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森林被认为是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也是实践生态观光的重要场所 [1] 。森林旅游是指以森林为主要吸引点和场所,让游客在森林中欣赏自然美景,学习自然知识,参加娱乐活动,品尝森林产品,旨在达到放松身心、休闲身心的一种旅游活动。当前,森林旅游业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旅游业的一个快速增长点,森林旅游产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2] 。
浙江“七山一水两分田”,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全省森林覆盖率高达61.27%,位居全国前列 [3] ,并拥有遍布全省的高山秀水、森林幽美的海岛,以及蕴藏于各地的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民俗文化,这些自然景观资源、生态环境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都是以“诗画浙江”打造全国一流森林休闲养生福地,是森林休闲养生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对浙江森林旅游资源的研究还很欠缺,主要表现在:一是对进一步开展森林旅游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基础——浙江重要森林旅游资源的本底现状还没有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分析;二是对森林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还缺乏研究,特别是针对不同的旅游资源特点,为指导不同森林旅游资源的旅游实践活动,如何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基于资源保护的模式。基于此,本研究旨在系统地提出浙江省在生物景观、地文景观、水域风光、人文景观等方面的可持续利用技术体系,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考察、有效指导不同森林旅游资源的总体规划和实践,全面掌握全省森林旅游资源的特点、数量和分布状况。
2. 研究区概况
浙江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位于东经118˚01'~123˚08',北纬27˚01'~31˚10',东临东海,南接福建,西与江西、安徽相连,北与上海、江苏接壤。浙江地貌多样,包括千米以上的群山盘结的西南、西北部,以丘陵和盆地为主的中部、东南地区,以及以平原为主的东北地区。浙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18℃,1月、7月分别为全年气温最低和最高的月份。年平均雨量在980~2000 mm,年平均日照时数1710~2100 h [4] 。浙江受东南季风影响,常年多雨。
浙江位于东海之滨,地理特征非常丰富,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呈梯级下降,西南部为平均海拔800米的山区,集中了大部分1500米以上的山峰。中部以丘陵为主,大小盆地错落分布于丘陵山地之间。东北部为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河网密布。浙江沿海有2000多个岛屿,是我国岛屿最多的省份,这些岛屿由露出水面的山峰构成,分布在浙江省的东海沿岸。此外,浙江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境内群山叠翠,林海幽美,风光旖旎,遍布全省。这些森林资源包含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隐匿于各处的古刹名寺。浙江还有千姿百态的民俗文化,构成了自然景观、生态环境、人文景观资源的丰富多样的地方,这些文化资源是浙江发展森林休闲养生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浙江打造“诗画浙江”,打造全国顶级森林休闲养生福地的底蕴所在。此外,浙江还是一个经济发达的省份,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近年来,浙江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逐渐形成了以现代制造业、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同时,浙江还拥有着完善的交通网络和基础设施建设,为游客提供了便利和舒适的旅游环境。
3. 研究方法
森林旅游资源调查分类采用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中的分类和单次分类定义方法 [5] 。该标准将旅游资源分为“大类”、“小类”和“基本型”三个等级,其中基本类型的定义主要参考了国家标准对单一资源的调查和分类。这种分类方法不仅考虑了实体旅游资源的稳定性和客观性,也包括了事物和现象的不稳定性和客观性等方面。按照该《规范》,浙江森林旅游资源的分类和定义主要参考了国家标准 [6] ,以便更好地进行资源调查和评价 [6] 。
1) 资料收集与整理。通过采集全省范围内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国有林场等与森林旅游相关的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分类整理。这些资料包括了地理位置、面积、植被类型、生态系统、旅游设施等多方面信息。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深入了解和分析,全面掌握和熟悉浙江森林旅游资源的基本情况,为后续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2) 外业调查与数据确认。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确认和补充前期收集的数据。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采用实地考察和走访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首先,选择适当的路线,并在景区内进行了单兵踏勘。通过实地考察,能够直接观察到景区内主要景观资源的实际情况,从而确认前期收集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同时,注重对景区周边环境的了解,以便更好地理解景区的发展和变化。除了实地考察,还进行走访调查。走访调查主要针对不同的群体,包括管理人员、社区居民和访客等,通过询问他们的意见和看法,了解更多关于景区的信息,从而对景区的各个方面有更全面的了解。
3) 内业整理与分析。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以全面了解和掌握浙江森林旅游资源的各类信息和数据。首先,需要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和整理,对多方面信息进行系统化的归类和整理。其次,基于外业调查的结果,进一步分析并确认调查数据的有效性。
4. 结果与分析
4.1. 浙江森林旅游资源在全国森林旅游资源中的分布情况

Table 1. Basic type structure of important forest tourism resources in Zhejiang province
表1. 浙江重要森林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结构
本研究分析了本地区旅游资源类型在全国总量中所占比例,并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对浙江省森林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调查 [7] 。调查结果显示,浙江拥有26处全国重要森林旅游资源,包括21处自然景观资源和5处人文旅游资源。这些资源分5大类,14个亚类,26种基础类(见表1和图1)。其中,浙江省重要森林旅游资源以自然景观为主,数量大小顺序为地文景观 > 生物景观 > 水域风光,而占全国基本类型的比率则以生物景观为最多,占全国的63.6%。

