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脑卒中是一种脑血管病,发展速度很慢,需要很长时间治疗维持,随着病情的发展很容易引起偏瘫,对肢体的多种功能都会造成影响,从而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急剧下降 [1] [2] 。在临床上,需要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及时规范治疗,以最大程度优化疗效和预后,提高患者的幸福感。传统护理模式只注重院内护理干预,患者在出院后就失去了专业化护理,导致患者的病情恶化,相关数据显示,脑卒中患者出院后各项延续性居家护理需求约为65%,最高可达94.12% [3] [4] 。我院于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开展连续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分析,获得了很好的疗效,现将其报道如下。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在我院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间收治的3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中抽取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随机抽样方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7例。观察组男女比为10:7,年龄为66~85岁,平均年龄为(75.48 ± 4.62);对照组男女比为7:10,年龄为67~86岁,平均年龄为(75.81 ± 4.87);所有患者均有充分的临床信息,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无转院或退出。两组之间的临床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2.2. 方法
对照组:普通康复护理,医院对患者进行基础的干预与健康指导,告知患者出院时的注意事项,并对患者进行初步的随访。
观察组:连续康复护理,(1) 院内护理:① 在建立的微信群里,定期更新患者的康复情况,与患者多交流,做好患者的管理,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② 进行心理辅导。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评价患者的情绪状态,针对消极情绪进行对症疏导,让患者摆脱消极情绪的困扰,以乐观、正确的心态对待疾病和治疗。③ 宣传卫生知识。及时对病患进行健康宣讲,告知其需要注意事项,保证其合理饮食、用药,提高患者对自身病情的认识,从而使其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各项医疗活动中。④ 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并有专门的护理人员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日常的复健培训,以保证患者及家属能够熟练掌握。所进行的训练内容需要完全根据临床实际情况来制定,当患者在卧床的时候,应该帮助他做一些被动训练,比如翻身、起卧等。根据病情的发展情况,逐渐向主动的训练过渡,比如深呼吸、关节屈伸等,训练地点也可从床上向椅子上过渡,最后进行站立训练。
(2) 院外护理:① 药物治疗。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指导患者科学用药,要严格遵守医生的嘱咐,并嘱咐家人要多加监督和提醒,使患者认识到用药的重要性,要用温水服用,不能生吞药物。② 日常饮食。每天要吃低盐的食物,多吃蔬菜和水果,一日三餐要有规律,不能抽烟喝酒,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③ 定期随访。出院1周后,主动与患者联系,了解其目前的康复状况,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干预方案进行适当调整。自第2周起,每2周一次,以追踪患者的恢复情况,以检查是否有遗漏之处。
2.3. 观察指标
观察统计两组患者Fugl-Meyer肢体功能评分。由Fugl-Meyer AR及其团队根据Brunnstrom理论框架,专门为脑卒中偏瘫患者设计的肢体功能评估方法,涵盖感觉、平衡、关节活动度等领域的内容,分数 < 50分为I级严重肢体功能障碍;50分~84分为II级明显肢体功能障碍;85分~95分为III级中度肢体功能障碍;96分~99分为IV级轻度肢体功能障碍。
护理满意度 = (非常满意 + 满意) ÷ 总数 × 100%。
2.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5.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s)表示,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n, %)表示,X2检验,P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观察组和对照组脑卒中偏瘫患者Fugl-Meyer肢体功能评分比较
观察组脑卒中偏瘫患者Fugl-Meyer肢体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 < 0.05)。见表1。

Table 1. Comparison of Fugl-Meyer limb function scores betwee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 s)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脑卒中偏瘫患者Fugl-Meyer肢体功能评分比较(±s,分)
