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方言特殊程度副词研究
Study on Degree Adverbs in Qufu Dialect
DOI: 10.12677/ML.2023.119524, PDF, HTML, XML,   
作者: 孔鑫颖: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北京
关键词: 曲阜方言程度副词语义语法语用Qufu Dialect Degree Adverb Grammar Semantic Pragmatics
摘要: 曲阜方言中的程度副词跟普通话相比,有其独特性,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本文通过搜集曲阜方言语料,对曲阜方言中的程度副词进行了全面性定量考察,对典型的程度副词从语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比较了曲阜方言相关程度副词与普通话中程度副词的差异,进而总结出曲阜方言程度副词的主要特点,以期为曲阜方言程度副词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Abstract: By collecting the relevant corpus of degree adverbs in Qufu dialect, this paper tries to find out the degree adverbs comprehensively. Through classification, the degree adverbs in Qufu dialect are intuitively divided into absolute degree adverbs and relative degree adverb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ategories, some typical degree adverbs are analyzed in terms of grammar,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compares the degree adverbs in Qufu dialect with those in Putonghua, finds 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and then summarize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degree adverbs in Qufu dialect, improve the degree adverb system of Qufu dialect.
文章引用:孔鑫颖. 曲阜方言特殊程度副词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9): 3907-3916.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9524

1. 引言

山东曲阜,孔子故里,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曲阜方言隶属于北方方言中原官话区兖菏片 [1] ,同时属于山东方言分区中的西鲁片 [2] ,它不仅具有独特的文化气质,而且在语音、词汇、语法上都有自己独特的用法,具有丰富的程度副词是曲阜方言语法上非常突出的特点。与曲阜方言程度副词相关的研究成果不多,并且目前对曲阜方言程度副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语法搭配能力的分析 [3] ,对其语义、语用、重叠情况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偶有涉及也是举例性的分析,缺乏系统性的定量考察。

鉴于此,我们采用田野调查法,以曲阜方言中与普通话用法差别较大的20个程度副词为研究对象,先根据语义情况进行分类,然后系统考察每一类程度副词的语义、语法、语用情况,最后据此分析曲阜方言程度副词的特点,以期为曲阜方言研究提供新的材料。

2. 曲阜方言程度副词分类

经过语料搜集,共找出31个常见的曲阜方言程度副词,它们分别是:稍微、有点儿、挺、最、不大、越、更、较、真、够、更、忒、可、乔、棱、稀、绷、死、怪、老、煞、焦、黢、响、溜、杠、齁、须、剔、血、锃。

总体来看,虽然曲阜方言也属于北方方言,与普通话有很多用法相似的程度副词,但它们之间仍然存在着一些差异。我们将相关内容做成一个对照表,有助于直观地了解两者的异同,具体见表1

Table 1. Comparison of degree adverbs in Qufu dialect and Mandarin

表1. 曲阜方言程度副词与普通话程度副词对照表

Table 2. Classification of degree adverbs in Qufu dialect

表2. 曲阜方言程度副词程度量级分类表

王力先生根据语义特点,把程度副词分成绝对程度副词和相对程度副词两类,指出:“凡无所比较,但泛言程度者,叫绝对程度副词。凡有所比较者,叫做相对程度副词。” [4] 马真先生在后续的研究中也验证了这种分类的合理性。张桂宾、张谊生、周小兵在此基础上,按照“表达程度量级的差异”进一步细化,将相对程度副词分为最高级、较高级、比较级和较低级;将绝对程度副词又分为超量、高量、中量、低量。根据这种语义划分标准,我们将曲阜方言中常用的程度副词进行了细分类,具体见表2

在曲阜方言常用的程度副词中,“忒、可、乔、棱、稀、绷、死、怪、老、煞、焦、黢、响、溜、杠、齁、须、剔、血、锃”等20个副词属于曲阜方言的特色程度副词,其用法与普通话差别较大。通过上表,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副词都属于绝对程度副词中的超量副词和高量副词。下面分别从语义、语法、语用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3. 曲阜方言特殊程度副词语义、语法分析

