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美育的优化途径——以“饭圈问题”为例
Optimization of School Aesthetic Education in Compulsory Education Stage—Taking the “Fan Circle Problem” as an Example
摘要: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再加上有关利益集团的推波助澜,“饭圈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逐渐形成,不仅对青少年儿童的审美素养产生了影响,也产生了各种社会问题。本文通过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出现的“饭圈问题”为例,明确“饭圈问题”的危害以及其成因,为解决这一现实问题并改善学校美育提出优化策略,致力使学校美育实现应尽的功能,让学生能够学会辨别美、欣赏美、践行美,拥有抵制“饭圈文化”带来的不良影响的能力。
Abstract: Accompanied by the continuous progress of Internet technology, coupled with the push and pull of relevant interest groups, the “fan circle culture” has gradually formed among the youth groups, which not only affects the aesthetic quality of the youth and children, but also creates various social problems. By taking the “fan circle problem”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students as an example, we clarify the harm of the “fan circle problem” and its causes, and put forwar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to solve this real problem and improve school aesthetic education, so that the school aesthetic education can realize the functions it should fulfill, and students can learn to recognize, appreciate and practice beauty, and have the ability to resist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the “fan circle culture”.
文章引用:曾馨.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美育的优化途径——以“饭圈问题”为例[J]. 教育进展, 2023, 13(11): 9106-9111.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111407

1. 引言

教育部2020年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到“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1]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的几位教授的回信中也提到美育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必须加以足够的重视 ‎[2] 。同时发展学校美育也是为了能全面贯彻我国的教育方针,即为祖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

但目前我国的现实情况是仍有一些学校的各学科教师更重视应试成绩,忽视了各自学科所能够起到的美育效用,同时家长也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问题,一味地溺爱孩子,没有为孩子营造出好的美育氛围,还忽视了孩子每天通过短视频及各种社交平台可能接触到的不良信息造成的负面影响,依然用旧的眼光再去看待现在的孩子,导致了越来越多的问题。以现在学生群体中出现的各类“饭圈问题”为例,未成年学生作为“饭圈”中重要且十分活跃的群体,在资本的影响与操控下,引发了非理性消费、侵犯个人网络隐私、网络暴力等问题,这些问题延伸到现实生活中会对学生的品德发展与审美形成造成负面影响,为了改变这些问题不仅需要相关部门、社会、家庭多方面的协同合作,还需要通过学校美育引导“饭圈”文化回归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2. 青少年“饭圈问题”的危害

各种电视及网络媒体都会报道这样一些青少年,出于喜爱某些明星而自发聚集在一起的粉丝们,通过网络形成了有组织的虚拟社交,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饭圈文化”,这个词语在如今的社会非常常见。

通过2021年6月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由7000多名中学生参与的调查发现,有44.9%的中学生会线上应援,包括打榜、控评、反黑、集资、参与超话、观看偶像直播、送偶像礼物、参与粉丝群互动、二次创作或转发偶像作品,购买偶像周边、海报、代言产品等,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20年中国红人经济商业模式及趋势研究报告》显示,预计2023年粉丝经济关联的产业规模将超过6万亿 ‎[3] 。这些数据无不在说明,“饭圈文化”在如今的网络时代中日益盛行。与此同时,“饭圈文化”还引起了各大粉丝团体在网络上互相谩骂,违法集资打榜,造谣攻击等一系列不良现象。网络中的不良行为甚至会延伸到青少年的现实生活,造成他们处事情绪化、身材焦虑、逃学厌学等问题,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危害。具体来说“饭圈问题”给青少年学生带来的主要危害有以下几点。

