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我国最新的第七次全国人口调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达到2.6402亿人,占总人口的18.7%,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达到1.9064亿人,占总人口的13.5%,这意味着我国在未来很短的时间内就会从老龄化社会进入到老龄社会阶段。
老年人数量的快速增加会极大地影响我国人口的抚养比例,这将会使得劳动人口负担的责任更加沉重。其次,产生的大量老年人口使得政府不得不将巨额的财政资金投入老年社会保障。同时,老年人口数量的持续增加对旧有的家庭规模和结构产生了较大影响,这使得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所具备的养老功能不断的被削弱。
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不仅体现在老龄化速度的快速提升,同样,在城乡间的差异也十分明显。从最新的人口普查结果来看,生活在农村的60岁、65岁及以上老人在所有老年人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23.81%、17.72%,而这个数据比居住在城镇的老年人口数量分别高出7.99、6.61个百分点。造成人口老龄化水平所显示出的这种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的原因,除了经济因素和社会条件外,和我国大规模的跨区域人口流动也是密不可分的。随着东部沿海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西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入东部沿海城市。一方面,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跨区域转移给我国的经济建设注入了强劲的动力。然而对于作为劳动力流出地的中西部农村地区来说。过度的人口流出对当地的劳动力供给产生了较大冲击,进而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不仅如此,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主要为家庭养老,家庭中的年老者依靠年轻人的经济援助这种代际之间的转移来度过晚年生活。但是,随着中国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继续外流,以及养老思想的转变,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在如今已经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挑战 [1] 。
在这样的局面下,有关农村老年群体的养老方式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分析问题就成了社会的热点话题。
2. 养老方式的类型及其选择
2.1. 养老方式的类型
在养老方式类型的划分上,我国学者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观点。董沛认为要通过老年人养老所在地和老年人接受养老服务的提供者两个方面来细分养老方式。他认为要将养老方式分成为家庭养老方式和社会养老方式。不仅如此,在他的观点中,一般意义上的家庭养老方式和社会养老方式仍可以再往下延伸,具体体现在家庭养老模式下又可以细分出传统模式的家庭养老方式和新兴的居家养老方式。而社会养老模式又分为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两种形式 [1] 。
高和荣并未把居住地的变化和老年人的养老经济来源作为划分的准则,相反,他划分家庭养老方式和社会养老方式的尺度是老年人老年生活的最有力支持来源。他认为选择家庭养老方式的老年群体的最有力支持来源是亲属、子女或朋友。
穆光宗将支持老年群体养老的对象作为划分不同的养老方式的标准,从而把养老模式细化为自我养老模式、家庭养老模式和社会养老模式。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日渐式微,机构养老又难以接纳我国社会上的大量老年人口。因此,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对农村老年群体的养老问题如何完美解决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各种有关的解决方案。
在政府层面上,国务院于2017年2月28日印发并实施了《“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目的是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活动、健全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推动老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指出要争取在2021年之前,要确保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做到公平、全面和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养老机构为补充,医疗和养老互相结合的养老框架。以便能够使得能够夯实综合应对人口老年化的社会基础。在此依据上,本文将养老方式分为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 [2] 。