通过调查研究,曲阜方言中共有31个程度副词,其中11个与普通话用法相似,不作为本文研究的重点。我们重点研究的内容是其中的20个特殊的程度副词。

3.1. 绝对超量程度副词:死、忒、可

3.1.1. 死

(一) 语义分析

语义方面,“死”在曲阜方言中感情色彩非常显著,用来修饰负向词(表示消极、讨厌等负面情感的词),不可以修饰正向词(表示赞美、喜爱等正面情感的词)或中性词(没有明显情感指向的词),表示的是厌恶、气愤等消极的感情。

(1) 她这个人【死】拧(固执),比驴还拧。

例如,例句(1)中,“死”搭配负向词“拧”,加深消极情感的程度。

(二) 语法分析

语法方面,“死”主要作状语来修饰单音节形容词,一般不能修饰双音节形容词,修饰单音节形容词还可重叠使用,构成“ABAB”式。后可接否定词“不”,构成“死 + 不 + 述宾短语”结构,其中述宾短语具有描述性,“不 + 述宾短语”整体表示贬义或消极义。

(2) 城北那家店的饭【死】贵,还不好吃,都没人去。

(3) 恁儿【死】沉【死】沉的,俺都背不动了。

(4) 找他帮忙也没用,他就是个【死】不讲情面的人。

例如,例句(2)中,“死”修饰单音节形容词,例句(3)中修饰单音节形容词并重叠构成“ABAB”式,例(4)中后接表示否定的述宾短语。

3.1.2. 忒

(一) 语义分析

语义方面,“忒”大致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很”“非常”,表示“太过头了”的意思。既能搭配正向词,也能搭配负向词,还能搭配中性词。

(5) 你也【忒】好了吧,帮我干了这么多活儿。

(6) 她也【忒】没良心了,怎么能干出这样的事儿来呢!

(7) 俺昨天刚买了个包,就是【忒】大了。

例如,在例句中,(5)搭配正向词,(6)搭配负向词,(7)搭配中性词。三者都表示程度的加深,语气和情感较为强烈。

(二) 语法分析

语法方面,“忒”主要用作状语来修饰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偶尔修饰动词。后可接否定词“不”,构成“忒 + 不 + A”结构,“不 + A”形容词性短语整体表示贬义或消极义。

(8) 你【忒】墨洋(拖沓、做事慢),以后早晚得吃亏。

(9) 【忒】胡闹了,我说不行就不行!

(10) 老七家也【忒】不体贴了,你说老七一年在外面打工容易吗?

例如,例(8)中,“忒”修饰双音节形容词,例(10)中,“忒”修饰否定式形容词性短语;例(9)中“忒”后接双音节动词,这种用法跟普通话中“很”的用法不同,“很”后面一般不能加动词。“忒胡闹”在本文所搜集的语料中仅出现了一次,搭配也具有局限性,并不是意味着“忒”后面可以加任何动词。

3.1.3. 可

(一) 语义特点

语义方面,“可”可以理解为“很,经过感知或体验之后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在济宁一些其他方言中,“可”只能搭配正向词,但是在曲阜方言中没有这个限制。

(11) 俺那个亲亲(亲戚)家里【可】厉害了,趁(有)五六套房子。

(12) 小豆豆【可】坏了,好(经常)挑拨人家的关系。

(13) 前边儿那个河【可】深了,你千万别去。

例如,例(11)搭配正向词,例(12)搭配负向词,例(13)搭配中性词。

(二) 语法特点

语法方面,“可”用作状语只能修饰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修饰单音节形容词时,可以重叠构成“ABAB”式。后可修饰否定式形容词性短语,构成“可 + 不 + A”结构,“不 + A”形容词性短语整体表示贬义或消极义。

(14) 这个小妮儿的性格【可】好了,邻居们都夸奖她。

(15) 他【可】大方了,一点儿也不小气。

(16) 俺班里的那个学生【可】不精神了,一天到晚感觉病恹恹的。

(17) 咱村儿集东头卖的那个瓜【可】甜【可】甜的了。

例如,例(14)中,“可”修饰单音节形容词,例(15)中,“可”修饰双音节形容词,例(16)中“可”修饰否定式的形容词性短语,例(17)修饰单音节形容词“甜”并重叠构成“ABAB”式。

