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长治市壶关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东与河南省林州、辉县两市相连,西与长治市郊为邻,北与平顺县隔界,南与陵川县接壤。在方言区的划分上,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2012年版),壶关方言属晋方言区上党片长治小片。壶关方言是笔者的母语,文中涉及的方言例句均为笔者田野调查所得。
关于言说动词,学界目前已经进行了较为充分且深入的研究。在已有的文献中,对言说动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普通话和方言中言说义动词的话语功能及其语法化过程(方梅 [1] ;林华勇和马喆 [2] ;施伟伟 [3] ),也有部分学者关注言说动词的历时发展和共时上的分布和比较(邓思颖 [4] )。对于由言说动词构成的话语标记,学界目前的研究也很全面,既有针对性的个案研究(董秀芳 [5] ;谷峰 [6] ;刘丹青 [7] ),也有针对其基本特征展开的较为系统的研究(孙利萍 [8] )。
温锁林 [9] 在讨论晋语寿阳方言中的几个规约化构式中,提到“可说(嘞)”在寿阳方言中作为一种规约化劝止格式存在,用以劝止对方的言语行为,言语中充斥着说话者浓烈的厌烦情绪。温文中提到的“可说(嘞)”虽然在形式上与本文的研究对象“你可说”十分近似,但二者在分布和功能上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我们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周文佳 [10] 以“可说呢”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可说呢”的音律特征、分布位置、共现形式,并对其在表达上的功能进行了探讨。该文提到的“可说呢”与本文的研究对象基本一致,但周文将其作为普通话的话语标记进行研究,而据笔者调查,在普通话中,该话语标记已经不再使用,只保留在一些方言中。除此之外,周文并未对其使用环境及其来源进行讨论。
纵观以上研究,学界目前对话语标记“你可说”的研究十分匮乏。本文拟以山西省壶关方言中表赞同义的“你可说”为研究对象,对其使用模式及使用情境进行描写。然后在调查其共时分布的基础上,对其来源进行了蠡测。
2. “你可说”的语用模式
壶关方言中,表赞同义的“你可说”[ȵi535kʰəʔ2ʂuʌʔ2]后一定会通过停顿将其与之后的句子分隔开来,也可以加“吧”、“呢”、“嘞”、“呀”等语气词。在分布上,当说话者说出了让听话者深有同感、十分赞同的话语时,听话者在话轮的开头可以独立使用“你可说”对说话者的观点表示认同,有时也可以在其后给出自己的看法对说话者的观点予以确证。例如:
(1) (A和B谈论作业情况)
A:咱老师布置的作业也太多了吧,谁能写完喽呀!
B:你可说。/你可说,旧的还没那没有做完就又布置上新的了。
(2) (A和B在讨论他们的老同学)
A:伢人家听那些讲座都是很出名的老师讲的。
B:你可说嘞,伢人家在北大上学呢。
(3) (成绩公布以后)
A:你今回这数学考的就很低呀。
B:你可说嘞,考试的时候瞌睡着了,醒了还有10分钟就收卷嘞。
例(1)中,听话者在听到说话者的观点以后,认为说话者的观点确实是对的,因此可以用“你可说”对说话者观点表示赞同,听话者也可以补出理由对说话者观点进行确证,以例(3)为例,A说B这次考试数学成绩不好,B先用“你可说”表示对这一评价的认同,并在后面补出自己之所以成绩不好的原因在于在考场上睡着了,从而对A的观点进行确证。
