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我国和美国作为两个世界大国有着截然不同的驾考模式,当今世界上主流的两种驾考模式便是以我国为代表的“驾考合一”模式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自学直考”。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我国近年来汽车的购买量以及驾驶员数量急速增加,使得我国传统驾考模式逐渐显现弊端:随着学驾照的年龄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不少地区出现了“寒暑假报不上名”的学车热潮;而不少已经参加工作社会人士也因为驾校教学时间与上班时间冲突而频频请假,影响工作;还有一个教练员同时带多个学员的普遍现象使学员在驾校的训练场地里“等车一小时,上车十分钟”的低效率现象司空见惯。相比之下,美国高度自由的“自学直考”环境能够使学车过程完全遵循学员的个体差异进行。下面进行深度对比分析,给出相关借鉴与启示。
2. 驾考模式发展历程及现状
2.1. 我国驾考模式发展历程及现状
传统的中国驾考制度是典型的“驾考合一”模式,即驾校通过与车管所合作,进行招生、体检、培训、考试一系列步骤,最终使学考人取得驾照的模式。这一模式的形成经过了长时间的政策变革。
第一阶段:新中国建立之初到1993年,“驾考”体系模糊。这一时期全国有驾驶技能的人都只占人口的很小比例,学车名额是通过车管所分发给单位,单位再分发给个人的方式获取,学车机会十分难得,再加上当时我国限制私有经济,所有汽车均属国家,因此没有形成完整的驾考体系,也就使得驾考模式十分简单——大多数人会向单位里会开车的前辈学习并参加车管所考试,通过即可;1988年开始,驾驶员考试和管理划归公安交警部门负责,这一阶段驾驶培训主要靠交警部门自己举办的驾驶培训班、委托专业运输企业开办的培训学校和技工学校驾驶专业开办的培训班。
第二阶段:1993年~2016年,实行“驾考合一”模式。1993年开始驾驶员培训和考试才开始分开,由交通部门负责“驾培”行业管理,公安部门负责“驾考”和“发证”。既有交警部门主办的驾校、交警部门认可的社会培训班,也有各大专院校办的培训班、原有的社会培训班等,正规社会驾校几乎为零。2004年以后,驾驶培训逐渐走向市场化道路,驾校数量野蛮增长1;
第三阶段:2016年~至今,试点“自学直考”模式,“驾考合一”模式仍占绝对主流。直至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关于推进机动车驾驶人培训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意见明确,在有条件的地方,试点非经营性的小型汽车驾驶人自学直考。同年,《关于机动车驾驶证自学直考试点的公告》由公安部、交通运输部、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并自2016年4月1日起在16个试点城市施行。但至此为止,我国驾考仍然以“驾考合一”模式占绝对主流。
2.2. 美国驾考相关政策及现状
美国拥有成熟的驾照自考模式。参加驾考只需满足以下条件:向车辆管理所缴费并参加理论笔试后持有的合法实习驾照、自备考试车辆并备齐有关车辆证件、持有三年以上合法正式驾照的陪考者、参加车辆管理部门的安全教育培训的证明单。因此美国的绝大多数学车员都会选择找自己会开车的朋友或家人做驾驶指导,用私家车学习并参加考试,考试的场地则为考试员随机挑选的路段。美国也有驾校,但驾校只有办公场所,主要负责招生及内务管理,无专门训练场,训练场就在车水马龙的公路上,与中国驾校设有专门训练场完全不同。
另外,美国驾校的理论考试及行车训练都是明码标价。考驾照为先考试后付费,如未通过则无需付费,在内布拉斯加州,只需花费10.5美元就能考到驾照。在加州,如果你不去驾校,亲友又能帮忙,驾考费用就是31美元,包括了笔试、拍照、路试和驾驶证的全部费用。虽然美国各州申请驾照考试的费用都不一样,但大多都在20美元到30美元的范围之内。
美国人认为,汽车是在马路上行驶的,训练场就应该在马路上,这样教练可以随时向学员讲解驾驶安全事项及驾驶要领。学员也可以在身临其境中集中精力进行学习。综上所述,中美驾考模式对比分析如表1。

Table 1. Comparison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driving test modes
表1. 中美驾考模式对比分析
3. 中美驾考模式形成原因与优缺点分析
3.1. 文化环境
我国自古以来受儒家大环境影响就秉持并注重规则与程序,这体现在我国驾考模式之中便是学车员要统一在驾校进行并完成规定时长的系统学习。跟随驾校教练学车并满足时间要求后才可以参加考试,这不仅忽略了个体差异——相对有天赋的人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但仍需在驾校耗足时间,影响效率,而且实际上,在驾校内训练场地的练习与实际道路实践之间较大的差异也使我国产生了“拥有驾照却不会开车上路”这样一个特有的令人啼笑皆非的群体。相比较下,美国受欧洲殖民以及大量人口迁徙的影响所形成的多民族融合现象使其更为强调自由和个体。因此美国是当今世界上“自学直考”驾考模式最成熟的国家。不过,美国驾考过于宽松,也引起不少诟病。在一些州,考生能够做到绕建筑物一周且正确停车就可以通过。有批评者认为,美国很多地方正变得越来越城市化,路况变得越来越复杂,但是驾考要求却未能与时俱进,使得很多并未真正掌握好驾驶技术的人轻率上路,造成安全隐患 [1] 。
