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中国园林艺术作为其艺术载体,浓缩于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目前对园林意境的营造主要以诗文格调、画理、典故、民俗和伦理为重点 [1] ,本文旨在深入探究拙政园独特的造园技巧,同时参考了明代计成所著的《园冶》和刘绍瑾、李文初等人所著的《中国山水文化》,以丰富的文化背景和深入的研究为文章提供支持,以拙政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山水特征,结合“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来赞美自然并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以《园冶》“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强调的“借置”作为核心理法,其正是将人工构筑物与自然山水景观相结合,通过巧妙的摆放、安排和借鉴自然形态,使得园林景观真实而自然地融入自然环境中。对“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境界山水布局进行分析。希望通过对中国皈依自然的造物手法,来召唤当代文化自信。
2. 天人合一自然观
2.1. 天人合一思想内涵
最早明确提出“天人合一”四字概念的是北宋哲学家张载,他在《正蒙乾称》中提到:儒者因明而明诚,因诚而明明,故天人一体,致学而能成圣人,得天而未始之遗民。对于天人合一,季羡林也曾做过一番诠释: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一,是彼此相通,以便成为朋友。在西方有意用高科技驾驭自然的同时,东方先哲却在警醒我们: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相通,天地人“天地和合”自然观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都是存在的,人、天地、人与自然要和谐统一,二者缺一不可。
天人合一论作为中国古代独具匠心的哲学理念与思想智慧,其中,“位育中和”这一内在内涵深刻地内涵了古人对于天地人三者关系的特定认识,其所蕴含的“天命观”,实际是人类早期的一种“自然神论”,其虽不具有近代演细法,却包含象数古典形态的推算演绎 [2] 。
2.2. 儒家天人合一理论溯源
天人合一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在那个生产技术革新水平极为低下的时代,人类终归还是无法与大自然抗衡,当时的人类看来,大自然是一个充满神灵的世界,这样人类的世世代代的生存自然而然也要受到源源不断的神灵的支配,因此萌生了上古时代先民对自然界的无限崇拜和生命的敬畏之情,自然而然可见天则是天地万物崇拜的核心。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历经逐步演化的过程,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上古时期周天子时期,天神祇作为自然社会的最高主宰,是至高无上的有独立自主意志的人格神,天人关系被人类文明定义为神人关系。《尚书·洪范》中说道“惟天阴骂下民。天乃赐禹洪范九畴,葬伦收叙”。认为上天保护民众,于是赐给大禹九种治理天下的大法,规范了丧葬的等级次序。并由此产生了社会观念,以天人合一为宗旨,并最终得以形成。这一观点笃定了“天”(神)与人之间的某种特定的关联,而这便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萌发之所在。春秋时期的孔子关于“礼”的理解同样也体现出了这条法则的理念,即天与人相通,天与人遵循的是同一法则:礼,是天的准则,是地的准则,是人类的行为准则,是天地的准则,人类实际上应该效法它。礼就是天之经,大地的义,也就是老天赋予的原则,大地施行的正义,是老百姓行动的基础,不可变动,不容质疑。其中孔子道出了天(神)的地位,明确主张敬天法天。战国时期作为“亚圣”的孟子,系统地继承和发扬了先师孔子的学说,他把心、自己的性、天人性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可以说是系统地完成了先秦时期的天人合一观,其天人观极具主观伦理色彩,即“尽心、知性、知天”,他以人道为纽带,力图用德性法度约束自己,达到知天达命,实现天人合一、天理人性、天心人心的合一。在天道的秩序下,人类具有先天性的优势,因而可以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但是必须遵循天道的规律和自然规律,因此提出“天命之所制,用之为宜”思想,主张尊重自然,遵循自然,天、人各司其职 [1] 。
3.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影响下的拙政园造物方法
3.1. 拙政园概述
拙政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始建于明正德初年,与苏州留园、网师园和怡园,无锡的寄畅园和上海的豫园等同属私家园林,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园林分为东区(原“归园田居”)、中区(原“拙政园”)、

Figure 1. The floor plan of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图1. 拙政园平面图①
西区(原“补园”)三部分,如图1拙政园平面图所示,总体布局特点为东疏西密,绿水环绕。
拙政园中部基本继承了明代“池广林茂”的特点,中部水域面积占比较大;整体的建筑呈错落有致的群体阶梯状的组合特点,由独具匠心的小飞虹、得真亭、小沧浪、云雾缭绕的听松风处等轩亭廊桥交相辉映围合而成;同时拙政园还以“林木绝胜”闻名于世,如远香堂、荷风四面亭的荷;亭台楼阁的倚玉轩、玲珑馆的竹;曲水流觞听松风处的松,以及枝繁叶茂的海棠春坞的海棠等等 [3] 。拙政园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3.2. 拙政园布局要素分析
园林中造型要素主要是指山、水、植物、建筑这四方面,这些要素的设计构成只有因借之法而无固定程式,即有方法无固定程式,布局讲求起承转合,所有大小景观虽大都人工设计制造,但都力求脱离人工琢刻的印痕,使之俨然无异,从而产生了一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4] ,人工构筑物与自然山水景观相得益彰,达到与自然同样宽广壮丽的效果。任何自然环境均由关联的布局要素构成,通过借鉴自然的形态、纹理、色彩等元素,设计师能够更好地还原自然的美感,使人们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美妙,如表1布局要素分析所示,将山石、植物、水、建筑等自然景观互相穿插渗透,将园林环境与人联系起来,自然而然使人也融于环境之中,在有限的空间里营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观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惊喜。正是这种巧借自然的手法,使得园林设计不仅令人赏心悦目,还能够引起人们对于大自然的思考和敬畏之情。设计者从环境含蓄的美景中获得灵感与启迪,追求和谐之美,凸显师法自然、源于自然的技艺风格。

