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根据最新的“七普”数据,我国0至17周岁儿童目前约有2.98亿人,为了给儿童成长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2021年10月15日,国家发改委等23个部门公布《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在100个城市开展儿童友好城市试点建设。2021年3月,“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正式写进我国“十四五”发展规划。按照规划,到2025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自此,众多城市也开始对儿童友好城市建设道路进行探索。2022年佛山市政府工作报告、市委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佛山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报告都将助推佛山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列为重点工作任务清单。
2. 相关概念解读
2.1. 儿童友好城市
儿童友好城市(Child Friendly City,简称CFC)的概念最早来源于1996年的联合国第二届人居环境会议,之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联合国人居署又共同制定了“国际儿童友好城市方案(CFCI)”,提出需要将儿童的需求纳入城市规划中。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网站(https://childfriendlycities.org/)中给出定义:儿童友好型城市是一个城市、社区和任何地方治理体系,致力于通过实现联合国儿童权力公约中的权力来改善辖区内的儿童生活。
儿童友好城市的内涵涉及社会方方面面,主要体现在:给予儿童参与决策的权力、提供儿童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保障儿童生活环境的安全和满足儿童各类行为活动的需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并没有给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唯一标准。为此,联合国CFCI研究中心结合实践设计了一套行动框架,以便更好地促进CFCI计划的具体操作(图1)。
2.2. 儿童友好城市文化软环境
城市软环境是相对于硬环境而言的,是指城市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城市物质与空间条件以外的发挥作用的除有形的硬件设施之外的各种要素的综合,即以非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环境要素。它是一个

Figure 1. How to build a child-friendly city (From “Creating Children Friendly Cities”)
图1. 如何构建儿童友好城市资料(来源《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
有机的整体,包括政治与文化、法规与政策、思想与观念、体制与机制、管理与服务等内容的综合,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 [1] 。目前学界还未对儿童友好城市文化软环境进行界定,根据城市软环境的概念进行推导,儿童友好城市文化软环境是指一种位于文化层面上的易于被人们从心理上感知,对儿童友好的非物质的、无形的环境因素。
3. 佛山儿童友好城市文化软环境的现状
为了更好地了解儿童对于佛山儿童友好城市文化建设方面的需求,全面反映佛山在六个维度的现状,笔者针对全市18岁以下的儿童,按照幼儿园阶段、小学阶段、初中阶段和高中四个阶段划分儿童年龄,设置了9个问题的调查问卷,通过线上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研究。同时,结合SWOT的方式分析目前佛山儿童友好文化软环境建设的现状与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设路径。
3.1. 儿童友好理念认知
笔者通过调查问卷和实地采访,发现目前民众对于儿童友好理念的认知,不太乐观。由图2可知,有33%的儿童并不了解佛山正在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在实地采访中,也发现众多采访者并不清楚佛山市这一重要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目标。这也意味着在城市建设中,需要结合新媒体、新技术,尽可能增强宣传力度。
3.2. 儿童友好文化政策
由图3可知,儿童对佛山儿童友好文化政策方面较满意,但是仍有37.95%比重的儿童觉得政策一般,甚至有4.43%的调查对象觉得政策不好。所以,可见超过42%调查对象,对于佛山目前的文化政策方面并不满意,反映出儿童对于文化政策有更高的需求。

Figure 2. Investigation on the cogni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hild-friendly city in Foshan
图2. 对佛山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认知的调查

Figure 3. Investigation on the degree of cultural welfare protection for children under the policy of child-friendly culture
图3. 儿童友好文化政策对儿童文化福利保障程度的调查
所以,根据目前查阅的相关资料和实际调研情况,基于SWOT对儿童友好城市文化政策方面进行分析:
3.3. 儿童公共文化服务
佛山各级各部门立足本市儿童成长发展实际需求,健全完善面向儿童的公共服务体系,包括托幼服务一体化、学前教育、适龄残疾儿童安置等,促进普惠共享、优质均衡、更加“友好”。2022年,深圳发布《儿童友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指南》,目前佛山市还没有出台针对公共服务的这样的建设指南。通过调查问卷的数据(图4),儿童对佛山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很满意,有高达73.96%的调查对象认为佛山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但是,也不能忽视26%的儿童还未能充分享受到应有的公共文化服务。

