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社会保障工作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制度是否健全,社会保障覆盖面是否广泛以及社会保障水平是否能够满足广大老百姓的需求等一系列社会保障问题都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 [1]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指出:中国已进入新时代,我国的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社会保障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社会保障总体水平不高,社会保障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2] 。当前中国已经跨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在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下,农业户籍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关注农业户籍人口的社会保障满意度,能够反映当前农村地区社会保障的实施效果,对社会保障的完善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国内学者从2007年开始逐渐关注社会保障领域的满意度研究,近几年研究呈增长趋势。纪江明的研究表明,我国不同城市的社会保障公众满意度存在较大差异,并对造成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的分析 [3] 。有学者从基本公共服务的视角出发,通过对陕西省汉中市下辖两县一区的农民群体进行问卷调查,对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及其满意度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家庭年纯收入、土地流转、社会秩序与公平以及对村委会的信任度等因素对农村社会保障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4] 。陈静等研究发现,农民工社会保障满意度是个体福利预期与政策感知绩效之间的纵向差减、农民工社保与市民社保之间的横向差减,以及政策知晓程度综合作用的结果 [5] 。陈巧玲等对沈阳市1196个样本数据进行基本医疗保险满意度的调查,结果表明:整体满意度一般,在此基础上利用logistics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因素 [6] 。胡扬名等通过对31个省区市的调查发现,影响养老保险满意度的因素主要有4个,分别是个体层面、家庭方面、地貌方面以及参保情况 [7] 。
综合上述文献回归可发现,一是研究对象大部分聚焦于农民工、农民、城市居民等,研究不同群体的社会保障满意度;二是聚焦于社会保障的某一方面,如医疗保险满意度、养老保险满意度等;三是研究范围大多数基于局部地区的调查数据,缺乏较大范围乃至全国的数据。由此,本文采用CSS2021的样本数据,对农业户籍人口的社会保障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一定程度上能弥补样本代表片面性等不足;同时,农业户籍人口包括农民、农民工等,范围扩大了一些,也可弥补研究对象单一性的问题。
另外,根据期望不一致理论,顾客满意度取决于对产品或服务的感知与预期比较的结果 [8] 。农业户籍人口的社会保障满意度,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农业户籍人口对社会保障的感知质量,二是农业户籍人口对社会保障的期待程度。社会保障满意度是这两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不同农业户籍人口的社会保障感知及期望程度可以视为其参保情况及社会认知。因此,本文主要从农业户籍人口的参保情况及其社会认知对其社会保障满意度进行解释。
2.1. 参保情况与农业户籍人口的社会保障满意度
探寻农业户籍人口参保情况与其社会保障满意度的关系,已有部分学者探讨了其中的相关关系。如孙莉莉等研究发现社会保障参与状况、家庭支持状况、健康状况、社会地位、公平感对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社会保障项目参与状况和公平感是表层直接因素 [9] 。也有学者研究发现,参加社会保险项目群体的社会保障满意度比未参保群体更高 [10] 。岳经纶等基于2017年广州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公众态度调查数据,研究发现:制度了解度与感知价值对参保者满意度均有显著正向的促进作用 [11] 。诸多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充分证明,参保情况对其社会保障满意度密切相关,据此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研究假设1a:相比未参保农业户籍人口,参加了社会保障项目的农业户籍人口社会保障满意度更高。
2.2. 社会认知与农业户籍人口的社会保障满意度