通过观察上述例句,我们发现,“你可说”表示的意义已经完全不能从其组成成分的意义推知。具体来说,在“你可说”中,“你”是第二人称代词。“说”的言说义已经被完全漂白,不表示具体的言说。“可”在壶关方言中的意义较为复杂,根据语音形式和意义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义项:① 表强调的副词,读作[kʰəʔ2];② 表程度减轻的动词,读作[kʰə535];③ 表周遍义的副词[kʰɤ42];④ 表恰巧义的副词[kʰɤ42]。接下来分别举例说明:
(4) 他对伢人家旁人可好嘞呀,对咋就是个这。
(5) 前几天感冒得身上一叽劲儿都没那,今的来稍微可些了。
(6) 小孩的哎,你不敢把那卫生纸可地的撂啊。
(7) 那俩人正准备出门嘞,可碰上他进来了,在那谝闲聊了一会儿。
例(4)中的“可”属于义项①,在这里对后面的形容词起到了加强程度的作用,相当于很、非常;例(5)属于义项②,“可”表示自己身体难受的程度减轻了;例(6)属于义项③,“可地”就是“遍地”的意思;例(7)属于义项④,“可”相当于正好、恰巧。
总而言之,壶关方言中的“可”不管哪个义项,都不能与“你”、“说”进行组合,因此,我们将“你可说”作为一个独立使用的言语单位来进行研究。
通过上文的相关论述,我们可以知道,“你可说”在对话语境中一般出现在听话者话轮开始的地方,由此可以将其语用模式概括表达为:
X指说话者说出的话语,听话人对此做出的反应是先说出“你可说”,而后说出Y。作为对X的补充性话语,Y有的时候需要出现,有的时候则不需要。
3. “你可说”的语用环境分析
“你可说”与一般的表示赞同的方式,如“对呀”、“是嘞”、“就是”等不同,其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即说话人在使用“你可说”表赞同时体现了自己的主观情感和态度,这种情感或是惋惜、不满,或是羡慕,其中不满是“你可说”所负载的典型情感。正是因为使用“你可说”时必须要体现说话人的这些情感,因此“你可说”只能用在特定的语境中,也就是说,其使用前提是“X”必须满足一定的要求。
(一) “X”为评价话语
“你可说”出现的典型语境是先有说话者对某人或某事物进行评价,我们从负面、正面、中性评价三种情况分别来考察。
1、负面评价
(8) (A、B准备和他们的妈妈去逛街,这时家里来了一位阿姨,结果妈妈告诉他们今天不去逛街了)
A:这个人真是讨厌死了,早不来迟不来,偏偏这个时候来嘞。
B:你可说。/你可说,这个人就是很讨厌。
(9) (语境:A和B相隔几个月再见面)
A:呀!这几个月你这很吃胖了呀。
B:你可说,我这几个月天天光吃也不圪☐[øyŋ33]运动。
(10) (语境:A和B谈论水库)
A:咋县这水库变得越来越☐☐[ɔ33tsɔ42]不干净了。
B:你可说,边的这人都是往里倒圪渣垃圾嘞。
以上三例中,不管是对第三者的负面评价,还是对听话者、客观事物的负面评价,听话者都可以用“你可说”对其评价表示认同,且没有条件限制。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你可说”出现的典型情境是用在说话者对某人或某事物做出了负面评价之后。而当听话者使用“你可说”对说话者的评价表示赞同的同时,还带有浓浓的不满的语气。例(8)中B的这种不满针对的就是突然造访的那位阿姨。在例(9)中,B的不满语气针的是自己变胖这一事实。例(10)中B的不满语气针对的是造成水库现状的人,也就是往水库倾倒垃圾的附近的居民。
我们通过对更早的用例的观察也可以发现,答语标记“你可说”出现的典型语境是用在说话者对某人或某事物做出了负面评价之后。通过对BCC语料库进行检索,我们发现,“你可说”作为表赞同的答语标记在明清小说中就已出现过。我们搜集到与壶关方言中“你可说”用法相同的例子共9例。通过对这些例子进行分析,我们能够发现这9例中有7例是对说话者就某人或某事做出的负面评价表示认同并且都带有不满的语气1。例如:
(11) 凤姐听了,气的干咽,要和他分证;想了一想,又忍住了,勉强陪笑:“何苦来生这么大气!大清早起,和我叫喊什么?谁叫你应了人家的事!你既应了,就得耐烦些,少不得替人家办办。也没见这个人自己有为难的事,还有心肠唱戏摆酒的闹。”贾琏道:“你可说么,你明儿倒也问问他。”(清·《红楼梦》)
