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1.1. 研学课程建设的背景及意义
研学旅行课程模式是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研学课程的开展不仅有利于实现学习者之间真正的交流并启发新知识的产生,同时有助于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教育部等11部门于2016年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指出:“研学旅行是进行综合改革实践特色育人活动的有效途径”,该意见表明了各类学校及教师在日常教学期间实施研学课程的重要性,同时也助推学校和教师对地理研学课程开发,研学课程也逐渐成为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促进学生与教师发展必不可缺的学习活动。
1.2. 高中阶段研学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校外教育的话题引发了全社会广泛关注与讨论,研学旅行成为众多教育机构转型新方向,促成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旅行 + 教育) [1] 。我国研学旅行萌芽及相关行为在古代就已经存在,如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徐霞客走遍江河湖海后完成《徐霞客游记》,郦道元将游历大好河山时将所见所闻汇总著成《水经注》。目前,国内很多中小学,如张掖育才中学、兰州第三十四中学、亳州第十八中学、克拉玛依第一中学等学校都在积极地探索研学实施路径,在相关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的指导下探索开展研学旅行 [2] [3] [4] [5] 。同时研学旅行也逐渐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话题,引起了大量学者的关注。如陈良倩等指出,研学旅行已成为学校开展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一条重要的途径,为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等能力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6] 。朱洪秋将生活与教育结合,把研学课程分为明确目标、组织经验、选择经验、效果评价四个阶段 [7] 。邓达指出研学旅行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出贴合教学内容的,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的教育旅行 [8] 。占晓婷指出只有通过课程化规范地发展,研学旅行活动才有可能得到长足推动,否则容易造成与综合实践活动一样被忽视的处境 [9] 。
作为我国新兴教育的实践方向,研学旅行研究当前在全国开展也仍然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如蒋雯怡指出中小学教育中的研学旅行实践存在培养学生能力与经验实施不足、旅游资源系统的有机整合缺乏理论、相关教师培训指导工作方法应用不当、研学工作的绩效评价考核机制仍尚未真正建立起来等问题 [10] 。李文琪指出当前小学中高年级的研学旅行存在形式主义严重和教育性缺失的现象,相关研究亦存在科学性不足、调查维度不够全面的缺陷 [11] 。陈琳和陈敬之指出,研学教育旅行和评价理论体系发展尚未成熟,研究者与研学实施主体之间暂未形成稳定的合作团体 [12] 。综上所述,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与评价处于发展阶段,特别是高中学段乡土地理研学课程建设仍比较缺乏,如果能够进行系统地开发,对提升学生地理专业能力和学识水平,促进人的全面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PTBL教学模式
团队式项目教学模式(Problem Team Based Learning, PTBL),是由教师设计问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主动学习并获取关键知识,掌握实践解决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其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在研学课堂中采用PTBL教学模式,教师利用案例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共同探究教师提出的问题,小组内进行合作、分工、探究、创新等活动,而教师给予辅导,完善整体思路,最终教师进行评估,共同探究、解决问题。在这个学习过程中,PTBL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学生的辅导者、课堂的组织者 [13] 。PTBL教学模式重心在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性,自主性,团队协作能力,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其将更多的任务、问题与实际挂钩,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点,在团队讨论中不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性和个性化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PTBL教学模式,从本质上来讲属于问题导向学习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和团队导向学习法(Team-Based Learning, TBL)的衍生体。PBL教学模式和TBL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的医学教育中,而PTBL教学模式因拥有“PBL + TBL”教学模式的优势,使其被广泛运用到高等教育教学与实践中。毛丽连运用“PBL + TBL”教学模式在教育学上,通过课堂实验教学,并对结果进行了数理统计,认为运用这种教学模式能有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将课堂教学内容向校内外拓展,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 [14] 。郝文艺使用“PBL + TBL”教学模式探究新型教学方法,它采用了项目教育、团体课堂等各种课堂活动,能够更有效地、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15] 。虽然PTBL教学模式已在教学上有较多的应用,但基于PTBL教学模式在研学课程中的应用与研究相对较少。
