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2019年至2022年的我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指出,18岁至34岁青年是当今社会最焦虑的群体,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达24.6% (傅小兰等,2021) [1] 。从全国来看,抑郁症发病群体呈现年轻化趋势,在青少年自杀归因中,青少年抑郁症是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青少年抑郁症这一话题一直备受关注。
据国际知名的医学学术刊物《柳叶刀》中相关报告指出,国家经济情况会影响国民对抑郁症的防治率。在经济发达国家,约50%的抑郁症患者未能得到诊断或防治;在中低收入国家,这一比例高达80%~90% (Herrman et al., 2022) [2] 。地区抑郁症就诊率低的因素有多种,包括医疗资源不均衡等,此外,人们对精神疾病的认知和态度也是影响抑郁症就诊率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新闻媒体对抑郁症的报道频繁出现,也对患者和家属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由于青少年是受外界声音影响较大的群体,对青少年抑郁症相关新闻报道的研究有其重要价值。
2. 理论基础
评价理论是上世纪90年代由Martin、White等人发展起来的理论,是对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在人际意义上的补充和发展(刘宁,2018) [3] 。该理论主要通过分析语言中互相协商的各种态度,关注语言与价值观之间的关系。该理论包括态度、介入和级差三大主系统(王振华、马玉梅,2007) [4] 。态度系统是评价理论的核心部分,也是本研究的重点所在。
态度系统是指心理在受到某种影响之后,对人类行为所作的裁决和鉴赏(刘立华,2010) [5] 。依照马丁的解释,态度系统有三种资源,即三个子系统:情感(Affect)、判断(Judgment)和鉴赏(Appreciation)。情感系统是整个态度系统的中心系统,由此系统发展出判断系统和鉴赏系统。情感系统属于心理学中的反应范畴,是对某种行为或者现象的反应(王振华,2001) [6] 。该系统又包括快乐/不快乐、安全/不安全以及满足/不满足三种子分类。
判断系统属于社会伦理学范畴,是根据社会伦理道德标准对语言使用者的行为进行评价(王振华,2001) [6] 。这套判断系统分成两个部分:社会评判(Social esteem)和社会约束(Social sanction)。前者涉及到道德层面,判断一个人是否符合规范、是否有才干和韧性。而后者是有关法律层面的,即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真实,具有合适合法性。
鉴赏系统属于美学范畴,指对文本/过程及现象的评价,与前两个系统一样,均有正面含义和负面含义。该系统围绕反应、构成和价值三个维度展开(王振华,2001) [6] 。反应是人际指向,即评价事物的影响力或吸引力;构成是语篇指向,即评价事物的复杂度或其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和谐度;价值顾名思义为价值指向,即针对事物是否有意义的鉴赏。
情感、判断和鉴赏系统三者之间的差异除其态度所在语境、表达的价值之外,还在其评价对象上有所体现。情感表达的对象是人自身的情绪,判断的对象是人的行为和品性,而鉴赏的对象是行为产品和自然、符号现象(田华静、王振华,2019) [7] 。
3. 文献综述
1、关于使用评价理论分析新闻话语的研究
当前评价理论是学者们在进行话语分析时青睐使用的理论之一。从研究对象来看,研究范围涉及到各种类型的话语,如法庭话语、新闻话语、医疗话语、国际传播话语、教育话语等。新闻话语因其受众数量之广、影响范围之大,一直以来都被学者们重点关注和研究。
从研究方向来看,批判话语分析和积极话语分析是学者们采用的两大主要分析模式。虽然两者都是把研究目标确定为语言外的社会因素,而不是语言本身,但其立足点有所不同(张援、逯义峰,2018) [8] 。在对新闻话语语料的选取上,批评话语分析更倾向于政治新闻,立足于新闻话语中的权力关系和斗争,例如唐军、李环珠自建欧美媒体涉华疫情报道语料库,揭露欧美部分新闻话语中传达的意识形态和利益斗争(唐军、李环珠,2022) [9] 。而积极话语分析更倾向于选择外交、谈判或者民生咨询等话语,更重视话语中弱势群体的声音,立足于解决问题,更好地创造和谐友善的社会环境。例如吴让越和赵小晶学者自建新华网中涉贫新闻报道语料库,探寻扶贫话语传播的共性与规律,助力构建多元一体、和谐共生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吴让、赵小晶,2022) [10] ;刘茵对有关“醉驾”的民生新闻报道话语进行分析,探究新闻报道中激发话语积极因素所使用的介入手段等(刘茵,2010) [11] 。
2、关于对抑郁症新闻报道的研究