Figure 4. Investigation on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in Foshan to meet the needs of children
图4. 佛山的公共文化服务满足儿童需求的调查
根据目前查阅的相关资料和实地调研情况,基于SWOT对佛山儿童友好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
3.4. 儿童文化权利保障
调查问卷的数据显示(图5),儿童对文化权利方面很满意,有高达91%的调查对象认为他们可以享受到佛山的文化权利,只是在享受程度有所区别,一半以上的儿童反映只享受了一部分文化权利。还有8.3%的儿童在文化权利方面没有参与和表达过。这也意味着更多的儿童渴望能参与到更多的文化活动中。

Figure 5. Investigation on the degree of cultural rights enjoyed by children in Foshan
图5. 佛山儿童文化权利享有程度的调查
根据目前查阅的相关资料和实地调研情况,基于SWOT对佛山儿童友好城市儿童文化权利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
3.5. 儿童成长文化空间
调查问卷的数据显示(图6),儿童对自己的居住城市佛山有足够的安全感,有80%的儿童表示能够在佛山拥有足够机会参与到文化活动的公共场所和成长空间。剩下20%的不同声音,也代表着他们并没有参与文化活动的场所或空间,这也是需要建设更多的文化场所,达到普惠公益、人人可享,同时,也需要做好对文化空间的维护与管理。

Figure 6. Investigation on public cultural spaces in Foshan to meet the needs of children
图6. 佛山的公共文化空间满足儿童需求的调查
根据目前查阅的相关资料和实地调研情况,基于SWOT对佛山儿童友好城市文化空间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
3.6. 儿童发展文化环境
调查问卷的数据显示(图7),有83.38%的儿童认为佛山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和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和资源,这是对目前佛山儿童发展文化环境工作的极大肯定。当然,还有16.62%的不同声音,需要佛山在文化环境方面进行改善与提升。

Figure 7. Investigation on the friendly cultural growth environment for children in Foshan to meet the needs of children
图7. 佛山儿童友好文化成长环境满足儿童需求的调查
根据目前查阅的相关资料和实际调研情况,基于SWOT对佛山儿童友好城市文化环境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
3.7. 儿童文化产业发展
儿童文化产业是指以儿童为目标受众,通过提供以儿童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儿童文化需求并创造经济价值的产业。调查问卷的数据显示(图8),73%的儿童认为佛山的文化产业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但是剩下的儿童表示还有更多的期待与需求。

