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比喻词是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段构造的词语。 [1] 其中,由动物类喻体构成的词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使用得颇为频繁,如煨灶猫,狗腿子,落水狗等。笔者认为,动物和我们平日里的生活关系很近,所以由动物作为喻体构词比喻词的词语应该不在少数,并且研究这类词语对于研究我们的民族文化颇有益处。此外,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构造出来的词汇比普通的词汇更加生动形象,探索动物类喻体在比喻词中的地位,也有利于研究比喻词的构词规律。
2. 文献综述
1932年,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里从辞格的角度注意到了比喻词。陈望道在书中将《点滴·沙漠间的三个梦》中的“飞沙”归结为借喻词,将《荒村》中的“秧针”归结为隐喻词,这对后来人的研究很有意义。 [2]
1956年,在《汉语词汇》中,孙常叙首次将比喻列入造词方法中,他在文中所举的例子包括“佛手”“墨海”等都是通过比喻手段造的词。 [3] 1981年,任学良在《汉语造词法》一书中用了一章的笔墨对比喻造词进行了重点的阐述。任学良第一次提出了“修辞造词法”,也就是用修辞手法来创造新词。这些文章都站在造词法的角度上,对比喻词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都对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自从认知语言学理论引进以后,这种理论在语言学界引起了热烈的讨论。认知语言学也被应用到研究比喻词的问题上来。如王松亭(1996)就指出隐喻可以丰富词汇体系,并且是词汇演变的一种重要途径。 [5] 肖模艳(2008)提出把现代汉语中通过比喻的手法造的词分成两类,一类是比喻新造词语,它是人们通过隐喻认知对现有的词或词素进行重新组合,形成的新词新语。一是比喻扩展词语,就己有语词通过比喻手段扩展义项就是比喻扩展词语。 [6]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比喻词的研究,有相当一部分学者的着眼点是放在喻体上的。肖模艳(2012)就指出喻体里面所包含的意象是中国古典哲学中的重要概念。 [7]
3. 动物类喻体在比喻词中的重要地位
比喻词是指以比喻的修辞方法所造的词语。其中以动物作喻体的比喻词最具特色,数量也多。吴礼权以《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1为依据,选取了一些常用汉字,统计他们的总词目数量(以这些汉字开头的相关词目)和其中的比喻词的数量,得到他们比喻词所占总数比例的结果。 [8] 这些字有天文地理类的,如“天”、“地”、“星”;有人体类的,如“头”、“眼”、“鼻”有器物日用类的,如“鼎”、“瓦”、“灯”;有草木植物类的,如“树”、“木”、“花”。动物类的汉字共选择了“牛”、“马”、“猫”、“狗”、“鸡”、“鸭”、“鱼”、“龙”、“螺”、“蜂”这10个汉字。选取的这些汉字统计下来的总词目数量合计是1664个,其中比喻词的数量是930个,音译外来词有12个。比喻词占除音译外来词之外的总词条数目的百分比是56%。这也可以看出比喻词在现代汉语的词汇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中国人很喜欢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来造词。动物类词语的总词条数目有221个,其中以动物类词语作喻体比喻词有160个,动物类词语没有音译外来词。虽然动物类词语的总词条数目和比喻词数目在两种词条的占比中都不多,不过每个动物类词语中的比喻词占其总词条数目的百分比都很高。百分比最低的是“鱼”字,鱼字在41个词中有23个比喻词,比喻词所占总数比为56%,百分比最高的是“狗”字,“狗”字开头的17个词全部是比喻词,占比100%。以动物类词语作喻体的比喻词占总词条数目的百分比为72%,是这几类词中最多的,换句话说人最容易用动物类的词当喻体创造出比喻词,这么看来动物类喻体在比喻词中的地位之高可以说是不言而喻了。