综上,“死”“忒”“可”都是曲阜方言中的绝对超量程度副词。

语义方面,“死”的语义程度较之后两者更深,“忒”与“可”两者语义程度相当。语义搭配对象上,“死”只能搭配负向词,整体表示负向的感情色彩。“忒”与“可”在搭配对象上没有特殊限制,正向词、负向词和中性词都可以搭配。但“忒”与“可”相比,更突出“太过头了”的含义。以例(7)为例,“俺昨天刚买了个包,就是【忒】大了。”用“忒”包含了“这个包大过头了,不符合我的预期”的不满情绪,但如果换用“可”就没有这层含义了。

语法方面,三者都主要用作状语来修饰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但是“可”“死”在修饰单音节形容词时都可以重叠构成“ABAB”式,而“忒”不能。三者也都有否定形式,“死”的否定形式是“死 + 不 + 述宾短语”式,“忒”和“可”的否定形式是“忒/可 + 不 + A”式。

3.2. 绝对高量程度副词

曲阜方言中绝对高量程度副词有20个,占整个曲阜方言程度副词系统的64.52%。除去普通话中同样常见的“挺、真、够”三个程度副词,剩下的17个程度副词可以继续分成两类,一类是没有固定搭配的程度副词,另一类是有固定搭配的程度副词。

3.2.1. 没有固定搭配对象的程度副词

(一) 乔

1) 语义分析

语义方面,“乔”一般主要搭配的是负向词,加深一种不舒服、不适的消极情感、感觉或看法,所以后面一般会接表示消极情感的心理感觉或感官感受的词。

(18) 几每儿(今天)零下六度,外边儿【乔】冷。

(19) 这个帽子【乔】难看,俺才不戴来。

例如,例(18)和例(19)中,“冷”和“难看”都是表示负向感受的形容词。

2) 语法分析

语法方面,“乔”主要作状语来修饰形容词及心理类动词,表程度高,后接单音节形容词时可重叠,构成“ABAB”式。

(20) 他身上【乔】臭,也不知道上哪里去来。

(21) 打完疫苗俺的胳膊【乔】疼【乔】疼哩。

(22) 好几天没换衣裳了,俺身上【乔】痒痒。

(23) 你老是请俺吃饭,俺【乔】不好意思。

例如,例句(20)中“乔”后接单音节形容词,例句(21)中后接单音节形容词并重叠,构成“ABAB”式,例句(22)中后接双音节形容词,例句(23)中后接心理类动词。

(二) 怪

1) 语义分析

语义方面,“怪”修饰正向词,表示喜爱、亲昵、肯定的情感态度;修饰负向词,表示讽刺、不满、讨厌程度的加深;修饰中性词,要在语境中才能明确情感态度。

(24) 这个褂子【怪】好看哩,在哪里买的?

(25) 你在家里【怪】享受,吃香的喝辣的,俺在外边儿打工多累呀。

(26) 这个针【怪】小来,明天得去买个大的。

例如,例句(24)中,“怪”搭配正向词,(25)中搭配负向词,(26)中搭配中性词。

2) 语法分析

语法方面,“怪”主要做状语修饰单音节或双音节形容词,修饰单音节形容词不能重叠使用。

(27) 裤子上的洞【怪】小,不用补了。

(28) 小孩儿生下来都【怪】难看,大大就好了。(长大就好了。)

例如,例句(27)中,“怪”修饰单音节形容词,例(28)中修饰双音节形容词。

(三) 稀

1) 语义分析

语义方面,“稀”常见的释义是:“液体中含某种固体成分很少;含水多;稀薄(跟‘稠’相对):~泥|粥太~了” [5] “稀”在曲阜方言中也有相同的含义和用法。在这个基础上,“稀”经过语法化,逐渐衍生出现在副词的含义。“稀”作程度副词,最常用来修饰事物的味道、口感等,除此以外,“稀”还可以修饰表示直觉感觉、情感态度一类的形容词。“稀”有着严格的搭配限制,后面只能搭配正向词或中性词,不能搭配负向词,整体表现的是一种正向的情感态度。

