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1] 。产教融合指的是校外企业与学校、体育产业与教育、经济与社会的融合,是关乎社会经济发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体育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改革措施。当前体育院校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健康中国2030”战略需求,产教融合规章制度不完善,运行缺乏有效保障,课程教育体系与产业动态需求未形成良好对接。因此,深入研究产教融合培养高职院校体育专业人才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高职院校体育院系走产教融合发展道路,其人才培养目标与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相适应,完全符合社会发展需求。产教融合对于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产教融合认知,实现与体育产业无缝对接,深化校企合作,构建完善的支持体系,开创校企合作新格局,从而满足体育产业高质量转型发展需求 [2] 。
2. 健康中国的发展意义、政策背景
健康中国是中国政府提出的重要发展目标之一,旨在通过为人民提供全面、平衡、可持续的健康服务,实现全体人民身心健康水平的提升。健康中国最初于2016年提出,被纳入“十三五规划”中,已成为我国两院院士、专家学者和社会各方关注的重要议题 [3] 。
健康中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首先,健康中国可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提高人民对生命安全的保障感和幸福感,增强国民素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其次,健康中国可以促进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推动创新、安全与同步发展;同时,还可以推动经济发展,开拓高质量健康产业发展空间。再次,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体育专业产教融合可以使高职院校与企业、行业之间建立紧密联系,通过实践教学和产业合作项目,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体育专业人才,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能力。同时,推动体育产业发展。体育产业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高职院校体育专业与体育产业深度融合,有助于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产教融合可以促进新技术、新模式的引入,提高体育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4] 。再次,增强体育专业教育质量。产教融合可以打破传统教育与实际工作之间的壁垒,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提供更加实用的教育内容和培养方案。同时,与企业合作开展教学实践,可以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和问题,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推进体育健康事业发展。产教融合可促进体育专业与社区、健身俱乐部等基层单位的合作,推动体育健康事业在各地落地生根。通过高职院校与社会资源的共享,可以提供更好的健康教育服务、普及体育知识和技能,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5] [6] 。
在政策背景方面,健康中国被纳入了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健康中国行动”,其中包括“健康教育促进行动计划”、“机构改革红利转化行动计划”、“健康医疗大数据行动计划”等多个方面,旨在推进健康中国的全面实践。当前,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和疾病形式的不断演变,健康中国工作也面临不少挑战和压力。为此,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计划和政策措施,以加速健康中国建设的步伐。其中包括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建立全民健康档案管理、促进医学、养老、健保等行业融合发展等多方面工作进行了有序开展。总之,“健康中国”是中国政府的一个重要国家战略目标,旨在通过倡导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医药卫生体系建设,改善民众健康状况,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生命质量。
3. 产教融合与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发展的内在联系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是高校的重要使命,也是基本职能。产教融合是当代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指的是学校与实际应用领域之间进行有效整合,通过共同研究和开发、联合培养等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7] 。高职院校体育专业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职业教育,在产教融合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将结合产教融合的理论文献,探讨产教融合与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发展的内在联系。
首先,产教融合推动了高职院校体育专业与社会经济相关行业紧密联系。高职院校体育专业以教育、运动健康、竞技表现等领域为主要切入点,产业界则包括体育器材制造、运动场馆建设、体育营销、体育旅游等多个领域。传统的高职院校体育专业无法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而产教融合机制的引入,则能够促进行业与高职院校研究合作,提升体育专业教育的实战性 [8] 。
其次,产教融合提升了高职院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动态性。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等新技术不断兴起,使得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静态课程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的人才需求。而产教融合旨在为静态课程体系注入实际运用价值,将学术研究与应用实践相结合,创造出灵活多变的课程体系,制定更加符合行业实际需求的教育方案,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端复合型马克思主义体育人才。