(12) 麝月问:“你老人家输了赢了?”王婆道:“其实才输了几吊钱,他们就当帐要,你说可气不可气。”又问:“花姑娘,莺姑娘呢?”麝月笑道:“奶奶都带了听戏去了。”王婆道:“不是我说,要去都去才是!”玉钏儿道:“你可说呢。”(清·《红楼梦影》)
在例(11)中,凤姐在对“他”表示了负面评价,认为“他”确实不应该自己有为难的事还“唱戏摆酒”之后,贾琏用“你可说”对凤姐的话表示强烈的认同并能够感受到其字里行间对“他”心存极其不满的情绪。例(12)玉钏儿在使用“你可说呢”对王婆针对“奶奶”的负面评价表示认同的同时,同样也对“奶奶”没有把人都带去看戏表达了不满。
2、正面评价
(13) (A和B谈论班里的一个同学)
A:伢人家学习真好呀,回回考试都是第一名。
B:你可说嘞,伢人家爸妈都是老师,能辅导伢人家,可不学习好吧。
(14) (A和B相隔几个月再见面)
A:你这最近变得很切漂亮了呀。
B:哪呀,还跟以前一样样的。(*“你可说”)
(15) (A和B谈论餐厅的饭菜)
A:咱餐厅的饭比头先之前好吃了呀。
B:我感觉也是,听说是换喽个大师傅厨师。(*“你可说”)
以上例子分别代表说话者对互动双方之外的第三者进行评价(例13)、说话者对听话者进行评价(例14)、说话者对某事物的评价(例15)。
在正面评价中,只有在第一种情况下,听话者可以用“你可说”对说话者的评价表示认同。但这里使用“你可说”是有一定的条件限制的,即只有在B知道A为何发表这样评价的时候,B才会用“你可说”对这一评价表示认同,并且一定会在之后将理由补出来。例如,在例(13)中,B在听到A对另一位同学的成绩给予很高的评价后,使用“你可说”对该事实表示认同,并在之后补出理由。我们从B的回答中,可以明显感觉到B在认同A的评价之外,还带有浓浓的羡慕情感,例(2)也是如此。
后两种情况不可以用“你可说”来表示认同。首先我们来看对听话者进行正面评价的情况,一般而言,面对他人的赞赏,中国人一般不会直接表示认同,而是会用一些谦词,例如:“哪里哪里”、“您过奖了”等。而在第三种情况中,A对餐厅的饭菜进行正面的评价,B对他的评价表示认同,B在这里的认同只是客观上认为餐厅的饭菜确实比之前好吃,并没有附加任何主观上的情感,因此这里不可以使用“你可说”表示认同。
3、中性评价
事实上,无论是田野调查,还是基于语料库检索,我们都未能发现X为中性评价的语料,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如果X为中性评价,就不可以用“你可说”进行应答,因此本文对X为中性评价的语境下B的回应就不再进行讨论。
(二) “X”为疑问话语
1、A因惊讶而向B求证X
当说话者听说一件令自己特别吃惊的事情,向听话者询问这件事情的真实性的时候,听话者如果对这件事情了解,且对此事有不满或遗憾的情感态度,在肯定回答时会用“你可说”,一般情况下还会在之后针对说话者的询问作具体的回答。例如:
(16) (A听说B班又换了一个班主任,感觉不可思议,向B求证)
A:你们又换了一个班主任?
B:你可说,三天倒换喽俩了,真搞不懂学校怎想的。
(17) (A回家后得知一位百岁老人去世,向B求证)
A:咱村的那个活喽100多岁的那个老婆的不在了?
B:嗯,前几天不在喽来。/你可说,前几天还好好的来。
以上两例都是说话者就某件令自己特别吃惊的事情向B求证,在例(16)中,B对“又换了一个班主任”这件事情表示不满,因此这里可以用“你可说”对A的询问予以确认。在例(17)中,如果B对A的询问只是予以确证,就会使用前者,而如果B对老者突然的去世这件事带有遗憾、惋惜的情绪,则会使用“你可说”。
2、A询问B是否经历了不如意的事情X
当说话者从某些渠道了解到听话者经历了某些不如意的事情,随即询问听话者这样的经历是否为真,如果听话者的确有这样的经历,就会先用“你可说”对说话者的提问进行肯定回答,并会在其后针对问题做具体的回答。例如:
(18) (A听说B昨天打麻将输了)
A:听说你夜来晚夕昨天下午打麻将输喽钱了?
B:你可说,打了两圈的就输喽200。
(19) (A听说B考试没及格)
A:听旁人说来你今回考试数学没那没有及格喽?