(29) 年事(去年)的石榴现在还【稀】甜来。

(30) 你这腰带【稀】长,不怕绕不过腰,

(31) 我看着他去这一趟还【稀】高兴来。

(32) 我觉着这样【稀】好,谁也不打搅谁。

例如,例句(29) (31) (32)中,“稀”搭配正向词,(30)中搭配中性词。(29)中修饰表示味道的形容词,(30) (31) (32)中都修饰表示感觉、情感的形容词。

2) 语法分析

语法方面,“稀”主要作状语修饰形容词,偶尔修饰具有描述性的动词性短语。一般不能修饰单音节形容词并重叠使用构成“ABAB”式。

(33) 刚杀的那个母鸡【稀】胖,肉肯定少不了。

(34) 几每儿(今天)还【稀】暖和来,咱晒晒被吧。

(35) 没想到恁大舅家那闺女还【稀】有本事。

例句(33)中,“稀”修饰单音节形容词,例句(34)中修饰双音节形容词,例句(35)中修饰具有描述性的动词性短语。

(四) 棱

1) 语义分析

语义方面,“棱”虽然也被归到绝对高量程度副词的行列里,但是比起这个行列中的其他程度副词,“棱”的语义程度相对较低一点。“棱”的搭配能力较强,能搭配负向词,也能搭配正向词、中性词。

(36) 她的腰【棱】细,也就八十斤吧。

(37) 她热(喜欢)干净,家里收拾里(收拾得)【棱】利索。

(38) 这身衣裳【棱】难看,白送都没人要。

例如,例句(36)中“棱”修饰中性词,例句(37)中修饰正向词,例句(38)中修饰负向词。

2) 语法分析

语法方面,“棱”主要作状语修饰形容词,偶尔修饰具有描述性的动词性短语,还可以修饰单音节形容词并重叠构成“ABAB”式。

(39) 你还记得小芳吗,现在长得【棱】俊。

(40) 小明的妈妈【棱】古怪,你去他家注意着点。

(41) 这个水【棱】凉【棱】凉的,根本没法用。

(42) 一看就是个【棱】会过日子的人。

例如,例句(39)中“棱”修饰单音节形容词,例句(40)中修饰双音节形容词,例(41)中修饰单音节形容词并重叠。例(42)修饰具有描述性的动词性短语。

(五) 绷

1) 语义分析

语义方面,“绷”在曲阜方言中搭配能力也较强,主要搭配正向词,也可以搭配负向词和中性词。

(43) 人家的孩子都【绷】乖,咱的孩子就是不行。

(44) 他家那个小小儿(儿子)【绷】难缠。

(45) 上回买的他家的饼【绷】大,现在还没吃了(吃完)呢。

例如,例句(43)中“绷”搭配正向词,例句(44)中搭配负向词,例句(45)中搭配中性词。

2) 语法分析

语法方面,“绷”主要作状语修饰形容词,偶尔修饰具有描述性的动词性短语。修饰单音节时可以重叠使用构成“ABAB”式。

(46) 最近身体【绷】好吧?

(47) 以前【绷】精神的孩子,现在怎么成这个样子了。

(48) 墙角的那个人一直在那里蹲着,【绷】让人害怕。

(49) 前两天买的饼还没吃,现在【绷】硬【绷】硬的。

例如,例句(46)中“绷”修饰单音节形容词,例句(47)中修饰双音节形容词,例句(48)中修饰具有描述性的动词性短语。例句(49)中修饰单音节形容词并重叠使用。

综上所述,“乔”“怪”“稀”“棱”“绷”都是曲阜方言中的绝对程度副词中的高量副词,语义程度相差较小。搭配对象上,“乔”主要搭配负向词,“稀”主要搭配正向词或中性词,“怪”“棱”“绷”搭配对象没有明确的限制,既可以搭配正向词、中性词,也可以搭配负向词。修饰单音节时,“乔”“棱”“绷”重叠使用构成“ABAB”式,“怪”“稀”则不可以。语法方面,“乔”“怪”“稀”“棱”“绷”主要句法功能都是作状语来修饰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且都没有相应的否定形式。

3.2.2. 有固定搭配对象的程度副词

曲阜方言程度副词中的绝对高量程度副词还有一类搭配对象固定的,按搭配对象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修饰表示颜色的词

1) 煞

(50) 刚才那个人的脸【煞】白,吓人呼啦哩。

(51) 你的脸【煞】白【煞】白的,是不是不得劲儿(生病)啊?

