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以“网络谣言传播与治理”教学为例
Research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Practice in the Course of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Taking the “Governance of Network Rumour Propagation” Teaching as an Example
摘要: 服务国家战略是课程思政的核心内涵,公共危机管理课程作为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对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升应急管理素养具有关键作用。在当前网络安全已提升到国家安全战略层面的形势下,“网络谣言传播与治理”专题教学挖掘与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设计教学过程,着力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与法制教育,为探索做好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Abstract: Serving the national strategy is the core connotation of the course.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as a professional course for undergraduate public management majors, plays a key role in guiding college students to firmly establish the overall national security concept and improve their emergency management literacy.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at network security has been upgraded to the level of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the teaching of the topic of “Network Rumour Dissemination and Governance” explores and integrates the elements of course ideology into the design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focuses on strengthening college students’ education on network security and the rule of law, and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explo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ourse ideology in the new era.
文章引用:王涵. “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以“网络谣言传播与治理”教学为例[J]. 创新教育研究, 2023, 11(9): 2675-2679.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3.119393

1. 引言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党的二十大报告也作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战略部署,提出构建“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重大要求。青年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其国家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应急管理素养任务的重要渠道,将课程思政和公共危机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把“国家安全”思政元素融入教育教学过程,积极发挥专业课程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立体化育人作用,对于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汇聚青年创新动力推动我国应急管理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课程教学定位

公共危机管理作为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旨在通过专业培养使学生研习掌握公共危机管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准确理解和把握应急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新发展、新变革。

课程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引,聚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求,立足公共管理学科特色,提升课程思政的思维高度、价值层次,引导学生直面当代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和复杂矛盾,增强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并通过开放式讨论、典型案例复盘推演等多元互动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危机意识教育和应急处置指导,在公共危机管理理论知识与应急管理实践之间架起有效桥梁,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出发延展知识体系,提升预防与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系统性思考能力及应急技巧。

3. 教学目标定位

课程授课对象为本科生,尚处在“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群体有着较强的自我意识,但整体而言发展不成熟、情感情绪波动较大,社会认知力尚未完全形成。公共危机事件中的网络谣言传播极易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形成严峻挑战,是阻碍青年学生主动和有效参与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重要因素。据此,本次教学聚焦“网络谣言传播与治理”这一主题,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典故和公共危机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刻认知网络谣言的内涵、传播形式及其造成的主要社会危害,在此基础之上,强化网络忧患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树立“从我做起”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的法治意识,倍加珍惜我国网络空间治理成果,在公共危机应对中用实际行动弘扬网络正能量。

课程教学目标主要由以下三方面构成:

(1) 知识目标:理解网络谣言的内涵及传播形式,了解网络造谣相关法律规定,以及网络谣言法治化治理的主要举措。

(2) 能力目标:提高对网络信息进行真伪判断和归因分析的意识和能力,在公共危机情境中能够做到“自律”和“作为”,主动避免“按键伤人”,积极参与网络乱象整治,防止网络谣言传播及相关违法犯罪行为造成更大的社会危害。

(3) 育人目标:使学生树立高度的网络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增强对网络空间治理的政治认同感和实践参与度,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网络舆情处置能力,为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建设网络强国贡献力量。

4. 课程思政的融入方式及实施策略

4.1. 以中国传统文化典故作为融入点,增强学生的网络安全忧患意识

以相关成语典故引领学生汲取我国谣言治理的历史智慧,激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并通过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不同情境中谣言内涵及传播形式的对比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网络谣言往往会成为公共危机的伴生物和催化剂,必须深植国家安全理念,增强忧患意识,提升治理网络谣言痼疾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1) 以《战国策》中的“曾参杀人”、“三人成虎”历史典故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认识到谣言作为与社会发展相伴共生的一种信息传播现象,从古至今一直存在。在传统社会情境下,谣言通常是指没有事实根据的传闻,会为处于不确定情境中的人们提供错误的行动指引,口耳相传是其最基本的传播形式。在现代社会情境下,网络谣言伴随互联网兴起而出现,主要依托网络介质(如网络平台、微博微信、手机短信、短视频等)进行不实信息传播,并会与网络暴力融合演化,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有增无减。并以《荀子·大略》中的“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知者,兴于愚者,起于谋者”例证,自古以来谣言一直受到正义之士的谴责,治理网络谣言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

(2) 以《国语》中的“众心成城,众口铄金”历史典故作为切入点,使学生认识到谣言不仅传递信息,还会传递社会情绪,“积少成多”便会摧毁社会信任关系,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特别是在谣言搭上互联网信息技术快车后,具有传播速度更迅速、传播形式更多元、传播范围更广泛等新特征,其蔓延泛滥会导致大范围的网络负面舆情,不仅会造成“众口铄金”的社会不良影响,而且极易导致突发事件演化为公共危机。因此,网络造谣不是小事,打击网络谣言是当今各国政府面临的重要任务。大学生群体作为新生代力量和网络主力军,要树立国家安全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努力提升网络信息真伪判断力,自觉形成抵御网络谣言侵蚀的“防火墙”。