B:你可说,就差两分呀,气死我了。
以上两例中,A在听说某消息之后,向B询问消息的真实性,不管是打麻将输钱,还是考试不及格,这些消息的内容都是说话者经历过的不如意的事情。这与“X”的第二种情况不同,这里A并不是因对接收到的信息感到惊讶而向B求证,而只是单纯地询问某一消息是否为真。而这里B之所以可以用“你可说”对其疑问进行确认,是因为对自己经历的不如意的事情有一种遗憾、不满的情绪。
综上所述,“你可说”这一表赞同或确认形式的特点在于使用时听话者对某人或某事带有不满、遗憾或羡慕的情感,其中不满是其最为典型的情感,这也就决定了其出现的典型情境是在说话者对某人或事件表示负面评价后。而其他可能出现的情境,不管是对第三者表示正面评价、对某件事感到惊讶向听话者求证,还是向听话者询问是否经历了不如意的事情,“你可说”的出现也都建立在听话者怀有这类情感的基础上(见表1)。

Table 1. The context of “Ni Keshuo”
表1. “你可说”使用环境
注:“+”表示出现;“-”表示不出现;“±”表示出现不出现均可。下同。
4. “可说”类词的地域分布
1、“可说”类词的共时分布
周文佳对“可说呢”的形式特征与表达上的功能进行了介绍,文中以BCC、CCL、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文本语料库以及北京新闻广播电视台的《话里话外》栏目作为语料来源,指出“可说呢”的句法位置、韵律形式以及变体形式,并对其人际功能和语篇组织功能进行了介绍。文中提到“可说呢”分布在对话或语篇中,对话中一般出现于应答句中,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出现在应答语话轮的开头或中间;而在语篇中,作为一种篇章衔接手段出现在语篇中间和末尾。文中还提到,“可说呢”有很多变体形式,可以和代词、动词、副词等共现,其变体形式包括“那可说呢”、“是可说呢”、“你/您可说呢”、“可说么”、“可说是呢”等。通过比较,周文提到的“可说呢”与本文的研究对象“你可说”基本一致,它们的核心为“可说”(后文将这类词统称为“可说”类词)。
正如引言所述,我们认为周文把“可说呢”当作一个普通话的话语标记来进行研究是有待商榷的,因为事实上现在普通话中该话语标记已经不用。周文中的语料有的来自明清小说,而大多数共时的语料来自北京话的口语,如北京新闻广播电视台的《话里话外》栏目、电视剧《我爱我家》等。那么现在“可说”类词的共时分布和使用情况如何呢?
我们先来看语料库中的情况,通过对语料库进行检索,我们发现,“可说”类词出现在不同方言背景的明清小说2、现代小说,以北京话为方言背景的相声语料中。
(20) 晁夫人说:“你看我通是做梦!外头这们乱烘,我家里一点儿不晓的。这不是自作自受的么!别人还说甚么着极,我听说他家里还有好些粮食哩,放着安稳日子不过,这们作孽哩!”晁邦邦道:“你可说么?也可要他消受。年时这们年成,别人没收一粒粮食,偏他还打了十一二石菽麦,见囤着五六十石谷……”(明·《醒世姻缘传》)
(21) 宝钗笑道:“这个客也没意思,这么热天不在家里凉快,跑什么!”袭人笑道:“你可说么!”(清·《红楼梦》)
(22) 我从作女孩儿的时候,合他两个人往来最为亲密……谁想也遭了这样大事,哀也不举,灵也不守,孝也不穿,打算停灵七天,就在这山中埋葬,葬后他便要远走高飞。”老爷诧异道:“他待后远走高飞到那里去?”褚家娘子道:“老爷可说么!大约他走的这个原故,止有我父亲知道,也是他母亲死后他才说的……”(清·《儿女英雄传》)
(23) 铁锁接着说:“日本已经投降了,为什么还有坏消息呢?”人们低声说:“你可说呀?”(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
(24) “没有茶叶吧?”爸的手离火更近了些。“可说呢,忘了买。刘伯伯喝碗开水吧?”她脸对脸的问客人。老舍《老年的浪漫》
(25) 甲:你妈没嫁他,他为什么直对你说呀?乙:可说哪!我也不明白,还有你哪!(群口相声《牛头轿》)
(26) 甲:怎么你连脸都找不着啦?乙:可说呢,哪儿是脸哪?(对口相声《苦笑论》)
(27) “您这叫吃顶了。哈哈,平常肚子太素,冷不丁招呼两碗肉,谁也受不了。”海八爷笑道。“可说是的呢。”杨二咬了一口窝头说。(刘一达《刘一达京味儿经典长篇小说集》)