2) 焦

(52) 脸【焦】黄,一看就不健康。

(53) 俺家刚烙的煎饼,【焦】黄【焦】黄的,你快尝尝。

3) 黢

(54) 那个小狗儿【黢】黑,身上一根杂毛都没有。

(55) 外边儿【黢】黑【黢】黑的,你还是别去了吧。

4) 须

(56) 天暖和了,树上的叶子都【须】青了。

(57) 地里的麦子【须】绿。

(58) 清明节到了,路边上的柳枝儿【须】青(绿)【须】青(绿)哩(的)。

第二,修饰表示味道的词

1) 齁

(59) 吃了那盘【齁】咸的菜,俺的嗓子都快说不出话来了。

(60) 这糖【齁】甜【齁】甜的。

2) 血

(61) 这葡萄还没熟透,【血】酸(【血】酸【血】酸的),根本不能吃。

第三,修饰表示性状的词

1) 响

(62) 页儿里(昨天)天还【响】晴(【响】晴【响】晴的),今天就下雨了。

2) 溜

(63) 俺买的这双鞋【溜】轻(【溜】轻【溜】轻的),走路不累。

(64) 外面结冰了,地上【溜】滑,你得小心着点走。

3) 杠

(65) 小飞的奶奶烧(煮)的糊涂(玉米粥)【杠】稠,小飞一点儿也不愿意喝。

4) 剔

(66) 你这玻璃怎么擦得这么【剔】亮哎。

5) 锃

(67) 他每天都穿着一双擦得【锃】亮的小皮鞋。

6) 老

(68) 【老】公远就看见你了。(老远就看见你了。)

(69) 他班上那个小明跳高厉害,一蹦【老】高。

(70) 咱都【老】长时间没在一块儿聚过了,找天时间咱聚聚。

以上三组程度副词,都作状语表示程度的加深,分别修饰颜色类、味道类和性状类的固定单音节形容词,都可以重叠使用构成“ABAB”式且都没有对应的否定形式。以第一组为例,“煞”“焦”“黢”“须”都搭配固定的单音节颜色词。其中,“煞”只能搭配“白”,说成“煞白”或“煞白煞白的”;“焦”只能搭配“黄”,说成“焦黄”或“焦黄焦黄的”;黢只能搭配“黑”,说成“黢黑”或“黢黑黢黑的”;“须”只能搭配“青”或“绿”,说成“须青”、“须绿”或“须青须青的”、“须绿须绿的”。

第三组中,需要注意的是“锃”和“剔”都搭配形容词“亮”,不同之处在于“锃亮”的语义程度更深,表示的是那种反光的亮。“老”的固定搭配对象较多,且都与距离和时间有关,“公远(远)”、“高”、“长时间”是比较典型的,其他形容词如“沉”、“硬”“深”等,当地人能够理解,但是口语中运用很少。

4. 曲阜方言特殊程度副词语用分析

(一) 凸显程度

曲阜方言中,单独使用一个形容词,即没有副词修饰时,只是表示事实的陈述。单独使用一个程度副词来修饰形容词时,语义程度加深。而当重叠使用两个程度副词来修饰形容词时,明显的带有更多主观的色彩,有更加明显的夸张意味,表达超出事实本身的程度范围。

(1) a. 前面那条河深,你千万别去。

b. 前边儿那条河【可】深了,你千万别去。

c. 前边儿那条河【可】深【可】深的了,你千万别去。

(2) a. 外面结冰了,地上滑,你得小心着点走。

b. 外面结冰了,地上【溜】滑,你得小心着点走。

c. 外面结冰了,地上【溜】滑【溜】滑的,你得小心着点走。

以上两组例句,选取的是曲阜方言中一些能重叠使用的程度副词。每一组的第一句都是不使用程度副词的情况,第二句是一个程度副词单独使用的情况,第三句是相同程度副词修饰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很明显,这三个句子表达的程度是层层递进的。以第一组例句为例,“前面那条河深,你千万别去。”陈述的是一个客观事实。“前边儿那条河【可】深了,你千万别去。”“深”前面加了一个程度副词,表示程度的进一步加深,表示“前边儿那条河确实比想象得深”的含义。第三句“前边儿那条河【可】深【可】深的了,你千万别去。”程度副词修饰形容词重叠使用,超出了说话人和听话人认知中“深”的范围,极言程度之高,加强了夸张的意味。

