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学界针对英汉假设类连词已有不少成果。在汉语学界,周刚对汉语假设连词进行溯源,呈现其历时演变路径 [1] ;邢福义阐释了假设复句包括假设连词的形式特征和使用范围,以及假设复句和条件复句的区别 [2] ;王春辉探讨了汉语有标条件句的语序问题 [3] [4] ;也有不少研究关注英汉假设连词的典型个案研究,如对汉语假设连词“使” [5] 、“要” [6] 、“令”与“为” [7] 、“将” [8] 等词的语法化探讨。在英语学界,对if从句的研究是核心。如对if条件句的类型划分 [9] [10] [11] [12] 、对if的句法、语义、句语形式、和各类功能的讨论 [13] [14] [15] [16] [17] 、对if从句语境的研究 [18] 、对if从句的演化进行了历时层面探讨 [19] 、基于语料库对if条件句的惯用用法研究 [20] [21] 以及对英语虚拟语气的研究 [22] 。
综上,通过对以往研究的考察,我们发现目前英语学界和汉语学界对假设连词的研究大多都从单一语种出发,而缺少以对英汉假设连词为主的对比研究。事实上,也有学者注意到了这一点,如金美兰讨论了汉语假设连词的英语对应形式,对比统计了英汉假设连词的使用频次 [23] 。邓云华等对英汉因果连词语义、语用、语境方面做了详细探讨 [24] ,这一研究非常具有启发性。但是,学界目前专门针对假设连词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的对比研究尚待补足。因此,本文基于学界常用语料库——COCA语料库和CCL语料库,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对英汉假设连词“if”和“如果”展开认知对比分析。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目前学界有争议的两个问题,即假设连词与假设复句关系问题和假设复句和条件复句的本质问题,并非本文的研究重点,暂不做讨论。本文意在分析英汉常用假设连词“if”和“如果”在上述三方面的共性和差异,并对这种差异性提供一定解释,以期弥补当前对英汉假设连词的研究空缺。
2. “If”和“如果”的句法特征
2.1. 句法特征的共性
“if”引起的从句既可以置前,也可以置后,而“如果”引导的假设从句一般置前,虽说后置也可以,但一般使用置于前的情况;另外,在位置上,李思旭(2020)对条件句子的考察,提出世界语言的假设句的语序共性为条件句先于结果句,“这个共性使得条件句标记(即“假设连词”)在左缘(即“始发句”)的比率大大提高。”但李同样证实了汉语和英语假设标记的特殊之处,假设标记“if”和“如果”就是如此 [25] 。当假设句位于句首,二者均位于句子最左端,即句首位置。而当假设句位于主句之后,二者位于两个句子的中间。“if”和“如果”所接的假设句也属于这类情况,它们并不完全符合Dik的“联系项居中”原则。该原则认为联系项一般处于两个被连接句子之间 [26] 。英汉假设连词“if”和“如果”在所处位置上的这种不同也恰恰证明了“联系项居中原则”并不对所有语言具有普遍性。
1) 如果每天关心局势变动,你就会知道这场仗是迟早要打的。(CCL) (假设句前置)
2) If you ask me, he should be worshipping you like a goddess every day. (CCL) (假设句前置)
3) 他肯相信的,如果他愿意相信。(COCA) (假设句后置)
4) But any such effort will take time, if it ever succeeds at all. (COCA) (假设句后置)
2.2. 句法特征的差异
(1) 汉语句法形式更丰富
汉语假设连词符合连词的演变历程。在上古时期表达假设条件时,一般用意合,或用单音节词。双音节连词在汉代前后才有所增加,且一般是同义复合,即“由两个语法意义和功能相进的连词融合而成”,先秦时期开始出现连词搭配的用法,两汉时期框式连词结构得到发展。在中古时期,出现了包括“如”、“脱”、“如其”等在内的众多新连词 [1] 。
5) 不杀二子,忧必及君。(《左传·成公十七年》) [1] (意合连接)