4.2. 以公共危机事件典型案例作为融入点,加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法治教育

近年来,在我国发生的数起公共危机事件中,恶意编造传播网络谣言现象屡见不鲜,因网络谣言导致的违法犯罪事件也层出不穷。如2019年3月21日发生的江苏响水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特别重大爆炸事故(以下简称响水“3·21”爆炸事故),事故在14时48分左右发生后,盐城官方在舆情产生的“黄金2小时”内发声确认发生爆炸事故,但是直至当晚21时官媒才辟谣指出苯并未超标的事实,在此期间,与“苯毒论”相关的谣言在网络上迅速扩散,许多不明真相的公众在微信朋友圈、微信群等转发了大量与盐城响水化工厂爆炸无关、张冠李戴的爆炸现场图片视频,令舆情强度升级,还有网民恶意编造传播谣言,称“18名消防员因吸入大量致癌气体死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造成恶劣社会影响。鉴于此,选择以该案例作为融入点,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加强对网络谣言社会危害的认识,自觉形成遵纪守法的社会观。

(1) 采取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对网络谣言社会危害的思考和认知。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发掘响水“3·21”爆炸事故案例线索,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危机事件复盘推演和开放式讨论,教师在点评、总结环节,把握关键事件节点,引导学生认识到响水“3·21”爆炸事故是一起特别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此类事故性危机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也正因为如此,关于“苯毒论”的网络谣言更易撬动民众高度敏感脆弱的“神经”,而权威信息的披露缺位或发布滞后则为网络谣言的滋生蔓延提供了可乘之机,一些别有用心人的借机造谣惑众,故意放大社会问题、挑唆对立关系,恶意抹黑政府和国家的形象,由此衍生出的网络舆情等关联性危机不仅会削弱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及支持,还会引发个体或群体的违法违规行为,使应急管理工作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对社会稳定、国家安定造成不可估量的恶劣影响,因此,必须亮出法治重拳,依法打击网络谣言,坚决遏制网络谣言高发频发态势 [1] 。

(2) 通过“以案说法”形式,引导学生增强“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在“响水3·21爆炸事故”案例中,21岁的史某康编造散布“18名消防员因吸入大量致癌气体死亡”网络谣言,事后被公安机关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2] ,以此为戒警示学生互联网不是传播谣言的法外之地,并通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网络造谣的法律规定,使学生提高对网络安全违法行为及其法律后果的认识。

4.3. 以中国网络空间治理成就作为融入点,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和制度自信

网络谣言不仅破坏了网络环境,也影响了社会秩序,已成为互联网时代的社会“毒瘤”。网络安全是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近年来,我国始终保持对网络谣言的严打高压态势,网络空间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

向学生介绍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强网络空间治理举措及取得的重要进展:① 积极参与全球互联网治理,推动发起《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全球数据安全倡议》等,为国际网络安全立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② 相继出台《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形成数据治理法律领域的“三驾马车”;出台《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管理规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网络安全审查办法》等配套法规 [3] ,压实网络安全主体责任。③ 全面强化网络执法。中央网信办组建网络执法与监督局,强化网络执法队伍建设,会同有关部门持续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着力整治网络生态突出问题,并组织多家网站平台开展网络辟谣标签工作,压缩网络谣言生存空间 [4] 。公安部也部署开展网络谣言打击整治专项行动,对于发布虚假信息的“网络水军”、参与传谣的网络大V以及网络暴力施暴者依法予以严惩。④ 深入开展网络普法宣传。我国已连续9年举办网络安全宣传周,通过“互联网 + 法治宣传”系列活动打造“指尖上”的普法阵地,推动多家网站平台制作发布预防网暴指南手册,与社会各方合力铲除网络谣言生存土壤,全力净化网络环境。

以上述中国网络空间治理成就作为融入点,引导学生认识到,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 [5] ,在党对网信事业的集中领导下,特别是在网络强国战略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网络空间治理工作取得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历史性成就,应当倍加珍惜。当前互联网发展是一场新的全方位综合国力竞争,青年学生作为担当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要坚持制度自信,“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加强网络谣言防范,积极参与网络综合治理,以网络强国建设助力民族伟大复兴。

5. 结束语

公共危机管理课程对于本科生而言是专业教育,也是安全教育、国民素质教育。本门课程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引,围绕教学目标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在“网络谣言传播与治理”教学主题中,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典故、学生关注的公共危机事件经典案例,以及我国网络空间治理新成就等作为课程思政融入点,通过建立问题导向的课堂和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参与型教学方法,多角度引导学生深度思考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深切关怀国家和社会发展,深入领悟“中国之制”和“中国之治”的显著优势;并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认知程度的基础上,加强危机意识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推动学生充分认识网络安全建设与中国未来发展之间的深刻关系 [6] ,自觉提升网络文明素养和网络治理能力,在公共危机治理中努力展现新担当、新作为。网络空间安全治理需要政府、网络平台及社会各界共同协作 [7] ,后续课程建设将继续打造“课程思政”特色优势,为建构清朗网络空间、推进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 马宝成. 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M]. 北京: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22.
[2] 中国新闻网. 男子造谣“响水18名消防员牺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EB/OL]. http://www.chinanews.com.cn/sh/2019/03-24/8789208.shtml, 2019-03-24.
[3] 方禹. 2021年国内网络安全相关立法回顾及思考[J]. 中国信息安全, 2021(12): 48-52.
[4] 中国日报网. 让网络谣言无处遁形!中央网信办举报中心持续开展网络辟谣标签工作[EB/OL]. http://cn.chinadaily.com.cn/a/202301/25/WS63d0d9cba3102ada8b22c884.html, 2023-01-25.
[5] 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8-04-22(2).
[6] 李楠.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意识的培育[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1(22): 88-90.
[7] 沈正赋.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版图构建、机制维护与治理方略[J]. 江淮论坛, 2020(1): 13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