Figure 8. Investigation on the children’s friendly cultural industry in Foshan to meet the needs of children
图8. 佛山儿童友好文化产业满足儿童需求的调查
根据目前查阅的相关资料和实地调研情况,基于SWOT对儿童文化产业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
4. 运用岭南文化精粹建温暖之城的内核维度
城市是文脉的重要载体,文脉是城市的独特标识。岭南文化是指五岭以南广东、广西和海南一带独特的地域文化 [2] 。建设儿童友好城市,要坚定传统文化自信,以岭南文化的精粹贯穿于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角角落落。
4.1. 功夫文化
作为南派武术发源地和国内武术流派的汇聚地,佛山早已成为中国人心中的武林圣地。无论是蔡李佛拳、洪拳,还是咏春拳,都讲求先德后艺、厚德载物的武术精神,溯源其各种拳种的发展历史,无不发现和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息息相关,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中华儿女爱国自强的民族精神代表。
佛山众多学校在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佛山武术故事的基础上,深入广泛开展以咏春拳、蔡李佛、洪拳等南派武术为主的特色体育项目建设。在罗村实验小学,将咏春文化与学校体育课程进行整合,并聘请叶问之子叶准为顾问,编排了《咏春九式》健身操和相关教程,创下了3600多人同台表演咏春拳的世界吉尼斯纪录。佛山教育牢固树立“立德树人,健康第一”理念,以开展武术运动为重要载体,将传统文化融入儿童的学校教育中,为儿童友好城市的文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教育文化环境。
4.2. 理学文化
500年前,一代理学名儒湛若水、方献夫、霍韬在西樵山上开坛讲学,藏修十余年,引起了思想巨擘王阳明的关注。於天将佛山理学文化的精髓归结为三点:一是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二是兼容并包的务实精神,三是家国情怀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三种精神使得佛山理学精神文化在文化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更具有传承的重要意义,将助力于佛山在建设儿童友好之城中打造务实包容的城市形象。
在对佛山的实地走访中,发现佛山的文化资源在城市和乡村中存在不均衡的现象,如何在乡村中为儿童开辟一扇窗?陈村镇仙涌村利用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深入挖掘朱熹理学文化传承,建设“岭南理学堂”作为专门研究、展示传播理学的载体,成为当地学校教育的重要拓展基地,这是面向岭南及其他地区打造理学文化传播的新标杆,也是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中别样的文化空间。
4.3. 工匠文化
佛山拥有500多年历史的南风古灶依旧窑火不绝,生产不断,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好且延续使用至今的龙窑。陶瓷行业古老而年轻。千百年来龙窑之火能薪火相传,始终不灭靠的就是佛山工匠精神的支撑 [3] 。工匠精神在佛山世代传承,早已内化为全体佛山人所共有的文化基因,成为召唤佛山人“非如此不可”的精神驱动力。在个体层面上,工匠精神主要表现为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以工匠精神来定义佛山城市精神,意味着佛山城市文化的特质在根本上体现出工匠精神的价值取向。
工匠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等精神品质,而这些品质对于教育事业,特别是中小学教育而言,尤其需要以这种精神品质作为引领。立德树人需要工匠文化。教书育人固然与工业生产不一样,但以文化人,立德树人,同样需要匠心。工匠文化是一种由专业工作者长期形成的群体文化,是专业精神、职业态度、人文素养三者的统一,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也应该是这三者的统一。教师自觉传承与践行“锲而不舍、精益求精、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工匠文化,自然也会将这种精神无形之中传递给学生。学校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人才,其中的“道德”、“文化”也应包含工匠精神与工匠文化,并应内化于学生的人生成长经历之中。
4.4. 龙狮文化
根据记载,南海龙狮活动在明代嘉靖年间便已形成,距今已有四百六十多年历史。龙舟竞渡是从吴越流传到全国的一项民间文化活动。龙狮精神表现为七个字:商、敢、先、实、活、容、信,是佛山拼搏进取的城市精神的重要代表,被誉为“佛山之魂”。
构建以传承醒狮文化精神为内核的课程体系,活化校园文化,为孩子们的成长环境营造了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佛山西樵民乐小学作为乡村学校成功转型为以狮艺武术为主的特色学校,一直致力于醒狮的全员学习推广,并将醒狮运动纳入校本课程。2004年9月,西樵中学响应西樵镇“南狮进学校”计划,发展特色教育,着重在日常学习中渗透醒狮“自强、忠义、崇礼”为核心的精神。2023年5月,南海区31所学校参与醒狮操展示活动,是对本土传统文化的传承,吸引了央视总台聚焦。
5. 儿童友好城市文化软环境建设的路径选择
在对六个友好维度的现状与问题分析中,可以看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是对城市治理理念和治理水平的变革,需要包括各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媒体等多方面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所以,儿童友好理念要嵌入到全社会力量的思想与行动中,需要形成全域系统推进的格局。“嵌入”,即将儿童友好嵌入其他政府部门原有的工作,以“儿童友好+”的方式对原有工作产生建设性影响,在推进儿童友好工作的同时,提升原有工作的质量,形成儿童友好理念下的高质量发展 [4] 。
5.1. 理念嵌入
只有将儿童友好的理念传播到各种政府部门和社会民众,形成社会共识,是政策嵌入和行动嵌入的基础,才能开展“儿童友好 + 文化”的一系列活动。原深圳市妇联主席,儿童友好城市的发起人马宏曾说,“各方达成‘儿童友好’的共识,儿童友好成为最大公约数”。形成共识可以促进各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力量间秉持一个共同理念达成协同的意愿,强化彼此之间的信任关系,有利于建构共同行动的认知框架,而实现理念的主要途径就是公共倡导和媒体宣传。
在公共倡导方面,政府等各部门应该发挥主要作用。市妇儿工委办公室等机构通过编制出台政策文件,把儿童友好理念传递到高层,引起政府和社会关注。
在媒体宣传方面,媒体宣传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有选择性地、有所侧重地进行报道。第一,成功案例分享。媒体可以报道和分享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成功案例,以激励和启发其他社区的行动。通过展示改善儿童生活的实际成果,可以增加其他地方对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兴趣和动力,并促使他们采取类似的措施。第二,儿童参与的报道。媒体可以关注和报道儿童在城市规划和决策中的参与,这有助于彰显儿童的声音和权利,展示他们对城市环境的期望和需求,同时也强调了城市决策者对他们权利的重视。第三,塑造正面形象。媒体可以积极宣传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理念和成果,塑造儿童友好城市的正面形象。这可以包括报道城市提供给儿童的安全和适宜成长的文化环境、丰富的教育和娱乐资源、儿童参与的文化活动等。
5.2. 政策嵌入
政策嵌入是理念嵌入的成果,并进一步加强理念嵌入。政府间协议是契约模式下的策略工具,即政府之间在对等、合法的基础上,就某一事项所达成的合意。由于具有契约平等、协商的特质,使得政府间协议在协调政府间关系、解决区域问题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 [5] 。不同部门之间的联合发文,共同发布相关政策,可视为部门之间的协议,有助于协调关系推进工作。
在对儿童友好文化政策以及公共文化服务中提到,佛山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存在的弱势问题,即缺乏政策引领:缺少针对佛山儿童友好公共服务体系的指导性文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和多领域,需要有一套相对完整的指导性建设指引,以利于基层整体推进。可以参照深圳、雄安等城市针对公共服务等制定的专项政策,利于自上而下地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5.3. 人才嵌入
人才嵌入是指将专业人才、专家学者等有关儿童发展和城市规划的领域进行融合,使他们参与到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中,提供专业支持和指导。人才嵌入是理念嵌入的必然结果,是行动嵌入的前提和条件。儿童友好城市文化软环境的建设需要各领域的人才,尤其儿童文化权利保障、公共文化服务、文化政策、文化空间等方面需要行业内的领军人才。主要围绕在四个方面的人才进行招纳与培养:
第一,政策制定和规划支持。人才嵌入可以参与城市政策制定和规划过程,就儿童关键议题提供专业建议。他们可以分析现有政策和规划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并推动儿童友好城市理念在政策层面的落地实施。
第二,项目设计与评估。人才嵌入可以参与儿童友好城市项目的设计和评估。他们可以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需求,提供专业的项目设计方案,并对项目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确保项目能够真正满足儿童的需求和期望。
第三,知识传播与培训。人才嵌入不仅可以参与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具体工作,还可以通过培训、研讨会等形式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传授给相关人员,提高城市工作者和社区工作人员的儿童关注能力和专业素养。
在实施人才嵌入的过程中,需要建立起政府、学术机构、非政府组织等的合作机制,促进资源和信息的共享,形成多方参与的合力。同时,也需要关注儿童的参与和意见反馈,确保他们的声音被听取和尊重。通过人才嵌入的方式,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可以更加科学、全面地考虑儿童的利益,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
5.4. 技术嵌入
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中的技术嵌入是指将各类先进科技和信息技术应用到城市规划、服务和管理中,以提升城市环境、社会服务和治理水平,更好地满足儿童的需求和权益。技术嵌入是理念嵌入的外显,是行动嵌入的保障。
技术是文化成为产业的必要条件。新兴文化技术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大数据、移动化和泛在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使文化创意产业更贴近消费者需求、更个性化创造、更多元化表达。在调查问卷对“六个友好”的调查中,由图9可知,发现儿童对文化产业的发展需求是最高的,是最迫切需要改善与提升的,同时技术嵌入与文化产业的结合也是当下发展的大趋势。
5.5. 行动嵌入
行动嵌入是理念嵌入的外化,是指将具体的行动计划和措施纳入城市规划和管理中,以确保儿童