结合语料库中的用例以及笔者的调查,我们认为,在早期,“可说”类词的使用范围较广,山西方言、北京话、山东方言中均有分布,而现在“可说”类词集中分布在山西方言的中南部和北京话中,山西境内的方言通常使用“你可说”这一形式,北京话中则更多使用“可说呢”这一形式。山东部分地区3的老派中仍有这样的用法,但新派已经基本不用。下面我们主要对“你可说”的集中分布地区——山西省的分布进行简要对比分析。
2、山西方言中“你可说”的使用概况
山西省境内,晋语上党片(潞城、长治)、并州片(太原、孝义)、吕梁片(汾西、汾阳)、五台片(原平、五台),中原官话汾河片(霍州、翼城、夏县),都有表赞同义的类似“你可说”的用法。其具体形式不尽相同,但在用法上与壶关方言中的“你可说”基本一致。例如霍州表达这一意义通常会说成“你可到说么”,五台则有“你可说不说吧”这样的形式。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各方言区有自己具体的表现形式,但其仍然是在“你可说”这一基本形式的变体形式。因此为行文简洁,我们用“你可说”来概括表赞同义的答语标记,各方言点的具体形式我们在最后进行总结。
总体来看,山西省内各方言小片中“你可说”在分布和功能上是大致相同的,即都只能出现在对话语境中听话者话轮的开头,对说话者的评价或疑问表示赞同或予以确证。但在具体的出现环境上,各方言片不尽相同。
在“X”表负面评价时,各方言区具有一致性,听话者在话轮的开头都可以使用“你可说”;而在“X”表正面评价时,大部分方言区与壶关方言情况一致,但有少部分地区(霍州、太原)在针对听话者的正面评价时也可以使用“你可说”,但往往是年轻人开玩笑的场合才会这样使用,且在其后一定要补出相应的理由。
(28) (A发现B皮肤变好了)
A:你面皮(皮肤)变得很好了呀!
B:你可说哇,我最近一直用化妆品嘞。(太原)
在“X”表说话者因对某事惊讶而向听话者求证时,各方言区与壶关方言一致,都是只有在听话者怀有不满的情绪下才会使用“你可说”;而当“X”表说话者询问听话者是否经历了不如意的事情时,部分方言区(汾西、翼城)与壶关方言不同,在这一情况下听话者不可以使用“你可说”对说话者的询问予以确证。
为了区分“你可说”在各方言点的使用情况,我们设置一些选项:“NE”表示负面评价,“PE”表示正面评价(H表示对第三者的评价、Y表示对听话者的评价),“SA”表示因惊讶而求证,“AU”表示询问是否发生了不如意的事情(见表2)。

Table 2. The synchronic distribution of “Ni Keshuo” in Shanxi province
表2. 山西省内“你可说”共时分布
5. “你可说”的性质及来源
1、“你可说”的性质
Levinson [11] 在提到话语标记时说到“英语,……实际上在大多数语言中,都有许多词和短语,用来标记某一段与前面话语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如but、therefore、in conclusion、to the contrary、still、however、anyway、well、besides、actually、all in all、so、after all等等。人们普遍认为,这些词至少有一种意义,即非真值条件意义。它们的作用就是通过各种方式来表明它们所在的话语是如何与前面的话语互相照应、彼此延续的”。Schiffrin (1987: p. 31)指出,话语标记是“将话语单位切分开来的序列性依附成分”(sequentially dependent elements which bracket units of talk),“将话语单位切分开来”是指话语标记标示着话语的边界,“序列性依附成分”是指话语标记在语篇层面上起作用,即不依附于语篇包含的小句或者更小的话语单位,而是依附于整个语篇的结构。之后,Schiffrin尝试性地(缺乏跨语言的数据来予以佐证)给出了话语标记的判定标准:句法上能从一个句子中独立出来;通常出现在一句话的起始位置;在韵律上有一些特点,例如重音、其后有明显的停顿等;必须在话语的各个层面起作用。
近些年来,学界深化了对话语标记的认识,对话语标记的判定标准基本达成了以下共识:语音上有停顿,具有可识别性;句法上具有独立性,不与相邻成分产生句法关系;语义上不影响句子的真值意义,删去之后人们对句子意义的理解保持不变;功能上对先前话语有连接、照应的作用。
