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2023年,秀山县水稻种植面积27.75万亩,比上年略增。稻飞虱是我县水稻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之一。水稻生长前期,稻飞虱优势种群为白背飞虱,水稻生长后期优势种群为褐飞虱。2023年,秀山县褐飞虱前期虫量低,四(3)代褐飞虱轻发生(1级),与上年相当;五(4)代褐飞虱大发生(5级),比上年(1级)加重4个级别。褐飞虱发生面积10.0万亩,比上年(5.0万亩)增加5.0万亩;防治面积10万亩,比上年(6.0万亩)增加4.0万亩。全县发生“通火”的稻田面积15亩左右,通火绝收面积合计10亩左右,明显重于上年及常年。按照农作物病虫害危害损失测算系统测算,挽回损失13496.5吨,实际损失2264.3吨。
2. 褐飞虱大发生特点
2.1. 灯诱始见期偏迟、虫量偏低
5月7日,灯下(黑光灯,下同)始见褐飞虱成虫,与上年始见日(5月7日)一致,比常年始见日(4月28日)偏迟9天。始见日灯下虫量为1头,与上年始见日虫量(1头)相当,是常年始见日平均虫量(2.5头)的0.4倍。
2.2. 灯诱虫量大
4~6月,褐飞虱前期迁入峰2次,峰日分别为6月3日、6月30日,峰日虫量分别为8头、6头。上年同期没有明显迁入峰。4~6月灯下累计虫量34头,是上年同期虫量(20头)的1.7倍。7~8月上旬,近期迁入峰2次,峰日分别为7月23日、7月28日,峰日虫量分别为15头、12头。上年同期没有明显迁入峰。7~8月上旬近期灯下累计虫量79头,是上年同期虫量(30头)的2.6倍;4~8月上旬整个迁入期,灯下出现迁入峰4次,上年灯下没有出现明显迁入峰。迁入总虫量113头,是上年同期虫量(50头)的2.3倍;8月中下旬迁出峰2次,比上年同期(1次)增加1次;峰日分别为8月16日、8月25日,峰日虫量分别为8头、120头。迁出期灯下累计虫量304头,是上年同期虫量(24头)的12.7倍。4~8月,灯下共有6次虫峰,比上年同期(1次)增加5次。4~8月,灯下总诱虫量为417头,是上年总虫量(74头)的5.6倍。
2.3. 秧田虫量低
按照稻飞虱调查方法 [1] ,4~5月,秧田系统调查未见褐飞虱。
5月8~9日,秧田期普查,褐飞虱零星见虫,虫量平均为0.02头/m2,最高为0.1头/m2。其它时段普查未见褐飞虱。系统调查及秧田普查,褐飞虱轻发生。
2.4. 水稻本田虫量暴发性增长
本田前期褐飞虱田间虫量低,零频率出现较高。7月25日后进入始盛期,8月10日达到高峰期,百丛虫量平均为1213头,最高为4925头。上年峰日百丛虫量平均为156头,最高360头。8月30日,百丛虫量平均为484头,最高为1680头。系统田虫量显著高于上年(图1)。

Figure 1. Population dynamics of brown planthopper, Nilaparvata Lugens 2023, in the field of Xiushan County
图1. 秀山县2023年褐飞虱本田田间虫情消长动态
本田低龄若虫高峰出现2次,最高峰为8月10日,百丛低龄若虫虫量为1158头,是上年(22.5头)的51.5倍。8月30日,出现次高峰,百丛低龄若虫虫量为167头。
2.5. 预测圃虫量前期偏低,后期激增
2023年,水稻病虫观测预测圃 [2] 褐飞虱虫量前期偏低,后期激增。7月5日调查始见褐飞虱,7月25日进入始盛期,高峰日为8月15日,百丛虫量为15015头,是上年高峰日虫量(310头)的48.4倍。8月中下旬,虫量保持较高水平(见图2)。总体上,预测圃虫量明显重于上年。
预测圃褐飞虱田间若虫出现1次低龄若虫高峰,即8月10日,百丛低龄若虫虫量为5575头。

Figure 2. Dynamics of Nilaparvata lugens infestation in the 2023 of Xiushan County
图2. 秀山县2023年预测圃褐飞虱虫情消长动态图
2.6. 本田褐飞虱主害期明显
6月2日至6月7日,水稻移栽返青期普查,未见褐飞虱。
6月20日至21日,水稻分蘖期普查,未见褐飞虱。
7月7日至10日,拔节孕穗期普查,褐飞虱百丛虫量平均为2.2头,是上年同期(0.3头)的7.3倍;百丛虫量最高为20头,是上年同期普查最高值(10头)的2.0倍。
7月20日至21日普查,褐飞虱百丛虫量平均为12.7头,最高为60头。7月31日至8月1日普查,褐飞虱百丛虫量平均为239.6头,是上年同期(6.8头)的35.2倍;百丛虫量最高为2065头,是上年同期普查最高值(40头)的51.6倍。预测圃百丛虫量1630头,是上年同期(70头)的23.3倍。普查田块中,百丛虫量1000头以上的占11.1%,1000头以下的田块占88.9%。蛛虱比为1:8.01。按照稻飞虱发生程度分级标准 [1] ,褐飞虱总体偏轻发生(2级),个别田块虫量较高,总体发生程度重于上年同期(1级)。
