知对高职教育认可度具有显著性影响。指出要使学生及其家庭选择接受职业教育,就必须使其对职业教育满意和认可,而前提就是民众对高职教育的个体及家庭非货币收益有一定认知 [6] 。(2) 基于家庭资本理论的视角研究教育选择意愿的影响因素。董泽芳等人的研究发现学生的家庭收入影响学生的毕业后的分流意向。随着学生家庭收入的提高,其毕业后希望马上就业的比例下降,考普通高中的比例会上升。同时家长的文化程度与学生的毕业后分流意向有显著关联。表现为随着家长文化程度的提高,子女考普通高中的比例也迅速上升,接受职业教育的比例会随之下降 [7] 。李兰兰等人对此存在不同观点。其研究发现在中职成本和收益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学生的政治面貌、是否是学生干部、父亲受教育程度、母亲受教育程度、父亲职业、母亲职业、学校所在地这些因素对初中学生的入学意愿影响并不显著 [8] 。(3) 基于社会分层的视角解释农村学生更偏爱选择上普高的复杂原因。单玉新深入中职生群体发现,从家庭阶层来看,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家庭与城镇中低社会阶层家庭。社会阶层对子女初中毕业教育分流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阶层对资源的占有来完成的。优势社会阶层必定需要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校教育来满足其家庭子女的教育需求。劣势阶层认为只能通过接受普通教育,才可以相对容易实现阶层跃迁,改善自身社会地位,并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这种情况下就能解释普通教育为什么更受大众欢迎 [9] 。
3.5. 研究主题
研究主题和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学界对某一社会现象和专题研究的广度与深度。通过对所搜集文献的统计与提炼,笔者发现我国相关研究的主要内容可分为职业教育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与政策建议两大类。其涉及的研究主题与结论有以下特征:
第一,研究的重点多聚焦于显性归因。通过研究主题的统计分布,发现教育选择研究主题大多聚焦在显性归因方面。研究者认为家庭、学校、学生和社会都是影响教育选择问题的主要因素。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考虑,微观因素即决策实施者自身的特性或属性,包括学生性别、学习成绩和兴趣爱好三方面。中观因素具体包括父母意愿、父母最高教育年限、父母工作稳定性、家庭社会资本、兄弟姐妹数量、家庭收入等因素。宏观因素主要包括政策因素、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以及居住地等因素。(1) 在影响学生就读职校意愿的微观因素中,性别对中职就读意愿的影响不显著,而成绩对中职就读意愿影响显著。这一结果表明,性别的差别不是影响学生做出选择的重要原因。学习成绩对就读职校意愿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来说,接受普通教育是其最优选择,而不是选择就读职校。(2) 在中观因素方面,父母意愿、父母教育年限、父母工作稳定性对学生的意愿有显著影响,而兄弟姐妹数量、家庭社会资源和家庭收入水平影响不显著。即父母受教育年限越高,越不希望子女就读职校。父母工作稳定的学生在新政策下更愿意就读职校,与大众的普遍感觉结果完全不同,推断可能与工作不稳定的人群例如农民工群体不希望下一代继续从事技术工作的偏见有关。(3) 在宏观因素方面,家长是否知晓政府的财政资助信息,对学生就读职校的意愿无显著影响。职业教育质量对学生就读意愿影响也不显著。但是城镇和农村学生的就读职校意愿存在显著差异。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农村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就读职业学校。事实表明在职校收益较高的条件下,农村学生更愿意接受职业教育,学得一技之长,获取谋生的本领,从而减轻家庭的负担。
第二,对职业教育选择的研究偏向于经验层面的思辨,研究结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比较弱。例如,邓月等人主张转变相对贫困农户较为落后的职业教育观念 [10] 。李洁提出增强职业核心素养培养,提升职校生可持续工作的能力,同时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职校生可持续生活的能力 [11] 。
3.6. 研究地域
研究地域差异明显,东部地区稍显薄弱。由图4可以看出,中西部地区研究地域比较集中在湖南、河南、甘肃,调查次数均在4次及以上,其次是云南、陕西、湖北、广西、四川,最少的是青海只有1次。东部地区研究地域比较集中于浙江,调查次数为5次,其余城市分布平均,调查次数均为2次及以下。总体上看,研究地域差异明显,东部地区职业教育选择的相关研究较少,而中西部研究相对较多。造成这个状况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东西部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存在较大差异。2009年国家“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公布相关数据。东部11个省份骨干院校数量为47所;西部12个省份骨干院校数量为25所。东部骨干院校数是西部的1.9倍。优质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限制了西部职业教育的发展。其二,西部职业教育办学基础条件差及教育经费投入相对东部略显不足。根据《2016年全国各地区中等职业院校的资产情况》统计数据显示:从教学场所、设施、设备等教学基本条件的配备来看,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东部区域省市的中职院校拥有比较充足的硬件环境,而西部区域中职院校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不够理想。同时,2016年,全国职业教育经费总投入4051.01亿元,东西部区域各占52%和48%,但教育经费在不同省市之间的差异较大。东部区域经济发达,职业院校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还包括企业投资和社会捐赠等多种方式,而西部区域职业院校的教育经费则主要来自国家财政,其他渠道的投入相对较少。其三,西部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相对薄弱。根据《2017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双师型”教师比例排名前100名的高职院校中,东部区域占60%,西部区域占20%。西部区域职业院校师资队伍总量性短缺的问题十分严重。种种问题显示中西部地区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战场,更容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对其研究也会相对较多。

Figure 4.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election research from 1996 to 2022
图4. 1996~2022年职业教育选择研究地域分布