4. 《水浒传》梁山好汉绰号的整理分类
《水浒传》是中国传统文学名著,该书刻画了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其中的宋江、林冲、鲁智深、武松、李逵等核心人物的知名度甚至可以用家喻户晓来形容。这108名梁山好汉的绰号也可以说是非常有特色,有的绰号形容梁山好汉的外貌,有的绰号形容梁山好汉的为人。绰号的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种类繁多,有带有自然类喻体的,如及时雨宋江,还有带有颜色喻体的,如黑旋风李逵,更有相当一部分绰号是带有动物类喻体的,据笔者统计,总共有36名梁山好汉的绰号带有动物类喻体。如表1所示。

Table 1. Summary of Liangshan heroes of morphemes
表1. 带动物类语素的梁山好汉汇总
接下来笔者会对他们进行分类。
(一) 按动物种类进行分类
(1) 带有哺乳类动物喻体的绰号。哺乳动物是动物世界中形态结构最高等、生理机能最完善的动物。哺乳动物都长有皮毛,以保持体温的恒定,适应各种复杂的生存环境。常见的哺乳动物有猫、狗、猪、牛、猴子等等。人类也是哺乳动物,所以从基因上来说,哺乳动物应该是比其他动物更接近人类的基因,再加上由于哺乳动物生理机能的完美,所以哺乳动物的数量也占据了优势,容易被人类注意到。可能正是因为以上两个原因,在水浒传中带有哺乳动物词语的绰号的数量是最多的,总共有18个之多。带有“虎”这一义项的喻体是这些绰号里最多的,足足有11个。比较著名的人物有插翅虎雷横、矮脚虎王英、母大虫顾大嫂。第二多的是喻体带有“豹子”这一义项的喻体,拥有这类绰号的人数有3人,最著名的就是豹子头林冲。余下4人的绰号都带各自有不同种类动物喻体,分别是青面兽杨志,通臂猿侯健,白日鼠白胜,金毛犬段景住。
(2) 带有神话或是民间传说动物喻体的绰号。这一类绰号的喻体并不是现实存在的动物,都是存在于神话或者是传说之中,比如龙、麒麟等都被笔者归在这一类。总共有10个人的绰号带有神话或是民间传说的喻体。这其中总共有5个人的绰号都带有“龙”这个喻体,分别是入云龙公孙胜、九纹龙史进、混江龙李俊、出林龙邹渊、独角龙邹润。剩下6个绰号的动物类喻体有的是龙的儿子,有的是类龙动物,也有一些其他的传说动物。总得看来这类绰号中,和龙相关的喻体占了大多数。
(3) 带有爬虫动物喻体的绰号。这类动物由昆虫等节肢动物和爬行动物组成,由于数量稀少,故笔者把他们归为一类。有6个人的绰号带有爬虫,他们是两头蛇解珍、双尾蝎解宝、白花蛇杨春、九尾龟陶宗旺、旱地忽律朱贵、鼓上蚤时迁。可以看出,带有“蛇”这一喻体的绰号的数量是此类中最多的。其他动物喻体都各只占一个,比较零散。
(4) 带有鸟类喻体的绰号。带有鸟类喻体的绰号是数量最少的,总共只有扑天雕李应和摩云金翅欧鹏这两个人有此类绰号。
(二) 按绰号的作用进行分类
笔者按照这些绰号的作用将这些绰号分为形容外貌类特征绰号和形容非外貌类特征绰号两类。
(1) 形容外貌类特征绰号。该类绰号是形容人的外貌,如长相,体型,其他身体特征等。总共有12个人的绰号是形容他的外貌类特征的。如豹子头林冲,这个绰号形象地描绘了林冲豹头环眼的形象;九纹龙则描绘了史进身上有很多的纹身;邹润因其脑袋上凸出一块骨头得到了独角龙的绰号。其中,有一些绰号并不是由动物类喻体来描绘一个人的外貌,并且这个绰号也不只有唯一的义项,比如青眼虎李云和花项虎龚旺,虎是用来形容他们的勇猛,青眼和花项才是形容他们的相貌,不过为了方便统计,暂且把他们放在这一类。