通过上文的例子,我们可以观察到在语音上,“你可说”之后必须要有停顿,也可以在其后加语气词;在句法上,“你可说”是独立的,不充当其后句子的句法成分,也与后面的句子不产生句法关系;在语义上,“你可说”对听话者所说话语的真值意义不产生影响;在功能上,听话者使用“你可说”时,具有对说话者的观点表示认同的功能。因此,“你可说”符合话语标记的判定标准,因此可以将其看作话语标记。因为它只能出现在互动语境中听话者对说话者的应答,所以我们可以将其视作答语标记。
2、“可说”语义来源
上文提到,“你可说”是“可说”类词的变体形式之一,“可说”是该类词的核心,该类词所表示的赞同义由“可说”来承担。“可说”在语义上大致相当于“是的、没错”,如果我们将“可说”理解为“可”直接修饰“说”,从组合与意义上看显然都是不成立的。那么“可说”表赞同义的来源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可说”是由“可不就说呢/么”省略而来。我们先来看“可不就说呢/么”的例子:
(29) 金山:餐厅管着不少打工女吧?他们这领导也真会“量才使用”。听众:可不就说吗,金山老师,让“狼”去放羊,能有好吗?(金山《金山夜话》)
(30) 重阳是个快乐的日子。华倩窗下,几个妇女正在嘀咕:“你们家还要把‘花深似海’的骚蹄子请到席上呀?”“可不就说么。不过苏铁先生的巾生,我爱听,扮得真是好。”“再好还不是个婊子!”(阿荧《寒烟翠》)
(31) 侯军说:“人家是拴着得吗”“那叫栓啊,铁链子那么长,跟不栓有什么两样?”“就是,我看各个城市订的这《养狗规定》也不严密,北京人家让上‘狗税’,咱这就没这条。”“可不就说的嘛,有钱人闲着没事养狗玩……”(宿聚生著《吾城吾民》)
在上述例子中,“可不就说呢/么”在句法位置上都出现在听话者话轮的开头,在功能上都表示对说话者观点的肯定。与此同时,当听话人在使用“可不就说呢/么”表示表示对说话人观点赞同的同时,都带有不满的情绪,以例(29)为例,听众使用“可不就说呢”对金山老师认为餐厅领导对打工女“量才使用”的观点表示赞同的同时,还将餐厅领导人比作“狼”,带有对他们的做法不满的情绪。
而“可不就说呢”由“可不”与“就是说呢/么”两部分拼合而成,这二者都可以用来表示对某一观点的认同。关于“可不”的意义以及相关研究,学界已经较为丰富,《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可不”解释为“表示附和赞同对方的话”。《北京土语辞典》也将“可不”释义为“表同意”。于宝娟 [12] 也就“可不”表对说话人的看法表赞同的话语标记用法进行了介绍。而关于“就是说呢/么”,目前并未发现对其意义的介绍,但我们能从语料库的实例中发现其表赞同的用法,例如:
(32) 兰英飞快地看他一眼,低下头去依旧扒拉着米说:“都什么岁数了,半截子都人土了,你还操那个心!”长盛说:“就是说么,都这个岁数了,还能干成什么,你还怕人说什么啊?”(李骏虎《母系氏家》)
(33) 二堂兄抗议道:“那些龙眼,小时候谁没爬上去吃过?我们虽然到外头去住了,这祖宅还有我们的份哪,难道连回来吃几串龙眼的资格都没有?”“就是说么。”三堂兄帮腔道。(三毛、林海音《佛灭》)
(34) 田莉也听霍小曼说起过白绮的事情,就逗马江:“我说你干脆就别回去了,在加拿大又不是找不着比白绮更漂亮的?知不知道,多少届的港姐儿都是从温哥华和多伦多选回香港的。要说美女,加拿大最多了。”栾德屏也怂恿着马江:“就是说的么!出来一趟容易么?……”(秋风《我们走过的时候》)
首先,不管是在语音形式上,还是在分布和功能上,将“可说”视为由“可不就说呢”省略而来都是有理据的。在语音形式上,以壶关方言为例,“可说”与“可不”中的“可”字读音相同,都读为[kʰəʔ2]。“可说”与“就是说呀”中的“说”字也都读为[ʂuʌʔ2]。在重音上,周文佳在描写“可说呢”的音律形式时,提到“可”与“说”往往都会重读,而在“可不”和“就是说呢/么”中,我们能很明显地判断出两个短语地重音分别落在“可”和“说”上。在分布上,“可不就说呢”与“可说”相同,也只能用在对话语境中听话者话轮的开头位置,且在上文中“可说”出现的位置都可以用“可不就说呢”进行替换;在功能上,二者都表示对说话者观点的认同。