第三,通过产教融合,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将更有效地融入到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大局之中。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6~2020年)实施方案》,将聚焦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发展两个方面,建设以群众体育、儿童体育、体育产业为支撑的体育强国。其中,高职院校体育专业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与行业紧密联系,促进了高职院校在体育事业中的贡献度,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形象和学术声誉 [9] 。
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发展也是健康中国建设中重要的一环。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可以在与行业企业的紧密合作中推动产学研结合,增强实际操作技能,不断拓展新技术应用,逐步提高就业竞争力和社会认知度。此外,高职院校还能够为当地社区和农村提供全民健康服务,例如开展群众足球、篮球、乒乓球等运动和体检活动,在促进全民健康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10] 。因此,健康中国与高职院校体育专业产教融合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关系。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应当立足于产教融合模式,加大创新和实践力度,为健康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健康中国旨在构建全民健身体系,促进全民健康意识的提升。而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则是通过专业教育培养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和人文素质的体育教师、教练员等专业人才,为健康中国的建设提供人力支持,可以说健康中国与高职院校体育专业产教融合发展关系紧密 [10] [11] 。
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当代职业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要通过产教融合,加强体育院校与企业合作,通过健身产品研制、健身技术服务、健身咨询、健身技术以及共建健身企业等多元化形式,推行产学研用一条龙服务。深化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对产教融合的认知理解,充分发挥高校的智力资源优势和产业界的实际运用优势,打造新时代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健康中国建设和前沿体育事业发展作出更多积极贡献 [12] 。
4. 高职院校体育专业的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学科设置以及学生培养的调查与分析
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越来越重视,体育教育在现代化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其体育专业在学科设置和培养模式上也在不断发展 [13] 。高职院校体育专业的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学科设置以及学生培养模式,是反映该专业现状的四个重要方面。在本次调查与分析中,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职院校体育专业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 高职院校体育专业教学体系有待完善
高职院校体育专业的教学体系通常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强调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包括基础理论课程、运动训练课程、运动医学、管理课程等。同时,通过考试与实践能力测试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14] 。从整体上看,高职院校体育专业的教学体系较为完善,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单一,缺少创新性;实践环节欠缺真实性和丰富性;毕业论文等科研工作及时度、准确度和实用性都有待提高,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体育专业的设立时间较短,其教学模式有待完善,需要更多的实践经验和行业积累,创新教学体系,实现与体育产业无缝对接。高职院校应当结合自身的特点,深入研究产教融合机制,不断深化教学的改革,提升职业素养,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 [15] [16] [17] 。
(二) 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师资队伍结构任需优化
高职院校体育专业的师资队伍整体素质较高,调查显示65%以上为硕士学历,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调查显示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师资力量的构成比较复杂,包括校外知名教练、退休运动员、学科专家等。部分老师过于重视理论知识,忽略了实践经验的积累;部分老师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部分老师过于重视自身科研产出,导致对学生指导不够到位 [18] 。同时,由于体育行业的特殊性与市场化竞争,一些基础学科专家并不具备实践经验和运动训练能力,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局限。因此,需要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养和管理,鼓励教师注重与学生沟通交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调查显示35%教师对产教融合认知不足,校企双方存在偏差,难以形成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使得二者不能形成协同发展。
(三) 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学科设置与社会需求融合发展任需改进