(2) 形容非外貌类特征绰号。笔者把剩下所有人的绰号都归在这一类,总共24个。虽然他们都是一类,但作用却不尽相同,有些是形容一个人的性格,比如白花蛇杨春,“蛇”这一喻体代表了杨春的狡狯。有的是形容一个人的“职业”,比如鼓上蚤时迁的绰号说明了他是一个梁上君子,偷窃能力卓绝。还有是形容人的能力,比如入云龙公孙胜,从他的绰号里人们就能看出他道行相当深。但这类绰号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形容的特征比较抽象,不像外貌那么形象一眼就能看出来。
(三) 按动物类喻体在绰号中的位置进行分类
(1) 动物类喻体在绰号的最后
这类绰号是最多的,总共有34个,并且都是定中结构。如玉麒麟卢俊义、青面兽杨志、金毛犬段景住等。
(2) 动物类喻体不在绰号的最后只有豹子头林冲和打虎将李忠这两个人的绰号。他们绰号的动物类喻体在最前面,或是中间。这说明施耐庵更倾向于用动物直接做喻体去形容人,而不是用动物做衬托去形容人。
5. 动物类词语作喻体容易创造出比喻词的原因
(一) 语言原因
据统计,《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一共收录条目7万个左右。其中,双音节比喻词共451个。这些比喻词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这4个词性中都有分布,但是分布的数量却是不均衡的。其中,名词性的比喻词数量最多共有255个,如“狗熊”,“猫眼”等。 [1] 动物类喻体一定都是名词,所以动物类喻体在整个比喻词中可以充当定语或中心语,容易创造出具有定中结构的比喻词,而定中结构的词语又多是名词性词语,所以动物类喻体在语言上来说就有成为比喻词的优势。
(二) 心理原因
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晚于形象思维。也许正是如此使人们喜欢用一些具体的东西去描绘抽象的东西。比喻造词是一种重要的造词方法也证明了人们的这一心理。而且从《水浒传》人物的绰号来看,形容非外貌特征的绰号远不如形容非外貌特征的绰号多,这就是因为外貌本来就是个很具体的特质,人们一眼就能看出,非外貌特征多是性格,能力这种就算只是单纯的描述还是略显抽象的特质,所以用动物做喻体来起绰号就会让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更加具体。
人们还喜欢用自己熟悉的事物去打比方。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水浒传》人物的绰号最多的是哺乳类动物作喻体的绰号,最少的是爬虫类和鸟类作喻体的绰号。因为哺乳类动物和人类的关系远比后两者近,这种关系主要是指与人类的互动,比如对人类生产的帮助,对人类生活的威胁。动物相对于其他事物和人类的关系可以说是很接近,在古代动物可以从事生产,如牛;为人类提供食物,如猪;对人类的生存有很大的威胁,如虎狼。正是因为关系近,人类才会想着去观察,动物一些有趣的特点才能作为人形象地描述某些东西的具体理据,所以动物类词语作为喻体容易产生比喻词有人类心理上的原因。
(三) 社会原因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自古就和动物有着很近的关系,所以用动物作喻体已经有很久的历史了,很多动物形成了一种稳定的色彩义。比如“狗”在中国大多具有贬义色彩,“狗腿子”、“落水狗”、“狗东西”都不是好词。所以直接用这种具有稳定的色彩义和固化的特征作喻体要比其他事物作喻体更简单。
6. 结语
动物类词语作喻体的比喻词是汉语中重要的一部分。这些词语让汉语变得更生动、形象。在现代社会虽然人类和虎狼这种野生动物的关系远了,但和宠物的关系更近了。相信动物类喻体强大的造词能力一定会在网络时代继续发展。对动物类喻体的研究也会变得更有价值。
参考文献
NOTES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