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基本上都会走向市场就业,就业方向集中在体育俱乐部、各类中小学、体育企业、体育场馆部门和自主创业等,其中最为集中的则是体育俱乐部。因此,培养市场需求的体育俱乐部经营与管理人才尤为重要。该专业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培养适用于全民健身发展所需,能够在体育俱乐部、城市社区、体育企业和体育场馆部门从事社会体育指导与服务、体育健身宣传与组织、体育俱乐部的经营与管理等工作,具有良好的体育健身指导素养和管理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对于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教学目标的研究,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课程体系设置实现人才培养教学目标的相关研究,比如沙国禅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构建与实施 [1] 。马玲玲基于CIPP 模型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2] 。另一方面是针对实践教学体系及目标的改革思路研究,对实践教学体系及实践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考核和质量监控保障等提出了改革路径 [3] [4] [5] 。很多学者都采用CIPP模式构建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6] [7] [8] [9] [10]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CIPP模式应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本科生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构建了适用于不同实践类型、评价层面和评价对象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对实践教学效果的有效监控和评价 [11] 。
目前基于CIPP模式对高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比较丰硕,但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还比较少。基于此,文章以池州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为例,通过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进行合理构建,培养应用型体育人才,满足市场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体育人才的需求。
2.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池州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在平台上开有通识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和第二课堂平台。在专业教育平台中开设有专业认知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专业专长教育和专业应用教育;第二课堂平台开设有社会责任实践、创新创业实践和素质拓展;具体安排如表1所示。通过表1可以看出,池州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总学分是164,理论教学131学分,占比77.5%;实践教学33学分,占比22.5%。具体实践环节包括体育赛事观摩与策划、裁判培训与执法、健身指导综合实训、毕业论文(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教育。

Table 1. Social sports guidance and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course structure system and credits and hours allocation
表1.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结构体系及学分、学时分配情况
3. CIPP模式评价体系构建
CIPP模式是一种评价模式,它是由美国学者斯塔弗尔比姆提出的,即背景、投入、过程和成果评价4项指标。CIPP模式以生为本,在应用型高校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评价应用的比较多 [12] [13] 。研究根据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需要,采用CIPP模式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设置了4个一级指标和10个二级指标,如表2所示。调查问卷的被测对象主要是实践教学的指导老师、学院教学管理者、实践教学基地、用人单位和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本科生等,结合池州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特点和普通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要点,采用特尔菲法确定,最后确定了10个二级指标。

Table 2.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social sports guidance and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based on CIPP model
表2. 基于CIPP模式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4. 调查对象和调查课程
4.1. 调查对象
CIPP模式评价要求过程全面性和主体广泛性,所以这次调查问卷的被测对象主要是实践教学的指导老师、学院教学管理者、实践教学基地和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本科生,做到了主体上的广泛性。
4.2. 调查课程
池州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于2011年开始招生本科生,至今已有13年。专业课程体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本着“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探索将各类实践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融入各类实践课程教学之中,形成协同效应,育人效果比较显著。自招生以来,人才培养方案每年修订一次,加强课程体系与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本着“基础 + 专业应用能力”的应用原则,厘清课程间的相互关系,做好课程间的衔接。在此基础上推进教材建设,改革教学方法,打造省“一流”课程,以课程体系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由于社会发展比较快,随之对专业人才需要不断变化,造成对实践教学体系要求的变化也很大,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直都在不断修订中。基于研究需要,调查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3门课程,分别为《社会体育导论》《健身理论与指导》和《体育市场营销学》。调查这3门课程的原因在于这3门课程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实践教学质量能够反映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效果。
5. 调查结果分析
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即分课程和分主体的调查方法。《社会体育导论》《健身理论与指导》与《体育市场营销学》3门课程各发放150份调查问卷。实践教学的指导老师、学院教学管理者、实践教学基地、用人单位和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本科生分别发放10份、8份、32份、45份、55份。3门课程各自回收145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分别为136份、129份、133份,有效率分别为90.7%、86%、88.7%。一级指标得分采用平均计算方法,得分则采用加权累加的方法。
5.1. 调查课程总体得分情况分析
《社会体育导论》《健身理论与指导》与《体育市场营销学》3门课程的总分得分分别为82.4分、77.8分、74.5分。由此可以说明该专业实践教学的指导老师、学院教学管理者、实践教学基地、用人单位和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本科生等广泛主体对课程实践教学都是基本认可的。其中《社会体育导论》课程得分最高,《体育市场营销学》课程得分最低。
5.2. 调查课程一级指标得分情况分析
4个一级指标在实践教学中反映的是共性问题,4个一级指标的具体得分如表3所示。

Table 3. The statistics of the scores of the first-level indicators
表3. 一级指标得分情况统计
通过表3可以看出,实践教学评价中背景评价平均分为22.6分,投入评价平均分为24.6分,过程评价平均分为14.1分,成果评价平均分为16.9分。在4个一级指标得分中,背景评价和投入评价平均分较高,反映出学校、体育学院和该专业教师对实践教学都非常重视,体育学院在实践教学目标和实践教学大纲计划的制定上都进行了认真组织,在师资投入、经费投入以及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等方面也有了一定的成效。但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平均分较低,由此反映出该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对于实践教学过程控制机制还不健全;同时也反映出该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技能还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
5.3. 调查课程二级指标得分情况分析
10个二级指标在实践教学中反映的是个性问题,10个二级指标的具体得分如表4所示。