家庭养老是家庭成员之间紧密关联的一种养老模式。在老年人老年生活的经济来源方面,家庭养老的模式是父辈和子辈、孙辈之间经济资源的合理再分配。是一种把家庭作为单位,在家庭成员之间实现养老保障目标、整合养老保障过程的养老模式。在这个过程中,父辈养育子辈和孙辈,等到父辈年龄大了,不再能够参加社会劳动赚取足够的满足自身生活所需收入的时候,这时,子辈和孙辈将开始承担起赡养父辈的责任,包括必需的经济转移和一定的情感照料。同时他们也将作为父辈来养育自己的子辈和孙辈,这种自然的循环在没有强大外力作用的情况下会一直持续下去。就像是在整个家庭内部设计了一套规范的养老保障体系。在年老的家庭成员需要照顾时,由其他年轻的家庭成员承担起自己的赡养责任,以确保上一代人能够在老年生活中得到足够的经济和精神方面的满足。受到社会舆论和传统文化观念等因素的影响,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老年人在选择自己的养老方式时都会首先考虑家庭养老这一模式。
机构养老与家庭养老不同,在机构养老中,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主要对象由子女变成了由政府或社会创办的专业化、系统化的综合性服务机构。上述的养老机构有的是独立法人机构,有的是依附于综合性福利机构或社会机构的组织。一般来说,大部分进入机构养老的老年人有以下类型:第一种是没有子女照料的孤寡老人;第二种是身体丧失了部分或全部自理能力的失能失智老人;第三种是自身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的老年人,这一部分老年人之所以选择机构养老而非家庭养老在很大一些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想要更好地享受自己的老年生活。在这一因素的影响下,这些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那些服务设施更完善、服务态度更好的优秀养老机构。由此可见,机构养老模式相对于家庭养老模式来说,起到了强大的弥补和支持作用,机构养老模式在整个养老模式体系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养老是一种通过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市场协作,向社区内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护、精神慰藉、医疗健康、文娱活动等养老服务的养老方式。社区养老作为家庭养老的补给方式,既有家庭养老的便利性,也有社会养老的可操作性。把社区作为养老的最佳结合点,让老年人在家庭中享受便利的社区服务,又能增加社会认同感,提升自我价值,让老年生活更有幸福感 [3] 。此外,在社区养老中,政府可以起到一定的支持和促进作用,这使得老年人及其家庭成员承担的经济压力得以缓解。
2.2. 养老方式的选择
在二零零零年之前,我国大部分的养老问题的研究人员或专家们都在致力于寻找家庭、社会和政府能够给老年群体提供什么保障,能够提供多少这样的保障 [4] 。从而大多数专家学者们都忽略了老年群体自己的养老意愿,例如很少关注和研究老年人自身的养老意愿,他们想要选择什么样的养老方式,他们自己设想的老年生活是个什么样的状况。不过,这么说并不是在指责之前从事养老问题研究的前辈,在很大程度上,这种局面也是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国民需要密切相关的。
但是,今时不同往日,我国的国情和二十年前相比有了巨大的改变 [5]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正处于经济腾飞,机遇和挑战并存,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不仅是我国的国情和经济社会的状况发生了质的转变,而且在此基础上我国老年群体的生活状况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极大地变化,面对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老年人接触到的各种新鲜事物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们各种观念,其中就包括他们的养老观念。他们的养老观念变得更加开放和现代。从数据调查的结果就可以很好地证明,我国老年群体中选择社区养老和机构养的人数占比都在逐年增加。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如今的老年人不仅需要基本的经济生活保障,还要求有更多的精神慰藉和自我实现、自我满足。而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的经济发展,我国经济社会也拥有了足够的基础和实力来满足老年人的这些养老要求。因此,我们当下有关养老问题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对农村老年群体的养老方式及其影响因素做研究和总结,以便能够更加有效地满足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
学者宋宝安将我国城市和农村的老年群体放在一起分析,最后指出在我国这样一个严峻的未富先老的大环境下,居家养老模式是最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养老方式,其最值得提倡和实施 [6] 。
学者丁煌、叶文振对我国居住在城市的老年人中选择非家庭养老的那一部分进行了调查研究。他们得出的结果是,符合以下条件的老年群体更倾向于选择非家庭养老,也即社会养老的养老方式。一是受教育水平较高;二是只有一个孩子;三是享受的养老金保障水平高。他们的调查结果显示的情况与我国目前社会养老的发展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我国现阶段内社会养老机构中入住的老年人大多是身体条件较差、年纪较大且没有配偶和自身生活不变的老年人。这表明目前大多数选择非家庭养老的老年人其实并不完全是自愿选择,而是生活所迫。这种情况表明,当前我国养老体系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尤其是养老服务的供求之间存在着不平衡。