2.2. CIPP评价模型
美国学者斯塔弗尔比姆(Stufflebeam, D.L.)于1967年对泰勒的行为目标模式进行了思考和革新,并由此建立了“CIPP”评价模型 [16] ,其评价模式如图2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CIPP评价模型包括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四类,具有全程性、过程性、回馈性等特点。该模型的根本要义在于“基于诊断的改进”,其内涵是凸显过程评价的价值,力求通过动态化评价方式对评价内容进行整体性衡量 [17] 。它主要应用于学科教学相关方面的评估。西佟利用CIPP评价模型,立足于高中地理项目式教学,实践分析项目式教学与CIPP评价模型相结合的有效性,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决策提供参考 [18] 。李佳殷将CIPP评价模式应用于高中英语教学,利用该评价模式的优势性分析教师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情况,促进高中英语课堂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19] 。在课程评价中,CIPP评价模型强调了整体的改善与提高,其评价体系贯穿于课程的全过程,从评价目标方案的可行性、实效性、整体性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评价,可为后续项目的实施提供有效的管理与改善,同时也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Figure 2. Schematic diagram of CIPP evaluation model
图2. CIPP评价模型示意图
综上,本研究结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并从乡土地理研学课程建设出发,采用PTBL教学模式进行乡土地理研学课程教学实践,并通过CIPP评价模型对具体的研学案例进行评估,可以为高中学段乡土地理研学课程设计提供有益的借鉴。
3. 研究对象分析
3.1. 中学生地理学习心理分析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出发,中学生地理学习心理特点可分为智力性心理特点与非智力性心理特点。智力性心理特点主要体现在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注意力、迁移力等方面,而非智力性心理特点主要体现在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意志力、情感、性格等方面。相关学者根据地理学科特性对中学生地理学习心理特点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在智力性心理特点方面,学生的思维和综合能力等会影响思维能力,思维定势、生活经验与学习内容相似性等则会影响迁移能力,机械记忆及抽象到具象的障碍则会影响记忆能力。在非智力性心理特点上,强调情感对于地理学习的影响,而课堂内容趣味性、实用性、和自主学习动机等会影响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为主导的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则会影响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情感 [20] 。
中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其思维能力、记忆能力、迁移能力等能力的培养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其部分原因体现在学生所接触到的地理知识,局限于课本知识和课堂知识,缺乏地理实践,和探究式的地理学习活动的参与。除此之外,新高考改革后,许多地区采取“3 + 2 + 1”的选科方式进行教学,地理学科处于副科位置,对于其他副科而言学习难度相对简单,许多学生为了考上好大学而选择学习地理;从新课改强调的素质要求上看,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不强、兴趣也不强。同时初高中地理文科性质比重大,这也使得学生在进行地理知识学习过程中,往往偏重机械记忆,缺乏理解分析和问题专研 [20] [21] 。
3.2. 中学生参与地理实践性学习心理分析
大部分中学生认为教师挖掘本地的乡土地理资源更能提高他们参与地理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同时能够增强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 [22] 。一方面说明同学们对乡土地理的认同程度较高,对身边地理事物存在探索的心理,另一方面适当开展地理研学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对于地理学习的动力。同时,还有部分学生认为研学旅行与传统课堂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可以进入不同的学习环境,使得问题探究更加具有趣味性。不同于传统教学的单一评价标准,研学实践活动的多标准评价也可以提高学生对于地理学习的自信心。
4. 乡土地理研学课程案例分析
4.1. 研学区域概况
广东省湛江市旧称“广州湾”,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也是粤西及北部湾的中心城市之一。湛江处于雷琼火山群之中,拥有良好的火山资源,且纬度低、三面环海的地理环境赋予湛江市有“红树林之城”的美誉;自近代以来,无论是历史文化还是科学技术,湛江市的社会变迁都有着独特的人文魅力。本区域具有良好的研学条件,主要研学地点如表1所示。