Figure 1. The proportion of forest tourism resource types in Zhejiang province to the whole country
图1. 浙江森林旅游资源类型占全国的比率
4.2. 森林旅游资源特点
4.2.1. 旅游资源丰富,品质价值高
浙江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许多位于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国有林场等区域,自然生态环境丰富。 [8] 。浙江建立了多个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如雁荡山、天目山、凤阳山–百山祖等。其中,位于凤阳山–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黄茅尖和百山祖两座主峰,被誉为浙江省第一高峰和第二高峰。雁荡山国家森林公园因其独特的地貌和地貌,形成了被誉为海上名山、东南中国绝妙之地的著名的雁荡四绝——峰、洞、嶂、瀑,素有东南第一山的美誉 [9] 。此外,浙江还拥有许多河流和河流源头,这也是浙江森林旅游资源的特征之一。钱塘江的发源地是钱江源森林公园,黄浦江的起点则是安吉龙王山自然保护区 [10] 。凤阳山脉是被誉为“三江之源”的瓯江、闽江、福安江三大水系的源头。浙江还拥有普陀山脉、大鹿岛、大陈岛森林公园等海洋风光,让旅行者在金沙不断、海浪翻涌的浙江海岛上,体验独具海洋风情的旅游观光 [10] 。此外,在浙江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内,还分布着许多非常有价值的古刹名寺,如天童寺,位于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内 [10] 。
4.2.2. 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
浙江省的森林旅游资源分布不均,受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影响(见图2)。南部山区如丽水、温州等地森林旅游资源丰富,而浙西北的金华、衢州、湖州、杭州交界的中西部丘陵地带相对较少,杭嘉湖平原地区森林旅游资源相对较少。

Figure 2. Distribution of forest tourism resources in Zhejiang province
图2. 浙江省森林旅游资源分布图
4.2.3. 生物景观类型丰富,优势度明显
位于亚热带的浙江省拥有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植物资源种类繁多,物种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显著,基本类型占全国的63.7%,基本类型占我省的30.4%。
5. 讨论与结论
5.1. 森林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体系
5.1.1. 景观资源的保护
森林旅游区内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应依山就势,充分利用自然地形,禁止大填大挖、大平大造。在建设设施时,应遵循适度、亲土、低调、隐蔽、淡雅的原则,保证新建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平地建筑群宜选择江南自然园林风格,山地建筑风格宜山野化、朴素化。空间安排要适当分散,建筑色彩要淡雅,色彩要浓烈。森林旅游区的众多人文景观,主要以古建筑为主,应加强古建筑的修复工作,拆除现代风格的物体,保护原始风格,严禁在建筑物的墙面、柱子上刻画。
5.1.2. 森林植物的保护
为保护好古树名木,可在其四周设立保护标志牌,防止人为破坏。引进外来植物必须经过严格论证和检疫,避免生态灾害。在项目建设时,应尽量少破坏植被,及时进行设计变更,以保护植物资源。对植食性动物的食物资源不得造成影响,对草本、灌木等动物喜食的植物不得砍伐。游步道两侧树种挂牌公示。针对珍稀特有植物,应加强管护与监测工作,进行人工驯化研究,推广其在城市园林绿化、庭院观赏、药用保健等方面的应用。
5.1.3. 野生动物保护
应杜绝“野生无主,谁见谁有”的错误观念,严禁猎捕野生动物,禁止妨碍其繁衍生息的活动。设置专门保护区域,周边埋设界标、悬挂警示牌,保护野生动物的繁殖地和栖息地 [11] 。对植食性动物的食物资源进行保护,对动物喜欢食用的草本、灌木等植物不能盲目采伐。人工营建部分招鸟设施,为鸟类栖息场所增植浆果、乔灌木,以提高林分整治时的鸟类栖息条件。开展野生动物监测工作,对园内野生动物资源进行详细调查,建立保护管理档案。
5.1.4. 大气环境保护
应合理组织交通,严格控制机动车行驶,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使用电力、燃气等清洁能源,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禁止油烟废气排放,保持空气洁净清新。
5.1.5. 水环境保护
生活污水和厕所污水应集中处理,达标排放。做好水域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严禁向溪湖内抛撒垃圾。合理设置垃圾回收处理设施,将分类垃圾收集筒设置在游客中心和游道上,禁止向溪湖内抛撒垃圾 [12] 。
5.1.6. 噪声控制
应控制噪音,保持居住环境安静,禁止燃放鞭炮。在室内墙面或天花上装饰吸音材料和结构,或悬挂吸音板和体,减少噪音的产生。避免采取爆破方式进行工程建设,选用低噪声施工机械设备。
5.2. 森林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管理模式
5.2.1. 政府主导、社区参与的“管委会”模式
该模式是以政府为主导,社区参与为特征,通过成立各种机构对森林旅游资源进行综合管理。“管委会”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政府重视、融资招商有保障、能统筹规划、部门利益协调、景区发展后劲足。然而,需要注意过度开发森林资源导致森林资源破坏的问题 [13] 。
5.2.2. “国有林场和森林公园”一体化管理模式
该模式是将园区和林场合署办公的国有林场独立经营。由国有林场对公园日常管理负总责,对集中管理、决策快、盘活林场资源有较高的经营自主权和决策权。一体化管理模式能使林业资源的优势得到了最大的利用,使森林资源的社会效益得到了最大的拓展。“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运作方式,既能使林业资源的优势得到了最大的利用,也使林场经营成本降低 [14] 。
5.2.3. “政府 + 景区 + 企业”市场化管理模式
该模式以森林资源和景区招商为核心,以吸引更多资金和旅游经营理念进入为主要内容,积极与企业、村集体合作开发 [14] 。该模式主要是向企业转让资源经营权,帮助企业快速融资,发挥资金优势、人才优势和市场优势,从而促进大力发展森林旅游。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