6)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孙丑上) [1]
7) 当使虎豹失其爪牙,则人必制之矣。(《韩非子·人主》) [1] (框式结构)
8) 如其颠沛,此乃命也。(《宋书·杜慧度传》) [1]
我们在CCL语料库中搜索“如果”,该词的使用在唐代佛经中出现两例,且都是单独使用,并无搭配用法。从五代开始便陆陆续续出现“如果”和“便”、“那”、“就”、“则”等形成的框式结构用法,但是,“如果……的话”是框式结构的特殊一类,它并不能严格意义上算作是假设句标记,而是一种话题标记 [14] 。
9) 如果改作「饶纵」,就不知所云了。(CCL) (《敦煌变文集新书》)
而由“if”引导的假设句,其只能采取if结构作为始发句或后置句,不存在框式结构这一说法。
(2) 位置和语序差异
根据上述,虽说“if”和“如果”都不完全符合“联系项居中”原则,但二者在位置和语序上也有很大区别。差别在于作为汉语假设句的联系项,还可以进入到句子内部,而“if”则不行。此外,因为汉语有框式结构这样的用法,那么“联系项居中原则”所针对的对象有两个,一个是“如果”,另一个是与之搭配的关联项。“如果”虽未居中,但是“那么”又是居中的。这一点,英汉有所不同 [25] 。
10) 被企业所吸纳的人力资源如果不能被企业的协调机制有效管理和整合,就不能变成企业的财富。(CCL) (联系项进入居中内部)
3. “If”和“如果”的语义特征
3.1. 语义特征的共性
二者均有假设的意味。根据牛津在线词典(Oxford Languages) [27] ,“if”作为连词有四种意思,分别为而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对于汉语连词“如果”的释义,“如果”表示假设,汉语单字“如”就有假若、假设的意思,“果”有确实、当真之意。总的来说,“如果”的意味可以概括为“假若……是真的”。对比二者的含义,我们发现二者都有“假设”这一语义,只是“if”还含有“条件”这一意味,但是正如上文提到的,学界对于“条件”和“假设”两概念之间的区分现在还有争议,并非本文的重点。
3.2. 语义特征的差异
(1) 语义演变差异
“if”和法语中的“si”之间有极大相关性,二者引起的句子也在语义、句法、语用上有较大相似,如Harris (1986 (b)) [19] 、路一心(2002) [28] 、熊玉珍(1999) [29] 等。
而在汉语中,“如果”可以看作是“如”和“果”的语义结合,“果”的语义演变路径为:本义“果实”→名词“结果”→不及物动词“实现”→语气副词“终于、果真”→语气副词“到底、究竟”,在演变过程中,“果”具有了假设意义。“果”最先与“若”结合,形成双音节连词“若果”,通过类推得到“如果” [30] 。
(2) 语义影响因素的差异
由上述对汉语句法的论述,“如果”除了可以单独出现,还可以和汉语的一些单字或词语构成框式结构或连接性短语,由于部分关联副词具有隐现性,所以一些情况下,尽管框式结构并没有完整出现,句子语义仍未变化;但另外一些情况下,如果去掉框式结构中的关联副词,或改变其语序,整体语义也会出现不成立的情况。这主要和它们本身的粘附性和互联性有关。粘附性指连词和被连接的句子均不能单独出现,必须有“后续语句”来呼应,语义才成立;而互联性是指语句之间形成了句法语义关系,“前后的连接词语形成了固定搭配的形式 [1] 。”由此可知假设连词或短语对汉语假设句的语义的重要性。例如:
11) 如果圣人为王,他的治道就叫做王道。(CCL)
12) 如果圣人为王,就他的治道叫做王道。
13) 如果圣人为王,他的治道那么叫做王道。
14) 如果圣人为王,那么他的治道叫做王道。
汉语中假设语义是通过假设连词或框式结构这样的语法结构来产生的,而英语连词if并没有与之搭配的框式连词,由if引起的句子语义通过模态词或时态的形式变化来变化的 [31] 。例如(例句来自王玉娟2013 [32] ):
15) 如果你昨天浇一下午菜园子,肯定累坏了吧。
16) 如果你昨天浇一下午菜园子,就会明白什么叫累了。
17) If it rain, I will go by bus.
18) If it rained, I would go by bus.
19) If it had rained, I would had gone by bus.
