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从1949年,中国开始进行第一次课程改革,到现在的第八次课程改革,课程标准也随着发生诸多变化。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实验版课标),有力地推进我国高中生物课程的发展 [1] ;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在2017年颁布了《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年版课标),并在2020年,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形成了《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2020年版课标)。
课程标准的颁布和修改,引起了对课程标准进行研究的热潮。本文基于中国知网文库,日期设置为2012年1月1号~2021年12月31号,以“高中生物”并含“课程标准”为篇名进行检索,共查询到99篇相关文献,经筛选得到与本研究主题相符合的文献77篇。基于此,对我国近十年来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研究进行分析。
2. 数据分析
2.1. 发文量统计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研究论文数量统计(见图1),从整体上来看,每年都有研究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文章。在这十年间,2012~2013年有小幅度增长,主要原因是2011年《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完成,不仅激发了对生物学课程标准的研究,也意味着高中生物的课程标准修订即将开始,因此激发了对高中课程标准的研究;在2015年,对高中课程标准的研究进入了一个高峰,主要是因为国务院发布了在2014年启动了考试招生改革试点,已经2014年教育部提出了“核心素养”,进一步促进了对课程标准的解读;在2017年已经2018年研究论文数又有上升,主要原因是2017版课标的颁布,新的课程标准的修订,引发了对其新一轮的解读。
2.2. 内容覆盖面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基于课标的课堂教学研究、课标对比研究、课标本身研究、课标一致性研究。各部分所占比例(见图2)。其中,基于生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研究占比最多,其次是课标对比研究,再次是课标一致性研究,然后是课标本身研究。此外,还有关于少数其他方面的研究,比如课标实施情况的研究。

Figure 1. Statistics on the number of research papers on high school biology curriculum standards
图1. 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研究论文数量统计

Figure 2. Biology curriculum standards research content statistics
图2. 生物学课程标准研究内容统计
通过对收集到的文献分类后进行分析(见图3),基于课标的教学研究总共56篇,其中,有20篇教学研究主要是围绕教学进行广泛研究的文献(占35%),在另外36篇文献中,有关实验教学的研究最多,有15篇(占教学研究的27%),其次是探究性教学和有关教学策略的研究各6篇(占10%),再次是多媒体教学的研究4篇(占7%),最后是教学情境、建模体验式教学、教学建议、教学观念、教学问题各1篇(占2%)。
3. 内容分析
3.1. 课标的对比研究
通过比较研究能使人们更好地认识本国教育状况,找出共同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本研究主要分析了我国课标与其他国家的课标、新课标与旧课标从两个方面的对比研究,从中找出研究共性和特点。
3.1.1. 中外课程标准对比研究
为迎接二十一世纪提出的新挑战,许多国家对教育进行了新的改革。有关我国与其他国家课标的对比总共有5篇,其中3篇是关于中国与美国课标的对比,1篇是中国与澳大利亚课标的对比,1篇是中国与加拿大课标的对比。