Table 4. Statistics on the scores of the secondary indicators
表4. 二级指标得分情况统计
通过表4可以看出,背景评价中《体育市场营销学》课程在实践教学目标和专业师资结构上得分较低,原因为该专业没有市场营销方向的专业教师,急需引进体育市场营销方向的教师;通过引进体育市场营销方向的老师可以优化专业师资结构,同时也可以完善实践教学大纲和计划;《健身理论与指导》课程在教学目标得分上也比较低,只高出《体育市场营销学》0.2分,目前该专业也缺乏有健身理论方面背景的教师;《社会体育导论》课程在实践教学目标、专业师资结构、教学大纲和计划上得分比较高,原因在于该门课程授课教师是教授职称,同时授课教师也是省级教学名师,在实践教学中该教师也是全程参与。投入评价中《体育市场营销学》课程在师资投入指标上得分较低,进一步反映了缺乏体育市场营销方向的教师,急需体育市场营销方向的教师参与到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中去;在经费投入上3门课程得分都比较高,经调查得知学校给予体育学院每年实践教学经费都比较高。过程评价中的实践教学方式3门课程得分都比较高,平均分达到8.0分,反映了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在于实践教学基地接洽中对于实践教学的组织模式是科学合理的;但控制机制得分都比较低,平均分只有6.1分,说明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质控监管与考核机制不健全。在最后的成果评价中《社会体育导论》课程社会评价得分较高,达到8.5分,但3门课程的社会评价平均得分比较低,说明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还不能较好的适应社会需求;3门课程的学生认可度都比较高,可能是由于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给予最后的实践考核分都比较高,造成学生给予该门课程的评价也很高。
6.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的对策建议
通过第5部分分课程和分主体的调查方法分析可以看出,池州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总体实践教学情况良好,但在实践教学中对于实践教学过程控制机制还不健全以及成果评价中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对学生给予的成绩不合理等造成该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技能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因此,提出以下4点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6.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使师生都能清楚认知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中处于核心地位。国家将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掌握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健身运动指导、大众体育活动策划与组织以及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的能力,能胜任社会体育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并提出了素质要求、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规格。因此,师生需要清楚认知该人才培养目标,每门课程和入学教育都要切实围绕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让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和学生对于人才培养目标都有清楚的认知。
6.2. 加强体育实践应用型师资力量建设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保障实践教学顺利开展
池州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师在担任该专业专业课的基础大部分教师还担任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任务,同时每年受引进人才指标限制,近5年每年招聘体育硕士平均在2人左右,内培博士1人,柔性引进全日制博士1人,引进博士1人,在读博士2人,数量上还不能满足该专业实践教学指导的需要。由于缺乏应用型实践指导教师,进而更不能满足该专业实践教学的需求。根据该专业对教师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的需求,搭建互通互用平台,强化实践研修,扩大对外交流。加强教师科研与教学水平的提升,开拓教师眼界,能够胜任实践教学,开展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分类提升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和教学训练水平,加大高学历、高职称教师队伍建设,构建结构良好、能力较强的一流专业实践教师队伍。
目前池州学院体育学院实践教学基地有苏州独墅湖体育文化公司、上海咕噜咕噜体育发展有限公司、上海动因体育发展有限公司、南京蓝博文体育文化公司、合肥魅加体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安庆艾玛会文体展览产业有限公司、芜湖乐渔教育咨询有限公司、茶溪小镇等8家,体育学院有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和休闲体育专业两个本科专业,这8家实践教学基地也是两个本科专业学生实践教学共享的。今后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上还需要加大力度,增加签约实践教学基地数量,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做好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另外,为更好的做好实践教学,可以采用“3 + 1”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下面一个本科专业,培养能够胜任健身运动指导、大众体育活动策划与组织及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等工作,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并非简单的理论与实践融入传统教学模式可以完成的。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将专业和企业深度融入到一起,让企业参与到组织策划本科人才培养中来,这样才可以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和企业人才需求相适应 [14] [15] [16] [17] 。“3 + 1”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有效缓解企业缺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与应用型本科毕业生就业难的双重矛盾,实现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6.3. 加强实践教学全过程管理,完善控制机制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单单体现在实践教学方面,更要与教师指导学生参加体育竞赛、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及服务地方等多种实践方式有机融合。池州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理论课教学控制机制比较健全,但实践教学考核机制比较薄弱,局限于形式,没有实质性考核。为此,急需加强实践教学全过程管理,完善控制机制。健全实践教学全过程管理机制,包括实践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指导教师需要制定详细的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并报学院审核。加强实践教学中考核也是实践教学的必备环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务处和体育学院可以派人不定期进行检查,杜绝指导教师走过场行为。实践教学结束后要及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并结合指导教师中期考核成绩给出其最终教学成绩,并与教师年度教学考核结合起来,使教师不敢怠慢学生实践教学的指导,让其重视起来,进而完善实践教学过程的控制机制。
6.4. 完善成果评价机制,着实促进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
完善成果评价机制,使实践教学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主要任务还是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二级指标的权重结合了池州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特点和普通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要点,采用特尔菲法确定,最后确定了10个二级指标。把实践教学过程各环节实践材料收集好,建立定量考核机制,并进行评价和判断实践教学效果,进而合理设置实践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实行以评促教和以评促改的手段,进一步促进实践教学效果,实现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
7. 结语
池州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总体实践教学情况良好,但在实践教学中对于实践教学过程控制机制还存在不健全以及成果评价中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对学生给予的成绩不合理等现象,造成该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技能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对此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使师生对于人才培养目标都能清楚认知;加强体育实践应用型师资力量建设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保障实践教学顺利开展;加强实践教学全过程管理,完善控制机制;完善成果评价机制,促进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
安徽省教育厅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基于CIPP模式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编号2020jyxm1990);安徽省一流专业建设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高厅函〔202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