长期以来,社会保障满意度研究相对忽略居民的社会认知。众所周知,社会保障满意度作为一种主观认知,体现出个人对于社会保障系统的评价。本文认为农业户籍人口对于社会保障满意度的评价既与其参保情况相关,也离不开其对社会的总体看法,社会保障满意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水平。有学者表明新农保的政策满意度主要受政策信任程度、政策了解程度及缴费给付水平三个变量的影响 [12] 。此外,公众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满意度是基于其主观感知和对政府所持的心理认可状态 [13] 。因此,当公众对社会保障有较高满意度,说明政府行为与公众期待相契合,反之亦然。同时,社会保障作为公共服务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的正确认知也是影响社会保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研究假设2a:社会保障公平感对农业户籍人口的社会保障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
研究假设2b:对政府提供社会保障的评价对农业户籍人口的社会保障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
研究假设2c:社会保障认知对农业户籍人口的社会保障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
研究假设2d:社会状况评价对农业户籍人口的社会保障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
3. 数据、变量和方法
3.1.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采用的是202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hinese Social Survey, CSS)的大样本数据。CSS2021共调查区域覆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计10,136个样本,具有全国代表性。在该数据库中,能够提取到与笔者研究有关的农业户籍居民社保参保情况、满意度及控制变量相关的问题与数据。由于本研究调查对象为农业户籍人口,按照这一要求共有6594名调查对象符合要求。另外由于缺失值的影响,最终依据4639个样本进行分析,采用的统计分析软件为Stata17.0版。
3.2. 变量选取
3.2.1. 因变量:社会保障满意度
本文选取社会保障满意度为核心因变量。因此,选取CSS2021问卷中的问题“总的来说的社会保障状况”满意程度的主观认知,问卷选项用1分表示非常不满意,10分表示非常满意。限于个体的认知能力,该项指标反映的是其对客观社会保障状况的主观感知,因不同群体机会不同,主观感知也存在差异。
3.2.2. 自变量:参保情况与社会认知
解释变量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一是居民参加社会保障情况,选取CSS2021问卷中的问题“您目前有没有参加下列社会保障”,包括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四类。将其操作化为二分变量,“有”赋值为1,“没有”、“不知道有没有”赋值为0,参保情况是由上述四类参保情况汇总生成的一组虚拟变量。
二是主观社会认知。第一,社会保障公平感。选取问卷中的问题“您觉得当前社会生活中养老等社会保障待遇的公平程度如何?”,“很不公平”赋值为1,“不太公平”赋值为2,“比较公平”赋值为3,“非常公平”赋值为4。第二,政府提供社会保障评价。选取问卷中的问题“您认为政府为群众提供社会保障的工作做得好不好?”,“很不好”赋值为1,“不太好”赋值为2,“比较好”赋值为3,“非常好”赋值为4。第三,社会保障认知。选取问卷中的问题“您是否同意现在的社会保障水平太低,起不到保障的作用的观点”,“很不同意”赋值为1,“不太同意”赋值为2,“比较同意”赋值为3,“非常同意”赋值为4。第四,社会状况评价。选取问卷中的问题“总体来说,您对现在社会的评价”,1分表示非常不好,10分表示非常好。
3.2.3. 控制变量
本文还对其他影响社会保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控制,具体包括年龄、性别、教育年限、政治面貌、全家总收入、工作状况、婚姻状况。其中部分变量做了二分简化处理:政治面貌区为“党员”和“非党员”(包括共青团员、民主党派、群众);婚姻区分为“在婚”(包括初婚有配偶、再婚有配偶)和“未在婚”(包括未婚、离婚、丧偶、同居)。另外,工作状况区分为三个类别:非农(包括只从事非农工作和以非农工作为主);务农(包括只务农和以务农为主);无业(包括失业和其他未工作类型)。所有变量描述统计信息详见表1。

Table 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variables (N = 4369)
表1. 变量描述性统计(N = 4369)
3.3. 模型构建
本文在统计方法上,农业户籍人口对社会保障总体状况满意度主要采用一般线性回归模型(OLS)进行分析,根据研究假设,构建的基本模型如下所示:
其中Satisfaction代表被解释变量,为连续定距变量,
代表回归常数,i代表指标数量,
代表回归系数,表示在其他解释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
每变化一单位对Satisfaction的平均影响,
代表随机误差值。
4. 实证研究结果及其分析
在回归分析之前,本文对各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所有方差膨胀系数(VIF)平均值远小于10。这证明变量间不存在严重多重共线性问题,也不存在模型过度拟合的情况,可进行OLS回归分析。