Table 1. Introduction to study locations in Zhanjiang City
表1. 湛江市研学地点介绍
4.2. 乡土地理研学课程建设案例分析
(1) 湛江市乡土地理研学课程基本信息
湛江市乡土地理研学课程的地点与内容选取是依据研学区域的空间结构组成确定,要求选取区域内典型的地点和内容进行讲解和探究,凸显区域的地域特色。基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确定本次乡土地理研学课程研学地点为赤坎区、霞山区、麻章区、徐闻县、遂溪县、廉江市、吴川市、雷州市,研学时长为7天6夜,适用学段为高中一年级或二年级学段学生。研学活动组织方式及行程安排如表2所示。

Table 2. Study activity organization method and itinerary
表2. 研学活动组织方式及行程安排
(2) PTBL教学模式在乡土地理研学课程中的设置
研学旅行的本质是“学”,其核心在于引导学生进行有深度的实地活动与学习探究,在PTBL教学模式下,教师要求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下为学生创设研学旅行目标,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学生以团队为核心,通过资源共享,合作分析,优势互补的学习方式进行组间交流,围绕具体化的问题进行探究并解决问题。研学活动基于真实体验的地理实践开展主题学习,多学科融合整个研学过程,提升研学活动的研究性,增强研学过程的体验感与获得感。PTBL教学模式在乡土地理研学课程的设置如表3所示,本研学在6个地点根据地方区域特色以及知识点相关度,采用PTBL教学模式分别设置了多个相关的课程任务,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3) PTBL教学模式在乡土地理研学课程中的组织与实施
本研学设计基于地理核心素养要求,结合研学目的地与高中必修地理课程目标联系的要求,注重体验式教学,更突出学生在研学过程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深度融合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本次乡土地理研学课程地理核心素养目标如图3所示,对于人地协调观方面主要是通过实地观察与探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区域认知方面,采用实地考察湛江市内典型的自然地理单元以及人文单元,对其形成因素进行探究,形成因地制宜的区域观念;综合思维方面,将高中地理课程知识内容与研学实地内容相结合,理解地理环境各成分的相互作用,形成全面的知识体系;地理实践力方面,学生通过亲身进行地理实践活动,使用适当的地理工具完成既定的实践活动,学会用地理视角认识环境。

Figure 3. Geography core literacy objectives of rural geography research curriculum
图3. 乡土地理研学课程地理核心素养目标

Table 3. Setting of PTBL teaching model in rural geology research courses
表3. PTBL教学模式在乡土地理研学课程的设置
以湛江市典型乡土研学资源为“点”,PTBL教学模式在研学课程中的设计为“线”,选取六个研学地点作为案例,反映湛江市乡土地理研学课程的组织与实施。主要研学地理与高中地理课程教学目标联系的内容如表4所示,本次乡土地理研学涵盖高中地理课本必修第一、二册,选择性必修1、2册,共包含高中地理所需学习的10个章节内容。

Table 4. Contents related to study location and geography course objectives
表4. 研学地点与地理课程目标联系的内容
5. 研学课程评价分析
CIPP评价模型评价
本研究通过采用了CIPP评价模型对本次研学课程进行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1) 背景评价
本次乡土地理研学响应了国家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的号召,致力于实现校内与校外教育的创新结合形式。此次研学活动能够在极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如通过实地考察、实验和调查湛江人文历史与自然生态,有效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本次乡土地理研学中,探究湖光岩玛珥湖的形成原因能增加学生们对未知事物的求知欲;了解鹤地水库和青年运河的修建过程以及意义能够让学生理解开发当地时的人地协调观,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
(2) 输入评价
本次乡土地理研学方案设计的课程用时7天6夜,将湛江市点状性研学旅游基地分为两个一级类和八个二级类,通过以问题式学习和合作式学习完成研学旅行。其中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研学相辅相成,紧密联系。它能够通过与PTBL教学模式相结合,构成教师设计好问题,学生形成小组合作式学习的乡土地理研学,能够轻松有效地达到让学生通过研学活动学习湛江人文历史和自然生态的教学目标。
(3) 过程评价
通过以PTBL教学模式为主的教学方案,设计乡土地理研学课程的实施方案(表2、表3)。研学活动中对学生有明确的目的要求,让学生通过自行组队分配完成任务的方案,具有简易操作、行动安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形成团队合作意识的优点。但是由于学生处于中学阶段,部分学生抗拒团队合作,会对团队任务的完成造成一定困难,因此这方面的问题还有待改进。
(4) 结果评价
学生个人的行为将很大程度上的影响整个研学旅行的研究行为,通过他们的个人兴趣和用于探索的性格将显著的提高学生们在整个科技研究行为中的积极作用 [23] 。本次乡土地理研学中,学生们小组合作时需要一位组织能力强的组长带领下一起探索,在赤坎老街中的小组任务中分头打卡拍照并一起完成绘制路线图。这个过程中能很好地呈现出学生利用小组配合进行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在教师讲解鹤地水库和青年运河的开凿经过时,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为何要开凿运河和水库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学生后期的思维能力明显强于课堂表现,这些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本次乡土地理研学的核心价值。
6. 结语
地理研学课程是一项特殊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有重要意义。地理教师将乡土地理资源融入研学课程的建设,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身边的地理景观,实现课堂理论知识的具象化。同时,依托乡土地理资源开展的研学活动使学生更加关注家乡发展,强化了乡土归属感,助推家国情怀的培养。积极推进PTBL教学模式在地理研学课程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创造性、提高学生自主建构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教育教学中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其次,CIPP评价模型以其全面、动态化等特点贯穿地理研学课程的全过程,形成了多因素综合评定的评价方案,为后续乡土地理研学课程的设计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和改进思路,有助于研学课程实施效果的量化以及教学质量整体性的提升。
项目资助
本文受“广东省2022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2022GXJK258)”、“2021年度岭南师范学院课程教研室(自然地理课程教研室)”和湛江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一般项目(ZJ23YB39)项目共同资助。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