Figure 3. Research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based on curriculum standards
图3.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研究
美国在过去三十年间的教育改革与我国教育改革有相同之处,对我国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美国采用的是综合科学标准,潘文君在2013年发表的文献中,用实验版课标与美国高中课程标准比较,从指导思想、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模块设置、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两者都提倡培养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在课程目标上,美国更贴近学术掌握和运用,情感态度方面美国的要求更高 [2] 。王子如将2017版课标与美国K-12科学教育框架进行对比,美国更加重视学术为中心,中国选修课程占比更大 [3] 。梁玮主要对比了实验版课标与美国课标中科学本质观的区别,美国覆盖内涵更加广泛,有具体的解释,我国科学本质内涵侧重点突出 [4] 。从美国与中国生物课程标准的对比可以看出,美国的综合课程标准,覆盖更加全面,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实践以及与社会联系。
张英欢等人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两个大方向分别对中国的实验版课标和加拿大的《加拿大K-12年级科学学习成果框架》生命科学部分(以下简称《加拿大框架》)、《安大略省课程:科学,11~12年级》生命科学部分(以下简称《安省课标》)两个课标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加拿大课标在课程理念中对STEM、学生的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环节和职业教育的侧重点,实验版课标在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侧重 [5] 。
马晓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三个方面对比2017年版课标与澳大利亚的《Biology-Victorian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Study Design》(以下简称《维标》))进行比较。两者都重视科学探究的过程,但《维标》更重视知识的实际应用和批判性思维,2017年版课标更重视实验室技能培养和家国情怀;课程评价上两者都注重主体性原则和多元化评价 [6] 。
3.1.2. 新旧课程标准对比的研究
2017年版课标是在实验版课标的基础上进行修改,但结构、内容等方面改变较大。有关新旧课程标注对比的文献总共有5篇,都是围绕实验版课标和2017年版课标进行分析。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内容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式进行研究分析。
邱俊艳主要针对两版课标的内容结构进行理论比较,并对2017年版课标新增“学业质量”进行详细剖析,为一线教师更好掌握新课标变化提供了帮助 [7] 。杨博选择一线教师为访谈对象,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教师对实验版课标的看法,比较分析两版课标提出了八条建议,帮助一线教师理解新课标以及在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 [8] 。叶雪纯和唐靖在比较两版课标时,以《分子与细胞》模块作为研究对象,在以具体教学案例进行详细分析。叶雪纯结合教材分析了2017年版课标内容表述上以大概念、重要概念和次位概念的三级体系,内容广度上更符合“少而精”原则 [9] 。唐靖在对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后,对两版教材的设计、内容也分别做了比较,建议教师教学前将课标、教材、教学设计相结合 [10] 。
在新旧课标的对比上,研究主要集中于分析旧课标的不足,新课标的改变,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或者两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提出了不少与一线教师教学相关的建议。
3.2. 课标本身的研究
生物课程标准是指导生物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深入研读,抓住关键,准确理解内涵,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围绕课程标准研究的文献比较少,总共有5篇,其中3篇是围绕目标进行研究。
目标是教学的风向标,其合理性、科学性影响着课堂教学。成杰对课程标准中的知识型目标动词进行了具体阐述,通过解释和举例帮助教师理解,以便能在备课中明确教学要求,更好地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 [11] 。董树仁对新课标下生物教学目标进行了分析,从学生学情、教学本质、目标表述、课标变化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12] 。董晨对教学目标进行了预设与生成的研究,将其与课标要求进行对接,选择了4个典型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教学目标预设和生成的原则,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进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13] 。
武冰通过结合案例,挖掘教材中包含的核心素养的内容,帮助教师在教学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并基于核心素养进行了教学评价的研究分析,重视学生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的培养,对教师如何基于核心素养进行教学设计提供了帮助 [14] 。
3.3. 课标的一致性研究
有关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的文献总共有5篇,其中3篇是关于考试与课标一致性研究,1篇是关于教材课后习题与课标的一致性分析,还有1篇关于不同高中教科书难度的定量分析。教育部在2019年发布的《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表明取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不得超纲命题。关于一致性研究主要运用的研究工具为SEC分析模式。
庞杰从内容和认知两个维度进行研究,将传统的SEC分析模式进行重构研究高中生物学业水平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得出了广西高中生物学业水平考试与课标之间,一致性程度虽有波动但仍存在显著一致性,并针对“了解”、“理解”、“应用”等层次进行了具体分析 [15] 。伍振兴通过对浙江省学业水平试题与课标一致性进行分析,通过将SEC分析模式进行本土化改造,对教育行政部分、浙江省学业水平试题命题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16] 。关于试题与课标的一致性分析,还有钱力睿研究高考试题和模拟卷与课标的一致性,对提高试卷质量和教室教学参考等提供了帮助 [17] 。
熊旭萍和任山章以人教版教材为例研究课后习题与课标一致性,人教版教材的习题内容主题上一致性较好,但在认知水平上有所差异,对教师如何更好了运用课后习题以及课标提供了帮助 [18] 。高湘平和石鸥根据“一纲多本”的政策,分析了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的高中生物教材与实验版课标的一致性,重视了教材与课标的关系,为教科书编写和选用提供了建议和参考 [19] 。
3.4. 基于课标的教学研究
在基于课程标准的众多教学研究中,选择研究较多的实验教学、探究性教学和教学策略三个方面进行主要论述。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人教版教科书必修一和必修二合计12个章节21个实验 [20] ,新课标的背景下,传统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基于2017年版课标,刘永针对实验教学教师缺乏实验研究能力、实验时间难以掌握等问题,对实验教学提出了改进策略,从对教师能力培养以及增加实验时间两个方面出发 [21] 。梁小桃在对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后,从实验的准备工作以及学生的操作能力上提出建议 [22] 。在提出对生物实验教学改进建议时,多数研究从教师能力与观念、实验准备、课时安排、教学模式等方面提出建议。
在2017年版课标中新提出的核心素养中,要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探究性实验教学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精神。通过对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石玲芳不仅提出了探究性实验对学生培养的重要性,也从对教师发展,提高教师自身的能力进行了阐述 [23] ;杜凤丽通过举例,提出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4] 。
在2017年版课标的背景下,对生物教学策略的分析,从问题出发提出改进建议。主要的问题有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完善、教学方法单一 [25] ,教学脱离实际,学生参与度较低 [26] ,研究建议主要集中在提高师生互动效率,重视学生为教学主体,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生的能力,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4. 总结与建议
从2012年到2022年的这十年,关于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成果较多,包括了课标的课堂教学研究、课标对比研究、课标本身研究、课标一致性研究等多个方面。其中有关基于课标的课堂教学研究占比最多,实验教学法是生物教学研究的热点;课标的对比研究在新旧课标对比、中外课标对比等方面都有涉及;课标本身的研究主要集中与对比目标的研究;分别对考试、教材与课标的一致性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有利于生物教师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课程标准,并对之后课标的进一步修订提供了参考。在今后对生物课标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1) 在研究领域上,对生物课标实施情况的研究较少,关注度不够,需要加大对课标实施的研究。课标的实施情况可以检验课表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对课标进行修订。
2) 针对我国生物课标与国际上其他国家课标的对比,涉及的国家较少,研究空间较大。在与多个国家的课标进行对比中,需要立足于本国实情,进行合理合适的比较。并且多数对比的课标都是实验版课标,缺少2017年版课标的对比研究,在以后的研究中有待增加。
3) 关于课标本身的研究还较少,且主要是关于目标的研究,缺少对整体、局部等角度的分析,对于课标中新增的“学业质量”部分解读较少。课程标准是指导生物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准确理解其内涵,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