其次,我们要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们要将其省略为“可说”而不是其他形式。关于省略形式代表成分的选择,俞理明 [13] 认为,不管是在形式,还是在意义上,处于重音地位的成分都会被优先选中。根据上文的论述,在“可不”和“就是说呢/么”两部分中,重音位置分别在“可”和“说”上,“说”还伴随着音长的延长,因此选择“可”和“说”作为省略形式代表成分。此外,我们要遵循区别性原则,即在省略之后要表意单一,不能使省略以后的形式与其他已有的词语的意义混淆。通过对“可不”和“就是说呀”组成成分进行排列组合,“可就”并不是现代汉语中的词汇,但其却存在于有“可说”类词分布的方言中,例如在壶关方言中,“可就”表示程度的加强,例如“他不听话,我可就打他”,表示打他打得很重。而“可是”、“不就”、“不是”本就是现代汉语和各方言中已有的词汇,如果省略成这样的形式,就会在意义造成混淆。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可不就说呢”也只能省略为“可说”。
那么“可不就说呢”省略为“可说”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语言表达的经济原则对其缩略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上文说到,“可不就说呢”与“可说”在分布和功能上都是一致的,因此在说话者说出具体的话语后,听话者使用其省略形式“可说”能够激发人们对其原形式的联想,从而不会造成交际上的障碍。那么既然可以用更为省力的方式实现相同的功能,人们就会更多地选用更为经济的“可说”。其次,使用频率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在有这类词分布的方言区中,“可说”是口语中使用频率特别高的形式,正因为其频繁使用,所以与“可不就说呢”相比,使用其省略形式“可说”一方面对说话人而言符合说话人在频繁使用时的简省心理,另一方面对听话人而言可以避免冗杂的形式造成在理解上抓不住重点,提高交际效率。在省略为“可说”以后,其高频使用就有了规约化的意义。
山西方言中现在频繁使用“你可说”,而不用“可说”,我们认为是受到交互主观性的影响。张旺熹和姚京晶[14]认为,由第二人称构成的话语标记由于更能表现出言者对听者的关注,便于激活对话双方的互动关系,因此也就更加便于获得隐含的交互主观性特征。上文说到,在说话者发表某一观点后,听话者用“可说”单独就可以表示赞同的意义。而在其前附加“你”,一方面体现了听话者对于说话者的关注,激活了对话双方的互动关系;另一方面为听话者借“你”之口、言“我”之意创造了条件,即听话者想要表达的是自己对说话者观点的认同,但却借说话者“你”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和态度,表现出了明显的交互主观性特征。
6. 结语
壶关方言中表赞同义的“你可说”只能在互动语境中听话者话轮的开头出现,因此我们可以将其使用模式码化为A:X。B:你可说,(Y)。其特点在于表赞同或认可的同时,对某人或事件带有不满、遗憾或羡慕的情感态度,这也决定了其出现的环境,即“X”的范围:说话人对某人或事件做负面评价、对第三者做正面评价、因惊讶而向听话者求证、询问听话者是否经历了不如意的事情。
关于“可说”类词的共时分布,我们通过语料库并结合田野调查,发现其集中分布在北京方言、山西方言的中南部(新老派皆用)以及山东部分地区的老派中。在山西中南部方言中,各方言点在“你可说”的分布和功能上基本保持一致,而在其出现环境上,各方言点则不尽相同。
关于“你可说”的性质,我们认为,“你可说”符合话语标记的特点且由于其只能在听话者话轮的开始,因此可以将其视作答语标记。就其来源来看,“可说”由“可不就说呢”缩略而来,山西方言中频繁使用“你可说”则是因为其具有交互主观性的特征。
NOTES
1其余两例为言语者A因对某事感到惊讶而向言语者B求证。
2《醒世姻缘传》一般被学界广泛认为是山东方言(主要山东中西部地区)的语料;《儿女英雄传》一般被认为是北京方言的语料;关于《红楼梦》的方言背景,学界的观点并不一致,有学者认为是南京方言(戴不凡),也有的学者认为其主体是北京方言(胡文彬)。
3在山东方言中,笔者通过调查发现“你可说”在潍坊、莱阳、济南等地“你可说”的用法与壶关方言相同且新老派差异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