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学科设置包括体育教育、健身与康复、运动训练、运动管理等方向,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系改革应当突出职业专项技能、体能和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创业综合性应用型人才。目前,课程教育体系与产业动态需求未形成良好对接,使得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前瞻性。高职院校体育专业主要以培养幼儿园、小学、中学等阶段的教师或普通人群健身指导员为主,这导致该专业就业竞争激烈。需要更加重视多元化发展,拓宽就业渠道 [19] 。
(四) 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培养与产教融合目标任有差距
高职院校体育专业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实践操作与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素质培养,并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比赛锻炼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能力提升,打破传统的以达标考核与运动技术评价为主的评价,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生评价体系,激励学生不断进步。但是在实际运用中,许多学生因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实习机会而无法有效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对于如何与市场接轨、更好实现就业还有待进一步的思考。
总之,高职院校体育专业的现状是兼具优点和问题的。除教学体系、师资队伍等方面存在尚需完善的问题外,多元化发展需要更多的注重以及有效的实践机会。未来,该专业应通过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完善培养模式、加强产学研相结合等策略,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和更加优质的服务。
5. 产教融合在高职院校体育专业中的应用探索
产教融合是指将企业和高校紧密结合,共同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合作模式。在高职院校体育专业中,产教融合模式也有很大的应用空间 [20] 。本文将从实践环节和就业情况两个方面探讨如何借助产教融合模式推进高职院校体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和毕业生就业。
(一) 产教融合视域下学校应加强学生实践环节的培养
在高职院校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实践环节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调查显示大部分实践教学内容脱节与社会产业体系。传统上,这些实践环节通常都是由学生到企业或者体育机构进行实习,但这种模式存在两个问题。
首先,实习生的岗位匹配度不高。传统模式下,实习的学生可能面临与专业不太相关的岗位,导致实际收益较低。其次,学生的思维与技能需要更加深入地融入产业发展当中。结合产业队伍,实现产教融合是提高实践环节利用价值的有效方式之一。
例如,在理论课程的基础上,高校可以与当地的体育产业企业合作,建立多样化、适应市场需求的实践环节。这种合作模式能够让学生真正进入到企业环境当中,亲身感受行业发展机遇和实际运营问题。同时,学生可在课程实践过程中,更深入地了解体育产业的现状,并待后投入相关行业时可以得心应手。
(二) 毕业生就业质量是衡量产教融合发展的第一标准
除了实践环节的推进,产教融合还具有优秀的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潜力。具体而言,教育资源需配合本地实际情况,结合学科特点,共同培养专业人才。
例如,在普及球类体育项目方面,大学需要委托专业教练组成团队,招募参加联赛的学院或班级。团队负责编列对阵规划、比赛时段和场地以及评分表等事项。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加强校园公共体育的采用。通过竞赛和互动,那些表现出色,有优秀技巧的学生,团队将统一选送到相关单位从事体育教练工作。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校园和企业可以共同组织相关职业技能考试,对符合要求的学生予以优先招聘。对于那些象征专业性和团队协作能力的考试,这种模式是特别有利的。
高职院校在体育专业中借助产教融合模式,推进实践教学与毕业生就业已经越来越被广泛地认可,在未来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发展潜力。企业和高校一起探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等各方面的合作,提高双方的技能水平和经济效益,为社会的发展贡献积极力量 [21] 。
6. “健康中国”视域下高职院校体育专业产教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一) 建立合作机制,构建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实现精准培育
教育与产业结合需要双方共同参与,高职院校需与实际的企业进行合作,建立长久稳定的合作机制。合作机制应该确立合作内容、合作方式、责任分工、技术服务、收益分配等方面的细节,形成正式的协议文件以规范双方之间的行为 [22] 。在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深入研究体育产业校企项目共研模式、体育产业校企联合定向培养模式、体育产业校企项目联合共建模式。随着幼儿教育的兴起,我校体育学院积极探索幼儿体育教育,学院设立体智能教研组,专门研究幼儿体育课程体系、师资培养和实践基地建设等,图1是我校体育学院产教融合的合作单位,通过校企合作,实现精准培育,构建产教融合育人模式。

Figure 1.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unit
图1. 校企合作单位
(二) 挖掘人才培养需求,实现“供给侧”平衡,发展趣味运动,助推体育竞技
高职院校应当认真研究市场需求,了解企业对于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针对具体产业需求培养学生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当前的就业市场。这样不仅将加强产业技术更新换代,也将提升学生的现实竞争力,并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随着社会发展,我校体育学院重视趣味体育运动教学研究和开发,主要有趣味体操、趣味田径、趣味排球、趣味武术、趣味篮球、趣味足球等课程以满足学生就业需要,实现“供给侧”平衡,在发展趣味运动的同时助推我校体育学院竞技体育提升。广东省第十一届大学生田径运动会我院共派出13名师生参与乙A组为时5天的激烈赛程,专本体育院校同台竞技,面对强手我校师生团队充分发挥勇克困难、敢打敢拼、团结奋发精神,取得了可喜成绩(图2比赛现场)。经过5天的激烈角逐,我院健儿取得优异成绩,在全省同类体育院校团体总分排名第二,其中标枪、铁饼、铅球三项比赛打破我校记录,获奖情况如图3所示。

Figure 3. Award Certificate for the 11th Guangdong University Athletics Games
图3. 广东省第十一届大学生田径运动会获奖证书