为了考察农业户籍人口社会保障满意度影响因素,针对农业户籍人口社会保障满意度构建了三种模型,其中模型1是以个体控制变量为主的基准模型,模型2加入了农业户籍人口的参保情况,模型3加入社会保障公平感、政府提供社会保障评价、社会保障认知、社会状况评价等主观社会认知变量,结果详见表2。由表2可知,模型的判定系数R方从模型1的1.5%上升到模型3的38.67%,表明模型解释力不断提高。
具体来看,在模型1中,教育年限、政治面貌、家庭总收入、婚姻状况变量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其他变量在统计上均不显著。控制其他变量后,农业户籍人口的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年,而其社会保障满意度降低0.026个单位,这表明农业户籍人口的社会保障满意度随着受教育年限的增加而递减。这可能与学历高的群体对社会保障要求也就更高有关,而期望值与现实情况会存在差异。相对于非党员农业户籍人口,党员农业户籍人口的社会保障满意度高0.769个单位。相对于未在婚农业户籍人口,在婚农业户籍人口的社会保障满意度低0.468个单位。在家庭总收入这个变量中,收入每增加1个单位,农业户籍人口的社会保障满意度提高0.146个单位。原因在于收入水平高的群体其个人和家庭有较好的经济保障,生活的安全感更高,而收入水平低的群体更需要社会保障,会对社会保障有更高的期待。而年龄、性别与工作状况对于农业户籍人口的社会保障满意度没有影响。
在模型2中,农业户籍人口的参保情况对其社会保障满意度影响显著,在控制其他变量后,相较于没有参保的农业户籍人口,参保的农业户籍人口的社会保障满意度高0.499个单位,研究假设1a成立。此外,模型2与模型1相比,受教育年限这一变量对农业户籍人口的社会保障满意度显著性增加。
在模型3中,主观社会认知因素能够解释农业户籍人口的社会保障满意度36.59%的因素,其中社会保障公平感、政府提高社会保障评价、社会保障认知、社会状况评价对于农业户籍人口的社会保障满意度具有正向影响。具体来看,农业户籍人口的社会保障公平感每提升1个等级,则其社会保障满意度提升0.593个等级;农业户籍人口对政府提供社会保障的评价每提高1个单位,则其社会保障满意度提高0.641个单位;农业户籍人口的社会保障认知每提升1个等级,则其社会保障满意度降低0.325个等级:农业户籍人口的社会状况评价每提高1个单位,则其社会保障满意度提高0.533个单位,研究假设2a、2b、2c与2d均被统计结果所支持。

Table 2.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表2. 回归分析结果
注:显著性*p < 0.05,**p < 0.01,***p < 0.001。
5. 结论与启示
本文基于CSS2021问卷调查数据,以农业户籍人口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社会保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统计分析发现农业户籍人口的社会保障满意度受到参保情况与社会认知的双重影响,这种影响对农业户籍人口的社会保障满意度存在差异,具体可得出如下结论:
一是受教育年限、政治面貌、家庭总收入、婚姻状况对于农业户籍人口的社会保障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但是这种影响非常有限。受教育年限越长的农业户籍人口社会保障满意度越低。相较于非党员农业户籍人口,党员农业户籍人口的社会满意度显著更高。相对于未在婚农业户籍人口,在婚农业户籍人口的社会保障满意度显著更低。在经济因素中,低收入农业户籍人口的社会保障满意度显著更低。
二是参保情况影响社会保障满意度,参保的农业户籍人口的社会保障满意度比未参保的高,即参保情况与社会保障满意度具有正向作用,影响程度较强。三是农业户籍人口主观社会认知对于社会保障满意度具有较高的解释力。其中,农业户籍人口的社会保障公平感对其社会保障满意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农业户籍人口对政府提供社会保障的评价对其社会保障满意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农业户籍人口社会保障认知对其社会保障满意度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农业户籍人口社会状况评价对其社会保障满意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尝试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加强社会保障政策宣传力度,鼓励更多农业户籍人口参保。诸多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充分证明,参保情况对其社会保障满意度呈正向影响关系,这表明更多人参保有利于提高其社会保障满意度。
二是引导农业户籍人口树立理性的政策预期。本文发现受教育年限与其社会保障满意度呈负相关关系,可能是由于对社会保障过高的期待与实际效果比较产生的心理落差造成的,因此有必要进行政策宣传,树立正确的社会保障观念。
三是了解农业户籍人口的社会保障需求,提供更为精准的社会保障,是提升其社会保障满意度的重要渠道。这要求政府通过多方式、多渠道了解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需求,提供农业户籍人口最需要的社会保障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