综上,“if”结构的语义的变化取决于时态的变化,且分句动词时态有“规律性后移” [32] ;而“如果”结构的意义受连词和框式连词以及其语序的影响,且句中时态的使用毕竟随意,可以替换,如一般态替换完成态。
4. “If”和“如果”的语用特征
4.1. 语用特征的共性
(1) 使用频次高
二者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的使用频次都非常高。在COCA语料库和CCL语料库(包括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分别输入“if”和“如果”,可以搜索到的使用次数分别为2,710,987次和167,386次1。而二者的同义词或替换词的搜索频次均不如它们高。这种结果与金美兰 [23] 的结果不一致,金得出汉语假设连词“要是”的使用频率大于“如果”,我们认为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金采用自建语料库,语料来源为《围城》和《简·爱》中英对照本,均为文学文本,而我们选用的两个语料库均为综合语料库,包括电影电视、报刊、文学、应用文等,更能准确反映假设连词的实际使用情况。
(2) 语境相似
二者都可用来引导肯定或否定语义的假设,即其所引起的句子含义可以为肯定,也可为否定,我们对语料库内含有“如果”和“if”的各个语料进行分析,其从句和主句(从句,主句2)的肯、否定情况可以归纳为表1。可以发现二者语境是肯定还是否定,主要基于事实进行判断,这也是所有语言的共性。
此外,从真值来看,二者所引导的句子情况均可分为真实性条件句和非真实性条件句,真实条件为基于事实的一类句子,非真实条件包含想象句、预测句和违实句。之所以说二者在语境上相似,是因为“如果”结构和“if”结构所引起的条件句或假设句有很大差异,单从分类上说,二者就有所不同。邢福义把“如果”句分为推知、应变、质疑、祈使、评说和证实六类 [33] ;冯春灿将if条件句四分为祈使性条件句、逻辑假条件句、逻辑真条件句、礼貌性条件句、修饰性条件句等19类 [34] 。
4.2. 语用特征的差异
(1) 汉语更重视言外语境理解
且由于英语语言的形合特性,语用功能需要联系语义和形式包括时、体、语气、语态等去判断;而汉语作为意合语言,对于“如果”结构的假设句的语用主要联系言外语境去综合判断。例如:
28) 如果曹操在赤壁之战中获胜的话,那么天下就会统一,而此后的百年左右应该就会是个和平的时代。然而,相反地,由于孔明及周瑜做了不必要多余的事,所以乱世才会一直持续。
根据历史我们已知曹操并未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获胜、曹操落败,这也导致后来天下并不统一,因此,可知例28)是违实虚拟条件句。
29) 如果知道了,我是不会给这个老色鬼当什么秘书的。(CCL)
30) If I has known it, I will not serve as secretary for the old goat.
31) If I knew it, I would not serve as secretary for the old goat.
32) If I know it, I will not serve as secretary for the old goat.
例29)中,我们并不难判断,说话人是否知道,其对应的英语译文有上述三种,说明该句有歧义,对其语用的判断还要基于上下文。
33) 当初我并不知道这些,如果知道了,我是不会给这个老色鬼当什么秘书的。(CCL)
(2) 语用功能差异
二者之间在语用功能上也有差异。“if”结构在对话中的功能较为丰富,尤其是人际功能尤为重要,它在话语认知、价值、礼貌、关联、保留以及元语言功能上都有影响。汉语愿望类违实条件句的主观性比英语的强,单句化程度较高等 [17] ;“如果”结构的使用具有诸如质疑、劝告、抱怨、威胁、感激、遗憾、推测、委婉等功能。但是,与“if”不同的是,“如果”针对不同的语用功能有很多替代项,如“要是”、“要不是”、“如果说”、“倘若”、“要不”等,这些替代项的意味又各有不同 [35] 。
5. 结语
本文基于COCA和CCL两种语料库,对比分析了英汉假设连词“如果”和“if”在句法、语义和语用三方面的特征,发现了二者在不同方面存在的共性和差异。共性主要在于:二者的使用频次都很高,均有假设和条件之意,使用语境在肯否意义上相同,在真值意义上相似,引起的从句在句法结构上有相似之处,且作为假设标记在句中的语序和位置都不完全符合“联系项居中”这个普遍原则;差异主要在于:在句法上,汉语句法形式更丰富,作为条件句标记二者的位置和所在条件句的语序有差异,汉语的位置更多变;在语义上,汉语“如果”的演变过程更复杂,且汉语假设连词对假设句的语义影响较大,而英语受模态词、时、态影响更大。在语用上,汉语更重视言外语境的理解,且二者的语用功能有较大区别。
基于以上结论,我们可以得出:“if”和“如果”作为英语和汉语中最重要的假设连词,二者之间存在一定共性和相似性,但它们之间的差异性更大。相比“if”,“如果”的语义范围更大、句法形式更多样、使用更灵活自由,说明它的语法化程度也比“if”大。从语法化角度或可以解释二者在句法、语义和语用方面的种种差异。目前已有学者将这种差异和语法化联系起来,并运用到其他英汉连词的对比当中 [24] ,但是“if”和“如果”的语法化的程度究竟有多少差别,二者背后的运行机制又如何,还有待进一步论证。
附录

Table 1. Affirmation and negation in subject and subordinate clauses directed by “if” and “ru guo”
表1. “if”和“如果”引导的主从句肯、否定情况
NOTES
1COCA语料库全库约5.6亿字符;CCL语料库全库约为7亿字符。
2考虑到英汉语序上的不同,我们统一形式为主句在前,从句在后,记作(从句,主句)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