(二) 凸显感情

(3) a. 他身上臭,也不知道上哪里去来。

b. 他身上【乔】臭,也不知道上哪里去来。

c. 他身上【乔】臭【乔】臭的,也不知道上哪里去来。

以第三组例句为例,第一句“他身上臭,也不知道上哪里去来。”只是陈述的一个客观事实,没有明显的褒贬色彩。第二句“他身上乔臭,也不知道上哪里去来。”“臭”前面加了程度副词“乔”,增加了表示讨厌、让人不舒服的贬义情感,第三句“他身上【乔】臭【乔】臭的,也不知道上哪里去来。”程度副词加形容词重叠使用,贬义色彩更加显著,表达的是从“讨厌”到“厌恶”感情色彩的进一步变化。

5. 曲阜方言程度副词的特点

第一,各类别数量不均衡

曲阜方言程度副词中,绝对程度副词的数量远远高于相对程度副词。绝对程度副词中,每一具体类别的分布数量也仍不平衡,高量副词最多,超量副词、中量副词和低量副词都很少。

第二,搭配对象的选择性强

曲阜方言程度副词对其修饰的中心语有着很强的选择性。例如上述所分析的程度副词“煞”、“焦”、“须”、“齁”、“血”、“响”、“溜”、“杠”、“剔”、“锃”、“老”,这11个程度副词都有其特定的搭配对象,不能随意更改,是当地人约定俗成的。

第三,数量多

比起同属于济宁地区的汶上、金乡、鱼台等地区,曲阜方言中的程度副词数量是最丰富的。与普通话相比,曲阜方言不仅包括了普通话中一些常见的程度副词(很、太、更等),而且还包括了很多自己独有的程度副词。(忒、可、稀、乔等)。

第四,部分程度副词语义色彩显著

普通话中的程度副词一般没有明显的语义限制,可以搭配中性词,也可以搭配负向词、正向词,表示的具体语义色彩要从具体语境中才能看出来。但是曲阜方言中的部分程度副词有着明显的语义色彩,比如,“乔”“死”一般表示的是消极、负面的语义色彩。

第五,形象生动,生活气息浓厚

曲阜方言程度副词存在一类搭配对象固定的绝对高量程度副词,比如:响、溜、剔等,这些程度副词本身的形象色彩并不明显,但是当它们与特定搭配对象搭配构成一些具有形象色彩的短语,比如“响晴”“溜滑”“剔亮”时就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形象感。

6. 结语

本文运用田野调查法搜集了曲阜方言中的程度副词语料,先从语义方面对曲阜方言中的程度副词进行了系统性的分类与描述,将曲阜方言的程度副词分为相对程度副词和绝对程度副词,总结出曲阜方言的特色程度副词都属于绝对程度副词中的超量副词和高量副词。接着从语法、语义两个方面分别总结了20个曲阜方言特色程度副词的具体用法,然后分析程度副词后接单音节形容词并重叠构成“ABAB式”这一特殊用法表现出的语用效果。最后总结曲阜方言程度副词具有各类别数量不均衡、搭配对象的选择性强、数量多、语义色彩显著、生活气息浓厚等特点,以期丰富曲阜方言语法研究系统。

由于一些客观因素,搜集的语料数量还不够庞大,仅对曲阜方言中常用的程度副词进行分析,没有分析其他副词的特点和用法,某些非常用的程度副词以及程度副词的非典型用法可能有所遗漏。下一步将扩大研究范围,进一步考察曲阜方言中非常用的程度副词,并对曲阜方言的副词系统进行系统性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贺巍. 中原官话分区(稿) [J]. 方言, 2005(2): 136-140
[2] 钱曾怡, 主编. 山东方言研究[M]. 济南: 齐鲁书社, 2001
[3] 韩雨. 曲阜方言中程度副词的搭配特点试析[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5(5): 145-150.
[4] 王力. 中国现代语法[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5: 18.
[5] 现代汉语词典[M]. 第7版. 商务印书馆出版社, 2016: 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