2.1. 身材焦虑

青少年对于明星外表、能力、性格等方面的欣赏和喜爱进而形成了一定数量的群体即是“饭圈”,而对于明星艺人的追捧大多都始于颜值。义务教育阶段的青少年正处于好奇心、模仿心强烈的阶段,他们的价值观念还没有成型,极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所以一部分青少年就会对明星的穿搭、妆容、身材等方面心生向往,对自己的样貌和身材开始不满,继而引发“身材焦虑”、“容貌焦虑”等问题。加上目前学校教育中缺乏对于学生审美的正确引导,青少年就更容易沉迷于一些明星由滤镜和整形等带来的美丽容颜。资本包装下的明星作为一个商品,会花大量的时间去维持外表和身材,而青少年学生则受其影响,在应该不断充实自己的年纪转而去一味追求外貌的提升。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会因为非病理因素,对自己的身体采取整容、纹身、穿孔等方式的规划和改造。这不仅对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学习造成了影响,还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明星们通过各种商业广告、个人写真、电影剧集等形式向大众展示着近乎千篇一律的“完美身材”、“绝世美颜”,这种美只是一种被模式化了的“美”,青少年对这种形式耳濡目染,在无法通过其他手段改造自身的时候,也会选择在各种拍照软件里使用各种滤镜和方法去改造镜头中的自己,失去对自身的正确、客观、理性的认识,还有的青少年将自己理想中的完美形象投射在明星身上,进一步强化了在追星过程中的不理智行为。

2.2. 成名焦虑

近几年社交媒体和短视频社区平台的兴起为青少年展现了另一个世界,有时只需要依靠哗众取宠就可以获得数以千万粉丝的追捧,网红的兴起展现出不需要多才多艺,也不需要有文化涵养,更不需要有高尚的品德,就可以坐拥众多粉丝收获大量财富。在当今这个连幼儿园儿童都能随口说出许多互联网用语的网络时代,社交媒体上的大量信息时时刻刻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观、世界观塑造。还有从早期的超级女声到达人秀、创造营等选秀节目的出现,让观众可以更加直接地参与“普通人–明星–偶像”的整个转变过程,唤醒了青少年对提升身份的渴望。网红以及明星们所展现的生活与教师和家长在日常传递给青少年的信息不同,于是他们追逐的不再是英雄、模范、榜样这样的偶像,转变成崇拜拥有粉丝、能力、外貌,以及运气、肤浅、虚拟等多重标签的矛盾综合体 ‎[4] ,不少学生在社交媒体和作文中也表现出了对于“一夜成名”的执着。

对于“成名”的渴望并非要完全否定,但在错误的观念引导下形成的渴望趁早成名、快速出名成为网红或者是明星的风气,带来的是例如荒废学业、低俗擦边、蔑视法律等严重的社会问题,若是任由这种畸形的价值观继续影响青少年,后果将不堪设想。

2.3. 身份焦虑

谓身份焦虑,是指媒介使用者过多看重他人对自身的评价,从而导致的对自身角色和地位的不确定性 ‎[5] 。青少年可以在网络世界中营造出与现实不同的另一个自己,尤其是当自己所营造出来的形象得到了他人的认可时,更会对青少年目前的身份造成冲击和影响。正如前文所提到的由于“饭圈文化”导致的青少年对于自身外貌和成名的焦虑一样,都使得青少年失去了对自身的正确认知,又在社交媒体与资本的操控下,接收到了过多的他们目前这个成长阶段所无法真正理解的信息,殊不知,社交媒体中的许多明星“日常”都是经过了精心设计的“非日常”。同时,自己的生活与明星们光鲜亮丽的生活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本就处于喜欢模仿成人的青少年便过早地陷入了身份焦虑中。他们在网络世界中扮演着另一个自己,可能是在一个粉丝群体中成为了看似掌握了话语权的“大粉”,又或者是能有组织地批判与自己意见不同之人的“网络水军”,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虚荣心虽然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可这种虚伪的风气只会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负面的影响。

3. “饭圈问题”的产生原因

每一个学生问题的出现其背后必然有着十分复杂的成因,但不可否认的是明星及其背后的资本所传递出来的价值观念也确确实实对学生产生了很大影响。正如梁启超在《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中说的一样,“人生在幼年、青年期,趣味是最浓的,成天价乱碰乱迸,若不引他到高等趣味的路上,他们便非流入下等趣味不可。” ‎[6] 具体来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饭圈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成因。