根据世卫组织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抑郁症患者人数已高达有三亿多人,而中国抑郁症患者占国内总人数的6.1%,比全球平均患病率高三个百分点,且这一数字呈逐年上升趋势(傅小兰等,2021) [1] 。因此,抑郁症成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话题。在此话题之下,公众如何正确认知抑郁症、如何正确对待抑郁症患者、抑郁症患者又如何认知自我等成为了专家学者们关注的问题。新闻报道因其公开性、传播性等特质,对公众认知的建构有一定的影响,故而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对象。
目前关于抑郁症新闻报道的研究主要由以下两个方向。第一,关注新闻报道对抑郁症及其患者形象的塑造。如宁菁菁和黄佩学者在福柯权利理论的指导下,探究新闻报道对抑郁症他者形象描述的客观性和价值倾向(宁菁菁、黄佩,2013) [12] 。李文文学者结合恩特曼框架理论,以“抑郁症话语实践”为视角,探讨媒体对抑郁症的阐释设置及建构出的患者形象(李文文,2022) [13] 。项钰璇学者通过分析新闻报道中的隐喻修辞,指出含义相互矛盾的隐喻的穿插使用会误导公众对抑郁症的认知(项钰璇,2022) [14] 。第二,关注新闻报道对抑郁症的责任归因。如张援和逯义峰学者考察了党报和都市报在责任归因方面的差异及12年间的历时变化,探究不同报刊对归因的不同倾向(张援、逯义峰,2018) [8] 。
综上所述,当前对抑郁症新闻报道的研究虽已有所成果,但仍存在一些研究空白。在研究理论上,大多的研究仅在新闻学科中进行,多使用新闻学的相关理论,如恩特曼框架理论,少数使用跨学科理论进行研究。跨学科研究中,大多学者倾向于社会学理论联系,如福柯权利理论,较少学者用语言学相关理论来进行研究。在研究内容上,更多研究的是新闻中对抑郁症患者的形象构建,注重的是新闻报道对公众认知的影响,少有研究关注新闻报道中态度资源的使用对患者本身的影响,如其对抑郁症治疗的信心等。
4. 研究设计
1、语料收集
人民日报和央视网是中国较为权威的媒体机构,其发布的消息的可信度和影响力相对更高,因此,本文将这两个网站近三年间所报道的有关抑郁症的新闻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关键词“青少年抑郁症”进行检索,共获取新闻119篇,剔除重复与相关度低的新闻,最终共计41篇。
2、研究工具方法
基于收集的新闻创建语料库,通过UAM Corpus Tool语料库标注软件和人工标注相结合的方式对语料库中的态度词汇进行标注,最终统计数据并进行分析。由于态度系统次级范畴的边界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在对话语标注的过程中存在一定难度,笔者采用Martin和White所倡导的双重标注法(Martin & White, 2003) [15] ,对同时属于两种资源池的话语进行双重标注。
本研究采取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所选语料中的态度资源进行研究。定量分析主要用于探究央视网等国内主流对抑郁症的客观报道中三种态度资源的分布情况。定性分析主要是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对分布特征进行进一步讨论和解读,深度探讨背后隐藏的社会价值观问题。
3、研究问题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探究以下问题:1) 三种态度资源在目标语料中是如何分布的?2) 三种态度资源的分布特征对有关青少年抑郁症的公众认知和患者自我认知有什么影响?
5. 数据分析与讨论
1、态度资源整体分布特征
根据评价理论中的态度系统理论,本研究对语料中的态度资源进行标注与统计。其整体分布特征如表1所示。
通过表1态度资源统计结果可以发现,所选新闻语料中总共有129处态度词汇或小句出现。其中,情感资源、判断资源和鉴赏资源三种态度资源均有涉及,鉴赏资源占比最高,共出现57处,约占态度资源的44.2%;情感资源次之,共出现42处,约占态度资源的32.6%,判断资源出现频次最低,为30处,约占态度资源的23.2%。因此,目标语料中态度资源呈“鉴赏资源 > 情感资源 > 判断资源”的整体分布特征。关于抑郁症的新闻报道更多采用鉴赏资源而非情感资源来表达态度,一定程度上弱化撰稿人的情感导向,而彰显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Table 1. Distributed data of sub-systems of attitude resources
表1. 态度资源子系统分布数据
三种不同的态度资源在态度偏向上有所不同,均存在积极态度和消极态度,并且三种态度资源在语篇中的分布位置也有所不同,因此,本研究将通过质性分析进一步讨论情感、判断、鉴赏资源不同态度偏向在新闻语篇中的分布情况。
2、情感资源
情感系统是对行为、文本、过程及现象的反应。语言使用者常常通过使用表品质的词汇、短语、小句过程或情态状语来表达感情。由于新闻文体的客观性特征,情感资源的使用一般较少,但由于抑郁症主题的特殊性,即“抑郁”词汇自身携带的消极情感倾向,本研究所统计的情感资源占比相对其他新闻话语而言相对较高。