学者张慧、邱敏对我国部分地区的农村老年群体的养老观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重点考察了社会结构转型对农村老年群体养老观念的影响。他们将老年人面对社会转型所产生的三种情况进行了阐述,分别是适应、抵触和迎合。适应是指部分身处农村的老年人对自己目前所处的养老生活很满意,评价很高。抵制是指部分老年人所持有的养老观念或养老方式与当前社会上主流的观念或看法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和矛盾。迎合是指农村老年人自己本身主动寻求转变,以适应当下社会结构的养老方式和观念。
学者王德文也对选择非家庭养老模式的老年群体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得出的结果是,影响老年人选择非家庭养老模式的重要因素中包括年龄、经济条件、婚姻状况和性别。他的研究表明年龄越高的老年人越愿意选择非家庭的养老方式、经济条件越好的老年人越乐意选择非家庭养老方式、已婚老年人和女性老年人在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时更倾向于选择选择非家庭养老模式。
在养老问题的分区域研究上,学者蒋岳祥研究了有关浙江省在城市居住的老年人选择养老模式的偏好因素。在他看来,老年人的个人因素对他们自己的养老意愿影响较小。反之,对老年人养老意愿和养老方式影响较大的因素是老年人自身的身体情况和经济条件。同时,老年人所处的家庭状况也对老年人的养老方式和养老意愿产生重要影响 [7] 。
上述学者既有从城市和农村这两方面入手,来分析老年群体养老方式的选择和养老意愿的。也有从选择非家庭养老模式的老年群体入手来研究影响他们选择非家庭养老模式的因素。还有的学者则试图找到藏在老年人选择养老方式背后的更深层次的原因。而本文根据上述学者的研究,将影响农村老年群体养老方式选择的因素归结为人口因素、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
3. 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根据之前所查阅的国内外有关养老问题的文献资料,我发现不同的学者对影响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的分类都各有侧重,而我在阅读相关资料后认为影响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可以按以下方式是分类。第一个方面是人口因素,主要包括老年人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身体状况等。第二个方面是社会因素,包括老年人的养老观念、社会养老机构的发展状况和我国传统的孝文化;三是经济因素,包括老年人的主要生活来源和收入状况。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上述三个方面之间的相互关系。
3.1. 人口因素
影响农村老年群体养老方式选择的人口因素主要包含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身体状况等。
其一,性别因素和老年人的经济条件和自身照料的能力密切相关,一般来说,男性的平均收入水平和平均就业率会高于女性,而女性的平均寿命会高于男性。因此,女性度过的老年生活时间会多于男性,上述中种因素很可能导致女性在老年生活中依赖子女和亲属的可能性就会比男性大得多。
其二,年龄因素,从人口学和生物学角度来看,随着人们的年龄不断的增长,一般来说,老年人的自理能力是逐步下降的 [8] 。因此,老年人自身的年龄越大,其需要子女和亲属供养的需求就越强烈,就越希望家庭和社会能够给予其足够的养老帮助。从上述角度出发可知,性别因素和年龄因素都会对老年群体的养老方式选择产生重要影响。
其三,身体状况因素也同样对老年群体选择自身的养老方式有着重要影响 [9] 。一般情况下,身体状况良好的老年人的自理能力都很好,因而他们对子女和亲属要求的养老帮助和养老依赖程度也较少,
其四,受教育程度因素通过影响老年人的养老观念进而影响到他们养老方式的选择。通常来说,相较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老年人,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老年人们的思想更加的开放和包容,更能够适应社会的变化,从而更加理智和精确地选择到最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同时这些老年人一般都具有更高的收入水平,因而他们在考虑选择养老方式的问题时,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较小;相反,受教育程度较低的老年人则更愿意选择较为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
3.2. 社会因素
影响农村老年群体养老方式选择的社会因素包括老年人的养老观念、社会养老机构的发展状况和我国传统的孝文化等 [10] 。
其一,农村老年群体选择养老方式时受到其自身养老观念因素的影响,大部分的农村老年人都持着传统的养老理念,他们还固守养儿防老的思想,认为人老了就肯定要和儿子生活在一起,他们认为自己要是选择机构养老就相当于告诉了别人自己的儿女不孝顺,他们也不会容忍这种行为的出现。
其二,养老机构的发展状况也对老年人养老方式的选择产生作用力,不过要根据养老机构发展的好坏来分辨到底是推力还是阻力。在我阅读的文献中,很多老年人提到他们居住地的社会养老机构发展的差强人意。养老机构的软硬件设施不足、养老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低下、养老机构的收费标准不合理等。养老机构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也削弱了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的意愿。