Figure 9. Investiga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ix friendly” child-friendly city to meet the needs of children
图9. 儿童对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发展“六个友好”需求的调查
权益和需求得到充分关注和落实。一是从高层发起到基层落地。从领导重视传递出理念嵌入,继而,越来越多的市区各部门以及街道和社区的基层工作人员参与到儿童友好的相关工作中,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甚至直接参与到儿童议事活动,通过“行动嵌入”加深对儿童友好的理解,强化基层工作人员的“理念嵌入”。
二是从试点到全面推开。从一个区到多个区,从一个点到多条线,儿童友好逐步嵌入。从区域看,由一个区扩展到全市所有区,几乎每个区都有专题深度报道。从领域看,学校、医院、图书馆和社区各有一个试点,后面几年越来越多的学校、医院、图书馆和社区加入其中,各类公园、企业、园区等也行动起来。诸多主体从试点中看到儿童友好的意义,儿童友好理念不断嵌入;在借鉴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开展工作,实现“行动嵌入”。
基金项目
佛山市妇联、佛山市社科联2022年度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研究课题重点项目:从“一米视角”为儿童建温暖之城——传岭南文脉的佛山儿童友好城市文化软环境研究(编号:05)的研究成果;广东远程开放教育科研基金项目: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儿童早期阅读教育研究——以学前教育专业绘本阅读活动为例(编号:YJ2206)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