经过梳理和具体分析发现:第一,消极情感资源(76.2%)的使用远多于积极情感资源(23.8%)的使用;第二,情感资源多用于描述抑郁症患者或他人对抑郁症及抑郁症治疗现状的看法;第三,在情感资源的三小分类中,“安全与非安全”一类使用频次更高。具体举例如下:
1) 不少患抑郁症的青少年学生因为害怕被异样的目光包围,往往刻意隐瞒病情,拒绝就诊。
2) 比起母亲对未来的诸多担心,李洋更在意筛查出抑郁症后,老师和同学如何看待自己。
3) 对于业界的现状,李晓虹并不乐观。
4) ……他本来可能拥有很辉煌的职业成就,但是很遗憾,因为其反复发病且不配合治疗,最终丧失了工作能力……
上述四个例子中,例1和例2涵盖抑郁症患者本人对抑郁症的态度倾向,更多表达的是消极情感,如“害怕”、“拒绝”,属于“安全与非安全”一类,传达出抑郁症患者对抑郁症的负面认知。例3是专家对抑郁症治疗现状的态度倾向,此处所采取的依旧是消极情感词汇,传达出抑郁症治疗现状的劣势,但新闻撰稿人在此处选取了消极程度相对较低的“不乐观”,而非“悲观”等高强度消极词汇,削弱了话语的消极程度,从而引出抑郁症治疗现存的问题和改进方向。例4中,字面上,语言使用者是利用消极情感表达对抑郁症患者因不配合治疗而导致不良后果的惋惜,但结合语境,此处消极情感词汇的使用是在强调配合治疗的重要性,同时传达出“抑郁症可被治疗”的信息,因此此处消极情感词汇具有积极语用效果。
3、判断资源
判断系统属于伦理范畴,是以社会伦理和社会道德标准来评判语言使用者的行为。主要分为社会评判和社会约束两类,社会评判是道德层面的评价,而社会约束是法律层面的评价,二者都分正面和负面含义(王振华,2001) [6] 。由于“抑郁症”话题相关的新闻话语基本不涉及法律层面,故而判断资源基本均属于社会评判类话语。
经过梳理和具体分析发现:第一,正面(43.3%)和负面(56.7%)判断资源的使用频次相当;第二,判断资源主要用于评价公众应对行为和案例中抑郁患者症状;第三,对正面判断资源通常针对政府机构对抑郁症的反应措施,而负面判断资源通常针对个人或团体。具体举例如下:
1) 教育部近期对《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进行了及时答复,明确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
2) 但是通常家长会以青春期叛逆、年轻不成熟等原因忽视。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上述两个例子均是对抑郁症的反应措施。例1中,“及时答复”和“明确”等词均是对教育部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这一举措的肯定,而在例2中,“以……原因忽视”和“导致悲剧发生”等话语则暗含对家长不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忽视抑郁症等行为的批评。在这种分布特征下,目标语料向公众传递的导致抑郁症的责任归因更多指向家庭,而弱化了社会因素。
4、鉴赏资源
鉴赏系统属于美学范畴,指对文本、过程及现象的评价。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即反应、构成和价值。同样分为正负两种含义。
经过梳理和具体分析发现:第一,正面鉴赏资源(68.4%)的使用频率大于负面(31.6%);第二,鉴赏资源主要用于评价抑郁症影响力以及专家治疗建议的价值;第三,鉴赏资源的使用常常伴随着隐喻的出现。具体例子如下:
1) 抑郁症:常见但不简单。
2) 对抑郁症理性的认识,就是一场“心理的感冒”。
3) 让抑郁症学生留在校园,与同学们一起学习和生活,更有助于他们走出心理阴霾。
4) 除了立刻就医外,家长的支持陪伴、家庭氛围的创设,至关重要。
在上述例子中,例1)与例2)是对抑郁症影响力的评价,例1)中利用转折连接负面和正面的鉴赏资源,向公众传达抑郁症不特殊的同时提醒其重视抑郁症的防治。例2)通过隐喻将抑郁症喻为感冒,弱化了抑郁症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抑郁症患者人文关怀,纠正其“抑郁症羞耻感”。例3)与例4)是对治疗建议价值的评价,目标语料中基本使用正面话语进行评价,如“有助于”、“至关重要”、“关键所在”等等,肯定专家给予的治疗建议,为公众传达可行的治疗方案,同时也加强抑郁症患者治疗的信心。
6. 结语
新闻语篇虽具有客观性的特质,但在话语措辞的不同选择又往往使读者对事件中的人或事产生正面或负面的看法。本文基于央视网和人民日报近三年与青少年抑郁症相关的新闻报道,在评价理论态度系统的指导下分析了态度资源在该类新闻中的分布特征及对受众的影响。据分析可知,宏观层面的态度资源分布特征为“鉴赏资源 > 情感资源 > 判断资源”,微观层面来看,新闻媒体在对“抑郁症患者”的塑造上,倾向使用消极情感产生公众共情,使用低强度的消极词汇、隐喻等弱化抑郁症的特殊性和治疗的困难度,增强抑郁症患者治疗的决心和信心,同时使用正负面判断资源和积极鉴赏资源,增强公众对抑郁症群体的关注,使其正确对待抑郁症,并有效预防、治疗抑郁症。
本研究结论对撰写有关弱势群体的新闻报道有一定借鉴意义,但因语料有限,部分结论不能适用所有新闻报道,因此在后续研究中会通过扩大语料收集来源以丰富研究结论,提高结论的外在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