其三,我国传统的孝文化,在传统的农村社会中,农村老年人受到的尊重源自于他们积累的社会关系和农业经验,但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农村老年人享受尊重的社会基础在被逐渐削弱,因而传统的孝道文化和传统的家庭养老的影响力都在大大降低 [11] 。
3.3. 经济因素
影响农村老年群体养老方式选择的经济因素包括生活来源和收入水平等。经济因素对老年人的生活自力程度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通常来说经济条件优秀的老年人在老年生活时对子女和亲友的依赖性会大大降低,也有可能他们为了减少对子女的负担或者追求更高水平的老年生活而选择机构养老等非家庭养老模式;相比之下,经济条件较差的那部分老年人对子女的依赖就会更多,更倾向于依靠子女来养老,从而有更大的可能选择家庭养老方式 [12] 。
4. 农村老人养老方式选择的个案调研
4.1. 数据来源和研究假设
4.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江苏省Z村为个案,对Z村老人选择养老方式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5份,回收85份,问卷回收率100%,有效问卷81份,问卷回收有效率95.3%。
4.1.2. 研究假设
1) 男性和女性相比,在养老方式上更有可能选择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
2) 年龄越大的老年人更有可能选择家庭养老。
3) 受教育程度高的老年人,相较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老年人更愿意选择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
4) 身体状况较好的老年人相较于身体状况较差的老年人更愿意选择家庭养老。
5) 已婚的老年人相较于未婚、离异和丧偶的老年人更愿意选择家庭养老。
6) 子女数量越多的老年人越倾向于选择家庭养老。
7) 月收入越高的老年人越愿意选择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
8) 主要生活来源为养老金的老年人相较于主要生活来源为务农所得、子女供养、储蓄和其他的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社区养老方式和机构养老方式。
4.2. 研究问题的信度效度分析
4.2.1. 数据信度分析
本次调查使用了Cronbach’s Alpha系数对问卷中针对被调查对象养老方式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信度分析,具体结果见表1。
由表中数据可知,有关样本数据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672,在可接受范围内,因此可以认为问卷有良好的一致性,有较好的信度。
4.2.2. 数据效度分析
使用KMO和Bartlett检验进行效度验证,由表2可以看出:KMO值为0.666,介于0.6~0.7之间,研究数据比较适合提取信息。
5. 调研结果分析
5.1. 样本的基本特征
由图1,从性别和年龄结构来看,本次调查有效样本人数为81人,共有男性40人,占比49.38%,女性共有41人,占比50.62%。在总样本中,60~70年龄段的人数为33,占比40.74%,71~80年龄段的人数为22,占比27.16%,81~90年龄段的人数为16,占比19.75%,91岁及以上人数为10人,占比12.35%。从样本选择来看本次调查男女比例较为均衡。
从图2可知,大多数被调查者更愿意选择家庭养老的方式来安享晚年,这与我国传统的养老观念是相一致的,同时,选择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老年人也占有一部分比例,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现代农村养老观念的变化。
由图3图4可知,在老年群体晚年养老的主要生活来源方面,子女供养所占的比重最大,达到了34.57%,这跟家庭养老是当前农村老年群体的主要养老方式是密不可分的。同时也可以看到还有22.22%的老年人仍在继续从事农业生产,他们以自己的务农所得来维持自己晚年的花费。此外,有25.93%的老年人以基本不从事劳动活动,他们依靠自己年轻时的积蓄来养老。
5.2. 统计分析
5.2.1. 变量选取及计算
由于人口因素、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对农村老年群体养老方式的选择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判断这三个类别中各种具体因素的影响,笔者整理了问卷的数据,基于调查数据,运用SPSS软件,借助相关性检测,筛选出影响农村老年群体选择养老方式的因素进行研究。
因变量(Z)设为农村老年群体选择养老方式的行为,其中对选择家庭养老的行为赋值Z = 1,对选择机构养老的行为赋值Z = 2,对选择社区养老的行为赋值Z = 3。自变量(S)分别为性别(S0)、年龄(S1)、受教育程度(S2)、身体状况(S3)、婚姻状况(S4)、子女数量(S5)、子女对养老帮助(S6),主要生活来源(S7),月收入(S8)对各个自变量的赋值情况见表3。

Table 3. Assignment table of dependent variable and independent variable
表3. 因变量与自变量赋值表
通过SPSS进行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Table 4. Cross (Chi-square) analysis results
表4. 交叉(卡方)分析结果
*p < 0.05, **p < 0.01.