1~7月中旬,普查表明,水稻生长前期,褐飞虱总体轻发生。进入8月份,褐飞虱虫量激增。8月9日至10日普查,褐飞虱百丛虫量平均为1449.6头,最高为7240头。其中,百丛虫量1000头以下的田块占65.5%,1001~2000头的占10.3%,2001~3000头的占5.3%,3000头以上的占20.7%。虫态分布:长翅型成虫占5.2%,短翅型成虫占3.6%,低龄若虫占79.6%,高龄若虫占11.7%。田间虫态以低龄若虫为主。蛛虱比为1:51.0。普查表明,8月上旬,秀山县褐飞虱达大发生(5级)程度,34.5%的田块达防治指标。8月中下旬主害期十分明显。
8月24日至25日,水稻成熟期普查:褐飞虱百丛虫量平均为337.1头,是上年同期(37.3头)的9.0倍,百丛虫量最高2140头,是上年同期普查最高值(240头)的8.9倍。普查表明,水稻成熟期,秀山县褐飞虱总体中等偏轻发生(2级),个别田块虫量较大,全县发生“通火”(稻飞虱严重危害造成水稻干枯绝收的现象,下同)的稻田面积15亩左右,通火绝收面积合计10亩左右,明显重于上年,大致与2021年相当,上年未见“通火团”。
3. 褐飞虱大发生原因分析
受迁入虫量、气候条件、栽培管理水平、防治技术水平及稻飞虱致害力变化等综合因素影响 [3] ,2023年,秀山县褐飞虱大发生。
3.1. 地形特殊、虫源充足
秀山县地处四川盆地东南外沿、云贵高原东北边缘、西有大娄山、东有雪峰山,从广西至湖南西部走廊形成槽谷地形,特殊的地形地貌,形成“隘口效应”、“拔升效应”,加之“西南低涡”的影响,使秀山县成为全国稻飞虱南北迁飞的重要通道 [4] ,造成稻飞虱迁入早、迁入峰次多、迁入虫量大。虫源充足是我县稻飞虱常年偏重发生或大发生的主要原因。
3.2. 气候条件有利
2023年,秀山县气候良好。据2023年4~8月气象资料,4月温度较上年偏低,降雨偏多。雨日天数19天,与上年同期相当。5月温度偏高,湿度偏小,降雨偏少,雨日偏少。6月温度偏低,湿度相当,降雨相当,雨日偏多。7月温度偏低,湿度偏高,降雨偏多,雨日偏多。8月气温偏低,湿度偏高,降雨增多(上年同期干旱),雨日明显多于上年。总体上,4~8月,温湿度条件有利于水稻生长,也有利于稻飞虱发生与危害。特别是7~8月台风带入的大量的褐飞虱成虫,是秀山县褐飞虱大发生的根本原因。
3.3. 水稻分布广、食料丰富
秀山地形地貌复杂,海拔高差较大,立体气候明显。全县27个乡镇(街道)均有水稻种植,全县水稻种植面积27.75万亩。水稻播种及栽插进度不一,水稻生育期不一致,前后相差25~30天。为稻飞虱发生提供了丰富的食料,并延长了为害时间。
3.4. 田间管理粗放
秀山农民有偏施氮的习惯,田间管理较为粗放,造成水稻生长嫩绿,田间郁闷、潮湿,有利于稻飞虱繁殖,特别是近年来大面积推广的水稻机插秧,水稻栽插密度加大,株间通透性差,对稻飞虱的繁殖、为害极为有利。栽插方式的改变及粗放型的田间管理加重了稻飞虱为害 [5] 。
4. 褐飞虱防控意见
1) 褐飞虱防控,应该采取“压白控褐”的防控策略。即抓好水稻生长前期白背飞虱防治,压低褐飞虱基数。特别是7月下旬至8月上旬,水稻破口期,结合二化螟、稻纹枯病、稻瘟病防治,务必抓好褐飞虱的防治工作,切实减轻后期褐飞虱防控压力。
2) 加强监测、及时预报,指导业主(农民)及时预防。按照稻飞虱监测预警规程,4月10日至8月30日,逢“5、10”日定人、定期、定田开展系统调查。结合田间调查、灯诱监测数据,实时会商,适时发布虫情预报,及时指导农民及时防治。精准的预测预报,是防治工作的前提。
3) 预报信息多途径、多方式发布,广为宣传,提高信息入户率。除传统预报外,利用会议、电视、广播、宣传车、手机短信、资料、展板等,各级开展多样化的信息宣传发布。在分散经营的农业生产体制下,广为宣传和培训,提高防治技术的进村入户率,是确保防治效果的基础保障。
4) 积极开展新型药剂试验。褐飞虱抗药性强,常规药剂防效较差,新型防治药剂的试验示范是一项长期性工作 [6] [7] [8] 。2023年,根据秀山县褐飞虱大发生现状,秀山县植保植检站与先正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在秀山水稻主产区组织开展20%三氟苯嘧啶WG对褐飞虱防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20%三氟苯嘧啶WG对褐飞虱防治效果,药后3天,防效为82.12%;药后10天,防效为96.14%;药后15天,防效为89.58%。试验结果表明,20%三氟苯嘧啶WG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其速效性和持效性均明显高于对照药剂 [9] [10] ,完全可以大面积推广使用以控制褐飞虱危害。
5. 结论
褐飞虱是重庆市秀山县常发性和普发性水稻重大虫害之一,常年发生面广,发生普遍,危害较重。只有采取正确的防控策略,开展精准的预测预报,选用高效农药品种及施药器械,坚持适期用药,在有条件的区域组织大规模的统防统治,多管齐下,多方联动,才能有效控制褐飞虱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