3.1. 青少年阶段的特殊性

3.1.1. 青少年亚文化的兴起

追星作为青少年间流行的亚文化,在资本与媒体的介入下逐渐发展壮大。成年人尚且有追逐热门的从众心理,更不要说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现实表明越是在信息旺盛的时代,人们就越容易缺乏主见,产生从众心理 ‎[7] 。在能够短时间接收许多信息的时候,人们就越忽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青少年为了能够配合自己所处的小群体,也会下意识保持和他人一样的观点和看法,进一步推动了亚文化的兴起。于是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青少年会花过多时间去关注明星,以求能够跟上每一次网络热点,与同龄群体拥有共多的共同话题,并希望借此来提升所在群体对于自己的接纳程度 ‎[8] 。

3.1.2. 叛逆心理

青少年时期的最大特点便是其叛逆心理,家长和老师对于他们的教育与规劝,往往不能起到好的效果,因为这个时期的学生处于身心快速成长的阶段,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迅猛发展,情绪多变且不稳定,他们迫切地希望摆脱成年人的监管,渴望证明自己,因此经常做出一些与成年人要求相反的行为。当青少年的行为出现偏差时,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有时甚至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反而是同辈群体的话语能够产生更大的影响,在叛逆心理的作用下,他们甚至会朝着错误的方向迈一大步,更加沉溺于看似拥有更多话语权的“饭圈”。

3.2. 资本的介入与操控

明星与偶像在其背后资本的推动下,与品牌、媒体、粉丝之间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模式。过往新闻中就曾出现过粉丝为了能让偶像出道而进行倒奶、大规模应援、疯狂集资,甚至向未成年人借贷数额较大金钱用来打榜等情况,本应该作为拥有强大影响力般正面榜样的明星艺人,却成了资本手中毫无自主意识的“商品”。中央网信办等部门为了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开展了“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在2021年8月27日,中央网信办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饭圈”乱象治理的通知》,通知中明确了要严控未成年人参与、并且要加强对于明星经纪公司的管理,取消明星艺人榜单 ‎[9] 。

虽一系列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有许多不良行为在之后又死灰复燃。这是由于明星或偶像与粉丝之间的连接甚至可说是控制始终都是为了迎合平台与经纪公司的利益去进行的。资本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在这个过程中会采用制造戏剧冲突、贩卖悲情人设、控制舆论方向等不当手段,但青少年是无法准确辨别这些方式和手段,更易受到煽动,为资本营造出来的虚假人设投入大量的时间与金钱。

3.3. 对媒体与应用软件的监管不到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各种社交应用程序与媒体账号层出不穷。明星艺人通过各种社交平台保持自己的热度与曝光度,社交平台也借助明星艺人的影响力,来获得更多的流量,同样的各类媒体账号为了收获更高的关注和点击量,也会仿佛有默契一般报道相似的热点新闻或明星,现如今各种短视频平台都可以做到通过大数据运作和算法推荐,达到精准传播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的偏好与他所能看到的内容都可以说是被平台“掌控”了。其中不乏一些媒体账号为了博眼球,故意引导部分缺乏控制力的粉丝进行数据攀比、恶意造谣、相互谩骂,因为缺乏有力的监管手段,即使关停了一个账号,很快又会有新的账号重新出现,并且继续复制之前的行为快速积累流量。

生长在互联网快速发展时代下的青少年学生习惯追逐热点与流行,这就更需要有关部门加强对于媒体与应用软件的监管,否则虚假的、别有用心的各类信息就会持续对青少年产生非常严重负面影响。

4. 针对“饭圈问题”学校美育的优化途径

我国自2015年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来,不断加强对学校美育的重视,各教育阶段的学校美育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我们仍需要看到成绩的背后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日益严重化的“饭圈问题”,社会相关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家庭教育要配合学校选择恰当方式,而学校美育要发挥以美育人的作用,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引导理性思考、树立正确审美这三个方面来改善“饭圈问题”给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

4.1. 帮助学生拥有正确的自我认识

“饭圈”现象大多始于粉丝对明星外表的欣赏、崇拜和迷恋,精致的妆容加上整形与滤镜打造出来的样貌易造成青少年错误的审美和价值观。为了避免青少年追求过度瘦身导致外貌与身材焦虑等心理问题,影响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学校美育要渗透在各个学科教育中,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