5.2.2. 对交叉(卡方)分析结果的解释
从上表中可知:年龄、受教育程度、身体状况、婚姻状况、子女对养老的帮助、主要的生活来源和月收入符合p < 0.01的条件,这表明它们与老年群体养老方式的选择行为有显著的关系。而性别、和子女数量与老年群体养老方式的选择关系并不显著。
1) 对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因素进行解释
性别因素的显著性为0.161远远大于0.05的显著性标准,这表明本次接受调查的老人们在选择养老方式时,不同性别的老年人所做出的养老方式选择并无明显差异。这证明假设1、男性和女性相比,在养老方式上更有可能选择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是不成立的。
子女数量的显著性为0.085也大于0.05的显著性标准,未通过显著性测试,这证明假设6、子女数量越多的老年人越倾向于选择家庭养老。的假设不成立,这多少与社会上的普遍认知有所出入。一般来说,我们认为,子女数量越多的老年人,在养老时会得到相比于子女数量少的老人更多的帮助,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但调查数据和分析结果并不支持这一观点。有如下两种可能:1) 本次调查的样本数量不足,不足以代表当地的老年群体。2) 接受问卷调查的老年人们的子女在有关共同照料老人的问题上没有协商好,这才导致子女数量多的老年人并未感觉到自己接受的来子女的养老帮助能够大到足够影响自己养老方式的选择。
2) 对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因素进行解释
年龄因素和身体状况因素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并且可以从表中得知,随着年龄的增长,选择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方式的老年人的比重在不断的增加。这基于这样一个共识,随着老年人年龄的不断增加,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会逐渐变差,因而他们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也会被削弱,就更需要来自外部的帮助来安享老年生活,但是由于现代社会人们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和经济压力都很大,这些老年人的子女很可能没有办法抽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照顾自己的父母,所以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就成了比家庭养老更好的选择。
受教育程度因素也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证明假设3、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老年人,思想更加开放,相较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老年人更愿意选择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是成立的。原因也很明了,接受过更好的教育的人都会更加包容,经济条件也会更好,相较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因而,他们更可能不受传统养老观念的约束,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而不是人云亦云,被传统观念所裹挟。
婚姻状况也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表明假设5、已婚的老年人相较于未婚、离异和丧偶的老年人更愿意选择家庭养老是成立的,现如今年轻人大都去大城市或者到县城去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因而老年人很少是跟子女一起居住的。夫妻都健在的老年人在老年生活时可以相互依赖和照顾,所以他们可以留在农村老家选择家庭养老。而丧偶或者未婚的老年人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或者没有子女而缺少这种亲人之间的依靠和照顾,这只可能导致他们选择偏向集体化的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来缓解内心的孤独感。
主要的生活来源和月收入这一因素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在预料之中,毕竟经济基础对养老方式的选择还是影响很大的,经济基础好的老年人在考虑选择何种养老方式时可以较少的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从而他们可以为了追求更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或者为了更好的生活质量而选择服务和设施都比较完善的养老机构。
6. 结论
本文依据对江苏省Z村老年群体的养老方式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大量借用了文献分析法、个案调研法和交叉分析法等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分析了江苏省Z村老年群体的养老方式选择及其影响因素,进而得到了以下一些结论。首先,在接受调查的全体农村老年人中,有60.49%的老年人们都选择了选择家庭养老方式,这个比例表明绝大部分农村老年人还是更依赖于家庭和子女对自己的养老帮助。而有25.93%的老年人和13.58%的老年人分别选择了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这相对于各位学者以前调查的结果来说是呈增长的态势。这也表明了农村老年群体在养老方式选择这件事情上正在变得更加包容和开放。其次,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对农村老年群体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人口因素、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等变量。并且每个变量对养老方式的选择的影响大小各不相同。最后,在进行调查走访时得知在养老方面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而要想解决好农村老年群体的养老问题还需要把养老方式选择为突破口,建立起系统化、多样化的养老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