3.7. 研究方法
为呈现职业教育选择实证研究的开展过程,以下从研究数据收集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两方面进行叙述。
3.7.1. 数据收集方法
对各文献的数据收集方法统计可知,职业教育选择的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其中,共有18项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占总文献的60%。7项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收集方法,4项研究只采用了访谈,分别占总文献的23%、13%,少量研究加入文献研究的方法。因此,为提升研究结果的信效度,获得更严谨的研究结论,后续研究可采用多样化、多源化的数据收集方法。
3.7.2. 数据分析方法
对研究数据的分析方法进行统计,结果详见图5。总体上以量化分析为主(N = 19, 63.3%),主要在量化描述基础上进行单因素分析、方差分析与回归分析等。其次是量化分析和质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N = 7, 23.3%),以量化描述性统计为主,并辅以质性资料的分析。最后为采用质性分析的研究(N = 4, 13.3%),数量相对较少。

Figure 5. Data analysis methods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choice research
图5. 职业教育选择研究的数据分析方式
4. 讨论与分析
依照系统性文献综述研究步骤,从研究对象、文献属性、理论基础、研究主题、研究地域、研究方法、资料收集办法、研究结果八个维度了解了目前我国职业教育选择问题的现况,对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其面临的局限和挑战有了整体认知。
4.1. 职业教育选择问题的研究现状
梳理文献发现,国内学者对此比较有代表性的成果主要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校类型的选择问题。义务教育后的学生是偏爱普通教育还是职业学校,这是学者们最先关注的问题。二是学校质量的选择问题。三是教育选择的影响因素。四是教育选择的政策分析。从既有文献看,半数以上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初中毕业生教育选择问题进行了讨论,这些研究或是在理论层面进行探讨,或是在政策层面进行分析,亦或是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但既有文献更多地是从教育总体发展的视角进行研究,要么对研究问题界定过于宽泛,要么所使用数据对初中毕业生教育选择代表性不足。就调查对象而言,几乎所有的调查对象都在关注初中毕业生的教育选择,只有少数研究者注意到高中毕业生同样面临着高中毕业后的教育选择问题。因而,在总体来看研究的针对性还不够强。但是,无论是初中毕业生还是高中毕业生,研究者发现他们都更偏向于接受普通教育,接受职业教育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4.2. 影响职业教育选择问题的相关研究变量
研究发现,影响职业教育选择的因素不是单一的某一方面,是由家庭、学校、学生和社会综合作用的结果。家庭层面多数研究者认为父母意愿、父母教育年限、父母工作稳定性对学生的意愿有显著影响,而兄弟姐妹数量、家庭社会资源和家庭收入水平影响不显著。学校层面,学校的教育质量、管理水平是否会影响学生的教育选择存在争议。同时教师的建议对学生教育选择的影响很大。个人层面学生性别、民族、年龄、学习成绩和兴趣爱好等都可能对其选择产生影响,但学习成绩是影响选择的最关键因素。社会层面教育政策、户籍所在地区也会对教育选择产生影响。了解相关教育政策更愿意接受职业教育,农村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比例要大于城市学生,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升学率要低于中部和东部地区。
5. 研究展望
5.1. 加强实然层面的群体性特征研究
为落实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同等地位,加强职业教育选择的研究重要且迫切,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探究者大多都是站在经验层面对教育选择这一事件进行归因和对策分析,应然层面的多,实然层面的少,从教育选择的普遍性出发,没有深入挖掘青春期学生思想、心理特征的特殊性,对新形势下职业教育选择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研究。初、高中生处于埃里克森“八阶段”论的成年早期,对未来选择更多是迷茫,缺乏职业规划,家长和学校在学生的教育选择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些都需要研究者进行深层次、多维度的调查、实验,以加深研究者对初、高中学生特殊的群体性特征的了解。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全面了解影响职业教育选择的因素,不断加强职业教育的认可度。
5.2. 拓宽多学科支持的创新视角研究
2019年11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跨学科研究,要“推动跨学科交叉融合”,这对于职业教育选择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当前教育选择的研究视角狭窄,研究者主要通过移植、演绎传统教育学或社会学来分析大众不愿意接受职业教育背后的原因,但由于不接受职业教育这一现象不仅是教育问题,也是各种矛盾交织产生的社会问题,使其不可能在单个学科范围内就可以解决,需要从两个以上的学科视角综合各种观点建构更为全面的研究视角,需依靠政治学、文化学、心理学、法学、生态学、管理学等学科进行基于多学科的跨学科研究,并结合实践寻求扭转旧观念的创新突破口。基于多学科的跨学科研究指的是借助相关学科之精华,形成多维研究新视域,打破不同学科之间壁垒,从不同视角对复杂的教育选择问题进行整体性的研究,以期实现对研究问题的多角度审视和多层次整合。
5.3. 开展具有理论观照的实证研究
2022年《新职业教育法》一经的颁布,就把职业教育推到舆论的高峰,职业教育选择问题一度成为研究者们研究的新动向,这就亟待学者们在理论关照与经验认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多种科学研究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然而目前学者们更多的是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已有的研究数据和结论,结合职业教育发展实际,从中发现问题,强调用数据来分析大众不接受职业教育的现象。纵观已有文献,少有研究者结合相关理论展开研究,个别研究者结合人力资本理论、顾客感知价值理论分析问题。但是实证研究和思辨研究是否就是二元对立的呢?并不是。我们更应该提倡的是具有理论观照的实证研究,具体来说需要更进一步深挖教育选择这个核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同时在研究中树立“理论”观照的意识,从理论出发设计分析框架,也可让研究结果成为理论的生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