今年5月16~21日,我校女子排球代表队参加由广东省教育厅主办的广东省大学生排球联赛,我校女子排球队在比赛中不畏艰难、敢打敢拼、最终获得乙A组一等奖(全省第五名)的好成绩,如图4所示。
今年6月9日~11日,我校武术代表队参加由广东省教育厅主办的广东省大学生武术锦标赛,我校共派出6名运动员参加了乙A组的比赛,与本科院校体育专业学术同台竞技,如图5所示。通过激烈角逐,最终获得乙A组团体总分第八名的好成绩。我校体育学院武术专业积极开展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与茂名市以及大湾区多家武术培训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有效提高了学生质量内涵,推动了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图4. 运动员比赛获奖证书

图5. 运动员比赛现场
(三) 构建教学团队,打造高职院校体育院系产教融合特色品牌
在高职院校体育专业中,建立一支富有经验、高水平教学团队非常关键,他们既应具备高水平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必须具备广泛的实践经验,能够有效地将教学与产业应用相结合,指导学生在校期间开展相关实践项目。此外,还需要引入企业骨干、职业技术人员和行业专家等为教师储备人才以提升课程的针对性,在质量和学生用途上都更具有可操作性。我校体育学院重视社会体育专业发展,2023年6月2日至3日,我院组织队伍参加由广东省教育厅作为指导单位,广州市举重健美协会和广东省学生体育艺术联合会联合主办,广州市力美健健身管理有限公司和广州国际健身博览会协办的2023年“力美健杯”第43届广州健身健美锦标赛暨首届广东省大学生健身健美锦标赛(图6)比赛现场。我校体育学院共派出12名师生首次组队参加高校组和公开组的比赛,角逐健体、健身模特等多个项目奖项。本次比赛汇集粤港澳三地选手同台竞技,近500名专本体育院校选手同场竞技,面对强手我校师生团队充分发挥勇克困难、敢打敢拼、团结奋发精神斩获佳绩:高校男子健体A组一等奖(第一名);公开组男子健体A组一等奖(第三名0;高校男子健体B组三等奖;高校女子健身模特B组三等奖;团体总分全省第五名(二等奖) (图7)获奖情况。我校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与力美健、超越等健身俱乐部携手打造产教融合特色品牌,为各大健身房源源不断输送健身人才,社会体育专业历年来的就业率达百分之百,突显了我校体育体育学院产教融合特色品牌。




Figure 7. Guangdong Province First University Fitness and Fitness Award Certificate
图7. 广东省高校首届健身健美获奖证书
(四) 加强实践环节,体现实践出真知的教育理念
实践环节是高职院校体育专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需要机构把握现代化科技或数码化管理手段,尽量发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更好地融入企业社会和职场活动实践。加强体育行业企业、体育科研院所、社会体育组织联动,提供多样化的实践平台,打造多元化的实践品牌体系,使体育人力资源与社会需求协同发展,实践环节是深化产教融合的必由之路。我校体育学院签约多家实习单位,打造了一批学生实践基地主要包括健身房、球类馆、游泳池、武术馆、健美操、幼儿园等。图8是我校体育学院师生在附属公园壹号幼儿园观摩体智能公开课。图9是我校体育学院健身教练实践基地。图10是我校体育学院游泳社会指导员考评实践基地。

Figure 8. Observing the Open Class of Physical Intelligence
图8. 观摩体智能公开课
图9. 健身教练实践基地
Figure 10. Swimming social instructor practice and certification base
图10. 游泳社会指导员实践、考证基地
7. 总结
“健康中国”视域下高职院校体育专业产教融合发展需要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构建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挖掘体育专业人才培养需求;构建一流教学团队;重设教育内容体系;搭建实习基地,重视实践环节。形成校企协同推进的高职院校体育院系产教融合培养的全新模式,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注重校内校外联动,助力“健康中国2030”国家战略的贯彻和落实,形成校企协同创新的育人模式,打造体育专业新特色,助力高等体育院校(系)育人体系结构性改革 [22] 。高职院校体育专业产教融合发展在“健康中国”视域下具有重要的意义,既能满足市场需求,也能推动体育行业和体育健康事业的发展,为构建健康、活力、可持续的社会做出积极贡献,有利于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促进全民健康,同时也为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
基金项目
茂名市科技局2023年度一般课题《健康中国视域下高职院校体育专业产教融合现状及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432)。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体育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路径研究,2023年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专项)部分研究成果。
茂名市202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体育公共服务有效供给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YB06)。
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2023年度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高职院校体育院系专业技能认证与培训体系研究》,项目编号(GMYSZLGCJYJXGGYJYSJ202305)。
茂名市科技局年度一般2023课题《高职院校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能力发展路径探析》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3443)。
茂名市科技局2022课题,基于“学、练、赛”三位一体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学与评价协同创新机制研究(课题批准编号2022086)。
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教育与体育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22课题,“学、练、赛、评”视域下高校公共体育发展研究(课题批准编号2022G45)。
茂名市科技局2023年度一般课题《全民健康视域下茂名市社区体医结合现状及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3415)。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