3.2. 汽车普及度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一批开始进行汽车制造的国家之一,自美国第一家汽车制造厂建立已有118年历史。二战后,美国州际公路和汽车便不断普及,因此考驾照早就成为美国青少年的一门必修课,会开车也早已不是一件新鲜事,因此学车员能够轻易地找到能够教自己开车的亲朋好友。在我国,正如笔者前文所写,我国汽车行业起步晚,目前也只在部分相对发达地区得到普及,未实现全国普及。因此,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很难找到会开车的人,再加上我国驾校对学车教练的高度垄断使得大部分学员只能到驾校学习。
3.3. 教育习惯
包括我国在内地东亚圈所实行的教育方式为应试教育。其具有教育目的的功利性、教学内容的单一性、教学方式的填鸭式和投机性等特点 [2] 。这种教育方式无疑被迁移到驾考模式中。我国家长习惯把自己的孩子像托付给中学一样托付给早已将学车书本化的驾校中,而驾校则像“驾驶员生产厂”一样,工厂化般的对学车员进行教学。因此,我国的学车员对统一教学的驾校有高度依赖性,这也是我国驾考实用性差原因之一。以美国为例的西方国家的教育方式则更注重实践。因此美国则更专注于驾驶车辆的道路适用性 [3] 。
3.4. 人口密度差异
我国人口密度大,“驾考合一”的集体教学学考模式更有利于对大基数学考员进行行为规范。另外,在“自学直考”需求强烈的发达地区也基本上都存在土地资源短缺、交通频繁堵塞的问题,若学考员都在马路上自由学车,那么将加大发达地区公共设施压力。美国相对而言地广人稀,公路等交通工程高度发展,自学场地较充裕。中国148人/平方公里,美国36人/平方公里。
综上所述,着重对比分析驾考模式不同形成原因,以便有的放矢进行改进。中美驾考模式形成原因对比如表2所示。

Table 2.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the Chinese and American driving test modes
表2. 中美驾考模式形成原因对比分析
3.5. 我国“驾考合一”模式缺陷分析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以及驾校数量迅速增多促使我国驾驶员数量激增,据公安部统计,截至2020年7月,全国机动车驾驶人数量达4.4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数量为4亿人,占驾驶人总数的90.9%3。
传统的“驾考合一”模式弊端也随之日益显露,在驾校传统培训模式下(学员从开班、培训、考试、领取驾驶证都是由驾校包办),驾校成为整个考试制度流程中的核心地位,而教练成为整个流程的“操盘手”;另一方面,传统驾照考试科目多、流程长,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考生的考试成本,容易滋生教练的腐败,影响了正常、有序的驾照考试和培训环境 [4] 。使得我国学考驾照出现学员部分驾校乱收费,学车报不上名,一个教练带多个学员,学员学车效率低、时间精力投入成本高,教练无法保证对所有学员有同样责任心等多重问题。另一边,我国“自学直考”模式相关法律尚未完善,自考学员与驾校矛盾频出。试点改革效果不明显 [5] ,我国驾校的教学高度垄断与人们自考需求强之间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4. 美国模式对我国驾考的启示
笔者认为,由于我国国情复杂,可以采用“驾考合一”与“自学直考”相结合的模式,以适用不同发展程度地区的人们的需要。为进一步推广“自学直考”模式,观念上改变:应强化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对制度改革的认识,转变思想观念,消除过去对驾校的过度依赖。考试场地上:可通过强化社会力量投资,建设更多社会考场的方式,或政府开辟一片公共场地作为训练池的方式解决“学车场地”不足的尴尬局面。考试流程上:要学习美国简单的考试流程,优化我国驾照考试流程繁杂、效率低的现状,鼓励人们自行进行考试 [4] 。针对“学车场地”不足的问题,也可以通过要求驾校对外开通部分训练场地的业务来解决,有学者也提出了通过“共享自学用车”、“随车指导人员可兼职化”等策略来推进“自学直考”模式 [6] 。另外,我们可以鼓励私人教练发展,打破驾校对教练的垄断,促进“自学直考”模式的推广。除此之外,要进一步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对“自学直考”模式进行进一步规范,减少学员与驾校之间的冲突。
参考文献
NOTES
1https://www.sohu.com/a/67578439_216536。
3https://www.gov.cn/xinwen/2020-07/18/content_55280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