要使学生明确外表并不是评价一个人的唯一标准,他们正处于发展自我的时期,拥有无限的可能性。追逐美好的事物本身并不是错误,学校教师要通过生动有趣的课堂内容让学生领悟到拥有健康体魄也是一种美,自然的山川河流也是一种美,每一位坚守岗位的勤劳人民也是一种美,青少年充满了青春阳光的笑容更是一种美。学校的管理者及各学科教师都要明确,美育并不仅仅是艺术课程的责任,要将美育贯穿于各学科之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悟到美的博大内涵,并且明确自己在不同阶段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对于自己想要改变外貌的决定,应等到他们足够成熟,能够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时再做慎重的考虑。

4.2. 引导学生学会理性思考

近年来一些明星艺人出现了学术不端、私生活混乱,甚至还有人做出伤害民族感情或违反国家法律等行为,为一些盲目崇拜的青少年带来了反面影响。每个人对美的理解有其感性的一面,但是又不可只有感性,因此学校美育要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为第一步,并不是简单、直白地告诉学生什么是美,要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帮助他们在日后面对其它不良网络内容或他人的怂恿时能够拥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在青少年这个特殊的年纪崇拜某个特定的人物无可厚非,学校及教师需要做的不是全盘否定,反而成年人也要在思想上不断顺应时代的发展,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和爱好,以尊重为基础让学生学会理性思考,主动去抵制错误的行为,从而引导粉丝文化走向正确的方向,进而影响他们身边的群体,为创建清朗网络环境作出贡献。

4.3. 采用恰当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由于青少年时期的特殊性使得传统的说教式教育并不能引起青少年的认同,在内容、形式、方法、途径等方面很难让青少年信服。如今的青少年身处流量时代,每天都有海量的信息涌入他们的眼中,所以学校美育也要采用更新颖、丰富、灵活的教学方式进行。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从得到了广泛认可的优秀影视作品中汲取营养,或者让学生分成小组,主动推荐他们认为好的作品,介绍其优缺点,在交流中培养他们的审美素养。学校美育要了解青少年“对什么感兴趣”,从他们感兴趣的方面切入,更能够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小学与初中美育课程内容方面的过渡与衔接,保证学生审美素养发展的连贯性,并且还要充分考虑到课程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的结合,学校美育并非只是让学生学会欣赏艺术作品,还要通过提升青少年的审美素养达到在生活中能够发现美、欣赏美、践行美的目的。真正做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美育目标。

5. 结语

当前,“饭圈文化”作为我国互联网大环境中一种传播广、影响深的亚文化,应当受到足够的重视。未成年学生群体对“饭圈”的文化认同和归属感,甚至会直接对其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等的形成产生影响,学校美育作为心灵教育与情操教育,应充分发挥其以美育人的作用。同时,学校、家庭与社会要形成一股合力,各自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对饭圈群体的引导,多方合作,共同营造和谐、稳定的网络环境与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9/28/content_10196.htm, 2015-09-28.
[2] 习近平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回信[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18-08/30/content_5317813.htm, 2018-08-30.
[3] 黄楚新. 警惕资本裹挟下的“饭圈”文化对青年的影响[J]. 人民论坛, 2021(25): 36-40.
[4] 解迎春. 偶像影响的媒介演化与社会的偶像焦虑[J]. 当代青年研究, 2022(1): 57-65.
[5] 赵树旺, 付佳.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传播叙事中的身份焦虑问题研究[J]. 编辑之友, 2022(6): 66-71. https://doi.org/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2.6.011
[6] 梁启超. 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J].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16(11): 1.
[7] 敖鹏. 网红为什么这样红?——基于网红现象的解读和思考[J]. 当代传播, 2016(4): 40-44.
[8] 黄楚新. 警惕资本裹挟下的“饭圈”文化对青年的影响[J]. 人民论坛, 2021(25): 36-40.
[9]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关于进一步加强“饭圈”乱象治理的通知[EB/OL]. http://www.cac.gov.cn/2021-08/26/c_1631563902354584.htm, 2021-08-27.