Table 1. Analysis of layout elements
表1. 布局要素分析②
4.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下的意境表达
我国古代园林布局的变化并非完全随机,而是融合了天地人之间的和谐与统一,旨在营造出具有意境美的独特景观。古代园林不仅少见人工雕刻的痕迹,更注重将自然景观进行加工和改造,通过提炼和抽象化,创造出独具风采的传神之境。
古代园林的设计思想强调概括和抽象化,通过巧妙的布局和景观元素的运用,将自然景观内化为情感和精神的体验,实现了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在园林的布局中,我们可以看到沿山起伏的山水景观、曲径通幽的林下景观以及富有意境的花草树木等,这些景观元素被艺术性地组合和安排,形成了独特的空间结构。
与简单模仿原始样式不同,古代园林在布局中注重运用艺术手法和审美原则,以实现对自然景观的优化和提升。例如,在湖泊边布置假山,通过精心雕琢的山石形态和布局,呈现出山水之间的灵动和变幻;又如,在花草丛中设置回廊走道,引导人们穿行其中,感受自然美景的同时也增加了空间层次感和丰富度。使之与“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的意境更加契合,这也印证了古典园林设计与天人合一互相联结的理念。
拙政园天人合一自然观的表达主要体现在其造景艺术手法上,中国造园艺术的特点之一,是将园林设计与工程技术有机融合,达到一个最佳的视觉效果。拙政园意境表达手法运用主要有障景、对景、漏景、借景和框景法 [6] ,如表2意境表达手法分析所示,通过对拙政园5种意境表达手法的分析与梳理,可以看出各造景要素要符合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各小景组合要模仿自然、注重自然、取法自然。

Table 2. Analysis of artistic conception expression techniques
表2. 意境表达手法分析③
中国古典园林创作,除了满足人们对自然美景的仿照,更追求诗情画意的境界,特别是在唐宋时期格外明显,借景来寄托游园人的思想情怀,将人与自然密切联系起来,实现触景生情、情景交融,这即是中国古代园林所探求的最高艺术境界—从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再由无限归于有限,达到物我两忘,自我情感、意趣的自然流露与抒发 [8] 。天人合一自然观、人格化的自然在拙政园的设计中发挥地淋漓尽致。
5. 结语
道家“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对中国古代园林的营造影响颇深。文章基于天人合一的哲学概念,从天人合一的角度来阐述“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础理论,结合拙政园造园要素以及意境表达手法,探讨园林山水景观布局与天人合一的契合点性。文章的主要结论有:
1) 探讨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论基础,对其思想所蕴含理念进行提炼,总结出赞美自然、崇尚自然,讲求人与自然和谐相融三点理论,也为社会、自然、社会及三者之间关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研究范例;
2) 在基于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山石、水、植物、建筑四方面分析了拙政园的造园要素,将道家“有限之无限”、“虚实相生”等思想观点融入到园林设计中,为下一步对障景、对景、漏景、借景和框景等意境表达手法的分析提供了理论铺垫。通过对拙政园实例进行山水布局的剖析,增强了研究结果的有效和实用性。
拙政园作为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瑰宝的地位,以及其在表达“天人合一”自然观念方面的重要性,读者可以欣赏拙政园所展示的山水景观,并深入探索其中融合自然与哲学思想的魅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魅力。这篇文章希望能为设计学学生和园林爱好者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考视角,并进一步推动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研究和传承。
注释
①图1来源:源于网络: http://m.baidu.com/sf/vsearch?pd=image_content&word=%E6%8B%99%E6%94%BF%E5%9B%AD%E5%B9%B3%E9%9D%A2%E5%9B%BE&tn=vsearch&atn=mediacy&fr=tab&sa=vs_tab&imgtype=0&imgcontent=%7B%22materialQuery%22%3A%22%22%2C%22subjectJson%22%3A%7B%7D%7D&imgpn=29&imgspn=0&mediacyKey=undefined&tt=1&di=7229357672103936001&pi=0&cs=935613335%2C3780503397&bdtype=0&objurl=http%3A%2F%2Fwww.lamost.org%2F~yzhao%2Fchinamap%2Fjpg%2Fh40e.jpg&imgos=3474205997%2C3785507639&imgis=0%2C0&isRecFrClick=0
②表1来源:作者自绘
③表2来源:作者自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