3.2.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见表2。

Table 2. Comparison of patients' satisfaction with nursing care between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n%)
表2.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
4. 讨论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治疗难度较大。这种疾病的后遗症就是脑偏瘫,如果发生了脑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就会变差,不能很好地自己照顾自己,从而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容易产生各种负面情绪,会降低患者的依从性,不利于康复 [5] [6] 。有研究显示,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具有代偿功能,具有可塑性,如果在较好的康复时间段内进行有效的康复训练,其相应的康复效果将会更好。
脑卒中患者发病后很容易出现肢体偏瘫的功能障碍,要想实现真正的康复,首先要从根本上解决偏瘫问题 [7] [8] 。连续康复护理可以在患者出院后进行系统的训练,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但这种治疗方式需要很长的时间,患者也需要承受常人无法想象的疼痛,医院里的康复指导只是一个开始,后期的康复训练才是最重要的。
香港科技大学黄金月于2002年首次将以APN为导向的连续照护模式引进香港,以患者出院前的健康教育及出院后的追踪为核心,针对糖尿病、晚期肾病、COPD、冠心病及老年慢性疾病患者,提出了连续照护的“4C”模式,其中“4C”包括:整体照护、协调照护、连续照护、协作照护 [9] [10] 。研究认为,连续照护模式之四大要素,即:个体包含身体、心理、社会、精神四大要素,且个体与家庭/社会之间会不断地互相影响;个体可以激发自身的内部资源,如果能正确地利用这些内部资源,就能有效地提高个体的总体健康水平;社会资源,如:家庭、医务工作者、社区等,可以提升个体的总体健康水平;与其他人士、家人、医务工作者及社区结成合作关系,能使过渡期间的卫生保健获得最好的成效。
从2008年开始,连续护理服务在我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各个大医院对其进行的研究也有了显著的增加 [11] [12] 。而且,连续护理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慢性疾病,它涉及了脑卒中、糖尿病、高血压、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血管病等多种疾病。这在连续护理的干预措施方面表现出来,具体包括:出院前干预(护理评估、健康宣教)和出院后干预(电话随访、家庭访视、护理门诊、居家护理指导等)。现在很多医院都会采取电话回访和家庭回访的方式,相互学习。在我国,社区护理与接续护理在发展上还处在初级阶段,如何吸收外国的经验,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推动接续护理的发展,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与实践。在连续康复护理模式下,医护成员所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医嘱的执行者,还应该扮演好训练指导中的协调者、教育者等角色,帮助患者及时解决康复过程中身体和精神上存在的诸多不便和障碍。连续康复护理具体措施有:① 宣教:在患者入院之后,向其讲解与脑卒中疾病有关的知识,其中包含了用药方式、饮食等内容,提高患者对护理干预和治疗的认识,提高护患之间的匹配度。② 心理:与患者进行恰当的交流,使其敞开心扉,理解其内在的需要,引导其产生负面情绪,缓解其负面情绪,增进护理与患者之间的感情 [13] [14] 。③ 环境:使患者病房内的环境卫生、整洁、宁静、舒适,进一步调节患者的心情,减少其不良情绪,有利于恢复健康。④ 运动:帮助患者做一些基本的运动,如改变姿势、被动关节运动、放置患肢等,并逐步发展到能下床,能移动重心,能坐起来等。当患者具有一定的平衡性后,可指导患者做一些运动,如洗脸、走路、穿衣服等。多给患者一些关怀,多给患者一些鼓励,这样可以增加患者自信心。⑤ 饮食:制定易消化,清淡,营养均衡的膳食计划。还要注意控制患者的高钠盐、高胆固醇、高热量的食物。⑥ 出院:在患者离开医院时,向患者及其家属提供详细的出院指导,包括疾病的自我管理、饮食调理、药物使用、注意事项等。通过定期的电话追踪,了解患者的恢复情况,并及时回答患者的问题 [15] 。同时,还设立了患者交流群,定期向患者提供有关疾病的相关知识及治疗方案。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脑卒中偏瘫患者Fugl-Meyer肢体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从更深层次确认了连续康复护理模式的主要优点,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在院内、院外对其进行针对性地指导,从而可以加速患者的康复过程。
5. 结论
综合以上所述,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连续康复护理,不仅可以在改善肢体功能的同时,还可以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